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Ph-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表现为一系或多系髓系细胞克隆性增殖。血栓形成是影响MPN患者生存的主要并发症及导致其死亡的原因。影响MPN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男性、血栓形成史、白细胞计数增高、血细胞比容(HCT)增高、合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以及伴MPN驱动及伴随基因突变等。笔者拟就MPN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Ph- MPN患者的血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骨髓增殖性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入院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80例,以投掷法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选用中医特色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收集并记录引流量,采用B超观察淋巴囊肿总发生率,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炎性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淋巴囊肿总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0.00%)(P<0.05),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红细胞沉降率、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可减少患者腹腔引流量,降低患者淋巴囊肿形成率,同时还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炎性指标水平。

  • 标签: 中医特色护理 妇科恶性肿瘤 淋巴囊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建立高危患者预警管理及评估机制,提高DVT患者的早期干预及治疗效果。方法分别对吉林省肿瘤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生DVT的恶性肿瘤患者年龄大多为60岁以上(66.2%),多为晚期患者,肿瘤类型以肺癌较多,病理类型主要为腺癌(P<0.05);24.9%的患者接受过手术治疗,76.7%的患者接受化疗,65.9%的患者行PICC置管;并发部位以下肢股静脉血栓比例最高(39.3%),其次为腘静脉血栓(24.9%)和上肢静脉血栓(19.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0岁恶性肿瘤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是≤60岁者的1.310倍,具有血栓病史者发生DVT的风险是无血栓史患者的1.599倍,长期卧床者发生风险是非长期卧床者的1.489倍,晚期患者发生风险是中早期患者的2.788倍,腺癌患者发生风险较其他病理类型患者高,接受过手术治疗、化疗以及PICC置管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未接受过上述治疗方法的1.489、2.557和1.591倍。结论根据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部位、分期、化疗用药及诊疗措施等对高危患者给予适当的预防性用药,可降低肿瘤患者DVT发生风险。

  • 标签: 恶性肿瘤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消化系统肿瘤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4月至2020年收治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患者240例,统计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围手术期DVT发生率为12.9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围术期发生DVT与年龄、BMI、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静脉血栓史、手术时间、术后感染和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情况有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手术时间和术后感染均是消化系统肿瘤围手术期发生DVT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消化系统肿瘤围手术期DVT发生率高,与患者年龄、体重、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术后感染等因素相关,临床中应该针对高危患者进行全面的预防护理干预,以降低DVT发生风险。

  • 标签: 消化系统肿瘤 围术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预防
  • 作者: 李子园 管民 史大鹏 贺慧 王梅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河南省神经疾病影像诊断与研究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郑州 45000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菊形团形成性胶质神经元肿瘤(RGNT)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RGNT患者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并对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单发病灶6例,4例位于小脑蚓部及其周围区域(其中2例累及松果体区、顶盖),2例位于第四脑室内;多发病灶1例,病灶分别位于第三脑室及侧脑室内。7例患者病灶均为以囊变为主的囊实性肿块,位于小脑蚓部及其周围区域者呈多囊性改变,位于脑室内者呈单囊性改变。CT平扫肿瘤囊变区呈低密度影,MRI呈稍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密度/信号不均,增强扫描呈中等或明显强化。影像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后发现,肿块密度/信号改变与手术病理标本所见的囊变、出血、钙化相对应,囊性区域的信号改变与肿瘤的黏液基质成分以及陈旧出血改变相一致,肿瘤强化方式与肿瘤实性成分的分布及血供程度密切相关。结论RGNT的影像学表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病理改变,结合其特定的发病部位,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肿瘤 神经系统 菊形团形成性胶质神经元肿瘤 病理学 影像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底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针对2018年9月1例颅底恶性肿瘤患者伴随液体出入量不平衡症状于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识别该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总结其血栓形成后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分析该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包括严密病情观察、功能锻炼、局部及导管护理、心理护理及出入量护理,保证了PICC导管功能正常,最终患者顺利完成放化疗计划,拔管后出院。结论PICC置管后1~3周为血栓发生高危时期,护士应提高高危血栓风险识别能力,辨别患者个体化高危因素,做好血栓风险管理及病情评估。通过指导置管后血栓形成患者积极功能锻炼,并配合药物治疗,可改善血栓性静脉炎症状,保留PICC导管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颅底恶性肿瘤 血栓形成 原因分析 护理
  • 作者: 王朵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08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第1期
  • 机构: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山东 菏泽 274200
  • 简介:目的:分析置管专项护理对肿瘤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血栓及微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次年10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治疗的60例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并借助抽签法将其均分为对比组(常规护理)与分析组(置管专项护理),比较2组的并发症患病情况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分析组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几率显著低于对比组,而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则明显更高,组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置管专项护理方案应用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效果明确,可帮助患者实现生活质量的改善,在降低其并发症患病几率上作用突出,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 标签: 置管专项护理;肿瘤PICC置管;并发症
  • 简介:摘要腹膜肿瘤发病率高、预后差,源于胃癌、结直肠癌和阑尾黏液瘤等的继发性腹膜肿瘤临床常见,患者数量多、治疗难、疗效差。传统观点认为,腹膜肿瘤属于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短,仅能维持3~6个月,通常提供姑息性对症治疗。近年来,以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为主的整合治疗策略对防治腹膜肿瘤疗效独特,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腹膜肿瘤》在中国抗癌协会的指导下,由腹膜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完成。指南聚焦我国腹膜肿瘤流行病学特征、遗传背景及国内研究成果,以整合医学理念为引领,强调多学科整合诊治(MDT to HIM),注重“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本指南主要针对胃肠来源的腹膜肿瘤,旨在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高整合诊治水平,共同促进我国胃肠腹膜肿瘤的防治工作。

