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5 个结果
  • 简介:生活中,他性情温和、为人低调;工作中,他雷厉风行、积极主动,这就是有着37年党龄海南省琼海市档案局馆长符才益。

  • 标签: 市档案局 海南省 馆长 人生 兰台 书写
  • 简介:长春连日暴雪,北京零下十五度,郑州冰点,宁波大雪……二O一三新年伊始,全国盛传一个字:冷!

  • 标签: 散文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 简介:英国《卫报》(TheGuardian)网站出了一道测试题,让读者从5个大约1分钟长音乐片段中猜出哪个是由电脑作曲,结果只有24%读者猜中了正确答案,和瞎蒙概率差不了多少。

  • 标签: 音乐片 进化 《卫报》 电脑作曲 测试题 读者
  • 简介:在乾隆朝官员谢恩折,尤其是品级较低官员谢恩折中,或多或少都涉及到官员履历,往往可以弥补传记之不足。

  • 标签: 乾隆朝 谢恩折 履历 传记
  • 简介:许多地方都有买花迎春风俗,水仙是最受欢迎应节鲜花之一。人们在春节前一个月左右。把水仙花头置于一只浅碟形小花盆里,以卵石或碎米石固定,用清水养护,到了除夕前夜,就会开出花来。莹洁柔润、玉骨冰肌水仙花,有一种出尘脱俗风致,是人们寄寓襟怀及文化趣味最佳代言物。

  • 标签: 水仙花 意趣 文化趣味 春节前 代言
  • 简介:满清以前,中国从没有过国歌。十九世纪末,清政府与各国交往日多,许多场合没有国歌可唱,有失天朝体统。光绪年间,曾以外国歌曲谱填了一首歌,以代国歌:

  • 标签: 国歌 晚清 十九世纪末 光绪年间 清政府 天朝
  • 简介:茶在中国已有千年以上历史。清末北京已成为全国最大茶叶消费城市之一,据史料记载,1926年,北京内、外城经营茶叶店铺已达300余家。这里向读者简要介绍其中几家。

  • 标签: 老北京 茶庄 茶叶消费 史料记载 城市 店铺
  • 简介:1935年8月6日,共产党人方志敏被秘密处决。烈士遗体散落何处?历史留下谜团。建国后,党中央作出寻找方志敏遗骨决定。22年后,烈士遗骨终于找到。然而,十年动乱,遗骨再遭浩劫……直到42年之后,人们才迎来一个迟到而又隆重葬礼。

  • 标签: 方志敏 遗骨 烈士 葬礼 迟到 发掘
  • 简介:现年72岁蔡俊英.家住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道勒石社区。她一生平凡却充满了色彩.每当打开家庭档案.记忆便似长河一样在眼前浮现流淌。她10岁当了童养媳。1946年.刚满10岁蔡俊英就给小她3岁姑家大伯嫂儿子当了童养媳.过去童养媳如同使唤丫头.每天放牛、干杂活。蔡俊英过了两年童养媳生活,1948年,家乡解放了,蔡俊英被父母接回了家。

  • 标签: 童养媳 结婚证 婚姻 自主 无奈 1948年
  • 简介:文章紧紧围绕目前在“口述档案”中存在是否需要作为一个单独概念提出、是否具有原始记录特性、在利用时是否具有凭证作用等三个方面的争论焦点,着重从记述内容不真实真实档案、大量编史修志工作中形成档案、一些实际没有产生作用档案、一些出于某种特殊需要而事后形成“档案”等四种现象入手,分析档案凭证作用异化,继而从4个方面提出如何来全面认识“口述档案”建议。

  • 标签: 档案作用 异化 口述档案 争议
  • 简介:(接上期)新生活是我大课堂新中国成立后,我参加了许多重要政治活动,这一切对我思想教育很大。第一次走向社会,接触农民,是1950年年底。那时,上海音乐学院音工团到上海郊区松江县参加农民土改,从市区到松江起码要半天时间。

  • 标签: 幸运 上海音乐学院 新中国成立 1950年 松江县 政治活动
  • 简介:一些地方制度内监督大门如果走不通,就是官员“艳照门”盛行之时,门门相扣,“艳照门”真正门道或许就在其间。

  • 标签: 领导干部 性丑闻 监督工作 廉政建设
  • 简介:克洛德·约瑟夫·鲁热·德·利尔是人类革命史上最有资格投机的人之一,因为大名鼎鼎革命歌曲《马赛曲》就是他创作。正是唱着这首歌,法国人数次推翻国王,并打败外国敌人。然而,歌作者却很难被当成一个革命者。当这首歌传遍全国,并被刊发在报纸上时,鲁热·德·利尔已经因为“反革命”而被关进了监狱。据说,他甚至羞于承认这首歌是自己所作,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知道歌作者是谁。

  • 标签: 革命史 高歌 革命歌曲 约瑟夫 克洛德 法国人
  • 简介:随着办公自动化普及,越来越多社会活动和科技生产活动记录将产生于电子工作环境,人们进行交流手段也将从纸质走向电子媒体,多数文件部分生命将以电子形式度过。由此,档案工作人员将不得不介入电子文件管理。

  • 标签: 电子文件 管理 档案工作人员 办公自动化 工作环境 生产活动
  • 简介:1931年,郭布罗·婉容25岁,额尔德特·文绣22岁,这两个正当龄女人终于要结束长达9年战争了。

  • 标签: 末代皇帝 1931年 皇后 中国 历史
  • 简介:在20世纪后半期美国文坛里,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是一个倍受瞩目的人物,她是一位女权运动标志人物,也是一位知名作家,被认为是美国社会里所谓“intellectual”,这个名词在一般英汉字典里被翻译为“知识分子”,但其含义却和国内对于“知识分子”理解有相当大差异。在美困社会里,一个“intellectual”在于人知识、睿智与思想,而不仅只是受过高等教育社会阶层一员而已。好比小布什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在美因社会里相信一般人都不会认为他是一个“intellectua]”。当然这个话题说远了,不过这也说明在品读用另一种文字所书写文章时,最好避免“手把手、一对一”思维方式。

  • 标签: 桑塔格 苏珊 品读 美国社会 摄影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