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祛法在血液透析扣眼穿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6月行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自体对照研究,患者在改良前3个月进行常规祛法,后3个月进行改良祛法。对比改良前、后祛时间、祛疼痛感、祛难易程度、感染的发生率和祛满意度的差异性。结果改良前、后患者均无感染发生。祛时间、祛疼痛感、祛难易程度、祛满意度在改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祛法能明显减少患者祛时的疼痛感,减少护士的操作时间,深受患者及护士的好评。

  • 标签: 扣眼穿刺 改良祛痂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切植皮术、削植皮术对Ⅲ°关节烧伤患者局部微循环及创面美容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Ⅲ°关节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4例(42个关节)行切植皮术的患者作为切组,36例(48个关节)行削植皮术的患者作为削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植皮成活率、创面修复时间)和术后情况(关节畸形、耐磨情况)。比较两组开包后10 d红细胞聚集情况、血管清晰程度及血流灌注量。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创面美容度。结果切组与削组植皮成活率[88.24%(30/34)比94.44%(34/36)]、创面修复时间[(16.57±5.69)d比(15.62±6.32)d]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削组关节畸形率、不耐磨率低于切组[10.42%(5/48)比26.19%(11/42),8.33%(4/48)比33.33%(14/42)],P<0.05。削组关节红细胞无聚集率、血管清晰率及血流灌注量高于切组[91.67%(44/48)比66.67%(28/42),89.58%(43/48)比69.05%(29/42),(0.87±0.12)mV比(0.74±0.10)mV],P<0.05。术后3个月,削组关节创面美容度优于切组(P<0.05)。结论削植皮术相较切植皮术能够更好的保存关节功能,改善微循环,创面美容度更好。

  • 标签: 植皮 切痂 削痂 Ⅲ°关节烧伤 微循环 创面美容度
  • 简介:摘要磨术在处理早期深Ⅱ度烧伤创面时,具有定位准确、几乎不伤及正常组织、保留间生态组织、简便易行、不受烧伤部位和面积限制、创面愈合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少、瘢痕轻、适应证广泛等优点,对深Ⅱ度创面的早期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烧伤 磨痂术 深Ⅱ度创面 早期处理
  • 简介:摘要2019年1月25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1例42岁女性右下肢深度烧伤患者,患者既往患有脑梗死、高血压、癔症等疾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利培酮。入院后先后2次行削手术,在第2次削植皮术后第3天出现右侧肢体肌力减弱,急诊行颅脑核磁共振成像,提示急性脑梗死,立即给予改善脑循环、扩血管等处理。术后第5天患者患肢肌力逐渐恢复,出院时未遗留后遗症。笔者团队对此病例进行讨论,认为深度烧伤削出血和术后创面渗出导致血容量降低、血液浓缩及不充分的补液导致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主要诱因,多发脑动脉狭窄为基础,多种因素叠加,导致术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术中及术后适当增加补液,必要时输血以增加脑部供血供氧,可减少此类脑梗死的发生。

  • 标签: 烧伤 削痂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小RNA(miR)-126对骨折愈合中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构建股骨骨折大鼠模型,局部注射miR-126激动剂(agomiR-126)、miR-126拮抗剂(antagomiR-126)设立实验组,同时设立对照组(agomiR-NC),于术后4、8、12周通过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检测各组股骨骨折愈合,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骨内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值,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骨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出芽相关蛋白(SPRED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蛋白及mRNA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在术后12周agomiR-126组右股骨骨折线基本消失,其骨折局部的骨密度[(732.1±16.3) mg/cm]及BV/TV比值[(72.4±2.1)%]明显高于对照组[(684.2±13.2) mg/cm、(70.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17,t=9.261,P<0.01);而antagomiR-126组骨折间隙仍较为明显,其骨密度[(635.2±12.6)) mg/cm]及BV/TV比值[(65.1±3.4)%]明显下降(t=8.174,t=6.838,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agomiR-126组骨中MVD值(7.6±2.1)明显高于对照组(5.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0,P<0.01),而antagomiR-126组中MVD值(3.6±1.1)则明显下降(t=3.725,P<0.01)。Western blot及RT-PCR结果显示,agomiR-126组SPRED-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0.47±0.04、0.68±0.36)均明显下降(t=5.412、4.712,P<0.01),其VEGFA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0.68±0.02、2.53±0.79)则明显上升(t=5.284、11.625,P<0.01);相反,antagomiR-126组SPRED-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0.87±0.06、1.65±0.37)均明显上升(t=7.223、6.795,P<0.01),其VEGFA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0.43±0.04、0.75±0.29)则明显下降(t=4.226、2.169,P<0.05)。结论miR-126可以通过SPRED-1/VEGFA通路促进大鼠股骨骨组织中的血管生成,并加快骨折的愈合。

