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有些应用题,用一般方法解答,思路曲折,计算繁琐。如果从“比例”的角度去思考,则思路清晰,计算简捷。下面试举几例:

  • 标签: 比例 解题 运用 一般方法 应用题 解答
  • 简介:贵刊1998年第10期第39页所登崇礼二中王玉喜同志的《比例法解题之妙处》一文中关于“直观判断,省去计算”的说法有不妥之处。原题:三个电阻阻值之比为R1:R2:R3=1:4:8,若将它们串联接入电路,则每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为U1:U2:U3=,消耗的功率之比为P1:P2:P3=;若把它们并联接入电路,电流之比为I1:I2:I3=,功率之比为P1′:P2′:P3′。在分析判断小,王玉喜同志主观地认为:若电阻串联,……U1:U2:U3=1:4:8,P1:P2:P3=1:4:8;若电阻并联,……I1:I2:I3:=8:4:1,P1′:P2′:P3′=8:4:1。这是缺乏理论根据的。现推理如下:

  • 标签: 比例计 比例关系 最小公倍数 比例数 电阻并联 接入电路
  • 简介:在证明线段成比例或者解决与比例线段有关的问题时,常借助已知条件中的相等线段,或利用题目中隐含的相等线段(或相等的线段比即“中间比”),合理更换,巧妙转移,使问题解决的思路突出,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本文通过几道例题的简析,让同学们体验一下.“偷梁换柱”的妙处.

  • 标签: 线段成比例问题 初中 数学 平面几何 解题技巧
  • 简介:在三角形中,面积一定,底和高成反比例;底(或高)一定,面积和高(或底)成正比例。利用这些比例关系,能巧妙地解答许多相关的问题。

  • 标签: 比例法 面积 比例关系 三角形 反比例 解答
  • 简介: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38页“例3”。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2.能应用比例知识解答稍有变化的正比例应用题。3.渗透“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的能力。教学重...

  • 标签: 教学设计 应用题 比例关系 阅读课本 解题思路 机织布
  • 简介:比例函数的性质是初中数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各类竞赛和各地中考倍受关注的焦点之一,要想准确理解它,必须准确掌握反比例函数内涵.本文想通过分类讲解来揭示其丰富的内涵,领略一些规律.

  • 标签: 反比例函数 点评反比例
  • 简介: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的一般途径是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中的四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而当所证的比例式或等积式中的四条线段不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时,则需一中间量作媒介,进行等量代换,举例说明如下:1 借助相等线段代换例1 如图1,在△ABC中,AB=AC,AD为中线,P为AD上一点,过点C作CF∥AB,延长BP交AC于E,求证BP2=PE·PF。[分析] 由于PB,PE,PF在同一直线上,不能组成两个相似三角形,故应考虑等量代换。连结CP,易证△ABP≌△ACP,所以CP=BP。故可用CP代替等积式中的BP。若要证PB2=PE·PF,只需证PC2=PE·PF,PEPC=PCPF,△PEC∽△PCF即可。证明:因为AB=AC,BD=CD,所以∠1=∠2,又因为AP=AP,所以△ABP≌△ACP,∠ABP=∠ACP,BP=CP。又因为AB∥CF,所以∠ABP=∠F,∠ACP=∠F。因为∠EPC=∠CPE,所以△PCE∽△PFC,PEPC=PCPF,即PC2=PE·PF。又因为BP=CP,所以BP2=PE·PF。2 借助...

  • 标签: 数学教学 代换法 证明比例式
  • 简介:比例尺”是什么?教材给出的定义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比例尺是一个受条件限制的比.受哪些条件限制呢?

  • 标签: 距离和 解比 图距 机器零件 二字 计算效率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