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西方文化的问题,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大家知道,原来有学者曾经宣布过历史的终点,所谓的历史的终点就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后者将成为我们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世界在这里终止。今天,世界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把以福山为代表的“历史的终点”观念也终结了,我们可以重新寻找出路,可以重新思考世界文化到底怎么走。

  • 标签: 中国文化 西方化 中国化 全球经济危机 核心价值观 世界文化
  • 简介:30年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在世界大家庭中的角色地位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然而,我们的文化地位却与经济地位不成比例,文化的影响力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影响力,这无疑使我们的大国形象受到影响。2009年4月19-21日,由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中国文化研究院(香港)联合主办的“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国际高峰论坛于杭州成功召开。与会专家来自中国内地及港澳台、美日韩众多高校和研究单位,分别从文化、哲学、历史、文学、伦理、语言、传播、教育、宗教、经济、法律等诸多方面,对当前中国文化的发展战略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 标签: 中国 文化立场 经济危机
  • 简介:水贾祥伦我国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水。”我不是聪明人,但却十分喜欢水。有一首写水的诗歌,也不知是从哪儿抄来的,早已背得精熟,还常常用来自勉:“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溪间焉能留得住/终向大海作波涛”。水是有灵气的,水是有生命的,水是有思...

  • 标签: 生存能力 发展能力 适应能力 创造能力 人法自然 《道德经》
  • 简介: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是潜流的文化传统、主流的政治文化、汇流的大众文化,相互冲突与交织,空前喧嚣纷攘。发现在当下各种文化形式中已经隐含着、正在表现着的文化传统,并在实践中进行与其他文化优秀传统相融合的探索,重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才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正途,才能实现当代中国文化的成功转型,使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勃勃生机。

  • 标签: 文化 传统 融合 实践 转型
  • 简介: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是比较巨大的,如四大发明,老子、孔子的哲学,孙子兵法,禅宗,文官制度,茶叶,丝绸,瓷器,唐诗,国画、园林建筑,手工艺等等,有的推动了西方的物质文明,有的推动了精神文明,如启蒙运动、巴洛克艺术、意象派诗歌等都受中国文化的启发。

  • 标签: 中国文化 意象派诗歌 四大发明 孙子兵法 文官制度 园林建筑
  • 简介:汉字传入日本,使大和民族文明开化,汉文化融化为大和民族之魂。儒释道文化,化为了日本民族精神。日本军国主义是儒家文化养育的大和民族的“基因变异”,是把儒学多跨出一步,转为荒谬,是对文明的扼杀;反省历史,复兴儒家文化的辉煌,仍是大和民旅的自豪。

  • 标签: 中国国学 汉文化 大和魂 日本民族精神
  • 简介:中国钢琴热是中国音乐文化史上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使沉寂了多年的中国音乐氛围重新充满活力和生机.本文就中国钢琴热的形成原因及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主要通过钢琴热的原因、文化的交融与转型、钢琴热所带来的问题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 标签: 钢琴文化 钢琴热 全球化
  • 简介: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文化的价值观也在不断的转变中,而这突出表现在青年文化的变化上.青年文化对于整个国家未来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预示着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文章从文化环境—文化特征的角度对青年文化的特征和趋势进行探讨,试图寻找青年文化的发展趋势和中华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青年文化 文化环境 文化特征
  • 简介: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独具魅力的建筑文化。本文从建筑文化溯源入手,概要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的特质,着重总结建构中国建筑文化传播体系的相关理论及方法,从而论证建筑文化中国文化大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与价值,为建设中国建筑文化大发展的模式提出思路及途径。

  • 标签: 文化传播 建筑文化 建筑评论 文化遗产
  • 简介:历史文化是国家政治制度合法性的重要来源,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贯彻落实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使之入脑入心,从而实现道路自觉、理论自觉和制度自觉,必须注意澄清近现代史领域的虚无主义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实现中国梦夯实历史文化基础。

  • 标签: 中国梦 历史观 历史文化基础
  • 简介:中国石窟文化博大精深,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要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更多、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石窟文化,就要借助翻译这一桥梁。但在翻译的过程中,却要面临着一系列的还未彻底或准确解决的问题,如对石窟文化中的石窟名称、佛像名称、佛像雕塑姿态、佛像所持法器及坐骑等方面的准确翻译问题。

  • 标签: 石窟文化 佛像 雕塑 翻译
  • 简介:<正>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到我们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给研究生同学们做这个演讲,我要讲的这个关于中国文化的精神。对于文化,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考察和把握,那么我曾经把文化概括成四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价值观念。每一种文化都在传达一种价值观念,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二个主要内容就是它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在文

