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引言南朝是我国诗体发生重大演进的时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巨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诗人,自觉地把诗作为抒写个人感情和获得艺术享受的美感型文学,在语凝句炼、声色圆美中独抒性灵和情怀。宋齐时的山水、齐代的永明体、梁代的,都是这一文学新潮流下的产物。在艺术美上,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示“言尚易了,文憎过竟,吐石含金,滋润婉切;杂以风谣,轻唇利吻,不雅不俗,独中胸怀”的文学新风尚。其中在梁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所倡导的

  • 标签: 宫体诗 爱情诗 《诗经》 梁代 诗学观 《郑风》
  • 简介:的源头之一是咏物,不论是描摹器物还是吟咏女性,都呈现出明显的物特征,这一点已成为学界共识。在~些闺怨题材的诗中,对女性闺中寂寞、思念远人等情貌的刻画流露出言情倾向,显示出物性相言情性相融合的趋势,然而具体到女性诗人的创作中,这种趋势并不突出。本文拟简单阐述物特征和当时诗人对女性的审美趣味,进而说明诗人在以女性为观察对象时已不自觉地流露情感。男性写表现女性,女性也用的形式表达自我,但这些女性在创作时并不能更多地观照自身而使诗作的情感特质更为明显,时代的限制所造成的女性自主意识的缺乏,让女性诗人的官的创作形态几乎与男性诗人的创作别无二致.

  • 标签: 宫体诗 女性 体物性 言情性 闺怨
  • 简介:使用意象如同素描,画面疏朗但韵味不足;花间词使用意象,如同工笔画,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意象的铺排,创造深邃的意境。意象的疏朗或绵密与风格的清丽或绮靡没有直接关系。

  • 标签: 花间词 宫体诗 意象 意境
  • 简介:<正>研究南北朝文学,必然要注意到梁陈时期的“”。而“”赖以保存较多的,是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对于二者的看法,历来是毁多于誉,这似乎不够公允。本文试为之说。“”之说,始见于如下史料:

  • 标签: “宫体诗” 《玉台新咏》 徐陵 萧纲 萧绎 艳体诗
  • 简介:梁朝后期出现的,与南朝以来的新变思潮、社会流行的重色风气和梁代的好文之风密不可分。受新变思潮的影响,在题材上大胆描写女性,并以此寄托作者的审美理想和追求。社会上流行的重色风气则对抒情模式的形成有潜在的影响,因此表达了一定审美规范下的程式化感情。同时梁朝兴起的好文之风,与现实政治形势息息相关,有利于文学集团的形成。此外受萧梁君主审美趣味的影响,文坛上以俗为胜,使得具有世俗化的一面。

  • 标签: 宫体诗 社会思潮 好文之风
  • 简介:王昌龄的数量不多,却首首可传。诗人以同情的笔触描写了一群幽禁深宫的女子,从而揭示出广大宫女悲苦的命运,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怨即士怨,诗人也借此寄托自己壮志难酬的沉痛感情。

  • 标签: 王昌龄 宫怨诗 寄托
  • 简介:萧纲不能成为一个杰出诗人的原因,不在于他写作了一些有道德问题的诗歌,而在于他写作的诗歌过于“轻艳”,从而导致主体性的弱化.主要表现为:主体情感的弱化:主体个性特征的弱化:主体寄托盲志的弱化。

  • 标签: 萧纲 宫体诗 主体性 弱化
  • 简介:有唐一代,特盛,不仅诗作颇多,创作群体广泛且呈现出身份多样化的特征,而且很多诗文大家都热衷于创作,唐代社会各阶层对此也表现出很高的关注度。唐代的繁盛放在文化大背景下考察主要有以下原因:与唐代后宫制度的存在直接相关;从创作源流来看,唐代是在汉魏六朝怨题材的深厚积淀下勃发而出的累累硕果;唐代社会相对开放的思想文化政策,为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客观条件;唐人大多借怨寄寓个人的人生感慨以及对自己仕宦人生的反思。

  • 标签: 唐代宫怨诗 繁盛 原因
  • 简介:国庆节放了七天长假,大头儿子在家翻看小头爸爸的藏书,他在《今古奇观》中看到一首像十字架一样的怪,排列如下:

