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一、审计证据评价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研究的意义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关键在于有效规范审计证据的取证行为和认证行为,而审计证据的判断评价是证据活动的必经程序,在审计证据程序中居于的核心地位。审计证据判断评价是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措施和途径。研究审计证据评价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 标签: 审计证据 评价过程 风险控制 审计风险 取证行为 防范控制
  • 简介: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契机,本文考察了危机冲击如何影响投资者的信息解读,并结合危机冲击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在危机冲击下投资者信息解读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在危机冲击下,投资者更倾向于将可操纵性应计盈余理解成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管理者向市场传递未来现金流信息的一种工具,从而降低了可操纵性应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并且,当公司属于非国有企业或者非管制行业时,将有利于减弱危机冲击对投资者信息解读的负面影响;同时,结合危机冲击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本文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公司并未披露更低质量的会计盈余。这说明,在危机冲击下,投资者对可操纵性应计盈余的估值更低,不是因为盈余质量更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低迷的悲观情绪影响了投资者对盈余信息的解读;并且,这种影响既不利于投资者适当地对公司进行估价,也将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 标签: 危机冲击 信息解读 信息披露
  • 简介:本文利用2008--2012年国有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将高管腐败根据监管部分发现的可能性分为显性腐败和隐性腐败,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1)对于显性腐败,在中央国有企业中高薪可以抑制显性腐败,在地方国有企业中高薪不可以抑制显性腐败;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的提高,弱化了高薪对显性腐败的抑制作用在中央国有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之间的差异,并且处在高市场化地区的地方国有企业,高薪表现出抑制显性腐败的功效。(2)对于隐性腐败,高薪不能够抑制隐性腐败,并且高管薪酬与隐性腐败具有正相关关系,支持了管理层控制论;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提高和管理层权力的降低,高薪表现出了抑制隐性腐败的功效。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政府解决腐败问题不能盲目照搬新加坡的“高薪养廉”制度,应注重加强建设激励和监督并重的治腐机制。

  • 标签: 高管薪酬 高管腐败 管理层权力 在职消费 国有企业
  • 简介:本文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自然人控股或家族控股这一重要特征,研究了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呈U型曲线关系。股权制衡的效果则取决于不同的股权关系,当公司由家族控股或存在一致行动人关系时,股权制衡无效果;而当大股东之间不存在上述关联关系时,股权制衡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些研究结论表明,创业板其他大股东存在关联关系时会选择和控股股东一起合谋以共享控制权收益,只有在无关联关系时才能发挥监督作用。

  • 标签: 股权集中度 股权制衡 创业板 一致行动人 家族控股
  • 简介:文章利用某国有企业2009年的月度数据,实证检验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程度及其对月度盈余质量的影响。经过检验发现,该国有企业12月份的费用异常高,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程度较差,同时这种较差的配比将提高盈余的波动性,降低盈余的持续性;从这三项指标来看,呼和浩特市要好于内蒙古自治区层面,但低于全国水平。

  • 标签: 配比 盈余质量 国有企业
  • 简介: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公布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排名500强中的上市公司(金融企业除外)为样本,检验发现信息化排名存在光环效应现象,剔除光环后重新整理信息化排名,采用盈余反映系数计量方法,发现信息化排名靠前企业的盈余质量明显高于排名靠后企业,证实信息化水平改善了用户盈余质量。现实意义在于,我国现有研究中假设信息化排名不存在光环效应现象,研究验证了这一假设不成立,信息化排名存在光环效应现象,丰富了内隐人格理论;学术界与企业在建立和使用诸如ERP、XBRL等各种信息化排名时,应当考虑或检验光环效应现象后再谨慎使用;采用盈余反映系数计量方法,剔除光环效应后验证了信息化水平与盈余质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 标签: 信息化水平 光环效应 盈余反应系数
  • 简介:文章以2007—2012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根据腐败行为发现的可能性将上市公司高管腐败分为显性腐败和隐性腐败。实证研究发现:(1)对于显性腐败,高管高薪可以起到抑制腐败的作用,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天生与政府存在亲属关系,这种抑制作用要弱于非国有企业;(2)对于隐性腐败,高薪并不能起到抑制腐败的功效,并且高管薪酬与隐性腐败存在正相关关系,支持了管理层权力理论。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高管薪酬与隐性腐败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

