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BA Proteus Plus质子治疗系统旋转机架(GTR 360°)笔形扫描(PBS)专用治疗头的性能并进行验收测试,评估PBS的特性以确保其满足临床治疗精确性、安全性的要求。方法根据验收测试要求,PBS测试项主要包括:积分深度剂量(IDD)参数测试;最大、最小射程处辐射野测试;机架角度射野一致性及其斑特性测试;单野横向平面剂量均匀性测试;单野纵向平面剂量均匀性测试;机器跳数重复性和线性测试。结果所测最大射程精度偏差为0.03 g/cm2,最大能量回调精度偏差为0.01 g/cm2,最大后缘剂量跌落偏差为0.078 g/cm2。最大、最小射程能量的最大射野分别为30.2 cm×40.2 cm、30.1 cm×40.1 cm。不同机架角和射程测量中特定图形计划的通过率最低为97%。中心斑x、y轴向偏差最大值分别为-0.16、-0.21 mm,对称性最差值为0.8%;其他斑x、y轴向最大尺寸偏差分别为0.11、0.14 mm,最大位置精度偏差分别为0.60、0.43 mm。单野横向平面剂量均匀性,x、y轴向高能区最大值分别为0.55%、0.80%;低能区最大值分别为0.6%、0.75%。单野纵向平面高能区剂量均匀性为0.79%,低能区剂量均匀性为2.22%。机器跳数重复性因子为0.106%,线性偏差最大值为0.67%。结论PBS专用治疗机头通过了所有性能验收测试,满足了各项参数要求,整个系统具有较高的精确性、重复性以及较好的稳定性。

  • 标签: 质子治疗系统 笔形束扫描 验收测试 束流性能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蒙特卡罗程序FLUKA建立点扫描碳离子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使用FLUKA建立同步加速器碳离子治疗头的几何模型,匹配实验测量数据中的单能标称能量、高斯能谱分布、初始斑大小以及的角分布等各项参数;利用治疗计划系统生成碳离子治疗计划,通过γ分析比较FLUKA模型与治疗计划系统输出的剂量分布差异,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单能碳离子的深度剂量分布差异均在0.1 mm之内,斑大小最大差异为0.17 mm;对于每个靶区,2 mm/2%标准下的2D-与3D-γ通过率均在95%以上。结论基于蒙特卡罗程序FLUKA实现了点扫描碳离子输运过程的精准模拟。该模型能够用于临床治疗计划的模拟验证,并进一步应用于新型粒子治疗设备在开发阶段的模拟以及生物有效剂量的计算。

