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局部晚期(T3、T4期)喉癌颈部淋巴(LNM)规律,为喉癌放疗颈部靶区勾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0-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局部晚期喉癌患者,所有患者至少行双颈Ⅱ-Ⅳ区淋巴清扫,计算颈部各区LNM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NM相关因素。结果共272例患者纳入研究,全组患者LNM率为57.1%(156/272)。根据原发病变部位分3个组:A组(72例),原发灶局限于一侧;B组(86例),原发灶主体偏于一侧但侵犯过中线;C组(114例),原发灶为巨大或中央型病变。各组不同颈部分区LNM率:A组同侧颈部Ⅱ区36.3%、Ⅲ区26.4%、Ⅳ区6.9%,对侧分别为13.9%、8.3%、1.4%;B组:同侧颈部Ⅱ区41.9%、Ⅲ区29.1%、Ⅳ区11.6%,对侧分别为18.6%、14.0%、1.2%;C组:左侧Ⅱ区24.6%、Ⅲ区23.7%、Ⅳ区2.6%,右侧分别为21.9%、26.3%、6.1%。局限单侧(A组)与中线受侵(B、C组)双侧LNM率相近(15.3%、25.0%,P=0.093)。同侧Ⅲ区是否转移和临床淋巴分期与对侧颈是否LNM相关(OR=2.929,95%CI为1.041~8.245,P=0.042)和OR=0.082,95%CI为0.018~0.373,P=0.001)。同侧Ⅱ区、Ⅲ区转移是同侧Ⅳ区转移的危险因素(P=0.043、0.009)。结论双侧颈部Ⅱ、Ⅲ区是高危LNM区,Ⅳ、Ⅴ区转移较少见;同侧Ⅱ、Ⅲ区转移是同侧Ⅳ区及对侧颈LNM的相关因素,cN0期患者少见对侧颈LNM。

  • 标签: 局部晚期喉癌 鳞状细胞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乳腺癌患者淋巴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乳腺科收治的94例浸润性乳腺癌女性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拟接受4~8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化疗结束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阳性患者接受内分泌或靶向治疗,其余患者根据情况接受2~4个周期的辅助化疗或放疗。分析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淋巴情况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与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淋巴危险因素。结果腋窝淋巴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阳性率为74.47%(70/94);术前腋窝淋巴阳性数目、ER状态、HER-2状态、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cell proliferation-associated human nuclear antigen,Ki67)表达、完成化疗周期情况、化疗后腋窝淋巴病理缓解情况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T分期与腋窝淋巴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淋巴有关(χ2值分别为30.053、10.233、6.303、7.666、18.162、10.148、12.418,P均<0.05);术前腋窝淋巴阳性数目>3(OR=2.788,95%CI1.253~5.318)、ER阳性(OR=3.298,95%CI1.744~7.837)、Ki67表达≤20%(OR=2.469,95%CI1.184~4.301)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pPR(OR=4.197,95%CI2.168~13.788)为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腋窝淋巴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阳性率较高,术前腋窝淋巴阳性数目>3枚、ER阳性、Ki67阳性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pPR为新辅助化疗后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浸润性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新辅助化疗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颈部淋巴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2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颈部淋巴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29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率为41.3%。单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组患者身高、肿瘤最大径、钙化、被膜浸润、伴桥本甲状腺炎与无转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身高≥160.5 cm、肿瘤最大径≥5.5 mm、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为颈部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与肿瘤最大径、身高、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有关。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是由小B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肿瘤,可累及骨髓、淋巴和脾脏等部位。骨髓穿刺活检多见,淋巴为首次活检诊断极具挑战性。该文讨论肺癌术后多发淋巴肿大病例,形态学上滤泡间区大量浆细胞及小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支持B细胞和浆细胞,分子检测B细胞克隆性重排和MYD88突变。LPL形态学及免疫表型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类似,给临床病理诊断带来困难,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需提高警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中央区淋巴(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强度概念,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侧区淋巴(lymph node metastasis,LNM)危险因素及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09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06例行PTC颈淋巴清扫术完整临床资料,根据颈侧区淋巴是否转移分为LNM阳性组(75例)、LNM阴性组(31例)。探讨性别、年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肿瘤位置、侵犯被膜、多灶性、肿瘤腺体内分布、肿瘤直径、CLNM数目、CLNM率等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CLNM强度对颈侧区LNM的影响。