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3 个结果
  • 简介:<正>1.所谓“O(的)V(的)N”指这种偏正短语:a.语言运用角度b.语言运用的角度c.语言的运用角度d.语言的运用的角度我们用“O”代表动词语“V”(“运用”)前的V”的受事成分(“语言”),“N”代表“V”后那个名词语(“角度”),括号里的“的”表示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本文想要探讨的是如何分析“O(的)V(的)N”的内部层次关系。层次关系不同,该短语所属的类型自然也就不同。例拿a来说,下面的切分表示这是一个带有多层定语的偏正短语:a1语言运用角度而下面的切分则表示这是一个由偏正短语充当定语的偏正短语:a2语言运用角度

  • 标签: 偏正短语 语言运用 内部层次 层次关系 词语 多层定语
  • 简介:o和e在发音时,口腔张开的大小和舌头位置的高低都是一样的。只是前者上下唇收敛,仿彿成一个圆圈;而后者上下唇是扁的。正因为它们的区别不大,往往使普通话的初学者分不清。就拿北京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大都在小学学过注音字母,但他们把(?)念成e,把(?)念成ò(e的第四声)。现在学拼音字母时,教师告拆他们:o等于(?),e等于(?),于是他们也就把o念成e,把e念成ò了(据了解,这种情况很普通)。当教师

  • 标签: 学拼音 第四声 介母 母相 余能 《新华字典》
  • 简介: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本文认为领格宾语构式的基本意义是“S以VO的方式对N施加影响”,派生意义是“N致使VO这一动作或行为发生,S是其直接受影响者”。能构成领格宾语的动词要符合领格宾语构式整体高及物性的特征,并且N与O之间不存在领属关系。领格宾语构式具有主观处置性、信息完备性、简洁性的表达特点。

  • 标签: 领格宾语 构式 及物性
  • 简介: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第一,“S+T+没(有)+V+(O)+了”句式中时量成分为什么一定要放在动词之前?第二,这种句式为什么没有相应的肯定句?第三,为什么在这种句式中“没(有)”和“了”可以共现?文章认为,否定有两种:一种是对量的否定,一种是对质的否定。时问词语前置,主要是为了区别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否定。正因为时量词语的前置,使得句子的语序变成了有标记的、句子的否定也变成了有标记的否定,因此没有相应的肯定形式;也正因为时量词语的前置,使得“没(有)”与“了”变成了非直接成分,因此可以在一个句子中共现。

  • 标签: 时量词语 量的否定 质的否定 主观长时量
  • 简介:务(務)wù。上从攵,不从攵。市(市)shì。上从点。笔顺:丶(?)(?)(?)市。兰(蘭)lán。不作(艹二)。半(半)bàn。上从(?),不从(?)。丝(絲)sī。笔顺:(?)(?)(?)丝,共五笔。耒(耒)lěi。起笔从横,不从撇。

  • 标签: 五笔 人从 三笔 从女 三丰 王从
  • 简介:<正>三、引申法汉朝语中,我们经常看到词义和句子意义的引申。在翻译时,如果对这些具有引申意义的词和句子处理不当,就会使译文语意不清,或使人觉得译文牵强附会,闹出笑话。因此,引申译法也是在翻译中处理词汇和句子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科学的长河中,有不少科学发现往往是开始于对事物的虚心观察。这个例句中的“长河”,要是按字面译为“”。有人也会猜出原意,但因为费解,这种译法肯定不受欢迎。此文,如译为“”较好。

  • 标签: 翻译技巧 朝语 译法 译文 引申意义 下里巴人
  • 简介:<正>翻译汉语成语,不仅要忠实于它的原义,而且还要把微义译得准确。这就是说,译文不但要基本上保持原义,还要把原文的修辞色彩。如褒贬义等都恰当地表达出来,否则有时就会把原文译错,甚至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下面“A”是由于没有表达出修辞色彩,因而未能表达出原成语含义的例子;“B”是由于注意了成语的修辞色彩,因而翻译得较为确切的例子。一、表示贬义的△班门弄斧A。B,

  • 标签: 汉语成语 修辞色彩 原义 表达出 褒贬义 独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大年初一,头等重要的事就是拜年。按我们家族传统,拜年要先"内"后"外"。虽说一家骨肉亲,开门不见关门见,但这一一度的互相拜年互相祝福的程序和礼仪是免不了的,全家人依席而坐,先给父母拜年,后是兄弟姐妹互拜,再就是祝福侄男侄女了。拜年祝福完毕,全家品尝父母送的糕点,吃后都一直啧嘴,齐刷刷地说:甜,甜,甜透心了。这时,劳累了一的父母端坐在上方,望着我们

