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事件演化事件在篇章中依次变化,是篇章推进的主要手段。结合物性结构理论,同一话题下与不同话题间事件演化可构建出一套语义模型,该语义模型着重刻画事件间基于词汇语义的内部语义联系,并说明物性结构与题元结构的协同作用对事件演化提供的语义触发动力与制约机制。

  • 标签: 事件演化 物性结构 题元角色 语义模型
  • 简介:文章主要讨论了语气副词“期期”和拟声词“期期”的形成问题,指出这是一种由于显著事件的认知分化而逐渐形成的语言现象。“期期”的叠用始现于《史记》,记载的是御史周昌因口吃而出现的语误现象,并因《史记》的记载和传播成为显著事件,使“期期”这种叠用形式得以长时间地保留和扩散。明清时期,随着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的加速,“期期”逐渐完成了由构形重叠到构词重叠的演化,形成了语气副词“期期”和拟声词“期期”两种演变结果。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周昌因口吃而叠用“期”这一显著事件认知结果的分化,同时也受“期期”所处句法位置和句法格式、语气副词“期”的词类地位调整以及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显著事件对新兴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期期” 语气副词 拟声词 显著事件 认知分化
  • 简介:彝语舌根辅音k、k^h、g和舌尖辅音t、t^h、d,除了向舌面音te、tg^h、dz演化并且在口语中出现两读以外,这两套辅音在一些方言和亲属语言中以p、p^h、b相应。这种对应可能来源于上古^*pk-、^*pkh-、^*bg-、^*pt-、*pt^h-、^*bd-复辅音声母的演化

  • 标签: 彝语 辅音 两读 音变
  • 简介:文章从鼻音韵尾的音值变化和鼻尾韵类的分合关系两个方面考察了兰银官话鼻尾韵的演化。发现兰银官话的鼻尾韵根据中古阳声韵韵摄的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鼻尾弱化和脱落的现象;同时,中占不同的阳声韵韵类、阳声韵和阴声韵韵类之间有合并现象。

  • 标签: 兰银官话 鼻尾韵 鼻音韵尾 阳声韵
  • 简介:计算机模拟方法最近正被大量应用于演化语言学的研究中。文章讨论此方法对语言演化研究的必要性,归纳对已有模型的分类准则,介绍开发计算机模型研究语言学问题的主要步骤和常用的模拟手段,总结此方法的优势与局限,并指出未来演化语言学研究将会更多的建立在这种跨学科的研究之上。

  • 标签: 演化语言学 计算机模拟 复杂适应性系统 多个体模型
  • 简介:《佩觽》是五代宋初郭忠恕所撰写的一部字书,是魏晋以来辨形字书的总结,对于规范汉字以及研究汉字的形体演变规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分析郭忠恕指出的34种当中的5种文字演化现象,从而展示郭忠恕的汉字演化思想概貌,分析和阐述郭忠恕关于汉字演化的思想理论,确定这些思想在后世流传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对今天文字学研究的启发和影响,从而在中国文字学史中给它一个恰当的定位,为今后写出科学的文字学史、辞典史提供翔实可靠的个案研究资料.

  • 标签: 郭忠恕 汉字 《佩觽》 形体演变 文字学
  • 简介:文章对吴语太湖片近六十个方言点果摄的演化模式与历史层次作了全面的讨论,指出该片吴语果摄的主体层表现一致,反映了晚唐至北宋的北方官话层次;通过观察各方言的音类分合,可以看到不同方言的果摄字在元音后高化进程中的不同位置。此外,文章还讨论了该片吴语果摄字的扩散音变层、条件音变层、官话渗透层等各类层次。

  • 标签: 吴语太湖片 果摄 演化 历史层次 方言比较
  • 简介:文章通过调查宋代至清代的语料说明,“仅差+否定词+VP”结构中的“仅差”义副词和否定词经历了一系列的词汇替换过程:“仅差+否定词+VP”结构在宋金时期只发现2例,元代有了显著增长,元、明、清代分别主要使用“险/险些儿+不”、“险/险些(儿)+不/不曾”、“差一点(儿)+没/没有”。当“了”与“仅差+否定词+VP”共现时,“了”为补语,VP在“仅差+否定词+VP”中表现出强烈的负向语义信息倾向。“仅差”义副词由于语义分工以及主观化等作用,导致“仅差”义副词在不同语义区间赋值,当VP为正向语义信息时产生了“基本一样、分明”等肯定语义信息。这种分野为“仅差+否定词+VP”带来了不同的语法后果,即:[[仅差+否定词]+VP]和[仅差+[否定词+VP]]。