  • 标签: 高管薪酬 高管腐败 产权性质 在职消费
  • 简介:《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的颁布,规范了中国企业套期保值业务的会计处理,但准则留下的较大职业判断空间为其合理使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研究了采用套期保值会计准则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利用2008--2011年上市公司的样本,我们发现:当使用套期保值会计之后,(1)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下降,将套期工具的未实现亏损计入资本公积是形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2)公司的盈余更趋于平滑。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随着中国企业使用套期保值业务的增多,套期保值会计的较大自由裁量空间可能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中国应该重视并积极参与IASB对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修订。

  • 标签: 套期保值会计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稳健性 盈余平滑
  • 简介:运用事件分析法构建了基于“窗口期”的内幕交易研究模型,以中国A股市场2008-2012年度重大资产重组事件为样本,研究了资产重组、股价波动和内幕交易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资本市场重大资产重组中显著存在内幕交易行为,加强关联交易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监管有助于遏制内幕信息散布,2008年加强重大资产重组信息管理的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

  • 标签: 资产重组 股价波动 内幕信息 内幕交易
  • 简介:以257家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2005—2011年财务数据为样本,检验实行股权激励计划能否减少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以及能否显著地降低经理人代理成本。研究发现,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的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对来说更容易出现过度投资行为,其过度投资比例与自由现金流正相关;研究还发现,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后并没有显著降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

  • 标签: 股权激励计划 投资效率 过度投资 代理成本 自由现金流 投资不足
  • 简介:独立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外部机制,但考察独立审计治理功能影响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文献还较少。从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治理效率与决策能力角度,提出了一个独立审计的公司外部治理功能影响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理论框架。选取事务所规模、审计收费和审计意见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以我国2007年-200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事务所规模及审计收费均与公司真实经营业绩正相关;审计意见对公司滞后一年的真实经营业绩没有影响,这可能与我国监管及诉讼制度不完善导致"非标"意见未给公司及其内部人带来显著成本有关。

  • 标签: 独立审计 公司外部治理 真实经营业绩
  • 简介:以中小板开板至2010年12月31日止参加过会审核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对事务所发审委社会资本的需求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审计收费溢价差异。实证结果发现,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有发审委社会资本的审计师,而国有企业对审计师的发审委社会资本没有特别的偏好。此外,当民营企业选择有发审委社会资本的审计师时,需要为审计师的社会资本支付10%左右的审计收费溢价;而国有企业组中,发审委社会资本不能为审计师带来审计收费溢价。

  • 标签: 发审委 社会资本 产权性质 审计需求 审计收费 审计溢价
  • 简介:本文采用Demirgüc-Kunt&Huizinga(2004)的研究模型,验证了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中是否存在市场约束效应以及同步性和隐性保险对市场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了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存在市场约束的证据,表现为银行风险增加时,存款增长率降低,说明风险越大的银行越难吸收到存款;而且银行股价的同步性越低这一相关关系的敏感度越高,说明银行向市场披露的自身信息越多,市场约束的效果越明显;而政府的支持则会降低存款增长率与风险关系的敏感度,证明了隐性保险的存在会减弱存款人风险监督的激励。

  • 标签: 市场约束 信息披露 隐性保险 同步性 上市银行
  • 简介:以省级审计机关的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政府审计效能对审计工作成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政府审计效能的三个衡量指标中,虽然审计移送案件处理率对审计工作成果没有显著影响,但是上一年度的审计处理处罚金额落实率、审计工作报告采用率均与未来年度的审计工作成果显著正相关,并且后者对审计成果的影响更大。因此要对审计结果的开发予以重视,利用其提高政府审计效能,进而完善审计工作成果,促进审计机关公信力的提升。