  • 标签: 文化价值观念 对外汉语教育 人文精神 道德品质 主体性 人文文化
  • 简介:<正>多谢大家今天又抽出时间来听我的讲座,来了这么多人,我很感动。今天我要讲的是"笑脸的孔夫子"。大家知道《论语》是四书之一,是儒家的书,不必说了。但今天我要证明它不是。为什么不是?我可以给你们一些例子来说明我的论点。

  • 标签: 笑林 冯梦龙 文化哲学 季康子 颜渊 笑府
  • 简介:Ⅰ导论:从“认同”开始在我对论题展开描述以前,我想首先简单地描绘一幅画,它是法国“印象派之后”三位画家中的高更的一幅代表作。巨大的画幅里,充满了许多具有原始意味的自然人的形象,有的采集果实,有的捧物而食,也有的三两并坐,还有一个默默地独自托腮而思。他在想什么?透过这笔触凝重、色调浑厚、充满象征氛围的画面,我总感到那个静坐者的胸膛里,好象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东西在鼓涌、躁动、翻腾。寻视画题,赫然醒目的一行字:“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读着这带有神密色彩和极强压迫感的题目,我顿悟,作者由于对自我定义问题的把握不定,从而陷入了疑惑和焦灼。这是一种心理现象,用现代心理学的目光来解释叫做“认同”。所谓认同堪称一种心理危机,当心理的主体在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会反转过来反思自己、认识自己、追问自己,这样就产生了一个自我定义的问题。它要求心理主体回答:我是谁?或我为何?

  • 标签: 中国文化 文化系统论
  • 简介:Ⅳ系统描述之二:中国文化系统的内研究在做完对中国文化的外研究之后,由外入内,“对系统属性进行内涵描述的下一步是测定其等级结构.”(《一般系统论原理》91)描述的目的是从元素——结构的角度来把握中国文化的系统质.那么我们须要明白,构成系统的元素有哪些?它们以何种方式相耦合?前者既于上文述及,后者就是它的结构问题.构成中国文化系统的两大元素,本身也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各自由若干更低层次的子系构成.而欲把握中国文化的系统质,就必须明白这一点,正由于对象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元素的整体,所以“作为一个整体的客体,它的属性不仅是由其个别元素的属性决定的,而且与其说由其个别元素的属性决定的,还不如说是由其结构的属性,由所考察的客体的特殊的综合性的联系所决定的.”(同上书P17)这就是系统论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原则.由系统诸元素的特殊的综合联系所形成的系统结构去把握这个系统的属性(系统质),是系统论的基本方法.因此系统质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系统诸元素的耦合方式的问题.

  • 标签: 中国文化 等级结构 人文学科 认识论 文化系统 系统质
  • 简介:与印度传统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烈鲜明的专制主义大一统文化特征;印度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宗教文化,主张在宗教中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具有极强的出世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入世有为,伦理本位特征十分明显;印度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是“梵我同一”,追求对现实矛盾的佛性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上过分强调均衡调和"峭偏不椅”。

  • 标签: 传统文化 宗教性 中国文化 印度文化 伦理性 中道观
  • 简介:中国建筑在可见的形象感受中体现人在自然界的空间位置;中国语言在不可见的意识抽象中体现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言说秩序.作为异质同构的文化创造,二者经由不同的渠道发生、发展,但始终存在着文化契合点.

  • 标签: 中国建筑 中国语言
  • 简介:《诗经》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诗歌选集,它选录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然而自西汉经学伊始,关于孔子删诗和正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悬案。事实上删诗说并不成立,而正说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是由诗在春秋时代突出的社会地位和孔子维护雅乐的态度所导致的。

  • 标签: 孔子 诗经 正乐
  • 简介:民歌《襄阳》起源于六朝时期的长江中游,对唐代诗歌很有影响。据《旧唐书·音乐志二》记载:《襄阳》,宋随王刘诞所作。刘诞“始为襄阳郡,元嘉二十六年(449年),仍为雍州,夜闻诸女歌谣,因作之。故歌和云:‘襄阳来夜。’其歌曰:‘朝发襄阳来,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

  • 标签: 襄阳 唐诗 《襄阳乐》
  • 简介:(一)题解:本文是从《后汉书》卷八十四的《列女传》里节选的。《后汉书》和《史记》、《汉书》、《三国志》并列为“四史”,是我国正史中的名著。《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的史实,是南北朝时代史学家范晔(ye)撰述的。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南朝宋代顺阳山阴人。《宋书》说他少年好学,博通经史,善为文章。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十几种有关后汉历史的著作,删繁补略,写成《后汉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后因事被害,他原拟写的十志未成,由西晋梁代刘昭选补。《后汉书》在思想倾向上比《汉书》进步,书中倾注着较多的批判精神;编次周密,文笔简洁有力。但它的人物描写却没《汉书》细致生动,故事性也没《汉书》强。

  • 标签: 《后汉书》 《列女传》 乐羊子 人物描写 梁代 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