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镜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常见的意象。我国的镜文化源远流长,由镜文化衍生出来的镜意象是古代文言小说中重要的叙事载体、情感载体。镜意象的描写和塑造是镜文化的重要体现。一方面,镜意象书写风格上经历了志怪、尚奇到尚实的演变;另一方面,古代文言小说镜意象的叙事性也有强弱的差别,相较之下,唐传奇中镜意象的叙事性更胜一筹。除此之外,镜意象与审美意识、哲学理念、人情人性等有密切的联系。

  • 标签: 文言小说 镜意象 叙述流变 意蕴内涵
  • 简介:中国园林和英国乡村庄园分别是中、英两国建筑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之一,同时也是两国文学史上非常典型的建筑意象。在小说中,这两种建筑不仅用来为文本的叙事服务,同时也通过其自身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文本的意义,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

  • 标签: 中国园林 乡村庄园 小说 文化意蕴
  • 简介:佛教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土,其地狱观念伴随佛经传译和教义的流行而逐渐播布华夏。魏晋以降,外来的地狱信仰与本土固有的冥界思想相互融合,开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狱观念。本文从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融入中国民众信仰的神谱,阎罗信仰与地藏信仰合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小说中世俗化的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认为佛教地狱观念经过中国文化的洗礼在唐代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形成了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阎罗地狱信仰,阎罗王也由印度的地狱神演变为中国的“世俗化”的地狱主宰。

  • 标签: 阎罗王 地狱 中国化 世俗化 唐代小说
  • 简介:金庸喜欢在文章中玩小把戏.读《笑傲江湖》,一开始是华山派大弟子令狐冲对小师妹岳灵珊一往情深的痴爱,但自洛阳绿竹巷起,另一位姑娘出现,她身份高,本事大,多次救助令狐冲.待这位神秘女子的芳名揭出,你立马就会明白,岳灵珊这姑娘再好,也没戏了,人家任大小姐才是令狐冲的“真命天女”.即使不借助让碍事人物突然死掉的俗套,

  • 标签: 金庸小说 人名 《笑傲江湖》 令狐冲 姑娘
  • 简介: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张爱玲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均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病态的社会文明使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爱情”成为人世间渴望而不可求的“奇迹”。读张爱玲的小说,联系小说作者的情感经历,令人感慨不已。

  • 标签: 张爱玲 爱情 男性的悲哀 女性处境悲惨
  • 简介:简单介绍了指示转换原理在小说理解中的作用,并对相关因素如指示中心及其形成,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指示转换原理的特点等进行了讨论,同时例举了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句子进行分析。

  • 标签: 指示转换原理 指示中心 叙事文体 指称内容
  • 简介:<正>眩惑是王国维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但不是他的首创.先秦时代的秦穆公就曾说过:“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若视听不和,而有震眩,则味入不精,不精则气佚,气佚则不和.于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转易之名,有过慝之度.其意是说声色如果过分刺激人的生理感官,就要破坏“和”,即美的境界,引起人的不适,造成人的心理和精神的混乱,也就是眩惑.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有两次提到过眩惑一词,都是做为审美的超利害性的对立物而提出的.认为眩惑不能引导人们的精神走向自由、高尚的美的境界,反而会把人类从美的境界中引向利害观念的计较和情欲、

  • 标签: 审美效应 小说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 精神走向 美学概念
  • 简介:艾伟是一位勇于深入人性内部,积极探寻人性内在困境的作家,他的小说往往通过表现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折射出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形成一个众声喧哗的世界。这些特点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不谋而合。文章通过复调理论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对话性、多声性、狂欢性四个方面深入研究艾伟小说,以便更好地了解艾伟小说中人物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 标签: 艾伟 人性 复调理论
  • 简介:信仰世界中,除了人们熟知的天神、地祗、人鬼之外,还有鲜为人知的魅。对魅的认知,学者普遍认为魅是鬼或者鬼系的一种,但是,鬼与魅确有区别。魅形象不断发展变化,在清代笔记小说中,不仅保留了前代类似的幻化人类,魅惑人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此时的魅虚实不定,寓意深刻。依据文献中魅的形象特点,可以说,具有魅性的一切对象,都是魅。

  • 标签: 明清小说 鬼魅 魑魅 精魅
  • 简介:致力于探讨迟子建笔下的乡村世界,发现:这里的人生是残缺的、悲剧性的,而迟子建以月光与酒式的生命哲学应对这生命中本有的残缺,使生命回复到初始的圆融状态。

