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总忘不了那个石头都快要冻朽了的冬天,说不清为什么我竟放走了一只偷食我家本来不多的腌肉的野猫。妈妈说腌肉是要带给城里三姐的。究竟是出于对生命的同情呢?还是出于宽容?……我自己也说不清。我总也忘不了那只猫!那蓬乱的毛发,干瘪的胸腹,求饶的眼神……老使我想妈妈讲给我灾荒年景的那些故事……渐渐长大的我,好想那猫回来啊!我会象对客人一样待它,或者,就请它留在我家安生。

  • 标签: 胸腹 野猫 腌肉 毛发 灾荒 宽容
  • 简介:<正>敬爱的秉钧先生离开我们了!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先生的辞世,使湖南师范大学失去了一位声誉卓著的教授,众多的后学失去了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湖南语言学界、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会长、老前辈,《古汉语研究》失去了一位始终给予全力支持和具体指导的顾问。先生的逝世,是语言学界、教育界的巨大损失!

  • 标签: 语言学 札记 生离 教育界 《古汉语研究》 训诂之学
  • 简介:2005将尽。我倚靠着洁白的墙。这是一大群洁白的墙。墙与墙之间,2005所剩无多的阳光,使得我的影子,孤单而迷茫。2005用眯缝而略带忧郁的眼睛看着我,天空布满它温和的气患,2005,让我心神不宁。

  • 标签: 《回忆2005》 中国 当代 散文 斯夫
  • 简介:《野猫》篇幅虽小,却有情节,尽管很简单,但还是可以把野猫偷腌肉的“故事”讲出来的。但“情节”,“故事”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这些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情绪:

  • 标签: 文字 野猫 情节 故事 胸腹 腌肉
  • 简介:昔者成王告成武功,祖述克殷鸿烈,爰有《酌》诗。其开篇有言:“于铄王师,遵养时晦。”左氏征引,转相附会;毛郑阐抉,翻成幽圈。施及后世,治经史者多有发挥,言人人殊,纷若聚讼。今不揣椿昧,举其大端,率尔奋笔以陈之。

  • 标签: 考辩 成王 开篇 附会 经史
  • 简介:《太平》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其宣讲对象主要是下层民众,为宣扬教义的方便,该书采用对话体写成,包含了许多口语成分,能够较好地反映东汉时期语言的真实面貌,是研究东汉语言的一部极其珍贵的语料,引起了中古汉语研究者的广泛注意。

  • 标签: 《太平经》 校注 中国道教 下层民众 东汉时期 中古汉语
  • 简介:汉语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1949年以后中国国内汉语典籍译史及各阶段翻译社会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典籍译实践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给当下典籍译实践带来启示。

  • 标签: 生态翻译学 典籍翻译 翻译史 文化软实力
  • 简介:本文讨论了对比修辞学的概念和历史发展,对比修辞学与翻译学的关系。对比修辞学的两个层面--各语言拥有的修辞手段,修辞资源的对比和各语言拥有的语体和言语体式“言语体裁”的对比,以及对比修辞学的研究顺序,并结合汉俄,汉英等实例阐释了对比修辞学的功用。

  • 标签: 汉外对比 对比修辞 翻译学 修辞学 对比语言学 修辞资源
  • 简介:与明代大多数有名的思想家不同,明末大儒黄道既不是王学,也不是严格意义的理学家,而是比较倾向于朱子学格物论的独立思想家。在心性工夫与境界方面的讨论,黄道颇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注重《大学》、《中庸》,但他的思想多与主流的宋明理学家不同。他的学术性格中艺文性较强,在其文章、语录中都有明显表现。他的学术意识较能上接于先秦子学,无论在人性论、名寅论、声乐论上皆是如此。在易学上他主张易以推步,以象数为理势,推测人世治乱,承继的是邵雍派的象数宇宙学和象数历史学。他的思想虽然是明代儒学的一支,但确非理学所能范围。而他的思想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包含了他对晚明政治、社会、学术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黄道周 生平 宋明理学 《大学》 《中庸》 学术意识
  • 简介:《杭州民进》征文,要大家写写建国60年来自己最“难忘的故事”。

  • 标签: 黑话 周扬 建国60年
  • 简介:湖南师范大学郑贤章教授所著《(郭造音)研究》于2010年8月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唐代郭适撰有《新定一切类音》一书,但久已佚失。《(郭适音)研究》从《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龙龛手镜》《类聚名义抄》《妙华莲华释文》等16种文献中收集到了《郭逢音》逸文651条,