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P=0.087)、肿瘤位置(P=0.249)、肿瘤腺体内分布(P=0.219)、肿瘤直径(P=0.224)与颈侧区LNM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侵犯被膜(P=0.030)、多灶性(P=0.031)、CLNM数目(P=0.022)、CLNM率(P=0.001)与颈侧区LNM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NM数目和CLNM率增加与颈侧区LNM呈正相关;当CLNM数目≥4或(和)CLNM率≥20%时,颈侧区LNM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犯被膜、多灶性是颈侧区LNM的危险因素;当CLNM强度:转移数目≥4枚或(和)转移率≥20%时,建议行颈侧区淋巴清扫术。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强度 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腋窝前哨淋巴(SLN)1~2枚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预测nSLN转移风险。方法选择2002—2017年手术治疗的、SLN 1~2枚阳性的乳腺癌患者917例,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建模组(497例)和验证组(420例)。以nSLN是否转移为因变量,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917例患者的nSLN转移率为27.4%。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原发肿瘤脉管瘤栓、淋巴包膜外受侵、SLN阳性数、SLN阴性数、SLN是否宏转移与乳腺癌患者腋窝nSLN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LN阳性数、SLN阴性数和SLN是否宏转移为乳腺癌患者腋窝nS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以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建立了列线图模型。建模组预测nSLN转移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18,验证组预测nSLN转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2。结论利用6个危险因素建立的nSLN转移风险预测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可能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临床决策。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 非前哨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和临床特征对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的早期诊断及预测侧颈部淋巴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手术的233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根据是否存在侧颈部淋巴分为两组。结果与甲状腺非微小髓样癌相比,甲状腺微小髓样癌主要首诊方式是超声检查(χ2=32.290,P=0.000),具有更早的TNM分期(χ2=50.300,P=0.000)及更多的超声恶性特征。与细针抽吸活检相比,血清降钙素对甲状腺微小髓样癌(χ2=47.933,P=0.000)有较高的诊断阳性率。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接触被膜长度/周长≥1/4(OR=25.475,95%CI:2.320~279.771)和术前血清降钙素>65 ng/L(OR=32.663,95%CI:2.433~438.409)是发生侧颈部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声检查联合血清降钙素检测有利于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的早期诊断。当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病灶接触被膜长度/周长≥1/4和术前血清降钙素>65 ng/L时,容易发生侧颈部淋巴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 髓样 淋巴转移 超声检查 降钙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强化程度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1例PTC中535枚颈部淋巴的CT资料,计算CT增强与平扫密度值的比值和差值,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比值和差值在淋巴组和非转移组中的分布,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异度曲线(ROC)获得比值和差值在两组中的最佳阈值。结果535枚颈部淋巴中,包括转移组271枚和非转移组264枚,两组的比值分别为2.30(2.04,2.76)和1.66(1.51,1.81)(Z=-16.94,P<0.05),差值分别为58(49,76)Hu和31(22,36)Hu(Z=-18.045,P<0.05)。两组比值和差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3和0.951,最佳阈值分别为1.93和39.5 Hu,诊断淋巴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87.1%、91.5%和86.0%。两者联合诊断淋巴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2.3%和91.7%。结论增强与平扫密度值的比值≥1.93和差值≥39.5 Hu对PTC颈部淋巴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两者的特异度相仿,后者具有更高的敏感度,两者联合可明显提高特异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癌淋巴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周口市中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胃癌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行MSCT扫描检查,以术后病理N分期和远处转移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MSCT扫描结果与临床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76例胃癌患者中N0期9例,N1期33例,N2期21例,N3期13例,其中67例患者发生淋巴,将病理与MSCT扫描结果进行比较,其诊断淋巴的准确率为84.21%(64/76)。MSCT诊断胃癌N0、N1、N2和N3等各个分期的敏感度分别为77.78%(7/9)、87.88%(29/33)、85.71%(18/21)、76.92%(10/13),特异度分别为85.07%(57/67)、81.40%(35/43)、83.64%(46/55)、85.71%(54/63),与病理N分期结果一致性较好,诊断效能较高(P<0.05)。67例出现淋巴的胃癌患者中M0期42例,M1期25例,将病理与MSCT扫描结果进行比较,诊断准确率为86.57%(58/67)。MSCT诊断胃癌远处转移M0期和M1期的敏感度分别为88.10%(37/42)、84.00%(21/25),特异度分别为84.00%(21/25)、88.10%(37/42),与病理远处转移结果一致性较好,诊断效能较高(P<0.05)。