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超声鉴别特征,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按照国际卵巢协作组的超声术语规范,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427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声像图表现,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有鉴别意义的超声征象,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交界性、良性、恶性超声鉴别重要指标,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微囊征是交界性肿瘤与良性、恶性肿瘤鉴别的特征性指标(OR值分别为10.97、19.22)。同时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鉴别的重要指标以不规则、厚分隔、实性为主、富血供、腹水为主,其中不规则意义最大。恶性肿瘤与交界性肿瘤鉴别的重要指标还包括不规则、大乳头、厚分隔、实性为主、富血供。不规则在鉴别交界性肿瘤与良性肿瘤也具有相当的作用。本研究建立模型总的符合率72.4%,其中预测交界性模型的符合率为57.2%,良性为78.6%,恶性为80.7%。结论微囊征是交界性肿瘤的特异性超声表现。卵巢肿瘤是否规则、是否以实性为主、血供是否丰富及有无腹水在鉴别卵巢上皮性肿瘤中意义较大。本研究建立的卵巢肿瘤良性、恶性和交界性预测模型有较高诊断效能。

  • 标签: 超声检查 卵巢交界性肿瘤 微囊征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本文对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流行病学、病理、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梳理,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传统影像学表现为位置表浅,肿瘤呈团块状,密度/信号不均匀,钙化是其主要特征,可囊变,出血、瘤周水肿轻,增强表现呈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同时要与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脑炎、脑梗塞做鉴别;Ⅲ级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常表现为坏死、囊变、出血、瘤周水肿明显,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应与胶质母细胞瘤及单发转移瘤鉴别。全面掌握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影像诊断要点,有助于术前分级诊断和鉴别

  • 标签: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肿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直方图的纹理参数对鉴别卵巢上皮肿瘤良性、交界性、恶性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经过术后病理证实为卵巢上皮肿瘤且术前在我院行常规MRI检查的患者病例71例,在Fire Voxel软件上导入ADC图并手动勾画病灶整体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软件自动生成直方图纹理参数(熵、偏度、峰度、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来评估ADC图各纹理参数在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卵巢上皮肿瘤之间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评估各参数对鉴别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卵巢上皮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在ADC图纹理参数中,熵、偏度、峰度、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在卵巢上皮肿瘤良性、交界性及恶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3、<0.001、0.007、0.005、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UC值最大的是熵(AUC=0.75)。结论全肿瘤ADC图纹理分析的应用可以提高对良性、交界性、恶性卵巢上皮肿瘤鉴别诊断价值,尤其是交界性与恶性的鉴别诊断,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并且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卵巢上皮肿瘤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扩散加权成像 纹理分析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卵巢囊肿患者201例,均接受超声检查。分析良、恶性患者的超声征象并分组,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探讨超声对卵巢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201例卵巢囊肿患者中,病理检查发现良性103例,恶性98例。良、恶性卵巢肿瘤超声征象在形态、包膜、回声、阻力指数(RI值)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血流显示方面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超声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65%(81/98)、86.41%(89/103)、84.58%(170/201)、85.26%(81/95)、83.96%(89/106)。结论超声检查对于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价值,临床应多关注患者的RI值、包膜、形态、内部回声等超声征象变化。

