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服务业具有典型的制度密集型特征,制度因素通过影响服务业的发展,进而作用于各国的产业结构服务进程。本文实证检验法治水平、政府行为和经济制度安排等制度因素对27个新兴国家2001-2010年产业结构服务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法制建设推动了新兴国家的服务进程;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不利于各国的产业结构服务;经济制度安排的自由度越高,越能促进产业结构向服务演进。因此,制度质量越高,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服务演进;当制度质量低于一定水平,则会构成服务进程的障碍。

  • 标签: 产业结构 服务化 制度 新兴工业化国家
  • 简介:“十二五”以来,阿勒泰地区坚持把新型工业作为地区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资源开发可持续的第一推动力,按照“循环、高效、集约”的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清洁安全、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高起点、全方位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明显成效。

  • 标签: 工业经济 工业向园区 工业结构 第一推动 现代工业体系 吸纳就业能力
  • 简介:一、导论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已过去6年,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依然低迷,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仍在下滑,世界陷入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甚至长期停滞的风险依然存在。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考察当前世界有哪些重大经济变局,有哪些关键性金融经济风险。

  • 标签: 经济增长 全球金融危机 长期停滞 不平衡 大衰退 世界经济
  • 简介: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西部地区在走新型工业道路的进程中,面临着更多的制约和障碍,其中首要的制约因素是认识问题.因此,如何认识、理解西部地区在发展新型工业方面的关系问题,对于西部地区发展至关重要.

  • 标签: 西部地区 新型工业化 认识问题 制约因素
  • 简介:尽管西部地区的平均工业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在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国内国际竞争日趋融合、信息革命方兴未艾的今天,西部的发展绝不能再停留在脱贫意识上,西部的工业道路也绝不能走过去的'海外到沿海,沿海到西部'的渐进式产业递次推进道路.

  • 标签: 西部地区 新型工业化 区域经济 人力资源
  • 简介:工业是一个国家用以实现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必要手段。它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整个社会全面迅速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乃至经济现代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作为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历史阶段,工业不仅表现为一个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而且还包含着经济增长量的扩张和结构变动所带来的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质的变化。从量的扩张上看,工业最明显的特征是,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质的变化上

  • 标签: 中西部地区 中国 工业化 发展战略 政策
  • 简介:随着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境外资本流入流出等外部效应对国内生产效率的影响变得日益突出.国际资本的进出流动是否有利于本土技术进步?抑或只是改进东道国的技术效率?有待深入研究.以随机前沿函数和无效率效应模型为基础构造随机边界模型,利用1991-2013年全球73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实证分析资本账户开放下,国际资本流动以及金融发展水平对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降低了生产无效率,提高了技术效率;其中,直接投资流入对东道国技术效率改进的影响并不显著,但直接投资流出则对本国技术效率改进有显著的逆向溢出效应.同时证券投资流入和流出分别对本国技术效率改进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和逆向溢出效应.特别是,资本账户开放下跨境资本流动有助于促进本国的技术效率改进.此外,提高国内金融发展水平不仅拓展了国内资本要素来源,而且推动资本要素流动,并最终有效降低技术无效率和改进本国技术效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受教育水平对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正效应;储蓄率对技术效率改进却存在负效应,但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影响;人均GDP,即初始禀赋对技术效率改进和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正效应;人口增长率对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高人口增长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负面的影响.初始禀赋和人力资本积累对于提升技术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资本账户开放 随机前沿模型 国际资本流动 技术效率
  • 简介: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是21世纪初中国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中国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是从1953年开始的,几十年以来,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形成了与别国不同的七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工业的步伐显著加快,取得了比较突出的四大绩效。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发展也面临着五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 标签: 特征 发展 绩效 中国 工业化
  • 简介:一、中国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严格地说,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是从1953年即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第一年才开始的.中国的工业的目标和道路曾经受到前苏联的很大影响,但无论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都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 标签: 中国 工业化 发展 影响因素
  • 简介:工业国家,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在融资方面,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援助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建立信用担保或保险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比市场条件优惠的贷款。首先,在资金供给渠道上,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并在证券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空间。

  • 标签: 小企业 融资环境 工业化国家 金融机构 信用担保公司 中小企业局
  • 简介:工资不仅仅是劳动者劳动所得这样一个简单、孤立的问题,也是一个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有着密切联系的复杂问题.本文通过对拉美国家工业发展模式、就业与工资水平的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工资对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工资水平的决定过程及其一般特点.

  • 标签: 拉丁美洲 工业化发展模式 就业问题 工资水平 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
  • 简介:印度新型工业告诉我们,发展中大国完全可以实施赶超型发展战略,即将发展的重点放到国际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上,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增殖能力,积累资金和技术,引导和改造传统产业,并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即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道路。

  • 标签: 印度 新型工业化 高新技术产业 跨越式发展
  • 简介:试论工业阶段的划分曾国安工业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迭进的过程。工业处在不同阶段,会具有不同特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工业战略、产业政策、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等都应有不同安排,因此弄清一国工业所处阶段,对于推进一国...

  • 标签: 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水平 工业化过程 主导产业 工业部门 国民经济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进程明显加快。到2001年。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20.9%上升到50.9%,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由7.4%上升到29%。党的十六大把“基本实现工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提出实现工业仍然是我国现代进程中的历史任务。

  • 标签: 第二产业 工业化进程 中国 GDP 比重 就业
  • 简介:产业集聚能通过集聚效应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使同产业企业和上下游关联企业跟进到集聚区,从而扩大产业集聚的规模和影响,对新型工业建设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集聚产生的原因以及集聚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并,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集聚对新型工业的促进作用,应实施适当的引导和合适的产业政策.

  • 标签: 产业集聚 新型工业化 技术进步 中国 产业政策 专业化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