结论MSCT扫描可有效判定胃癌淋巴情况,有利于临床制定精确的手术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胃癌 多层螺旋CT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胃癌淋巴的危险因素,并应用诺曼图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后病理分期为pT1期原发性早期胃癌患者;(2)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进展期胃癌、残胃癌或既往行胃切除术的患者;(2)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分期为早期的胃癌患者;(3)其他类型胃肿瘤如淋巴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间质瘤等;(4)其他脏器原发性肿瘤胃转移患者。根据以上标准,收集2005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行胃癌根治术的1 633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训练集;按照同样标准,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同一时间段行胃癌根治术的239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作为外部验证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式筛选早期胃癌淋巴的危险因素,将多因素分析有意义指标构建诺曼图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1 633例训练集患者中,平均淋巴清扫数目20(13~28)枚,209例(12.8%)出现淋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肿瘤切除范围、肿瘤位置、肿瘤形态、淋巴清扫数、脉管浸润、淋巴管癌栓、肿瘤长径、肿瘤分化程度、镜下是否含有印戒细胞以及肿瘤浸润深度与本组患者淋巴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肿瘤形态为溃疡型、有脉管浸润和淋巴管癌栓、肿瘤长径≥3 cm、肿瘤浸润深度较深和低分化均为早期胃癌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提示,训练集AUC为0.818(95%CI:0.790~0.847),外部验证集AUC为0.765(95%CI:0.688~0.843)。校准曲线显示,诺曼图预测的淋巴概率与实际情况相符(训练集C-index:0.818,外部验证C-index:0.765)。结论训练集女性、肿瘤形态为溃疡型、有脉管浸润和淋巴管癌栓、肿瘤长径≥3 cm,浸润黏膜下层和低分化者淋巴危险性高。通过列线图构建早期胃癌淋巴临床预测模型,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肿瘤,早期 淋巴结转移 影响因素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OMM)颈部淋巴规律以及颈部预防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84-2016年间收治的61例无远处转移的OMM病例的颈部淋巴规律,颈部预防治疗疗效,失败模式及预后因素。结果OMM颈部淋巴率为55.7%。Ⅰb区是最常见的颈部淋巴区域,占颈部淋巴患者的76%,其次是Ⅱ区和Ⅲ区。对于cN0患者,接受至少同侧Ⅰb-Ⅲ区颈部预防治疗和未接受的5年无区域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1.7%和52.4%(P=0.036),接受至少同侧Ⅰb-Ⅲ区颈部预防治疗能将区域失败率由46%降至6%(P=0.035)。发生区域失败患者中93%发生在Ⅰb区,50%发生在Ⅱ区,36%发生在Ⅲ区。结论OMM颈部淋巴率较高,淋巴引流具有一定规律性,最常见转移和复发部位均为Ⅰb-Ⅲ区。对于cN0的OMM,推荐至少包括同侧颈部Ⅰb-Ⅲ区的预防治疗。

  • 标签: 黑色素瘤 淋巴结转移规律 预防疗法
  • 简介:摘要近年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但在行腺叶切除时是否需要同期行颈部中央区淋巴清扫术仍有较多争议。本文主要叙述性别、年龄、多病灶、病灶大小、肿瘤位置、被膜侵犯、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淋巴相关基因等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的关系,总结行颈中央区淋巴清扫术需要考虑的相关危险因素。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颈淋巴结清扫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女性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36例女性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淋巴的危险因素。结果28例(20.59%)发生淋巴。年龄、是否绝经、Lauren分型和浸润深度与女性早期胃癌患者淋巴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绝经(P=0.028,OR=2.998,95% CI:1.128~7.966)、肿瘤浸润深度(P=0.015,OR=3.730,95% CI:1.289~10.787)是女性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的危险因素。结论女性早期胃癌淋巴转移率为20.59%,未绝经女性更易发生淋巴。是否绝经及肿瘤浸润深度是女性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早期胃癌 淋巴转移 女(雌)性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腹腔淋巴患者术后复发快,整体预后差。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腺外科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手术治疗的37例肝细胞癌腹腔淋巴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肝肿瘤大小、转移淋巴数目及分布、手术治疗方式等对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肝细胞癌淋巴患者整体预后差,单发淋巴患者手术后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多发淋巴患者术后易短期内复发、转移,术后生存时间短,靶向治疗可能是肿瘤复发后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76例确诊为早期胃癌并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有24例患者发生淋巴淋巴阴性组平均检出淋巴个数为(23±13)枚,淋巴阳性组平均检出淋巴个数为(30±16)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27,P=0.01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χ2=3.997,P=0.046)、病理分化程度(χ2=9.919,P=0.007)、脉管浸润(χ2=35.145,P=0.000)、神经浸润(χ2=13.343,P=0.000)均与早期胃癌淋巴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浸润(OR=16.172,95% CI 4.781~55.875)、神经浸润(OR=1.365,95% CI 1.029~14.897)、浸润深度(OR=1.859,95% CI 1.844~22.711)均是早期胃癌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本组患者的总体3年生存率为96.6%,5年生存率为91.6%。结论早期胃癌发生淋巴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浸润、神经浸润及淋巴送检数目相关。