  • 标签: 超声检查 卵巢肿瘤 良性 恶性
  • 简介:摘要纤维-骨病变是在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上有明显相似性的一类疾病,一直受到临床医师以及病理医师的关注。2022年WHO第5版头颈部肿瘤的最新分类将其中牙骨质-骨结构不良、节段性牙上颌结构不良、纤维结构不良、青少年小梁状骨化纤维瘤、沙瘤样骨化纤维瘤和家族性巨大型牙骨质瘤等6种疾病列入“纤维-骨肿瘤及结构不良”,并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新的观点。本文根据2022年WHO最新分类,对这6种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病理学 纤维-骨病变 纤维-骨肿瘤及结构不良 WHO分类 分子遗传学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全域直方图对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和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22例恶性肿瘤治疗前MRI平扫、DWI及ADC图像。在包含肿瘤实质的每一层ADC图像上用Mazda软件勾画感兴趣区并进行灰度全域直方图分析,对两组肿瘤直方图参数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应用ROC曲线评价直方图参数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和恶性肿瘤的价值。结果通过灰度直方图提取出的12个参数中,最小值、最大值、均值、偏度、第10百分位数、第50百分位数、第90百分位数及第99百分位数这8个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4个参数面积、峰度、变异度和第1百分位数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10百分位数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83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4%和75.7%。灰度直方图多个参数联合进行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8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6%和77.3%。结论磁共振全域灰度直方图分析可作为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和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第10百分位数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灰度直方图多个参数联合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 标签: 腮腺肿瘤 诊断技术和方法 磁共振成像 弥散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化疗后出现肺内磨玻璃影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肿瘤患者出现肺内浸润的鉴别诊断和临床处理思路。方法2020年2月13—28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的139例患者中,8例患者提示肺内新发浸润性病灶。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的基线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和胸部CT扫描影像学资料,在Pubmed、Embase、CNKI等数据库中检索分析肿瘤患者肺部浸润相关文献。结果在139例行化疗前胸部CT检查的患者中,8例(5.8%)患者提示肺内新发浸润性病灶,其中5例(3.6%)以肺内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3例行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其中1例为老年男性,诊断为淋巴瘤,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强的松)化疗后,无发热和呼吸道症状,血常规示淋巴细胞减少,胸部CT示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否认COVID-19流行病学史,经核酸检测排除COVID-19,诊断为病毒性肺炎,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结论在COVID-19疫情期间,肿瘤患者新发以磨玻璃影为主的肺内浸润时,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CT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适当放宽2019-nCoV核酸检测范围,考虑感染性疾病时应在启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前提下,密切观察病情和胸部影像学变化。

  • 标签: COVID-19 肿瘤 肺部浸润 病毒性肺炎 药物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b值核磁共振弥散加强成像(MRI-DWI)在肺部肿瘤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信阳市中医院收治的55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纳入恶性肿瘤组;抽取同期医院收治的55例肺部良性肿瘤患者纳入良性肿瘤组。全部患者均于入院时接受MRI-DWI检查,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记录并比较患者基线资料,重点分析不同b值MRI-DWI图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肺部肿瘤性质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肿瘤组不同b值时ADC值低于良性肿瘤组(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MRI-DWI不同b值诊断肺部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AUC)>0.70,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当b=500 s/mm2时,诊断价值最高。结论多b值MRI-DWI对肺部恶性肿瘤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当b值取500 s/mm2时,对肺部肿瘤性质的鉴别诊断效能最高。

  • 标签: 肺部肿瘤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b值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肿瘤的黏度特征并探讨剪切波频散成像(SWD)在肝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肝局灶性病变患者103例,单发80例,多发23例,多发病灶仅观察病灶最大者,共103个病灶,测量病灶内部及病灶周边2 cm以外肝实质的SWD值,比较良恶性组之间SWD值差异,分别绘制病灶SWD值、SWD比值及两者联合鉴别肿瘤良恶性的ROC曲线,分析应用ROC曲线选择鉴别病灶良恶性的最佳诊断界值,并分析不同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103个病灶中,35个良性,68个恶性。良性组SWD值低于恶性组[(16.38±3.58)m·s-1·kHz-1比(18.59±3.12)m·s-1·kHz-1],良性组肝实质背景的SWD值低于恶性组[(10.88±3.37)m·s-1·kHz-1比(14.31±3.34)m·s-1·kHz-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与周围肝实质的SWD比值高于恶性肿瘤组[1.57(1.25,2.00)比1.27(1.06,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SWD值>15.60 m·s-1·kHz-1为截断值诊断肝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敏感性88.2%,特异性51.4%,准确性75.7%;以SWD比值<1.32为截断值诊断肝恶性肿瘤的AUC为0.68,敏感性为58.8%,特异性为74.2%,准确性为63.1%。SWD值联合SWD比值诊断肝恶性肿瘤的AUC为0.88,敏感性为82.3%,特异性为83.0%,准确性为81.6%。联合诊断肝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优于SWD值(Z=2.678,P=0.007 4)和SWD比值(Z=3.822,P=0.000 1)。结论SWD成像能够反映肝肿瘤及周边肝实质的黏度信息,对肝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剪切波频散成像 肝肿瘤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应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对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浙江衢化医院就诊的106例肝脏肿瘤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平扫和CT增强延时扫描。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并比较CT平扫和CT增强延时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以及两组诊断肿瘤特征情况。结果手术病理检查显示,106例肝脏肿瘤患者中原发性肝癌有39例(36.79%),肝脏转移肿瘤有22例(20.75%),肝血管瘤有17例(16.04%),肝囊肿有14例(13.21%),肝母细胞瘤有8例(7.55%),肝脏局部结节性增生有6例(5.66%)。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98.11%(104/106),2例误诊,误诊率为1.89%;而多排螺旋CT平扫诊断准确率为91.51%(97/106),9例误诊,误诊率为8.49%;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4.70,均P<0.05)。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CT增强延时扫描患者的肿瘤直径为(5.13±0.57)cm,CT平扫诊断为(4.23±0.67)cm,两种方式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结论鉴别诊断肝脏肿瘤时,采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可有效鉴别肿瘤性质以及类型,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可作为临床诊治肝脏类疾病的首选诊断方案。