  • 标签: 微小RNA 血管生成 骨折愈合
  • 简介:摘要磨术作为烧伤外科三大清创术式之一,适用于处理以深Ⅱ度为主的新鲜烧伤创面。尽管该术式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但各单位应用该术式的时机、器具、步骤、术后敷料选择以及术后换药方式等仍有较大不同,造成临床效果参差不齐。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专家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筛选分析高级别证据文章,多次深入讨论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专家共识,以期为磨术在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 标签: 烧伤 磨痂 专家共识 适应证 禁忌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削植皮术联合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治疗深度烧伤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海宁市人民医院治疗的深度烧伤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观察组采用削植皮术联合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削植皮术联合传统加压包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治疗情况、创面愈合率、治疗前和治疗7 d后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愈合总优良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79.81%)(χ2=6.772,P<0.05);观察组肉芽生长时间[(8.23±2.16)d]、创面愈合时间[(17.64±2.58)d]、术后疼痛评分[(3.16±1.24)分]和住院时间[(22.61±2.47)d],均低于对照组[(12.15±2.33)d、(20.25±3.16)d、(5.33±1.27)分和(26.13±2.55)d](t=12.582、6.525、12.468、10.111,均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C反应蛋白[(21.12±2.48)ng/L]、肿瘤坏死因子α[(3.27±0.38)ng/L]、白细胞介素6[(5.32±1.46)ng/L]和补体C3a[(12.13±1.62)μg/L],均低于对照组[(28.06±2.62)ng/L、(5.13±0.43)ng/L、(6.68±1.51)ng/L和(16.43±1.26)μg/L](t=19.618、33.055、6.603、21.367,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总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22.12%)(χ2=8.529,P<0.05)。结论对深Ⅱ~Ⅲ度烧伤患者采用削植皮术联合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能提高创面愈合率,改善机体的炎性反应,并能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好。

  • 标签: 烧伤 削痂植皮术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 疗效
  • 作者: 王美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肾内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以恙虫病焦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水胶体敷料联合康复新液应用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恙虫病焦溃疡患者若干例,基于特定时间(2021.01-2022.01)期间对其进行选取(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其中30例实施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30例实施水胶体敷料联合康复新液,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观察组客观治疗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水胶体敷料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恙虫病焦溃疡,可明显促进疾病康复,减轻疼痛。

  • 标签: 恙虫病焦痂溃疡;水胶体敷料;康复新液;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误1周以上伴骨生成且有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骨科医学中心收治的36例延误1周以上伴骨生成且有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资料。男22例,女14例;年龄为(6.7±2.7)岁,范围值为2.3~12.8岁;骨折均为Gartland Ⅲ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儿分为2组: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CRPP)组15例(单纯采用CRPP治疗)和杠杆组21例(经肘后克氏针撬拨"杠杆技术"辅助CRPP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复位质量和肘关节运动范围恢复时间,末次随访时的肘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术后随访(26.2±16.3)个月(范围值为6~96个月),均获可接受的复位,术后4~6周骨折临床愈合。杠杆组手术时间[(28.2±6.8)min]和透视次数[(27.0±6.0)次]均少于CRPP组[(40.8±10.8)min和(43.3±11.4)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RPP组患者术中Baumann角(78.1°±1.6°)、侧位肱头角(58.3°±2.6°)和水平旋转率(109.5%±3.0%)相比较,杠杆组(73.7°±4.1°、49.6°±5.2°、103.2%±4.9%)更优,术中复位质量更接近正常平均值,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肘关节运动范围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杠杆组Baumann角(75.4°±2.8°)和侧位肱头角(53.2°±3.6°)均优于CRPP组(78.3°±1.5°、57.5°±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肘关节活动度、VAS评分、MEP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患者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延误1周以上伴骨生成且有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实施经肘后克氏针撬拨"杠杆技术"辅助CRPP是一种高效、精准的治疗方法;相较于单纯CRPP,其能获得更满意的复位质量。

