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乾隆改定辽金元三译名具体过程的深入考察,可知《通鉴辑览凡例》、《增订清文鉴序》只谈及金、元二译名的改定,并不能证明乾隆对辽存在忽视态度。《钦定辽金元三国语解》的始修时间并非在乾隆三十六年,而应是在乾隆三十四年。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混用是三译名改定中的普遍现象,从词例分析上看,改译中使用的“索伦语”显然系鄂温克语,当时的译名改定尽管结论多误,但亦有其较为严格的操作方法。

  • 标签: 乾隆 译名 民族语
  • 简介:本文利用传统的汉语音韵学方法来分析《金》里的汉译女真词语,目的是建立一套复原女真语料的规则。这里提出的规则均以《元朝秘史》中的蒙汉对音为佐证,与当前流行的女真语音构拟方案略有不同——韵母系统中少了介音-i和-u-,声母系统中少了唇齿音f-,而多出来一个与满语h-相对应的小舌音q-。

  • 标签: 《元朝秘史》 《金史》 女真语 中古汉语 汉语音韵学 汉字
  • 简介:三、通古斯萨满教是汇集百流的文化巨川(一)萨满殛其文化功能萨满,通古斯语,其词根“Sar”为“知道”、“知晓”,其涵义按萨满史诗《乌布西奔妈妈》解译为“晓彻”之意,即最能通达、知晓神的旨意。过去学术界常解释萨满是“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如1981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宗教词典》如是说。这种说法不接近这个通古斯语的词源原意,也没有说明萨满的主要特征与文化内涵。

  • 标签: 萨满教 通古斯 文化史 上海辞书出版社 价值 1981年版
  • 简介:女真语和满语之间存在较多相同语音特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语音特点。在满语的语音特点当中,有的反映比女真语更早期的现象,有的反映女真语以后出现的现象,有的则反映满语与女真语平行的发展关系,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满语视为从女真语继承而来,女真语和满语是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

  • 标签: 女真语 满语 继承关系 方言关系
  • 简介:本文运用语义场理论,从语义相关的角度探讨同源词汇的关联问题.说明在田野考察的工作中和对所采集的样本的分析中,如果能够从理论上加以指导和说明,就能够比较合理的解释同源词汇对比中的某些似乎不对称或者缺项现象.

  • 标签: 语义场 同源词汇 词汇缺项
  • 简介:本文通过蒙古语和满通古斯语族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5种语言之间核心词中关系词分布的分析和统计,考察这些语言之间的词汇关系的亲疏远近程度.文章认为,蒙古语和满通古斯诸语的关系词分布状况及其表现出的词汇关系的远近程度,跟这些语言的区域分布以及分布距离的远近程度是相并行的.

  • 标签: 核心关系词 蒙古语 满通古斯诸语 词汇关系
  • 简介:萨满文化的原生形态为巫文化,巫文化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本文以对峙峪文化遗址、山顶洞文化遗址的文化考察,指认遗址中出现墓葬表明此时已具有宇宙层次观念,墓葬中的赤铁矿粉,已出现死后再生与升天观念;墓葬中的随葬品属非实用性的装饰品、艺术品,为灵物,为巫师的法器,表现人们的生命观念、生殖崇拜观念、审美观念和色彩观念,表现了巫文化生成阶段的原生形态,揭示了人们对宇宙万物的新思维、新认识,表明中国古代社会已进入巫文化阶段,并为迈入文明阶段作了准备.

  • 标签: 巫史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
  • 简介:所谓"创业易,守成难",盛极一时的清朝,终免不了"中衰"的宿命。然而,清朝中期的"守成"更具有代表性,仅以土地兼并、人口过多和官场腐败泛而言之,不能尽道其本质。满汉矛盾形式上的缓和,转化为事实上的消极对抗与隔阂,这种特征与满汉关系的不协调是相互作用的。不断的摩擦,减少了满汉官员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构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官场政风。

  • 标签: 清中期 满汉矛盾 政风
  • 简介:鲜卑人和契丹人的语言中,除了蒙古语和突厥语外,与满语相关的成分较多,其中有些成分的语音形式和音节结构与满语更为接近.鲜卑、契丹等部族的发源地相近,他们与满族先世融合,使较多的鲜卑语和契丹语的词语融入了女真语.满语和的古代北方部族语言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 标签: 鲜卑语 契丹语 满语
  • 简介:本文通过对阿尔泰语系三大语族语言的数词"一"进行词源及其之间关系的探讨研究,认为:①阿尔泰诸语之间,仅就数词这个层面上,蒙古语和满语数词"一"具有同源关系;而突厥语数词"一"另有来源;它们没有共同的词源关系.②阿尔泰诸语之间,在同源词这个层面上,数词"一"在蒙古语、满语、突厥语中都有其同源词.③在词源上,阿尔泰诸语数词"一"都来源于母系社会时期共食制条件下的食物分配.阿尔泰语诸语之间存在着发生学联系.

  • 标签: 阿尔泰诸语 数词“一” 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