  • 标签: 肝脏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X线影像增强 诊断,鉴别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病理诊断明确且术前进行过超声造影检查的患者(叶状肿瘤23例、纤维腺瘤57例),回顾性分析其超声造影表现,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分析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在超声造影表现和病理中微血管密度间的关系。结果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比较,边界是否清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增强顺序、增强强度、均匀性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960、24.419、4.901,P均<0.05)。叶状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为增强后边界清晰、散在的离心性不均匀低增强。纤维腺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增强后边界清楚、向心性均匀高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对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超声检查 造影剂 乳腺 叶状肿瘤 纤维腺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期增强CT在腮腺常见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浙江衢化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4例腮腺肿瘤患者的双期增强CT表现,比较良、恶性腮腺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及腮腺肿瘤常见类型的强化特点。结果64例患者中良性肿瘤50例(78.1%,50/64),其中多形性腺瘤26例(52.0%,26/50),腺淋巴瘤17例(34.0%,17/50),其他较少见类型良性肿瘤7例(14.0%,7/50);术前双期增强CT诊断准确率为88.0%(44/50)。恶性肿瘤14例(占21.9%,14/64),其中黏液表皮样癌5例(5/14),其他类型少见腮腺恶性肿瘤共9例;术前双期增强CT诊断准确率为12/14。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7.5%(56/64)。良性腮腺肿瘤大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瘤体,局部一般无淋巴结肿大,而恶性腮腺肿瘤则表现为边界模糊,有淋巴结肿大。良、恶性腮腺肿瘤在轮廓(有分叶/无分叶)、囊变(有/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淋巴瘤动脉期强化率高于多形性腺瘤和黏液表皮样癌(2.78 ± 0.90比1.69 ± 0.32和1.97 ± 0.64),实质期强化率低于多形性腺瘤和黏液表皮样癌(1.69 ± 0.56比2.13 ± 0.74和2.24 ± 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廓清率低于腺淋巴瘤和黏液表皮样癌(- 0.20 ± 0.15比2.34 ± 0.37和0.19 ± 0.07),黏液表皮样癌廓清率低于腺淋巴瘤(0.19 ± 0.07比2.34 ± 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期增强CT对腮腺常见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腮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4种恶性风险指数(RMI)对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卵巢肿瘤患者的术前癌抗原125(CA125)水平、绝经状态、超声分数、肿瘤大小以及术后病理等资料,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RMI1、RMI2、RMI3、RMI4)计算卵巢肿瘤的RMI,并进行良恶性判定,结果与病理对照,评价在不同病理组织类型和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通过ROC曲线比较4种RMI与单项指标诊断效能的高低,以及各项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特异度和敏感度。采用Cochran's Q检验比较RMI1、RMI2、RMI3、RMI4四种方法的异同,Dunn's检验(经Bonferroni法校正)进行4种指数的两两比较。结果RMI1、RMI2、RMI3、RMI4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0.872、0.866、0.878。根据ROC曲线分析,RMI1、RMI2、RMI3的界值为100,RMI4的界值为200时,其敏感度分别为77.5%、82.6%、80.0%、82.5%,特异度分别为94.4%、91.9%、93.1%、93.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7.5%、71.7%、74.4%、75.0%,高于原始界值的阳性预测值。4种RMI诊断效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33,P=0.04),进行两两比较,发现RMI1与RMI2两种方法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RMI对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率较高(71%、77%、71%、74%),其中RMI2的诊断率比其他3种RMI高;RMI对卵巢非上皮性肿瘤的诊断率较低(均为40%)。在卵巢恶性肿瘤中,对I期病变及交界性肿瘤的诊断率低。结论4种RMI对卵巢肿瘤的良恶性诊断均有较高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但对非上皮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卵巢肿瘤早期患者敏感度较低,仍需进一步改良。