  • 标签: 肱骨骨折 儿童 骨痂 肱骨髁上骨折 复位 延误
  • 简介:摘要目的对3例无焦恙虫病患儿的病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3例重症无焦儿童恙虫病的临床资料,2例为5岁男童,1例为6岁女童。3例患儿的外周血均进行mNGS检测。结果3例患儿经mNGS检测后均提示恙虫病东方体感染,且未并其他病原感染。例1死亡,例2和例3治愈出院。结论无焦恙虫病患儿早期诊断困难。对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早期无法确诊的疑难危重性感染性疾病,mNGS能够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支持,为精准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恙虫病 焦痂 病原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穿孔介导的局部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区新生骨中Wnt3a和β -连环蛋白(catenin)表达的影响。方法2019年9—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实验室进行实验,新西兰大白兔48只分为对照组、基因治疗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6只。3组动物双侧下颌骨截骨后4 d以0.8 mm/d速度行下颌骨牵引,连续牵引7 d进入固定期。对照组只行牵引;基因治疗组在牵引开始时在牵引区局部注射重组质粒pIRES-hBMP2-hVEGF165,并给予电穿孔刺激;生理盐水组在牵引开始时,在牵引区局部注射与基因治疗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后,施加电穿孔刺激。3组分别于牵引结束、固定7、14、28 d取牵引区新生骨骨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检查Wnt3a和β-catenin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Wnt3a和β-catenin主要定位于骨组织的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胞质和胞核中。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检查结果显示,Wnt3a和β-catenin表达在牵引结束时达高峰,随着牵引张力的消失,逐渐降低。经基因治疗干预后,Wnt3a和β-catenin基因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基因治疗组在各时点Wnt3a、β-catenin表达量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3,P<0.01)。结论基因治疗促进牵引区新生骨Wnt3a和β-catenin表达,以此调节骨重建系统的平衡,从而促进牵引区新骨生成。

  • 标签: 骨痂 基因治疗 牵引成骨 Wnt3a β-连环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凝胶敷料在深Ⅱ度烧伤创面磨削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5年11月—2019年8月,淄博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68例深Ⅱ度烧伤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磨削术后进行相应治疗的水凝胶敷料+凡士林油纱组(84例,男67例、女17例)和单纯凡士林油纱组(84例,男65例、女19例),其年龄分别为(31±16)、(35±17)岁。每3~5天换药1次,对于创面超过21 d未愈合者或未超过21 d但创面位于关节部位后期可能影响功能活动者,取自体躯干或大腿刃厚或中厚皮片行植皮术。术后持续动态观察创面大体情况直至创面愈合;术后前4次换药时评估敷料粘连程度并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估疼痛程度,计算术后3、6、15 d换药时的创面愈合率,计算入院时及术后3、6、15 d换药时创面分泌物/清洗液细菌培养阳性比例,记录换药次数,计算手术植皮率,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随访6个月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瘢痕增生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术后观察期间,水凝胶敷料+凡士林油纱组患者内层敷料较容易去除、疼痛轻微,创面湿润且分泌物较少,创面愈合较快;单纯凡士林油纱组患者内层敷料去除时粘连较明显、疼痛感较强、有渗血,创面分泌物多于水凝胶敷料+凡士林油纱组,创面愈合较慢。与单纯凡士林油纱组比较,水凝胶敷料+凡士林油纱组患者术后前4次换药时敷料粘连程度与疼痛NRS评分均明显降低(χ2=52.625,Z=-10.854,P<0.01);术后3、6、15 d换药时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升高(t=10.347、41.150、167.627,P<0.01);创面分泌物/清洗液细菌培养阳性比例在入院时及术后3 d换药时无明显变化(P>0.05),于术后6、15 d换药时明显降低(χ2=15.616、15.226,P<0.01);换药次数明显减少(t=-11.986,P<0.01);手术植皮率明显降低(χ2=35.850,P<0.01)。水凝胶敷料+凡士林油纱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17.6±2.8)d,明显短于单纯凡士林油纱组的(27.1±3.0)d(t=-21.288,P<0.01)。随访6个月,水凝胶敷料+凡士林油纱组患者瘢痕增生的VSS评分明显低于单纯凡士林油纱组(Z=-11.287,P<0.01)。结论与单纯使用凡士林油纱比较,深Ⅱ度烧伤创面磨削术后应用涂覆水凝胶敷料的凡士林油纱覆盖保湿作用明显,可明显减轻换药时敷料粘连程度和患者疼痛,提高创面愈合率,降低创面感染率和手术植皮率,减少换药次数,缩短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有效减轻瘢痕增生。