  • 标签: 仅差 语义区间 语义信息 概念叠加
  • 简介:摘要巍巍唐朝,300余年历史,谱写出一段段史诗。南唐不仅冒认唐朝后人,在名号上沿用“唐”的国号,其在典章制度上也是唐朝的追随者,并潜移默化影响到宋朝制度。南唐承前启后,其历史地位当亦不可小觑。本文在分析南唐先主李昪称帝过程的同时,对认祖事件进行考释,并通过受禅与认祖分析其政权合法性问题。

  • 标签: 李昪 南唐 认祖 受禅 政权合法性
  • 简介:疑问副词“莫非”至迟在宋元之际就已产生,它并非直接由义为“没有谁/什么不是”的跨层结构“莫非”衍生而来,而是与测度疑问副词“莫”、“莫是”、“莫不”、“莫不是”有渊源关系。疑问副词“莫非”生成的语境是疑问句,生成的机制是类化。疑问副词“莫非”的演化表现在使用频率、句法功能和语气等方面:元代以降,“莫非”在“莫”系疑问副词中逐渐占有明显的优势;“莫非”用于NP前的功能在逐渐消失,基本上只用于VP前;“莫非”最初只表示测度,至迟在明代后期语气开始分化,可以表示反诘,但表示测度仍是其主要用法。

  • 标签: “莫非” 疑问副词 跨层结构 来源 演化
  • 简介:叙事原型作为一种深层的文化范型,是一种集体解释世界和处理问题的模式.网络公共事件中,对相关原型的征用常常能增强舆论的召唤力.各个主体总是试图通过叙事建构和发掘有利于自己的原型,并在此过程中经历原型冲突、原型转移和框架重建.

  • 标签: 网络公共事件 叙事原型 框架
  • 简介:第六届演化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14年11月21-23日在厦门大学举行。11月21日报到,11月22-23日正式研讨。本次会议将主要探讨以下议题:(1)语言作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2)中国语言的演化与中国人群的演化;(3)中国语言的演化与考古学的证据;(4)语言的横向传递与纵向传递:(5)语言与大脑;(6)汉语的祖先:(7)其它语言相关研究。

  • 标签: 国际研讨会 语言学 演化 征稿启事 复杂适应系统 中国语言
  • 简介:事件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状态,再到又一状态的连续或过递变化过程。一个完整事件可以切分为活动起始、活动持续、活动终结、遗留状态起始和遗留状态持续五个前后相继的事态。"了"可以标示活动起始、活动终结或遗留状态起始事态,"着"可以标示活动持续或遗留状态持续事态。存现构式中存现动词跟"了"或"着"的共现与动词内在过程特征有对应关系。具有"起始"过递"持续"或"持续"过递"终结"特征的呈现或附着动词在存现构式中跟"了"和"着"都能共现。"了"、"着"可替换的存现句在反映事件过程的事态特征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在语义、句法、语用和语篇中都有所反映。

  • 标签: 事件过程 存现构式 "了" "着" "着"替换 认知解释
  • 简介:本文从"F是"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变异的角度探讨了其历时变化发展和共时同形异构的关系,分析了导致"F是"语法化的机制和诱因,讨论了"F是NP"和"F是VP"的区别和联系,考察了"F是"的内部结构、表达功用和分布情况.

  • 标签: 历时演化 共时变异 同形异构 表义功用
  • 简介:摘要新闻标题作为新闻凝练的表述能够直接反映出媒体对该条新闻的态度和立场。本文以中美主流媒体对2017年北京11·18大火事件的新闻报道标题为例,对标题的结构和语义特征进行对比,揭示媒体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立场。

  • 标签: 新闻标题 中美媒体 意识形态
  • 简介:本文以“邓玉娇事件”新闻标题为语料,考察互文在新闻标题中的各种表现手法。论文主要从“形式互文”的角度,即从语言互文(词汇、句式)、结构互文和叙述者互文等角度,考察单一媒体和多元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报)对某个新闻事件的连续报道语料,研究单一媒体话语和多元媒体话语的互文特征,探讨新闻媒体话语的互文规律。

  • 标签: 媒体 新闻 标题 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