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以往研究认同闽南方持续体标记或来源于“著”或来源于介词结构。文章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现实方言的全面考察,认为闽南方存在A、B两类持续体标记,A类选择非表客观存在主要表主观倾向的句子;B类选择表客观存在的句子。A、B两类最初形式分别是“处”、“在处”。它们分别源于指代词“只/许处”和介词结构“在+只/许处”。值得一提的是,后者是在“动宾结构‘在+只/许处’一动词‘在处”’这一演变链的催化下产生的。两类持续体标记产生时都处于半虚化之中,后来都彻底虚化为持续体标记“咧”。其中,“在处”语法化为“咧”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路径。之后,持续体标记“咧”又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进一步演化,最后大都演变为语气词。文章同时讨论了“咧”的来源及其语法化各个阶段在闽台各地闽南方中的语音表现。

  • 标签: 闽南方言 持续体标记 句类 指代词 介词结构 语法化
  • 简介:莲花方言的比较句分为平级句、胜过句、不及句、极比句四种类型。本文将莲花方言的比较句与普通话比较句作了较详细的比较,得出了两者之间的一些异同之处。

  • 标签: 莲花方言的比较句 平级句 胜过句 不及句 极比句
  • 简介:通城方言的名词性标记“者1”是名词词缀,附着在别的成分后面,构成“X者”式名词;“者2”是结构助词,附着在别的结构后面,构成名词性“X者”结构;“者1”还可以构成“[[X·N缀]·者]”式双词缀名词。名词性标记“者”具有构词性和构形性,有自指或转指功能。“者1”有词汇附加义,表示小称或爱称。“者”与普通话词缀“者、子、儿”有异同。

  • 标签: 赣语 通城方言 名词标记 “者” 构词
  • 简介:在全面总结官话方言“搁”多种功能的基础上,文章讨论了“搁”的语义演变,发现“搁”经历了与“放”、“着”等其他“放置”义动词平行的语义演变,“放置义〉处所/处所源点/经由/方向/终点”和“放置/添放义〉工具”都是汉语中反复出现的语义演变模式;“搁”所处的句法结构、其后相关部分的省略以及它所支配的宾语的扩展等,都对它的语义演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官话方言 放置义动词 “搁”语义演变
  • 简介:摘要通过文献研究,总结了前人在郑开片方言实验语音学方面的成果,从文献来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单字调的研究,应用领域延伸到教学、医学等方面,从研究方法上主要使用语音分析软件,如praat。

  • 标签: 郑开片 实验语音学 评述
  • 简介:摘要方言是现代汉语在每个历史时期发展、变化时所分化出来的具有地域差异的语言,是中国多民族、多地域的多元文化的象征载体。方言在传媒、艺术、文学、民俗等方面的应用都体现出它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继承和弘扬富于特色的方言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 标签: 方言 中国文化 艺术 民俗
  • 简介: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方言中有五个“时、体”结合的复合时态,本文讨论它们的时体助词由动词“在”和方所介词逐渐语法化变来的过程。此现象在传教士的《上海方言教程》中也有记录,但在市区中已经消失;郊区奉贤由于发展比较慢,至今仍保留此现象。复合时态在有些其他吴语方言甚至非吴语方言中也有存在。

  • 标签: 庄行方言 复合时态 语法化
  • 简介:中古的从、邪、床、禅几个声母的区别一直存有疑问。通过对位于江淮官话和吴语之间的丹阳方言的考察,以及丹阳与邻近几个方言点的对比,可探讨这几个声母在江淮官话和北部吴语一带的演变情况:其中,从、邪两母可推断出在某个时点是有区别的,但更早时可能有共同来源;而中古的床母、禅母在这一带则倾向于不分或相混。

  • 标签: 从母 邪母 床母 禅母 丹阳方言 层次
  • 简介:粤语和平话中的元音前高化音变现象非常突出,这一现象在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中的中古汉借词中也有体现。发生前高化的元音来自中古的外转,并且都是长元音,由于i介音的影响而前高化。这一音变应是在南宋时期在古岭南汉语中发生,又通过借词进入民族语。

  • 标签: 粤语 平话 汉借词 元音前高化 链变
  • 简介:摘要新疆哈密市陶家宫乡汉语方言的音系很有特点,其中共有包括零声母在内的声母25个,韵母32个。其中与普通话不同的是,在陶家宫方言中,声母/n/存在变体/ȵ/,常与齐齿呼韵母相拼;另存在后鼻声母/ŋ/,与开口呼韵母相拼。韵母中不存在前鼻音韵尾,这类音已经合流到后鼻音韵尾中,如in—iŋ,ən--əŋ,yn--yŋ,un—uŋ等。在陶家宫方言中,共存在3个声调,阴平读作44调,阳平上读作51调,去声读作335,古代入声字在这里入派三声。两字组连读变调也有其独特的地方。

  • 标签: 哈密市 汉语 方言 陶家宫乡 音系
  • 简介:本文主要根据吴语绍兴方言的材料,讨论汉语方言中鼻音成音节化和去成音节化的自然音变。文章首先讨论绍兴方言鼻音的成音节化,以及不同成音节鼻音之间的归并问题。然后考察了绍兴方言成音节鼻音的去成音节化,并介绍了其他方言的平行例证及演变的机制和动因。文章最后指出了本项研究的类型学意义。

  • 标签: 绍兴方言 鼻音 成音节化 去成音节化 类型学
  • 简介:一般认为,第一人称代词没有敬称的形式。但在河北平山方言中,却发现有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敬称用法。在称说自己长辈时用“我”,在称说平辈或晚辈时用“俺”,音[n]。两者在其他语法表现上也不同。

  • 标签: 第一人称代词 敬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