  • 标签: 腹膜肿瘤 胃肠肿瘤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胆胰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危险因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胆胰腺外科恶性肿瘤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患者基本资料及术后DVT形成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肝胆胰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胆胰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该院收治的90例肝胆胰外科恶性肿瘤患者中,共有11例患者术后发生DVT,占比12.22%,其中9例患者血栓累及左下肢,占比81.82%,1例患者血栓累及右下肢,占比9.09%,1例患者血栓累及双侧下肢,占比9.0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类型、肿瘤分期、手术方式、术后卧床时间、联合放化疗、抗凝治疗及非计划重返ICU是影响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类型、联合化疗及非计划重返ICU是影响患者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肿瘤类型、联合化疗及非计划重返ICU是影响患者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以预防或降低肝胆胰外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形成

  • 标签: 肝胆胰外科恶性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肿瘤组织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学特性,其中pH调节异常是肿瘤微环境的特殊标志之一。实体肿瘤的酸性微环境在其发展、侵袭及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能够定性定量检测肿瘤细胞外环境pH值对肿瘤的早期诊断、评价发生发展以及监测临床应用抗癌药物疗效的意义重大。MRI可无创在体、实时动态及定量对肿瘤酸性微环境进行成像检测,具有肿瘤早期诊断、正确疾病管理、指导个体化治疗、评价疗效的潜力。本综述从肿瘤酸性微环境的形成机制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出发,对目前现有的磁共振pH成像技术及方法展开评述,为设计研究新型磁共振pH成像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促进其临床转化与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肿瘤酸性微环境 pH成像 13C 19F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
  • 简介:摘要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TME)关系密切。目前已知多种因素会改变TME影响肿瘤发展,然而TME的改变也离不开肿瘤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调节TME是抗肿瘤治疗的关键,因此了解肿瘤细胞对TME的影响十分重要。

  • 标签: 肿瘤微环境 肿瘤细胞
  • 简介:摘要免疫治疗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式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在一些难治的癌症以及晚期癌症患者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和良好预后,但在患者中的响应率不高。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免疫系统与肿瘤相互作用过程称为肿瘤免疫编辑,并进一步细分为免疫清除、免疫平衡、免疫逃逸3个阶段。本文概述了肿瘤免疫编辑3个阶段中肿瘤微环境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对解决免疫治疗抗性,针对性用药设计以及联合用药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肿瘤微环境(TME)与肿瘤耐药密切相关。TME可分为细胞成分和非细胞成分,细胞成分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间质干细胞等,可通过招募和分泌多种保护性细胞因子增强肿瘤抗药性;非细胞成分如细胞外基质、缺氧和酸化等,可通过构建物理屏障、影响肿瘤细胞生长代谢等介导耐药。研究TME介导肿瘤耐药的机制,重塑TME,可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 标签: 肿瘤微环境 抗药性 间质细胞 非细胞成分
  • 简介:摘要肿瘤是进化的产物,靶向肿瘤进化是有希望的肿瘤治疗方法。肿瘤适应性治疗指通过选择适应和共同进化从而阻滞肿瘤进化,其方法是重构人体和肿瘤的血管、免疫、代谢、微生物群和生物钟功能,促进人体与肿瘤作为整体共同进化,从而实现"适应"和"共生"的肿瘤治疗策略。

  • 标签: 肿瘤 治疗学 克隆进化
  • 简介:摘要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浸润在肿瘤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也是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最多的免疫细胞。免疫微环境是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共存的内外环境。有大量实验证明TAMs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扮演了促肿瘤增殖,并通过分泌金属蛋白酶促进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抵抗等作用。文章主要就TAMs极化以及促进肿瘤侵袭转移的相关机制进行阐述。

  • 标签: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肿瘤微环境 肿瘤转移 免疫逃逸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αB-晶状体蛋白(CRYAB)具有分子伴侣的作用,可以维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近年来研究发现CRYAB在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膀胱癌等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其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失巢凋亡抵抗,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和上皮钙黏着蛋白的分泌以及参与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促进肿瘤的迁移和侵袭。CRYAB在肿瘤细胞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总生存期以及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

  • 标签: 肿瘤 肿瘤转移 细胞凋亡 CRYAB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3例阑尾黏液性肿瘤误诊为卵巢肿瘤的病例,患者均无症状,超声表现不典型,2例癌胚抗原(CEA)轻度升高,手术及病理均证实为阑尾黏液性肿瘤。阑尾黏液性肿瘤临床罕见,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误诊。通过该病例总结,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应对阑尾黏液性肿瘤认知,减少术前误诊,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阑尾黏液性肿瘤 卵巢肿瘤 误诊
  • 简介:摘要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的抗肿瘤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有丝分裂中微管亚基的动力学行为,使细胞正常分裂过程受阻,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TTFields尚存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抗肿瘤机制,并可诱导细胞膜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可逆性升高,在与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时发挥协同作用。随着多系统研究的不断开展,TTFields在不同瘤种治疗中的特异性治疗频率、时间和场强等将不断被揭示,进一步扩展TTFields的应用领域,惠及更多患者。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肿瘤治疗方案 肿瘤电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