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人物类报道在新闻性与文学性之间由于平衡性的欠缺而长期处于纠结状态,而我国学界对人物类特稿的研究在系统性与深刻性上略显不足,因此从叙事角度探讨人物特稿写作规律就显得较为迫切且意义十足.《人物》杂志2012年5月以后以新颖的理念、娴熟的叙述技巧改版面世,赢得了受众和市场的高度认可,因而成为人物类特稿研究的绝佳范本.本文从故事和话语两个维度探究人物类特稿的叙事规律,力求为特稿写作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

  • 标签: 叙事学 人物类特稿 《人物》 故事 话语
  • 简介:姜文是新生代电影导演中不可多得的怪才,他虽然仅仅有四部作品,但是每一部都深入人心,都是人们热议的对象。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单向度的扁形人物形象。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就是如此,但是《让子弹飞》却不意味着就此结束,更重要的是他总是以一个纯爷们的姿态出现,他塑造的男性形象都带有浓厚的姜氏色彩。文章讨论姜文导演作品与西方电影中男性形象的比较及其借鉴之处,主要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分析。于此我们发现了姜文导演的电影作品中的男性,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指,而是一个多义无法简单概念的象征。姜文的电影作品深受世界电影的影响,我们仅仅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与《美国往事》中可见一斑。姜文的高超之处在于:以他人之行塑我之气。他借鉴了国外众多经典电影中的镜头语言,塑造出的却是一个个充满中国文化气质的男性形象,这是值得中国电影学习和讨论的。

  • 标签: 电影 姜文 男性形象 叙事
  • 简介:本文以新闻传播CSSCI来源期刊的广告论文为研究样本,在确定分析项的基础上,自建编码框进行文献统计计量分析,集中考查中国广告知识生产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中国广告的知识生产在研究方法上的确存在严重问题:经验型研究居多,而理论思辨型与实证型研究偏少;定量研究偏少,且多为简单的变量分析,并较少有研究假设与模型分析。但在分阶段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中国广告知识生产的研究方法,有总体改善的趋向:经验型研究占比逐期下降,而理论思辨型与实证型研究占比逐期上升;定量研究逐期增多,且不断走向规范。

  • 标签: 中国广告学 CSSCI期刊 知识生产 研究方法
  • 简介:Gender理论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妇女研究界广泛流传的一种理论。1995年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后,这一理论作为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成为妇女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范畴和分析框架,但其内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异",这既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语境,也折射出本土的实践指向。

  • 标签: 妇女研究 西方女权主义 GENDER 传播过程 社会性别 实践指向
  • 简介:"信息加工学说"的引入,将传播行为的驱动力量指向了互联网圈子的认知架构,进而出现了一种以认知勾连传播结构与行为的研究路径。沿此思路并结合框架理论的相关观念继续观察便不难发现,通过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去继承社群规范与博弈社会资本,互联网圈子建构起了自身的认知架构,并形成了稳定与变动两种架构状态:前者透过互联网圈子的结构形态发挥了"架构"与"界限"功能,并引发了议程设置与意见调和这两种传播效应。而后者则需要经由内部新旧势力,围绕认知架构间竞争才能使得其回归稳定。且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结构模式,势必会对现有的媒介传播形态的变革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

  • 标签: 互联网圈子 传播结构 认知架构 框架理论
  • 简介:"风草论"是中国学者对传播理论本土化的一大尝试。我们力求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背景,阐发"风吹草偃"这一中国特色观念的传播理论意蕴。"风草论"主要内含三个层面的传播观念:注重传播过程的风化风行,关注受众主体性的草偃草起、风吹草偃的传播效果。"风草论"既体现了有别于西方魔弹论的传播效果理念,又表达了中国对传播主体德性的关注以及以民为本所生成的一定程度上的受众主体性。虽然在实践中并不尽如此,但在理论层面却有着追求传播过程的自然和谐这一高尚目标。因此,我们相信"风草论"必将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传播理论

  • 标签: 风草论 受众主体性 华夏传播 传播效果
  • 简介:2015年4月24至26日,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在赣南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郑州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央电视台等近40所高校和媒体研究机构的100多名传播、心理学、语言专家学者及相关教学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深入研讨认知传播的研究范式与学理建构。

  • 标签: 传播学研究 语言学专家 赣南师范学院 媒体研究 理论建设 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