  • 标签: 蒙特卡罗模拟 点扫描碳离子束流 剂量分布验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常规右心室起搏(RVP)和左支起搏(LBBP)对三尖瓣反(TR)影响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因心动过缓行首次起搏器植入且术前2周内和术后1年以上超声心动图资料齐全的患者,根据心室导线植入位置分为RVP组和LBBP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导线相关TR(LRTR)的发生情况。结果140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65.0±11.3)岁,男58例(58/140,41.4%),RVP组73例(73/140,52.1%),LBBP组67例(67/140,47.9%)。两组术后新发TR的发生率分别为13.7%(10/73)和7.5%(5/67)(P=0.282),TR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16.4%(12/73)和13.4%(9/67)(P=0.6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基线特征和基线超声心动图参数后,两组术后随访新发TR(校正OR=7.26,95%CI 0.99~53.42,P=0.052)和TR加重(校正OR=3.40,95%CI 0.70~16.45,P=0.128)的发生风险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器械时长(校正OR=1.11,95%CI 1.01~1.22,P=0.042)、基线二尖瓣轻度以上反(校正OR=4.64,95%CI 1.01~21.43,P=0.049)为TR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VP和LBBP术后新发TR或TR加重的发生风险相当,LBBP并不额外增加术后TR加重的发生风险。随访时长和基线合并二尖瓣反为TR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三尖瓣反流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究脑卒中皮质脊髓(corticospinal tract,CST)扩散定量指标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集37例单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30例健康被试的DTI数据,运用概率性纤维束成像追踪出健康被试的CST,获得健康对照组CST模板。基于健康对照组的CST模板测量两组被试双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进一步计算两组被试FA比率(FA ratio,rFA)、FA不对称性(FA asymmetry,FAasy)、MD比率(MD ratio,rMD)和MD不对称性(MD asymmetry,MDasy),用这六个扩散参数相关指标来评估脑卒中患者CST完整性损伤,并与患者“手+腕”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卒中组病灶同侧CST的FA、rFA显著降低(分别为t=-15.775,t=-11.111,P<0.001),FAasy显著增高(t=9.473,P<0.001);而MD、rMD显著增高(分别为t=9.553,t=7.733,P<0.001),MDasy显著降低(t=-8.941,P<0.001);病灶对侧CST的FA和MD均无显著变化(P>0.05)。患者病程及病灶大小与各扩散指标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卒中组病灶同侧CST的FA和rFA与“手+腕”及上肢FMA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42,P=0.038;r=0.479,P=0.003;r=0.343,P=0.038;r=0.482,P=0.003),FAasy与“手+腕”及上肢FMA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353,P=0.032;r=-0.490,P=0.002)。分步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相较于病灶同侧CST的FA和rFA,FAasy与“手+腕”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更加相关(分别为Beta=-0.353,P=0.032; Beta=-0.490,P=0.002)。结论基于健康对照组CST模板测得的FA相关指标能反映CST结构完整性。FAasy与“手+腕”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密切相关,或许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手腕部和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脑卒中 皮质脊髓束 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MV X线调强放疗(IMRT)与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计划在经匹配后,在两台医科达公司直线加速器(Versa HD和Synergy)上互换执行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鼻咽癌、中心型肺癌、前列腺癌各12例患者影像,分别设计IMRT与VMAT计划,并采用电离室与ArcCheck对两台加速器6MV光子实施患者个体化放疗验证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利用电离室实测Versa HD和Synergy加速器点剂量与计划系统相比偏差分别为(0.32±1.32)%与(0.54±1.29)%。所有计划差异均在±3%范围内,两加速器点剂量相比偏差均在±2%范围内,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ArcCheck验证结果进行绝对γ分析,显示所有计划在2mm/3%与3mm/3%标准及10%阈值条件下通过率均超过95%且其两加速器平均通过率差异仅为0.19%(2mm/3%)与0.09%(3mm/3%)。结论IMRT/VMAT计划在两加速器上执行结果均满足临床要求且双方差异微小,可实现相同计划在不同加速器上互换执行。

  • 标签: 加速器束流匹配 调强放疗 容积调强弧形治疗 电离室
  • 简介:摘要希氏起搏是一种生理性的起搏模式。较传统右心室起搏相比,能够改善电-机械活动的同步性及血流动力学,有较好的临床获益。本文就希氏起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希氏束起搏 阈值 生理性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缝合与Krackow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8月至2021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58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5例;年龄27~55岁[(39.6±7.1)岁]。患者均采用切开修复方式治疗,将其分为缝合组(30例)和Krackow缝合组(28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观察跟腱愈合情况。术后12个月测量患侧和健侧小腿周径差值、跟腱断端横断面宽径与前后径比值及跟腱断端横断面瘢痕组织占腱性纤维组织的比例,并进行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随访期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17.9±4.2)个月]。缝合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分别为6.0(4.5,9.0)cm、77.5(60.0,95.0)min,明显短于或长于Krackow缝合组的8.0(7.0,11.0)cm、68.5(55.0,86.0)min(P均<0.01)。两组术后3个月跟腱均获愈合。术后12个月缝合组患侧与健侧小腿周径差值为(2.0±0.9)cm,Krackow缝合组为(1.9±0.9)cm(P>0.05);缝合组跟腱断端横断面宽径与前后径比值为1.42±0.20,明显大于Krackow缝合组的1.27±0.16(P<0.01);缝合组跟腱断端横断面瘢痕组织占腱性纤维组织的比例为8.6%(6.0%,24.0%),明显小于Krackow缝合组的11.9%(9.0%,33.0%)(P<0.01)。缝合组ATRS和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91.5(80.0,99.0)分和93.0(82.0,100)分,Krackow缝合组分别为89.0(75.0,99.0)分和91.5(77.0,99.0)分(P均>0.05)。随访期间,缝合组无深部感染,早期跟腱再断裂2例(7%);Krackow缝合组深部感染1例(4%),早期跟腱再断裂1例(4%)(P均>0.05)。结论缝合与Krackow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缝合更有利于恢复跟腱正常解剖形态并减少跟腱断端瘢痕形成。