  • 标签: 烧伤 水凝胶 伤口愈合 敷料 磨削痂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规范的综合保温措施对大面积烧伤切植皮术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大面积烧伤切植皮术患者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对其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当时的保温措施,将2017年1—10月收治的围手术期接受常规保温的20例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龄(33.5±5.2)岁]设为常规保温组;将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围手术期接受规范综合保温的30例患者[男23例、女7例,年龄(35.8±1.4)岁]设为综合保温组,主要在从术前重症监护病房(ICU)准备及转运至手术室、术前手术室准备、术中手术室处理、术后手术室转运至ICU 4个环节控制体温。统计2组患者入手术室体温和术中低体温的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苏醒时间,术后寒战、水疱、溃疡发生情况及术后10 d创面愈合率。对数据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1)综合保温组患者入手术室体温为(36.3±0.4)℃,明显高于常规保温组的(35.6±0.4)℃,t=6.658,P<0.01;术中低体温持续时间为(205±38)min,明显短于常规保温组的(234±42)min,t=2.564,P<0.05。(2)综合保温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23±114)mL,明显少于常规保温组的(490±162)mL,t=4.272,P<0.01;术后苏醒时间为(36±8)min,明显短于常规保温组的(49±17)min,t=3.229,P<0.01。(3)综合保温组患者术后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保温组(χ2=28.626, P<0.01),2组患者术后水疱、溃疡发生率相近。(4)术后10 d综合保温组患者创面愈合率为(78.08±0.06)%,明显高于常规保温组的(71.03±0.08)%, t=3.694,P<0.01。结论规范的综合保温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入手术室体温,缩短术中患者低体温持续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苏醒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

