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名人草根化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这一趋势主要表现为名人构成的草根化与名人战略的草根化。现有的研究多关注其背后传媒环境的改变及文化的变迁,从宏观层面揭示文本的社会文化联系。本文则对其进行微观的打量,从个体对自我及身份的认同层面入手,以期生发出新的认识。

  • 标签: 名人草根化 自我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收集并分析符号学论文、专著、相关学术活动的数据,来呈现2012年国符号学发展状况,并基于这三方面的数据,归纳出2012年国符号学的发展趋势:符号学一般理论得到推进;符号学应用全面拓展,符号学已成为各个学科主要的理论工具;建设性符号学成为主流。

  • 标签: 2012年符号学发展 建设性符号学 研究报告
  • 简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公布的《语言学名词》包括修辞学的名词术语。该书的出版将对我国包括修辞学在内的语言学研究尤其在规范和统一术语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就修辞学部分而言,在知识系统与概念体系的安排、条目收录与释义、例证等方面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

  • 标签: 《语言学名词》 修辞学 知识系统 条目 例证
  • 简介:现已出版的内向型汉英词典没有为动词词目的英语对应词提供有效的辨析信息,违背了词典编纂的“用户友好”原则。坚持“用户友好”原则,内向型汉英词典有必要为词典用户提供英语对应词辨析信息,尤其是动词词目的英语对应词辨析信息,以满足用户的查询需求。

  • 标签: 内向型汉英词典 动词词目 对应词辨析 用户友好
  • 简介:文章以6位北京话母语者的非强调的自然焦点的陈述句语料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汉语语调基本模式内部不同韵律层级的音高表现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句调域内部不同位置的词调域,词调域内部不同位次的字调域,尤其是句末词调域内部的字调域,这两个韵律层级的音高表现具有很强的同构性,主要表现在音高跨度、音高起伏度以及调域中线三方面。“同构性”是语调基本模式的重要特征,作为基本模式三要素的下倾调、降阶调、边界调对于“同构性”的产生都有重要贡献。语调基本模式不同韵律层级间的同构性是人类语言中的递归性原则在语音的表现和投射。

  • 标签: 普通话 陈述句 基本模式 韵律层级 同构性
  • 简介:参见系统是辞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辞典错综复杂的信息的纽带.它通过各种方式连缀条目,把被分割开的各个知识点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为读者提供求知线索,使读者接触更多相关的文化或语义信息.文章对参见系统的定义、功能、种类、表现形式做一概述,并以《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为例,分析参见系统如何体现丰富的语义文化信息.

  • 标签: 参见系统 语义场 语义文化信息
  • 简介:亚当·沙夫(1913--2006),波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其研究领域为语言哲学、符号学、知识论以及政治经济学。沙夫关注语义学、意识形态理论、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形式逻辑以及辩证法等问题,对于解决人类个体问题的伦理学以及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也十分感兴趣。关于这一方面,他证实了对马克思主义解读与对马克思主义专有名词的翻译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作为一位波兰哲学家,沙夫以符号学观念为参照,特别检验了当今社会政治的症候。在20世纪80年代,沙夫促成了遍及东欧与西欧各个国家的一系列会议。这些会议(的目的)是从符号学视角分析并比较《赫尔辛基最终法案/协议》(1975)的不同语言版本。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语言哲学 社会批判 亚当 20世纪80年代 意识形态理论
  • 简介:该研究分析了摇滚新闻业关于假想唱片的评论。假想唱片因其特有的爆发性和似是而非的性质,成为具有启发作用的小众音乐批评。文稿还论及整个乐评写作领域的主要特征。作者选取了来自美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有代表性的(即有历史意义的、有几分名气的、特别有趣的)九个评论文本作为个案研究(从六七十年代摇滚新闻业的黄金时代直至今天;相关作者包括:格雷尔·马库斯、莱斯特·邦斯、里卡尔多·贝尔通切利、毛里齐奥·比安基尼、马西莫·库托、维托雷·巴罗尼、迪奥尼西奥·卡普阿诺、西蒙·雷诺兹和保罗·莫利、理查德·梅尔策),由此建立了一种类型,强调它们的异同点。这些评论表面上是同源物,但在意图、语境、风格和接受上却有所区别:大体上可以区分出确有其人艺术家的假想唱片与假想艺术家的假想唱片;假想唱片评论可分为意在施行传媒恶作剧的评论,以及几乎明确地旨在成为与读者共谋的游戏的评论。后一种分类以卡普阿诺的专栏《使命:它是可能的》(从2005年至2012年在《爆破》月刊上发表)作为显著例证,成为最有趣且最复杂的个案。这些评论酷似游戏且具有互文性(他们建构了一个需要专业领域知识的参照网络),反映出音乐批评(他们通过假想唱片谈论现有音乐),尤其是元批评(他们的理想读者首先本身就是音乐评论家)的规范形式;同时这些评论因强调音乐批评实践的主观、叙事及变形特征而超越了规范的音乐新闻报道。

  • 标签: 音乐批评 摇滚新闻业 评论流行音乐研究 情境主义 潜在文学 音乐恶作剧
  • 简介:王船山《识小录引》中云:“故日:‘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者,小也。大可冒,小不可假,故曹丕得言舜禹,冯道可以救人之仁归契丹,唯小者则筋骸不可强,血气不可遏。乃嚣然日:‘恶用此哉?’于是而蚁穴决金堤,星火焚昆冈矣。所甚忧者,小之坠也,几希之绝也。”于是,船山先生在此文里详细地描述了服之仪礼各事。

  • 标签: 美国文化 鲁宾斯坦 服饰 信息 意义 符码
  • 简介:苏珊·桑塔格宣称其在开山之作《恩主》的写作“力避自传性”,评论者也几乎都相信这是一部“反自传性”的虚构类小说。在桑塔格的日记《重生》可以发现,《恩主》原来的标题为《希波赖特之梦》。“梦”作为母题在桑塔格的写作中被反复变形运用,既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折射出作家对其自我意识的坚持拷问。“冲破教堂之梦”是小说中主人公所做的第三个梦,其中隐藏大量的宗教符号,这与作家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相左。本文因循胡瑟尔将“梦”划在“象征”类型之下的研究路线,借助符号学的阐释方法,解码桑塔格在《恩主》构建的“梦”艺术符号背后隐蔽的自我意识,旨在揭示象征系统之下的意识形态,以期在更为深入的层面上探讨桑塔格文学创作的思想性,以及作家的自我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恩主》表面上“反自传性”地建构希波赖特之梦的符号,实际上却是艺术地再现作家的自性一一处于流散的犹太性以及改宗下的宗教感。这种矫揉造作的写作策略实质就是日后令桑塔格扬名的“坎普”观,而在同化与现代性的双重压力之下,作为犹太裔作家,桑塔格走上一条折中主义的启蒙路线--犹太教“灵知神话”成为她自我意识的“恩主”。

  • 标签: 苏珊·桑塔格 《恩主》 宗教符号 自性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对于中国诗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带来了诗歌创作的转型;另一方面,与这种转型密切相关,相比较而言,这一时段,中国诗歌所呈现出的生态在现代社会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可以作为一个世纪的切片供人考察和研究。因此,这一时段的诗歌史对于诗歌评论家和文学史来说是一座富矿,因而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 标签: 20世纪80年代 符号学研究 诗歌史 反讽叙事 历史转型 中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