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转移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规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胃镜下活检病理确诊,并实施外科根治手术的早期胃癌病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与各组淋巴的关系。结果164例早期癌患者中,34例出现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最大径、脉管浸润与早期胃癌淋巴相关(P均<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2 cm(OR=3.2,95%CI:2.305~4.187)、浸润至黏膜下层(OR=2.5,95%CI:2.091~3.859)、病理分化不良(OR=1.7,95%CI:1.029~2.933)及脉管侵犯(OR=2.1,95%CI:1.817~3.176)是早期胃癌淋巴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 。上部癌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依次是第1组(66.7%)、第3组(33.3%);中部癌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依次是第3组(75.0%)、第4组(25.0%);下部癌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依次是第6组(33.3%)、第3组(25.9%)、第4组(25.9%)及第7组(14.8%)。从转移站别看,分化良好且肿瘤直径≤2 cm的黏膜内早期癌,各部位癌第1站均未见淋巴。结论早期胃癌肿瘤最大径>2 cm﹑浸润至黏膜下层﹑病理分化程度低及脉管受侵犯是淋巴的危险因素。上、中、下部癌均有其各自的高发区域,早期胃癌的淋巴胃周转移基本符合由近及远的规律。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膀胱癌是目前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膀胱癌转移是该疾病进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膀胱癌转移主要有两条途径,即淋巴转移和血液转移。其中淋巴是其早期转移主要途径,并且是肿瘤分期、治疗、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研究其淋巴机制对目前膀胱癌治疗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仍未有一种理论能够彻底解释。本文将就目前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膀胱肿瘤 淋巴转移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块型乳腺导管癌发生淋巴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合理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导管癌患者177例。评价指标包括临床(年龄、肿瘤T分期、WHO分级)、病理分子分型、MRI特点(大小、位置、ADC值、动态增强曲线)等参数,并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淋巴阳性组(A组),阴性组(B组)。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水准:P<0.05。结果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T分期更高(χ2=45.14,P=0.000)、病理学分级高(χ2=138.67,P=0.000)、位置以外上象限为主,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块大小、ADC值、年龄、动态增强曲线、病理分子分型等方面,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块型乳腺导管癌的淋巴与肿瘤T分期、病理学分级、肿块在乳腺的位置有关(χ2=17.66,P=0.004),且肿瘤T分期≥2、WHO分级≥Ⅱb级、肿块位于中央区及全乳癌者是乳癌淋巴的高危因素。

  • 标签: 肿块型 乳腺导管癌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LNM)的关系,为EGC的规范化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28例EG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28例EGC总体LNM率10.1%(13/1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最大径>2 cm组LNM率(18.0%)高于病灶最大径≤2 cm组LNM率(5.1%),黏膜下癌(T1b)LNM率(21.6%)高于黏膜内癌(T1a)LNM率(2.6%),伴有脉管浸润组LNM率(71.4%)高于无脉管浸润组LNM率(6.7%),总淋巴清扫≥15枚组LNM率(13.1%)高于淋巴清扫<15枚组LNM率(0.0%),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532、12.101、23.778、4.239,P<0.05)。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与LNM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RR=10.688,95%CI:1.714~66.651,P=0.011)以及脉管浸润(RR=27.209,95%CI:3.749~197.450,P=0.001)是EGC患者发生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GC患者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T1b)、病灶最大径>2 cm、伴有脉管浸润者有更高的淋巴转移风险,外科治疗EGC要进行规范的D1+或D2淋巴清扫(≥15枚)。

  • 标签: 胃肿瘤 外科手术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参数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47例接受PTC及颈部淋巴切除手术且经超声诊断科检查的患者,男63例,女84例,年龄(45.76±2.72)岁,年龄范围为32~55岁。所有患者均行SWE检查并接受手术,按照术后病理情况是否存在淋巴,分为转移组(n=71)与未转移组(n=76)。比较两组患者淋巴定量资料,记录弹性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及最小值(Emin);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Emax与Emin的弹性杨氏模量值最佳截断值,以截断值诊断PTC颈部淋巴是否存在转移,并根据ROC曲线下面积评价Emax与Emin对PTC颈部淋巴是否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转移组患者的Emax[233.71(231.21,235.47)kPa]、Emin[43.23(41.56,45.13)kPa]均高于未转移组[60.47(59.69,61.65)kPa、1.37(1.30,1.51)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弹性杨氏模量值Emax截断值为214.32 kPa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76,灵敏度为95.8%,特异度为97.4 %,结果显示,PTC颈部淋巴与弹性模量值Emax、Emin值有显著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E定量参数可以显著提高预测PTC淋巴情况的准确性。

  • 标签: 剪切波弹性成像 超声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弹性杨氏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