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闭环管理在献血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抗-梅毒螺旋体抗体(TP)呈反应性献血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衢州市中心血站2015-2020年献血检测采用金标法HBsAg/TP联合试纸条呈反应性的献血者,制定合适的闭环管理措施,指定专人进行结果告知,征得献血者同意后采集血液样本送往实验室按照国家血液检测标准进行复查,复查结果无反应性的献血者,电话告知并进行招募动员再次参加无偿献血;复查结果呈反应性的献血者,电话告知并解释不符合献血要求的原因,在浙江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BIS)进行永久屏蔽登记处理。结果2015-2020年献血共检测135 990例,HBsAg和抗-TP呈反应性献血者1 524例,其中HBsAg呈反应性1 052例,抗-TP呈反应性472例。940例同意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复查,152例复查结果无反应性,再招募后70例成功献血,占46.05%。788例复查结果仍呈反应性,告知后将个人信息在血站信息系统进行永久屏蔽登记,杜绝这些高危人群的献血概率。结论献血使用HBsAg/TP联合检测试纸条进行初筛,能保证血液质量,降低血液报废率。但金标法进行献血检测存在假阳性的发生率,导致部分符合献血要求的献血者流失。对献血检测假阳性者实行闭环管理后既能保证采集血液安全,又能保留献血者。

  • 标签: 闭环管理 献血者管理 血液安全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抗梅毒抗体 反应性 高危人群 假阳性 献血者保留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获得我国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OBI)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asic core promoter,BCP)、C区和C区序列特征,为进一步阐明该区域与OBI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收集2016—2018年全国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43家血站实验室,经日常检测后HBV DNA阳性的血浆样本。经实验室确认后HBsAg阳性样本和OBI样本各入组不少于200例,针对HBV BCP/C区、C区和S区进行半巢式或巢式PCR和Sanger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完成测序417例样本,其中HBsAg阳性样本216例和OBI阳性201例,均为基因型B和C。HBsAg阳性组该区域的突变频率明显高于OBI组。在B基因型中仅发现1个OBI高频突变A1896G,在C基因型中发现T1762A/A1764G、T1803A/G、A1986G、T1866A(D22E)等OBI高频突变。在C基因型中发现的C区ε-反式作用元件区域(1 847-1 907 nt)突变G1888T可能会改变基因组RNA的茎环结构,从而影响其的转录。此外,还在OBI组首次发现了BCP区1 756-1 775 nt缺失突变,可能会直接影响HBsAg和HBeAg的表达,从而导致OBI的发生。结论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我国OBI献血者中BCP区、C区、C区的序列基本特征,发现HBsAg阳性组该区域突变频率显著高于OBI组,TA缺失突变和G1888T可能会导致OBI的发生。

  • 标签: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 基本核心启动子区 前核心区 核心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献血穿刺的预期疼痛对实际穿刺疼痛的影响情况。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7—8月北京某采血点的献血者350名,献血者在抽血化验采用VAS评估其献血穿刺的疼痛程度,穿刺成功后采用VAS再次评估实际疼痛程度,比较预期疼痛评分与献血后感知穿刺疼痛得分,分析献血者穿刺疼痛的影响因素。结果350名献血者预期疼痛评分(3.16±2.06)分,献血后感知穿刺疼痛评分(2.99±1.89)分。不同性别、是否特意献血献血者预期疼痛评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献血准备、献血史和年龄与预期疼痛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之前,优质服务更能降低女性献血者的穿刺疼痛;献血宣传不用回避献血存在疼痛,应提高献血者对穿刺疼痛的接受程度,鼓励公众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参加献血

  • 标签: 疼痛 预期疼痛 穿刺疼痛 献血
  • 简介:摘要一名有足痛的46岁女性,自诉第3和第4脚趾间有烧灼感,穿高跟鞋时症状加重。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5—2020年杭州市献血人群HIV感染特征,为血液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将2015—2020年浙江省血液中心收集的杭州市献血者纳入研究,采集血液样本后采用2个不同厂家ELISA试剂检测HIV抗体,比较2种试剂的检测吸光度值与cut off的比值(COI值),核酸扩增技术检测HIV RNA。分析判定为HIV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献血次数、性行为等特征。结果检测样本数为1 063 980份,来自901 586名献血者,共检测出HIV阳性138例,检测阳性率为1.53/万,6年间HIV阳性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1.457,P<0.05)。献血人群HIV感染者主要为男性(93.48%)、首次献血者(66.67%),为25~34周岁居多(39.86%)。2个不同厂家ELISA试剂能有效检出135例HIV感染,但发现3例献血者样本HIV抗体阴性、RNA阳性,在2~4周后均显示HIV抗体阳性。结论杭州市献血人群HIV感染率较低,感染者以男性居多。献血人群中存在HIV血清学检测窗口期样本,需引起重视。

