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西周时期至关重要的刑事规范,由侯于周穆王三十七年伐楚前后,受王之命起草并以周穆王的名义颁布天下的,史记又称“甫”。此篇载于《尚书》(我国现存最早史书)中,是其中的重要篇目之一。作为西周王朝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来源,《》就,并非是具有刑律意义的成文法典,而只是单纯阐述了运用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要求,为古代司法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用刑之道”,规范了司法活动中的行为,确定用刑的基本标准。《》在中国法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在详细论述其性质,内容及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其法律意义,主要在于:它为奴隶制法制模式提供了刑罚与规范对接的一般标准,确立相对统一的量刑原则,从而使司法公正成为可能,成为以后数千年的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的理论基础。

  • 标签: 吕刑 周穆王 用刑之道 明德慎行
  • 简介:科学地规定罚金在刑罚体系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罚金上升为主刑,但可以并科适用的方案是切实可行的,既使罚金主刑地位十分明确,而且毫不影响罚金对于自由补充功能的发挥,还有外国立法可供借鉴,不失为一个最佳选择。

  • 标签: 罚金刑 主刑 地位 可行性
  • 简介:最本源的意思是指犯人缴纳一定数量的财产而赎免其刑罚.它作为一种刑罚替代方式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虽然对赎制度存废的争论古已有之,但是赎制度在中国古代法的演进过程中确实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其具有的价值光芒仍然值得当代借鉴.为避免赎制度造成“贫富异”,需要对其进行平等化的改造.

  • 标签: 赎刑 替代刑 平等化改造
  • 简介:增建,男,回族,中共党员,1959年4月生,河南中牟人,焦作大学教授。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物理教育专业,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访问学者。以物理学史和素质教育为主要研究方向,现为河南省物理学会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教学委员会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

  • 标签: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专业委员会 物理教育专业 河南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物理学史
  • 简介:我国目前罚金空判问题比较严重,存在罚金先缴后判和将是否交纳罚金作为减刑、假释的条件的现象,损害了我国的法律权威。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立法和司法两方面的原因,可以通过将罚金上升为主刑,明确罚金的执行部门,减少罚金的必并制等立法措施以及建立财产调查、保全并附卷移送制度等完善司法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 标签: 刑法 罚金刑 现状 难点 对策
  • 简介:大临是北宋理学中极为特殊而又重要的人物,他先是张载弟子,后为二程门人,其为人为学由关学、洛学所共同促成。本文在对大临的思想略作介绍的基础上,试图将其思想置诸牟宗三的宋、明儒学之分系理论中作一分析与讨论,以便说明大临思想不仅兼具关学和洛学之特点,而且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架构和型态。

  • 标签: 本心 五峰蕺山系
  • 简介:一原《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对于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可以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对于不需要判刑的,可以要求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根据这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开庭审判前往往是先对案件犯罪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进行审查,只有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才开庭审判。这就混淆了庭前审查与开庭审理的界限,容易使法庭、法官先入为主,先定后审、上定下审,刑事审判往往流于形式。同时,一些案件由于法院内部或两院内部事先请示、事先协调,合议庭作用难以发挥,不利于调动公诉人、辩护人在法庭审判中的积极性,往往形成先定后审、先判后审、审者不判、判者不审,从而导致法庭审判走过场、流于形式的弊病,有的甚至写好判决书后才开庭,不利于公正裁决。法官在法庭上包揽一切,形成了法官与被告人、法官与辩护人的直接冲突。公诉人到庭只负责念起诉书或干脆不到庭,形不成控辩双方互相质证的局面。这样,一方面限制了公诉人指控犯罪、证实犯罪职能的充分发挥,变成了由公诉人协助法官查清犯罪事实;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法官客观公正地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作出正确裁判,影响了法院公正执法。

  • 标签: 庭审改革 公诉人 新刑事诉讼法 辩护人 刑诉法 犯罪事实
  • 简介:本文主要围绕"不上大夫"的制度要求展开。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基本模型,当满足三个前提条件时,"礼治"可以实现。接着,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别对三个前提条件提出质疑,并证明当三个前提条件不能逐一得到满足时,"不上大夫"将失去现实意义。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改善制度环境,为"不上大夫"的礼治提供制度保障。

  • 标签: 礼治 制度 贪污 声誉
  • 简介:《檀香》表面上看是一部英雄史诗,描写了主人公孙丙率领高密东北乡村民抗击德国殖民者强修铁路、对乡民施暴的故事,歌颂了他在刑场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实际上,这是一部解构英雄的作品,一部中国的《堂·吉诃德》。通过对比分析孙丙与堂·吉诃德在理想抱负、行为方式、行为原因及结果等方面的相似性,指出孙丙正是中国的堂·吉诃德,一个“反英雄”典型。作者通过刻画这个“反英雄”形象,反拨了传统小说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创作方法,解构了英雄人物的神话。

  • 标签: 莫言 《檀香刑》 孙丙 堂·吉诃德 英雄解构
  • 简介:该文从罚金和没收财产两个方面对内地与澳门刑法中关于财产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并提出相互借鉴的意见.