  • 标签: 烧伤 皮肤移植 体温调节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聚乙烯醇和聚氨酯负压材料用于治疗Ⅲ度烧伤切创面的效果与特性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徐州仁慈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Ⅲ度烧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聚乙烯醇组(男13例、女17例)和聚氨酯组(男14例、女16例)各30例,年龄分别为(34±7)、(35±6)岁,烧伤总面积分别为4.20%(2.23%,4.90%)、3.89%(2.18%,4.76%)体表总面积(TBSA)、切面积分别为2.70%(1.97%,3.42%)、2.87%(2.12%,3.34%)TBSA。患者入院后立即对Ⅲ度烧伤创面行清创术,每日碘伏换药1次。伤后第3天行切术,彻底止血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2组患者分别选取相应的泡沫材料及配套设备行负压治疗,负压值设置为-19.9 kPa,持续负压治疗1周。记录负压材料安装时间。负压治疗1周,记录去除泡沫材料的最大拉力,评估泡沫材料与创面的粘连度;记录去除泡沫材料过程中创面出血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创面肉芽组织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31表达反映血管化情况。检测泡沫材料负压治疗1周与使用前的回弹系数R1/R0比值,记录负压治疗1周内创面渗液引流量,以此表示泡沫材料对创面渗液的引流能力。负压治疗1周,记录创面细菌定植情况、异物残留情况、皮缘湿疹率。对数据行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聚氨酯组患者的负压材料安装时间为(14±3)min,明显短于聚乙烯醇组的(18±3)min(t=2.788, P<0.01)。(2)负压治疗1周,聚乙烯醇组患者去除泡沫材料的最大拉力为(6.4±0.4)N,明显低于聚氨酯组的(16.7±0.8)N(t=12.010, P<0.01)。(3)负压治疗1周,去除泡沫材料过程中,聚乙烯醇组患者的创面出血量为(20±3)mL,明显少于聚氨酯组的(59±3)mL(t=50.200,P<0.01)。(4)负压治疗1周,HE染色显示,聚氨酯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增生厚度为(2.3±0.6)mm,明显高于聚乙烯醇组的(1.6±0.4)mm(t=6.667, P<0.01)。负压治疗1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聚氨酯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微血管管腔数量明显多于聚乙烯醇组;蛋白质印迹法显示,聚氨酯组患者创面的肉芽组织中CD31蛋白表达量(1.00±0.05)亦明显高于聚乙烯醇组(0.42±0.03,t=10.490, P<0.01)。(5)聚乙烯醇组患者泡沫材料回弹系数R1/R0比值为0.39±0.19,明显低于聚氨酯组的0.52±0.16(t=2.975, P<0.01)。负压治疗1周内,聚乙烯醇组患者泡沫材料创面渗液引流量为(1 258±444)mL,明显少于聚氨酯组的(1 658±580)mL( t=3.003, P<0.01)。(6)负压治疗1周,聚氨酯组患者创面的异物颗粒残留数量为(14.14±0.37)个,明显多于聚乙烯醇组的(3.36±0.15)个(t=26.200,P<0.01);2组患者的创面细菌定植水平、皮缘湿疹率相近。结论聚氨酯泡沫材料安装操作方便,相对不易干结皱缩,引流创面渗液能力强,在促进创面血管化和组织增生方面优于聚乙烯醇泡沫材料;对需要保护深部组织、重要器官的创面及炎性水肿明显、污染严重的创面可优先选择该材料。聚乙烯醇泡沫材料不易与创面粘连,减少创面出血和异物残留方面优于聚氨酯泡沫材料;在创面植皮术后固定促使皮片成活、大面积烧伤植皮术前创面床准备及存在深部创腔或窦道等情况下可优先选择该材料。2种泡沫材料在细菌定植和皮肤湿疹防治方面均有待改进。

  • 标签: 烧伤 负压伤口疗法 伤口愈合 聚乙烯醇 聚氨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咪达唑仑对中重度烧伤老年患者切植皮术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太钢总医院烧伤中心救治的行切植皮术的中重度烧伤老年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右美托咪定联合咪达唑仑维持麻醉)和对照组(丙泊酚维持麻醉),每组100例。记录入室(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即刻(T2)、切(T3)、术毕(T4)、术后30 min(T5)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在T0、T3、T5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的HR在T1[(90.95±8.55)次/min],T5[(92.55±8.75)次/min]较T0[(105.23±9.60)次/min]降低且低于对照组T1[(97.65±10.25)次/min]、T5[(95.05±9.25)次/min];研究组患者的MAP在T1[(110.65±7.55)mmHg]、T5[(99.05±7.78)mmHg]均高于对照组T1[(98.56±8.55)mmHg]、T5[(92.78±8.1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600、5.560,均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躁动率分别为0(0/100),8%(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0,P<0.05),苏醒时间分别为:研究组[(2.52±1.53)分],对照组[(9.52±1.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8,P<0.05),但研究组患者有术后嗜睡情况出现,尚不造成致命性缺氧等风险。T5时间点研究组患者肾上腺素[(94.62±2.17)ng/L]、去甲肾上腺素[(188.75±39.74)mmol/L]、皮质醇[(541.87±73.96)ng/L]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肾上腺素[(113.73±7.96)ng/L]、去甲肾上腺素[(294.25±42.26)mmol/L]、皮质醇[(668.43±95.6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164、-18.185、-10.471,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咪达唑仑维持麻醉可以显著提高中重度烧伤老年患者切植皮术的麻醉效果,减轻应激反应,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缩短苏醒时间,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咪达唑仑 丙泊酚 烧伤 切痂植皮术 麻醉效果 应激因子 镇静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