  • 标签: 大学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 《龙龛手镜》 2010年 随函录
  • 简介:由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林、迟铎教授组织,有全国各地学者参加的“十三辞典编纂委员会”,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已于2002年年底出版了《十三辞典》(含各词语索引)中的五卷:毛诗卷、论语卷、孝经卷、孟子卷、春秋毂梁传卷。其中论语卷和孝经卷合为一册,共为四大册(国际16开本)。其余八卷将随后陆续问世。

  • 标签: 十三经 辞典 陕西师范大学 编纂委员会 艰苦奋斗 论语
  • 简介:行”、“应时”与“前却”李维琦蒋礼鸿先生主编的《敦煌文献语言词典》173页上释“行”说:“在固定的路线上往来行走。佛教语。”所举书证为:“山既高大,佛每行。”“行树下广修真。”这两条证据都不能直接阐明“在固定的路线上往来行走”的意思。关键是...

  • 标签: 大正藏 敦煌文献 《贤愚经》 往来行 鸠摩罗什 “立即”
  • 简介:清代学者程瑶田生前未及发表死后才被整理出的重要论文《果赢转语记》是一篇关于同源词的学术论文。文中指出:“声随形命,字依声立。屡变其物而不易其名,屡易其文而弗离其声。物不相类也而名或不得不类,形不相似而天下之人皆得以是声形之,亦遂靡或弗似也。”他以声音通转的道理来说明事物形态、性状相类似并具有相同相近的特征,其名称往往相近。即所谓“异物同名”、“异名同声”。之所以“同名”、“同声”,是由于它们拥有某一共同相似之处。例如圆形的瓜果古称“果赢”,亦作“果裸”、“果蓏”、“栝楼”、“菩蒌”、“(句瓜)(?)”、“罛(?)”。圆形的小昆虫称“蝼蛄”。圆形的飞鸟称“果赢”。圆形的细腰蜂称“果赢”。圆形的蛙称“蝼蝈”。圆形的船称“朐(?)”。圆形的山峰称“岣嶁”残蔚耐毡吵啤柏汀薄T残蔚奈缕鞒啤肮??)”。圆形的车篷称

  • 标签: 同源词 黄金 学术论文 异物同名 重要论文 孟尝君
  • 简介:一、中心概况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海外华语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4月,由教育部语言信息管理司与暨南大学共建,是国家设在暨南大学的对海外华语资源实施监测与研究的机构,也是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6个分中心之一。

  • 标签: 暨南大学 海外华语研究中心 教育事业 发展历程 学校管理
  • 简介:健,男,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48年生于安徽,长于北京。作为北京四中“老三届”学生,文革中在湘南插队。1977年恢复高考后,就读衡阳师院英语系。后师从国学名师姜书阁教授,在湘潭大学研修中国古典文学,获硕士学位。1987年春调入暨南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已逾20年。

  • 标签: 暨南大学 北京四中 硕士研究生 湘潭大学 硕士学位 汉语教学
  • 简介:秉钧先生的语法观王大年恩师秉钧教授是全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先生在古汉语各个学术领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古汉语纲要》一书多次重印,发行数十万册,畅销海内外,成为全国许多高校本科的古汉语教材和汉语史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同时受到了国外汉语专家们的喜...

  • 标签: 通文法 《史记》 杨树达 古汉语语法 上古汉语 旧体诗词
  • 简介:在发展国际化办学特色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通过问卷调查、随堂听课、学生访谈、教访谈等方式,开展了教口语课程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对学习英语口语兴趣较浓,需求较高和教对口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矛盾较明显,教管理还很不完善,教资源的利用率还比较低等问题并提出改革课程设置、加强课程建设、完善教管理和提高教资源效率等方面建议,为专业建设和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 标签: 外教 口语 管理 国际化
  • 简介:流传两千六百多年的《道德》,在其传抄刻印过程中时有讹脱错简等情况,也有后人增删、臆改,从而形成了《道德金》一书极其复杂的版本问题。历史上又有以庄解老、以儒解老、以佛解老、以易解老、以西方哲学解老等不同解读立场,因此,今日老子研习者不得不面对各执所解、歧说难评的窘境。个人以为,要辨别各版本中文字差异、解决经义解读分歧的问题,有必要坚持'以老解老'原则,但同时还要尊重《道德》是一部严谨、系统的哲学文本的属性,要考虑到其善用文学修辞表达严谨逻辑的语言风格,也要与各民族古老经典和现代科学哲学等参互印证。综合运用诸种必要条件,才能更深刻理解老子。本文提供几例与习惯理解稍异的经义解读和原文辨析的案例。

  • 标签: 老子 道德经 以老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