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窒息性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后的早期是否就存在缺血心肌挛缩。方法建立窒息及室颤诱导的大鼠CA模型,31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对照组、窒息组和室颤组。记录诱发CA过程中的心电图与血压;于CA 0 min时行血气分析检测;于CA 0、2、4、6和8 min分别测量大鼠心脏的长度和宽度;于CA 0和8 min时分别检测心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结果窒息组诱发CA所用时间长于室颤组[(237±20 )s vs (3±1)s,P<0.05];窒息组大鼠在CA 0 min已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及酸中毒,而室颤组大鼠血气检测各项指标基本正常;窒息组大鼠CA后心脏长度及宽度逐渐缩小,CA 6 min左右心肌挛缩达到极限,而室颤组大鼠心脏形态在CA后8 min内无显著变化;CA 0 min时窒息组心肌ATP含量已显著下降(P<0.05),而室颤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窒息性CA早期即发生心肌挛缩,可能与窒息阶段ATP大量消耗有关。

  • 标签: 心脏骤停 窒息 室颤 缺血性心肌挛缩 三磷酸腺苷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童前臂缺血挛缩不同时期的手术疗效进行对比及疗效分析。方法自2008年至2020年我科共收治小儿前臂缺血挛缩19例,予手术治疗,随访统计手术疗效,并对不同时间的疗效作对比分析。结果前臂缺血挛缩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手术越早,疗效越好,需要的手术次数越少,手术方式越简单;患儿年龄越小恢复越好。结论儿童缺血挛缩的手术越早介入,对神经、肌肉和关节功能的恢复越好,所需手术次数越少,并且可以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 标签: 儿童 前臂 缺血性肌挛缩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院配合治疗儿童前臂缺血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与疗效的关系。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我们共收治了10例前臂缺血挛缩患儿,以传统康复治疗方法配合家庭康复训练。在院治疗时间为1~24个月,平均8.3个月。离院后继续在家进行康复训练,随访时间为12个月。结果在家进行康复训练12个月后随访,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2例,良7例,可1例。结论家院配合康复治疗方法能够帮助家长和患儿树立信心,指导如何在家进行有效康复训练,对前臂缺血挛缩患儿的预后有积极影响。

  • 标签: 康复 儿童 缺血肌挛缩 家庭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前臂屈肌起点下移治疗缺血挛缩手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们共诊治10例轻、中型前臂缺血挛缩手畸形患者,通过前臂屈肌起点下移,肌肉、肌腱及神经粘连松解,恢复或改善手功能。术后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0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腕、手部屈曲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矫正,获得了良好的功能效果。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平伸位或背伸时,所有指关节均可主动伸直或接近伸直,屈伸肌力达到M4+。手指抓捏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可满足日常生活和基本工作。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6例,良3例,可1例。结论通过前臂屈肌起点下移治疗轻、中型缺血挛缩手畸形,手术方法安全可靠,术后疗效较满意。

  • 标签: 缺血性肌挛缩 前臂 屈肌下移 手功能重建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完全清醒无止血带局部麻醉术(wide awake local anesthesia no tourniquet,WALANT)结合肌腱"Z"形延长术治疗成人晚期轻型前臂缺血挛缩导致的环指、小指屈曲畸形的效果。方法我院自2015年6月至2020年8月收治晚期轻型前臂缺血挛缩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在不使用止血带的情况下行WALANT麻醉,20~30 min后开始肌腱"Z"形延长术。术后支具固定,评分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标准。结果术后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根据TAM评分术后平均优良率为100%。结论WALANT麻醉结合肌腱"Z"形延长术对于晚期轻型前臂缺血挛缩伴手指屈曲畸形有明确的治疗效果,而且出血风险低,术中可以随时观察手部活动,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前臂 治疗结果 缺血性肌挛缩 肌腱延长
  • 作者: 张晓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四川省射洪市人民医院,四川 射洪629200
  • 简介:心肌缺血胸痛是临床上一种很凶险的症状,处理不及时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脏疾病。胸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症状之一,几乎每个人都多少有过胸痛的经历。导致胸痛的疾病很多,由于绝大多数都不会给生命造成威胁,但若心肌急性缺血致的胸痛就是致命的了,如未得到紧急救治,就会导致心脏性猝死,因此,在发生胸痛时如何鉴别是否是心肌缺血致的胸痛非常关键,下面介绍缺血胸痛的一些鉴别特征。