  • 标签: 卵巢肿瘤 癌抗原125 超声 恶性风险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髓外肿块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并提出诊断的建议。方法选取较常见的5例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分别为髓系肉瘤、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B/髓系、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未分化白血病合并皮肤成熟浆样树突细胞增殖及早期前驱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收集其形态学、免疫组化检测、流式细胞术结果,探究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及鉴别诊断。结果5个病例提示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准确的病理诊断和分型需要:①基于系别特异性标志物;②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不同部位或不同时期肿瘤细胞分化方向有所不同,初诊及病情变化时需多次活检并全面标记各系相关标志物以协助诊断;③常规病理形态学及组织的免疫表型检测在诊断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时存在局限性,需要结合形态学、流式细胞术检查等综合分析。结论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来源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造血干细胞,肿瘤细胞分化存在多样性,需要结合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病理检查、临床特征、分子遗传学等进行诊断。

  • 标签: 前驱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白血病,双表型,急性 细胞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髓外肿块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并提出诊断的建议。方法选取较常见的5例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分别为髓系肉瘤、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B/髓系、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未分化白血病合并皮肤成熟浆样树突细胞增殖及早期前驱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收集其形态学、免疫组化检测、流式细胞术结果,探究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及鉴别诊断。结果5个病例提示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准确的病理诊断和分型需要:①基于系别特异性标志物;②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不同部位或不同时期肿瘤细胞分化方向有所不同,初诊及病情变化时需多次活检并全面标记各系相关标志物以协助诊断;③常规病理形态学及组织的免疫表型检测在诊断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时存在局限性,需要结合形态学、流式细胞术检查等综合分析。结论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来源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造血干细胞,肿瘤细胞分化存在多样性,需要结合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病理检查、临床特征、分子遗传学等进行诊断。

  • 标签: 前驱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白血病,双表型,急性 细胞系
  • 简介:摘要女性生殖道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近年来逐渐成为妇科病理学中的研究热点,其在组织学、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点上均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且鉴别诊断谱系宽阔,诊断误区和陷阱也较多,准确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病理意义。女性生殖道PEComa的诊断需要具有典型的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征,而整合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段将有助于进一步精准区分PEComa与其他具有黑色素分化的女性生殖道间叶性肿瘤。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以及日常诊断经验,该文简要介绍女性生殖道PEComa的临床病理新进展,着重强调其组织学诊断和鉴别诊断,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生物学行为的评估,以期加深国内病理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MR多序列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在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及区分多形性腺瘤和Warthin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4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64例多形性腺瘤,60例Warthin瘤)和5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MRI图像。使用ITK-SNAP软件在T2脂肪抑制序列(fat saturated T2 weighted imaging,FS-T2WI)上手动勾画肿瘤的感兴趣区,然后配准到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和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contrast enhanced T1 weighted imaging,CE-T1WI)图像上。采用FAE软件分别从FS-T2WI、ADC及CE-T1WI序列中提取1316个影像组学特征,利用循环特征消除(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E)方法进行特征选择,支持向量机作为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个模型的鉴别诊断效能,并采用Delong检验评估模型间的差异。结果腮腺肿瘤的MRI特征表现:相比腮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多位于深叶或双叶(P<0.001),边界欠清晰(P<0.001),肿瘤内部信号欠均匀(P=0.003),多发生囊变、坏死(P=0.002),肿瘤侵犯周围结构或出现淋巴结转移提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较大(P<0.001)。影像组学模型分析:基于FS-T2WI、ADC及CE-TIWI序列构建7个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腮腺肿瘤的良恶性,其ROC曲线下面积如下:FS-T2WI模型为0.798,ADC模型为0.838,CE-T1WI模型为0.856,FS-T2WI+ADC模型为0.815,FS-T2WI+CE-T1WI模型为0.858,ADC+CE-T1WI模型为0.863,多序列联合模型为0.878。以同样的方法构建7个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和Warthin瘤,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4、0.910、0.848、0.887、0.876、0.915、0.954。结论多序列联合模型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及区分多形性腺瘤和Warthin瘤的诊断效能优于单一序列和双序列,其中单序列中又分别以CE-T1WI和ADC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