  • 标签: 残缺 圆融 月光与酒式的生命哲学
  • 简介:孙频的小说中有各种各样的疾病描写,有身体上的疾病也有精神或者心理上的疾病。身体上的疾病,主要展示了主人公们艰难、屈辱的生存体验,反映了孙频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人道主义精神。而精神上或者心理上的种种疾病比如精神病、抑郁症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则明显地包含着对传统、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隐喻和批判。同时,在这些疾病书写中,孙频又为这些压抑而痛苦的患者们开出了爱和宗教的药方,期望用爱和宗教来实现他们灵魂的救赎。

  • 标签: 孙频 疾病书写 身体疾病 精神疾病 疾病治疗
  • 简介:鲁迅小说冷峻风格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冷峻风格又通过各种手法表现,白描是其中的一种。白描的艺术效果是使描写显得冷静、客观,如果白描中融入悲剧性和讽刺性内容,作品便显出了冷峻。白描于鲁迅小说风格的意义就在这里。

  • 标签: 鲁迅小说 白描手法 鲁迅作品 祥林嫂 《药》 传统小说
  • 简介:韩少功的小说中,隐藏着浓厚的宗教意识,既有佛教的生命轮回和救世于苦难的意识,也有基督教的博爱和牺牲以及批判和拯救意识,还有巫楚文化中的巫鬼气息和自然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意识,这些宗教意识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其小说完成了从世俗到宗教的蜕变和超越,形成了一种有思想深度的小说。

  • 标签: 韩少功 小说 宗教意识 作用
  • 简介:唐代是中国封建时代音乐文化的最高峰,唐人小说对此有较多的记载和描绘。以唐代传奇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从音乐风尚、梦中受曲和勤政楼意象等三个方面对唐代音乐活动进行考论探析,可以发现唐代音乐文化具有全民性、高端性和融合性的特点。

  • 标签: 传奇小说 音乐文化 唐代
  • 简介:玲解放前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启蒙思想贯穿于各个阶段,但又有所差别。“五四”时期,其文本偏重描写新型女性的爱情追求,体现了个性解放、婚姻自主思想的影响;“左联”时期,作者笔锋虽转向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但仍有启蒙的延留,体现为民众反抗强权、争取平等的自救精神和信念;在延安的前期,丁玲的文本侧重揭露民众灵魂的愚昧与麻木,延续的是改造国民性的主题;1942年《讲话》之后,丁玲深入土改运动,以人性的弱点悲悯与革命的盲区警惕散发启蒙的余韵。

  • 标签: 丁玲 小说 启蒙主题 差异
  • 简介:E.L.多克托罗对宗教问题极其关注。他在小说《盗窃》《沃尔特·约翰·哈蒙》《上帝之城》中刻画了基督教神甫、宗教骗子、犹太拉比等一系列人物的形象;作品在对宗教教义与思想进行审视与评判的同时,也暴露了西方社会的信仰危机。多克托罗进而提出涤除世间罪恶、消弭人间苦难的最根本性方法在于“重塑上帝”。

  • 标签: E.L.多克托罗 《盗窃》 《沃尔特·约翰·哈蒙》 《上帝之城》 宗教
  • 简介:在新感觉派小说中,摩登女郎是一道常见而又靓丽的风景,她们的形象和活动构成了她们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两大理由。形象之美促进了活动之繁,而活动的性质和等级又传达出文学作品书写的潜在话语,与都市密切相连的现代性、颓废化、消费主义、媚俗主义等理论借助摩登女郎这一新颖的视角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在结合摩登女郎心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能进一步预示出摩登女郎的悲剧性未来。摩登女郎们的主动性享乐、堕落,一方面展现出女性对其主体地位的诉求,另一方面展现出她们精神上的懒惰和无能。

  • 标签: 新感觉派小说 摩登女郎 都市文学
  • 简介:迟子建的叙事"母题"比较广泛,常见的主要有童年、自然、动物和生命。通过对"母题"的分析研究,发现美好的童年记忆、和谐的大自然、通人性的动物以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是迟子建创作的主要源泉,并且它们都被赋予了更大的使命,籍此来挖掘人性中美的存在、美的价值和美的意识。

  • 标签: 迟子建 叙事母题 创作题材 童年记忆
  • 简介:严歌苓小说创作中的男性形象可分为弱势男性群体、西方男性群体、特殊时期男性群体以及同性恋群体。这些男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非理想"。从时代环境角度以及女性个体心理角度来分析,产生这一类型人物形象的主要原因是女性在性别和异域文化的双重压迫中产生了必须将男性"弱化"的心理需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创作心理。

  • 标签: 严歌苓 小说 男性形象
  • 简介:唐人小说中首次出现了大量以刻画女侠形象为主的作品。这些女侠不但武功高强、技艺过人,而且还有着奇术异能和超人的本领。文章主要以唐人小说中的女侠形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这些女侠在唐人小说中出现的原因、侠女类型与存在特点及其价值意义。通过对这类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更好地解读唐人小说。

  • 标签: 唐传奇 侠女 原因 类型 特点 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