  • 标签: 国庆节 十字架 藏书 小头 大头 奇观
  • 简介:<正>3《雅》、《颂》一百四十篇,《鲁颂》四篇,文词虽有可取但华而不实,朱熹以为是“《颂》之僭者”。商颂五篇,是宋君祭祀祖先的乐歌,《玄鸟》、《长发》颂说契诞生、商族的发祥、成汤建国和武丁中兴的功业,是宋人加工过的商族史诗片断,可以补充甲骨文字的不足,比较祥细的记录了商族前期中期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周颂》和《雅》诗中的一些篇章比较,更可以看出商、周两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哲学思想不同的特点。本章着重联系周族的社会政治生活看《雅》《颂》的题材和主题,为了叙述的方便,只就《周颂》三十一篇、《大雅》三十一篇和

  • 标签: 诗歌 敬德保民 政治思想 历史时期 基本思想 天命观
  • 简介:梁陈之迅速发展期主要在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前后至陈至德元年之前(公元583年)的近60年中,当时社会环境较为安定、诗人众多、年龄结构合理.变质于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前后至陈祯明三年(公元589年)的近10年之间.这时,诗体风格单一,曾有建树的诗人徐陵、沈炯、阴铿、张正见、顾野王等人已经谢世,但是,这近10年时间不能代表整个的创作风格.

  • 标签: 宫体诗 迅速发展期 诗人众多 变质期 风格单一
  • 简介:曾被做为秾丽浮靡的代名词流行于世,自魏晋六朝此诗体产生以来,形式虽无多大变化,其内容的蕴含却随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这种兴变的异象,是历史的种种机缘所铸的因果,探求作兴变的原因,对把握的形成和发展轨迹,是有积极的意义的.本文试从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特点及相应的历史时代因素结合以论之.

  • 标签: 宫体 兴变 历史机缘
  • 简介:唐代诗坛上,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刘禹锡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为中唐诗歌的繁荣作出了贡献。《旧唐书》上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贞元、大和之间,以文学耸动晋绅之任者,宗元、禹锡而已。其巧丽渊博,属辞比事,诚一代宏才。”刘禹锡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不过其中最突出、影响最大的应是他那些吸取民歌的养料而写成的民歌诗歌。宋朝著名诗人黄庭坚曾这样概括他的创作成就:“大概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优于它文耳。”

  • 标签: 刘禹锡 民歌 诗歌创作 黄庭坚 诗人 文学
  • 简介:神智分两种,整体神智和部分神智。整体神智是全都是通过文字字形的变化来表达的内容,这是真正意义的神智。代表作为苏东坡的《晚眺》,这是神智的发端,全28字。

  • 标签: 苏东坡 代表作 神智体 《晚眺》
  • 简介:<正>或问:外国都可以译成古体汉诗吗?答曰:不然。鄙意以为,西诗中的鸿篇巨制,当以白话诗体译之为佳,而古雅谨严,短小玲珑或妙语格言珠联者,却不妨选若干译为古体。以英为例:现当代英自然都应译为白话,若强为古体,则必显得矫揉造作。但中古期及十七、十八世纪的不少英译成古体汉诗后,在忠实性方面,失真度往往较白话体要小一些。凡英诗中格律谨严,措词典雅,短小而又多抒情意味的早期诗作以古体汉诗形式摹拟译出,效果

  • 标签: 词曲 古体 汉译 白话体 汉诗 音节
  • 简介:前人多把唐代的“乐府错误地视作徒。事实上,唐代“乐府在体性界定上应是拟歌辞。其特点有三:一是在“拟”前代歌辞的基础上写成的;二是体现出典雅化和整饬化的特点;三是表现出入乐期待性。“拟歌辞”概念的提出,在唐诗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唐代 乐府体 文体 界定
  • 简介:谈论词,许多论者,或抓住长短句的特殊句式,认为词生成于前代乐府或唐代近体诗;或抓住其赖以生存的音乐条件和“倚乐而歌”的音乐特性,认为其生成于隋唐燕乐.这种偏向于乐浅层的流弊,造成词始终是一个模糊概念.将其称为“长短句”、“诗余”、“乐府”、“曲子词”等便是没有全面系统地深入到词的文化和文学本源深层的表现.作为

  • 标签: 诗乐离合 诗乐结合 词体 乐府诗 新音乐 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