  • 标签: HIV感染 献血者 HIV抗体检测 HIV RNA检测 窗口期
  • 简介:摘要构建基于云平台的成分献血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实现成分献血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确保成分献血全过程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作者通过分析成分献血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前后的数据,发现信息系统能优化成分献血业务流程,显著提升成分献血全过程的风险控制能力,实现成分献血全过程的可追溯性,为成分献血长期献血安全性研究提供大数据支撑。

  • 标签: 信息系统 成分献血 云平台 智能化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本地区献血者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的感染率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血站合格献血者血液标本773例,进行HEV的相关血清学指标检测(HEV IgM、IgG及抗原),以ALT升高献血者(839例)对照比较。结果在合格献血者中,有100份(12.94%)HEV IgG反应性,6份(0.78%)HEV IgM反应性,无HEV抗原反应性。低年龄段IgG反应性率均明显比40岁以上年龄段比例低(均P<0.01)。与ALT升高献血者相比,合格献血者中HEV IgG和IgM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EV IgM反应性献血者标本进行HEV RNA检测均为阴性。结论青岛地区献血人群存在HEV既往感染,但近期HEV感染率较低,献血者经过ALT筛查后,输血传播HEV的潜在风险较低。

  • 标签: 戊型肝炎病毒 献血者 输血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都市高等学校(下文简称:高校)学生无偿献血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5年4月13日至2015年4月27日,选择成都市5所高校的850例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高校学生的年龄为18~25岁;男性学生为341例,女性为509例。根据850例高校学生参加无偿献血的次数,将其分为未参加献血组(n=428)、首次献血组(n=302)和≥2次献血组(n=120)。采用本研究自行设计的《成都市高校学生无偿献血情况调查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年级、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不再继续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获知无偿献血及血液生理知识的途径、高校内无偿献血宣传方式、鼓励无偿献血措施等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采用χ2检验,对影响高校学生无偿献血次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研究共收集电子调查问卷872份,剔出无效问卷后,最终纳入有效问卷850份,问卷回收率为97.5%(850/872)。②本研究3组学生的性别和年级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28、P<0.001,χ2=127.25、P<0.001),其中未参加献血组的大四年级学生所占比例最低,为1.2%(5/428)(χ2=45.37、P<0.001)。③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和享受用血优惠政策为高校学生献血者参加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χ2=4.34、P=0.037,χ2=20.70、P<0.001);献血后身体不适、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不愉快的献血经历为导致其不再继续参加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χ2=3.21、P=0.049,χ2=14.19、P<0.001,χ2=5.78、P=0.016);电视、报纸的获知无偿献血及血液生理知识途径,微博、微信的高校内无偿献血宣传方式,以及简化用血报销流程的鼓励无偿献血措施,为影响高校学生无偿献血次数的影响因素(χ2=10.11、P=0.006,χ2=12.08、P=0.003,χ2=8.65、P=0.013)。结论血液中心需要不断提升献血服务质量,改善高校学生的无偿献血体验,从而保留高校学生献血者。通过开展多种宣传方式,提高高校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知,并且建立科学、有效的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和心理护理模式,从而推进高校无偿献血工作,确保无偿献血事业可持续发展。

  • 标签: 问卷调查 供血者 学生 无偿献血 无偿献血者招募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国是食管鳞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食管鳞癌疾病负担沉重、防控态势严峻。食管鳞状上皮在癌变存在癌状态和癌病变阶段,早期诊断并合理干预癌状态和癌病变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早诊率、降低发病率,是食管癌防控工作的重要抓手。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组织消化病、消化内镜、病理学等领域专家讨论,充分参考国内外研究和专家共识,提出并规范了我国食管鳞癌癌状态和病变的定义、诊治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实现对食管癌的早期阻断和干预。