  • 标签: 家族传统 兄弟姐妹 "后" 糕点 礼仪 骨干教师
  • 简介:言说类动词较易发展为话题标记,言说类话题标记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本文重点考察言说类话题标记“论2”。能够引入各类话题的“论2”已是一个成熟的专用话题标记。在语篇中,“论2”具有“分论”的话题标记功能,标引从不同方面对语篇话题进行说明的话题。“论2”一般不用于标引语篇话题,仅用于标引句内话题。“论2”的“分论”功能与其所在语篇的“对比”特征密切相关。通过分析言说类话题标记“论2”的特点、其所在语篇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窥探此类话题标记的些许规律性特征。

  • 标签: “论2” 言说类话题标记 话题标记功能 语篇特征
  • 简介:亲爱的作者们,新的一到来了,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写作》杂志的信赖与支持,祝你们新年快乐,事事如意.《写作》杂志从2016起所发文章将须按学术论文的格式来书写,即摘要、关键词、注释等文章各项要素应齐全,期望大家予以合作.本刊是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中国写作学会会刊,是写作学科核心期刊。创办30来,以其优质的论文、规范的编排,赢得了广大读者与作者的交口称赞。为进一步提升杂志的品牌效应,提高稿件的处理

  • 标签: 学会会刊 新年快乐 学术论文 品牌效应
  • 简介:今年,是我担任经济环境监察中心副主任(职务)的第二。这一,我仍然自觉地把受理企业投诉(岗位职责)作为头等大事来做,努力谋求群众、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和谐,为XX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尽绵薄之力。

  • 标签: 述职报告 经济发展 环境监察 岗位职责 社会进步 副主任
  • 简介:本文将动结式晚出派的判断标准概括为“V2自动词化标准”,指出这条标准过于严格,在判断动结式时难以贯彻到底,操作性不强。文章结合六朝至唐宋时期的八部文献,对“破、断、坏、灭”等4个动词的使动用法和用于动结式的情况进行了统计,据此分析了这条标准存在局限性的根源。

  • 标签: 动结式 V2 自动词化标准 献疑
  • 简介:句尾语气词"了"(简称"了2")的隐现问题历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难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出发,重新考察"了2"的隐现规律。结果发现,致使其隐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法转喻"规则制约下"了2"已被其他相关语法成分有效转指。通过语料统计分析,证明"了2"的隐现频率与转指成分的显著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 标签: “了” 隐现 认知 转喻 转指 显著度
  • 简介:汉语中有两个“动不动”。动词性联合结构“动不动1”出现于主语、谓语、宾语等核心位置,可后附总括性标举范围副词“都”。副词“动不动2”,出现于核心动词、数量性体词之前或作全句修饰语,可后附连词“就/也”。“动不动2”是表示中频意义的时频副词,但与“常常”等不同,“常常”强调“多次”,“动不动2”除表中频义外,强调“轻易”,含有预设信息,表达说话者的主观评价。

  • 标签: “动不动” 联合结构 副词 时频 预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199010月,迎来了《汉语学习》创刊十周。这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十树木”。《汉语学习》经过十的成长,已经成为一棵大树,虽然不敢说多么高大挺拔,但也已是枝繁叶茂、绿树成荫了。她现在已经拥有全国范围内的广大读者,而且还有不少海外读者。目前好象有一种误会,以为《汉语学习》的读者只限于青年人,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就我所知,许多专家学者都很重视这个刊物。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就曾公开说,《汉语学习》是他最爱读的语言学刊物之一。胡裕树、张斌二位教授也多次在论文中引述《汉语学习》上的文章。因此,说《汉语学习》似乎只是青年人的刊物,这是没有根据的。此外,《汉语学习》还拥有一支相当强大的作者队伍。这里有像吕叔湘、朱德熙、张志公、胡裕树、张斌等老一辈的语言学家,更有广大的中青年

  • 标签: 汉语学习 十年树木 青年作者 中国语言学 张斌 多专家
  • 简介: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会发生变化。在本文中,笔者着眼于32名大学日语专业新生入学半年内的学习情况,分别在其入学2个月及入学6个月的节点上以调查问卷及个案访谈的方式追踪其学习兴趣的变化,尝试发现其变化原因及兴趣变化对学习方式、时间等的影响。

  • 标签: 大学日语专业新生 学习兴趣变化 学习实况
  • 简介:“为+名1/代+名2”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法形式,前人和时人对它多有研究和争议。本文认为,这个“为”字格式在表层上兼容了“为”字单宾、双宾和述补三种结构,而从中分化出来的“为·之·名”则只能是双宾语结构。文章从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两方丽论证了这几种结构形成的不同条件以及对它们进行鉴别的具体办法,同时从理论和方法上对“为”字格式研究的是非作出了分析。

  • 标签: 上古汉语 句法形式 双宾语结构 语义关系 结构关系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