  • 标签: 腮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Warthin瘤 多形性腺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助于在长径<5 cm的胃黏膜下肿瘤(SMT)中鉴别胃肠间质瘤(GIST)和良性肿瘤的CT特征,构建一种简易实用的CT评分法并进行外部验证。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1)经术后病理确诊的胃SMT;(2)具有治疗前胃部CT平扫及增强图像。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2)在CT检查前接受过相关治疗;(3)CT显示长径≥ 5 cm。根据以上标准,于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42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作为基本数据集,其中GIST组31例,良性SMT组11例(7例平滑肌瘤和4例神经鞘瘤);并于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6例作为验证数据集,其中GIST组48例,良性SMT组18例(7例平滑肌瘤,1例黏膜下炎性息肉,10例神经鞘瘤)。观察及测量的CT征象为:肿瘤发生位置、肿瘤长径、生长模式、边缘是否规则、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增强是否均匀、动态增强模式、是否伴有坏死、溃疡、钙化及病变周围肿大淋巴结等。比较基本数据集中GIST组与良性SMT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确定可区分GIST与良性SMT的指标,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征的简单累加数作为其评分,构建一种简易评分分类方法。然后,利用验证数据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对该评分法诊断效能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年龄>46.5岁、非贲门位置、边缘不规则、平扫CT值<45 HU、静脉期不均匀强化、有坏死、无瘤周肿大淋巴结7个临床及CT特征,可提示GIST的诊断(P<0.05);每个特征赋值1分,构建GIST评分法。经与病理学诊断对比,当临界值取3~4之间时(即0~3分提示为良性SMT,4~7分提示为GIST),基本数据集内42例患者均能被正确诊断。采用上述简易评分法,对验证数据集患者(66例)进行评分,以术后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其诊断GIST的AUC为0.97;当临界值取3与4之间时,诊断GIS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100%、72%、91%、100%和92%。结论基于CT构建的胃小SMT简易评分法能够在术前准确区分GIST和良性SMT。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黏膜下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造影融合微血流成像(CEUS-MFI)技术在肾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常规超声检查中发现的肾占位患者96例,对其97个病灶行CEUS-MFI 、超声造影(CEUS)检查,分别记录肾肿瘤微血管形态特征及CEUS特征,构建ROC曲线,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CEUS模式下,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快进(52/66,78.8%)、快退(49/66,74.2%)、高增强(56/66,84.8%),有环状增强(32/66,48.5%);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慢进(17/31,54.8%)、慢退(20/31,64.5%)、低增强(18/31,58.1%),均无环状增强。CEUS-MFI模式下,恶性肿瘤内部血流形态主要为不规则状(46/66,69.7%),有环状血流(62/66,93.9%);良性肿瘤内部血流形态主要为点线状(12/31,38.7%)、树枝状(14/31,45.2%),无环状血流(29/31,93.5%)。CEUS-MFI在恶性肿瘤中环状血流检出率高于CE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9%比48.5%,P<0.001)。CEUS-MFI及CEUS诊断肾肿瘤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7%、93.9%、83.8%及84.5%、92.4%、67.7%。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8和0.814,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1)。结论CEUS-MFI可以敏感清晰地显示肿瘤内部的微血管形态,极大地提高了肾恶性肿瘤环状血流的检出率,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肾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方法。

  • 标签: 超声造影 微血流成像 肾肿瘤 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