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王阳明的“致良知”作为阳明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俩个向度。就其本体而言是恢复良知本体,就其功夫论而言就是依良知而行。在一些论述当中将“致良知”看成是道德层面的思想体系,而忽略了其实践智慧。王阳明“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结合,只有将本体论方面和功夫论结合才能实现“良知”之本体,达到成圣的境界。王阳明的道德实践智慧,首先要“立志”,其次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磨砺自身,克服私欲,将“良知”成为“心之主体”,最后不仅仅将“良知”作为日常处事的规范之道,同时也提倡超越“良知”而追寻自然之诚德。

  • 标签: 致良知 知行合一 道德实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知行观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贯穿在整个古代哲学史的始终,在出现了“知”“行”观出现,就被哲学家广泛接收,并且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清明时代,这一观念成为了当时哲学上讨论的重要问题,出现了各种系统的哲学观,到近代,知行观仍然存在,长期以来一直为哲学家们作为重要话题讨论。本文立足于王夫之与王阳明的知行观的学术背景,对二者进行比较,具体如下。

  • 标签: 知行观 学术背景 主观能动性
  • 简介:摘 要:本文尝试从“为己”、“克己”和“成己”的三个层面对王阳明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分析,教育首先应该要从“克己”开始,只有“克己”才能为己和成己,而立志是成己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立志作为基础,成己就可能存在随波逐流的可能。为学的志向就有不复存在的危险,因此阳明提出了“警戒”作为立志的辅助,让“成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远,立志关乎一个人的一生,也正是志向的选择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因此立志要确立圣人的志向,立下了圣人之志,才能超越世俗,避免沉沦,在阳明先生看来教育最终的目的指向必然也是要成为圣人,圣人境界是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消除了我物之间的对立和紧张。

  • 标签: 为己 克己 真己 立志 圣人
  • 简介:摘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高校劳动教育不仅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技能,更能提升大学生劳动者的劳动素养和劳动创造能力,以知促行,汇聚知识的磅礴力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 标签: 知,行,劳动教育
  • 简介:【摘要】“知行合一”是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先生的重要教育哲学思想之一,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本文尝试将该思想融入到初中毕业班管理中,提出了三点策略:认真落实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常规管理,让学生明“知”;积极开展立志、力学、立诚、力行教育,注重事上磨练,让学生慎“行”;创新开设“新六艺”课程,培养健全人格,让学生争做知行合一的光明少年。

  • 标签: 王阳明 知行合一 班级管理
  • 简介:摘要:王阳明是明代重要的儒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自己任知县的地方开展了一系列基于道德规训和治理的乡村实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在南赣任上制定的《南赣乡约》,这是明代乡约立法的典范。《南赣乡约》体现了王阳明“竖四维打基础”的施政理念,突出了自治、教化与律法并重的特点。它的实施促进了南赣社会秩序的改善与民生的提高。王阳明的这一乡村实践为当代基层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因此,开展关于王阳明乡村实践研究,分析明儒王阳明的乡村道德治理实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王阳明的思想成就,汲取其治乡规民的历史经验,为当代基层社会建设提供借鉴。

  • 标签: 王阳明 乡村治理 《南赣乡约》
  • 简介:摘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宁波大学阳明学院不断进行美育实践探索研究,形成“四美育人工程”工作品牌,以期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