  • 标签: 财产刑 罚金刑 没收财产 比较
  • 简介:秦汉时期郎中令与卫尉的权力分野,是我们深入了解秦汉宫省宿卫制度时无法绕开的重要问题。然而关于这一问题,《汉书·百官公卿表》并没有详细记载,今人的研究也相对薄弱。我们通过对《史记·太后本纪》中所记载的刘章击杀产事的分析,联系汉代宫殿考古发掘的成果,发现未央宫前殿的殿门实际上是郎中令和卫尉宿卫职权的分界线,郎中令把守殿门,而卫尉则屯兵于殿门之外。

  • 标签: 郎中令 卫尉 刘章 吕产 殿门
  • 简介:联系中原沦陷,学术南移的史实,参考"文献"概念的历史演变,在南宋时期,"中原文献之传"是指以口传议论的方式传承北宋中原学术,说某人"得中原文献之传",是指其学有渊源,所习之业与北宋中原学术有着传承、授受关系,延续了儒学复兴以来的思想。祖谦"得中原文献之传"则指他以口传议论的方式继承张载、二程之学,代表了南宋时期关洛学传承的正宗。祖谦的家学渊源和师承关系都与关洛之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他讲授关洛之学与时代政治、学术氛围相一致。准确理解学与中原文献之间的关系,可以为解读祖谦哲学思想提供可靠的学术参照。

  • 标签: 吕祖谦 中原文献 口传议论 关洛之学
  • 简介:国康的《柳宗元评说》是一部很扎实的柳学研究专著。作者积二十年之功力,对柳宗元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索与评说,书中的长章短论都凝聚着作者的才情、智慧与心血,是柳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它让我们从柳宗元想到了梭罗,从古代山水审美想到了现代生态文明。

  • 标签: 吕国康 柳宗元 梭罗 《柳宗元评说》
  • 简介:他,出身佃农家庭,是我国预应力学的翘首;他,从车祸中站起,柱着双拐去工地解决技术难题,去为学生上课;他,当过工、农、商、学、兵、记者、编辑。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志涛。

  • 标签: 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村 大学教授 力学 上课 学生
  • 简介:摘要道教文化在黄粱梦仙祠景区中有充分的体现,并且道教文化与景区的相结合、共同存在对于旅游有重要的意义,他是人们寻梦、明理、律己、助人的所在地,是人们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等美好事物的寄托地,是道教文化在旅游中的体现,说明文化在旅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道教文化 文物古迹 吕仙祠
  • 简介:设计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的一代建筑宗师彦直,其籍贯有山东东平县、安徽滁县(滁州)、江苏江宁(南京)三种说法。实际上东平县是彦直远祖生活的地方,江宁是彦直青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滁州才是他真正的籍贯。

  • 标签: 吕彦直 吕增祥 籍贯 滁州
  • 简介:近年来多篇专门的祖谦研究及与之相关的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出现,值得关注。同时,另有单篇论文百余篇。这些研究认为,吕氏是宗经的,但他研治《左传》主要是从史的角度切入,为了阐释其中的历史要素,把握历史规律,而不是要从中去发现什么传经的义例。目前,祖谦《左传》学研究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空间,诸如祖谦《左传》学的特点、祖谦的研《左》轨迹、祖谦《左传》学的辞章学价值、祖谦《左传》学的影响,等等,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 标签: 吕祖谦 《左传》学研究 述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政轩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他研究陕北文化多年,尤其是陕北民歌研究,成果显著.他的学术研究起步于对陕北民歌突然而来的兴趣,当然也和一句话的刺激分不开“一个陕北人不会唱陕北民歌这是陕北人的耻辱”,这句大学同学写在他毕业纪念册上的话在偶然读到《陕北民歌精选》《陕北民歌艺术初探》后,又重新在他耳边回响.自此,

  • 标签: 学术研究 文学创作 小说 陕北 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