  • 标签: 心肌缺血性胸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MR)技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联合横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2 mapping)对缺血心肌病变急性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因急性心力衰竭(心衰)通过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24例患者,使用3.0T飞利浦Ingenia核磁,在明确诊断AMI后于平均(9±4)d内行CMR检查,作为首诊参照,并于3个月后及6个月后的慢性心肌梗死(CMI)期各行一次CMR复查;并选取同一时段性别、年龄匹配的26例健康志愿者和门诊非特异性胸痛而行CMR检查无异常者作为对照组。平扫检查包括电影序列、T2加权成像(T2WI;STIR序列)、增强前T1 mapping和T2 mapping;增强检查包括首过灌注、延迟增强及增强后T1 mapping。比较心肌梗死前后心肌定量参数的变化;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对比并区分AMI组和6个月后CMI组各指标的变化。结果AMI组患者增强前T1值、T2值及细胞外容积(ECV)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增强前T1值(ms):1 438.7±173.4比1 269.2±42.3,增强前T2值(ms):49.8±9.3比21.7±4.0,ECV(%):33.2±10.2比27.2±2.1,均P<0.05〕。ECV在AMI时明显增高(%:33.2±10.2比27.2±2.1),但于3个月后趋于稳定(%:33.2±10.2比32.4±5.1),在AMI 6个月后(%:27.7±4.9比32.4±5.1)无明显差异(均P>0.05)。AMI组增强前T1值和T2值在AMI时明显增高,3个月后出现降低,但于6个月后明显降低〔增强前T1值(ms):1 438.7±173.4比1 272.1±25.2,增强前T2值(ms):49.8±9.3比29.0±4.0,均P<0.05〕,AMI和CMI增强前T1值和T2值ROC曲线分析得出特异度均为100%,敏感度分别为72.7%和100%,增强前T1值和T2值是可以较好区分AMI和CMI的诊断方法。结论使用T1 mapping和T2 mapping并结合ECV,对缺血心肌病变的诊断明确,尤其是增强前心肌T1值和T2值是诊断AMI非侵入式评估手段,并可区分AMI和CMI,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随访有很大意义。

  • 标签: 定量成像 缺血性心肌病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肠道血供情况,总结肠道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内镜特点、病理形态特点以及几种特异性缺血肠病,旨在提高对缺血肠病的认识。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诊断 病理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脑卒中的分型有助于确定治疗原则。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取栓治疗是最有效的恢复脑再灌注的特异治疗方法。抗栓治疗、改善循环、降纤、扩容、神经保护、传统医药及对并发症的管理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康复治疗是促进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卒中后应尽早开始二级预防。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再灌注 二级预防 康复
  • 简介:摘要肥胖是公认的卒中危险因素。但是,许多研究显示,与体重正常和不足的患者相比,肥胖或超重的缺血卒中患者死亡风险更低,功能转归更佳,提示在缺血卒中患者中存在肥胖悖论。与之相反,在接受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中并未观察到肥胖悖论。因此,缺血卒中是否存在肥胖悖论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高质量证据来澄清体重与缺血卒中转归的相关性。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肥胖 人体质量指数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卒中是导致发达国家居民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的主要死因之一。在过去十年中,现有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旨在尽量减少急性缺血卒中的影响。处置卒中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尽早识别卒中患者,并尽快分诊至能够提供适当治疗的医疗中心。在此,我们回顾了包含院前急救和急诊治疗的卒中治疗数据,包括使用急诊医疗服务方案识别卒中患者、急性缺血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筛选适合溶栓的患者和治疗时间窗的推荐更新),以及利用先进的自动判读成像技术,来识别有大面积脑梗死风险但暂未发生大面积完全梗死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从延长时间窗内血栓切除术中获益。我们还回顾了患者生理指标的管理方案,更新了降低梗死体积的治疗方案和二级预防建议,包括短期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卒中后高风险期的卒中复发。最后,我们讨论了新兴疗法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缺血卒中发病的病理学基础之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引起的AS是主要致病因素。然而,最近研究发现传统血脂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卒中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非传统血脂参数是在传统血脂参数基础上发展而来,包括残余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 R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多种血脂比值,可能在脑血管病防治中具有一定作用。其中,RC作为一种驱动AS残余风险的生物学标志物日益得到认可,在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研究中均已证实RC与脑血管病风险密切相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胆固醇 脂蛋白类 甘油三酯类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缺血肝炎是由于心脏的低排出量或感染性休克而导致的肝脏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所产生的炎症,其常并发于心力衰竭患者和重度呼吸道感染患者等。缺血肝炎的发病机制一方面是由于缺血缺氧导致的肝细胞损伤,释放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与细胞表面如Toll样受体等结合引起炎症反应;另一方面是由于当缺血的肝脏再次恢复血供时,肝细胞线粒体产生大量ROS,造成二次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现对这两种机制及相关的分子通路进行阐述。

  • 标签: 肝炎 缺血性肝炎 肝脏缺血缺氧损伤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儿童动脉缺血脑卒中(AIS)是常见的神经系统致残疾病之一,约2/3的AIS患儿遗留不同程度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增加社会经济负担。由于我国暂无儿童AIS诊疗共识,影响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主持,由多学科临床专家多次讨论达成“儿童动脉缺血脑卒中诊疗专家共识”,旨在为儿科医师规范儿童AIS诊疗提供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血压在急性缺血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疾病转归中都发挥着独特作用。因此,血压管理,尤其是急性期血压调控,对于急性缺血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尚无统一的卒中急性期降压方案。文章对急性缺血卒中血压管理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高血压 血压 抗高血压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对于急性缺血卒中的主要治疗策略是通过药物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及时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的关键,但由于时间窗及适应证等因素,使得部分患者不能获益。NeuroFlo技术可使体内血流重新分布,增加颅内供血,促进梗死周围侧支循环的建立,有效拯救缺血半暗带,最终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主动脉 导管 脑血管循环 侧支循环
  • 简介:摘要缺血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睡眠障碍是缺血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可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并严重影响患者转归。文章就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分类和发生机制、对患者转归的影响、卒中患者睡眠结构的变化以及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等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睡眠 睡眠觉醒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