  • 标签: 食管鳞状细胞癌 癌前状态 癌前病变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强院急救护理管理在院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急救中心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304例院急救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2例。观察组男80例、女72例,年龄(38.49±2.47)岁;对照组男78例、女74例,年龄(39.28±2.64)岁。对照组采取常规院急救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加强院急救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急救所需时间、病死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观察组转移回院时间、达到患者处时间、出车反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6.28±2.12)min比(12.26±2.84)min、(7.64±2.18)min比(13.51±3.51)min、(2.12±0.57)min比(3.20±0.68)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01、4.632、5.102,P=0.016、0.013、0.024);观察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92%(9/152)比27.63%(42/152)](χ2=25.657,P<0.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8.68%(150/152)比75.66%(115/152)](χ2=36.033,P<0.001)。结论通过加强院急救护理管理可有效缩短急救所需时间,降低病死率,提升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院前急救 急救所需时间 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 病死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献血者长期重复献血可能导致铁元素的流失和缺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重复献血者发生铁缺乏与献血频率、人口学因素及遗传学因素间可能存在关联。本文综述了献血者铁缺乏的病因学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无偿献血者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铁缺乏 重复献血者 献血频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尿道狭窄导致的排尿困难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其发生率也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不同患者尿道狭窄的病因、部位、长度、狭窄周围组织瘢痕情况不同,导致临床医生治疗尿道狭窄存在一定难度。本文从前尿道狭窄的病因、发病机制、围手术期准备和治疗方式等方面来阐述有关尿道狭窄的诊疗,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尿道狭窄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 标签: 尿道狭窄 扩张术 成形术 造口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图文沟通模式下的宣教护理在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0月于山西省长治市中心血站进行无偿献血的83 760名献血者,将2017年4月—2018年7月行常规护理的献血者纳入对照组(n=42 075),将2018年8月—2019年10月行图文沟通模式下的宣教护理的献血者纳入研究组(n=41 685)。比较两组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1年内再献血率,采用VAS、无偿献血行为自评量表比较两组献血者的疼痛程度、心理感受。结果研究组献血者的总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VAS得分及无偿献血行为自评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1年内再献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图文沟通模式下的宣教护理有助于降低献血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1年内再献血率,且能减轻献血后疼痛程度,并能一定程度地改善献血者的心理感受。

  • 标签: 健康教育 护理 图文沟通 无偿献血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大连地区2014—2019年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的现状和特点,为制定更好的防控措施和血液招募策略提供依据,进一步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方法对2014—2019年间大连市血液中心确认的HIV感染献血者流行病情况进行分析。HIV抗体筛查反应阳性样本按大连市CDC要求送检,采用Western Blot方法进行HIV抗体确认。CDC以送检样本和重新采样的结果均为阳性,签发HIV确认阳性报告。对于未能重新采样的献血者,本研究以HIV抗体或HIV抗体/抗原检测与HIV RNA同时反应性作为HIV感染的确认条件。结果2014—2019年间共完成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511 463份,确认阳性141例,确认阳性率为27.57/10万。男性HIV确认阳性率为28.68/10万,明显高于女性的0.71/10万(P<0.001)。18~30岁人群HIV确认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初次献血者确认阳性率(19.75/10万)高于重复献血者(9.64/10万)(P<0.001)。141例HIV确认阳性者中,男137例,占97.16%;18~30岁献血者101例,占71.63%;未婚105例,占74.47%;首次献血96例,占68.09%;街头固定采血点113例,占80.14%。结论2015年以来,本中心无偿献血者HIV确认阳性数和HIV感染率逐年递减,其中以男性、低龄、未婚、初次献血者感染率较高,经输血传播HIV风险仍不容忽视,需进一步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招募和咨询策略。

  • 标签: HIV感染 无偿献血人群 大连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中HIV合并TP感染的大致情况,为进一步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性。方法对2017—2019年献血员中的HIV与TP合并感染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国产和进口试剂用ELISA方法对标本平行检测,单试剂初筛阳性的标本第2天进行4孔复检(2孔血样管,2孔血辫),双试剂阳性的标本第2天进行2孔复检(2孔血辫),仍反应性的标本判定为不合格,HIV反应性的标本送大连市疾控中心确认。结果2017—2019总献血人数262 450,HIV反应性标本658例,占0.25%(658/262 450),TP反应性标本1 370例,占0.52%(1 370/262 450),HIV合并TP标本8例,占0.40%(8/2 020);团体献血人数逐年增加,团体献血人数所占比率逐年上升;HIV不合格标本数,TP不合格标本数,HIV合并TP不合格标本数逐年下降;送大连市疾控中心用WB法最终确认,3年里HIV阳性合并TP感染8例,年龄范围为18~40岁,均为男性,并有2名在校大学生。结论大连地区HIV合并TP感染的情况存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献血者征询,防控和宣传工作。

  • 标签: ELISA TP HIV 合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