  • 标签: 政府审计 政府审计效能 审计工作成果
  • 简介:破净指股票价格跌破每股净资产,是股票价格与每股净资产关系的一种极端表现。本文以1059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修正的Ohlson模型,分组对股价破净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于业绩为正的非ST企业而言,公司规模大、上市时间早、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的国有企业容易破净;ST企业的股票价格虽下跌,但其重组捷径和壳资源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使ST企业不破净或较少破净。

  • 标签: 股票价格 每股净资产 破净 ST股
  • 简介:本文利用2008年金融危机这一具有“自然实验”性质的事件,在Tomy(2012)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实证考察了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的差异。结果发现:(1)相对于经济繁荣阶段,当经济周期进入衰退阶段,公司盈余持续性会显著降低,且相对应计盈余,现金盈余受经济周期影响更敏感;(2)相对于非四大审计的公司,四大审计的公司盈余持续性受经济周期影响更敏感;(3)相对于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集中度越低的公司盈余持续性受经济周期影响越敏感。该结果表明,经济周期性波动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会通过影响公司基本面与盈余管理行为而对微观企业的盈余持续性产生直接的影响,且基本面对盈余持续性影响表现顺周期性,而盈余管理对盈余持续性影响则表现为逆周期性,因此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公司治理越完善,其盈余持续性受经济周期影响越敏感。本文的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发现了盈余管理在经济周期影响盈余持续性的作用及其方向,为深刻理解经济周期影响盈余持续性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 标签: 经济周期 盈余持续性 四大审计师 股权集中度
  • 简介: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3--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债务期限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两项外部治理机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短期借款比例越高、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审计收费越少,这表明短期债务和产品市场竞争提升了公司的治理水平,减少了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审计风险,从而降低了审计收费。进一步研究发现债务期限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存在替代效应。本文的结论不仅提供了公司外部治理影响审计收费的实证依据,还为分析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参考。

  • 标签: 债务期限结构 产品市场竞争 审计收费 替代效应 公司 治理
  • 简介:本文通过手工收集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章程中反收购条款的设置与公司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讲,金色降落伞条款的设立是对公司管理层的一种保护,不利于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公司治理对金色降落伞条款的效应有影响:民营企业设立金色降落伞条款,不利于降低代理成本。但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设定金色降落伞条款越不利于降低代理成本。限制提名董事人选的股东资格条款、交错董事会条款、绝对多数条款对于降低上市公司代理成本没有显著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法与金融文献提供了公司层面的法律规章同样对投资者利益保护有影响的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也将促使我国理论界、立法机构和监管部门重新思考公司层面的法律规章的合理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标签: 反收购条款 投资者利益保护 公司治理
  • 简介:本文在中国新兴加转轨的制度背景下,以2001--2006年两个上市公司之间的第一次保证担保交易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传递理论,实证研究后发现:会计信息可以作为保证担保交易中的“抵押品”,具体而言,在担保交易发生之前,(1)担保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显著高于被担保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从银行角度而言,银行会要求被担保公司寻求更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公司为其担保;从被担保公司角度而言,其为了降低借款的融资成本,也会寻找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公司为其担保。(2)当担保借款来自国有银行时,担保公司高于被担保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这种差异会减弱;说明相对于民营银行,国有银行在监督借款人违约风险有效性方面有所减弱。(3)当被担保公司为国有企业时,担保公司高于被担保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这种差异也会减弱;说明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违约风险较低。

  • 标签: 保证担保交易 会计稳健性 会计信息质量 所有权结构
  • 简介:薪酬收入不公平诱发劳资纠纷,有损社会公平正义。以生产要素相对集中程度,按终极控股股东不同,选取我国沪、深A股2004—2011年国有与非国有劳动密集型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国有公司普通员工薪酬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而非国有公司普通员工薪酬收入比重呈下降趋势。非国有公司普通员工单位薪酬创造的营业收入高于国有公司,国有与非国有公司高管薪酬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研究证实我国非国有劳动密集型上市公司普通员工存在劳资财务不公平现象。

  • 标签: 社会公平正义 劳动密集型 财务公平 薪酬收入比重 终极控股股东 劳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