  • 标签: 跟腱 腱损伤 缝合技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2塑料闪烁体探测器在兆伏级光子和电子辐射中的性能。方法采用直线加速器提供的光子和电子能量对W2闪烁体进行数据采集。研究内容包括静电计读数稳定性、W2剂量和剂量率线性以及角度响应,同时研究W2校准系数给剂量测量带来的不确定度。结果静电计读数稳定性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在0.03~0.47之间;W2剂量的线性回归因子均为1.0;剂量率线性的最大偏差为0.61%;6和10 MV的切伦科夫校准因子(CLR)分别为0.741和0.746,6、9、12和15 MeV的CLR分别为0.750、0.753、0.757和0.757。照射能量为15 MeV时剂量不确定度最大,偏差为3.15%。结论经双通道信号测量修正得到的信号不随角度变化而变化,即使是在高能电子流下也成立。证实切伦科夫校准因子线性良好,该探测器可应用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非共面射野剂量学测量。

  • 标签: W2塑料闪烁体 切伦科夫校准因子 角度响应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快速锥形CT (CBCT)扫描模式对图像质量和配准结果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适合快速CBCT的扫描预设。方法分别使用常规和两种快速扫描模式在CBCT模体上进行检测,定量评价不同扫描模式下的配准精度和图像质量;随后使用33例临床肿瘤患者278组CBCT数据进一步验证不同扫描模式在临床环境下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模体3种扫描模式测量结果与标准值最大偏差0.70mm (平均偏差0.51mm),同一部位各扫描模式间的测量结果一致(偏差0.00mm);常规模式的均匀度结果最好(平均值为3.62%),快速1模式次之(平均值为3.90%),快速2模式最低(平均值为4.84%);常规模式的噪声结果最好(平均值15.69),快速2模式次之(平均值17.23),快速1模式结果(平均值21.74)最低;3种扫描模式的高对比度分辨率测量结果一致(至少可以分辨3个线对);快速1模式的低对比度分辨率结果最好(1.69),常规模式次之(2.10),快速2模式结果最低(2.31);3种扫描模式的几何精度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最大偏差基本一致(平均偏差0.05mm)。临床病例常规和快速1扫描模式测量结果的相关性最好(R2>0.90,P<0.01),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95%一致性限度均<1mm界值)。结论快速1扫描模式拥有与常规模式接近图像质量和一致的配准结果,而且拥有更快的扫描速度、更低的扫描剂量,故推荐使用快速1扫描模式作为临床扫描方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锥形束 摆位误差
  • 简介:摘要以某型无人机S形变截面复合材料进气道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进气道的模具设计方案及成型方案,开展基于橡胶软模+水溶性芯模组合模具的S形变截面复合材料进气道成型工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橡胶软模+水溶性芯模组合模具能够实现S形变截面复合材料进气道的精确成型和脱模,且能够大幅降低水溶性芯模的制造周期和成本,该模具类型及成型方法对此类典型异形变截面复合材料管状结构件的制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是一种可视化的影像引导放疗技术,具有提高肿瘤靶区剂量,降低正常器官受照剂量等诸多优点。锥形CT(CBCT)是IGRT中最常用的医学图像之一,对CBCT进行快速、准确的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分割对放疗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基于配准的分割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割方法。本研究针对CBCT图像分割方法、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 标签: 锥形束CT 图像分割 深度学习
  • 简介:摘要传统右心室非生理性起搏可导致室内和室间电机械不同步,进而增加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风险。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是生理性起搏的研究热点。希氏起搏的阈值高、植入困难等因素限制了其应用和普及。近年来,国内学者提出了左支区域起搏(LBBP)方式。且大量研究已证实左支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左支起搏沿着传导系统下传,有效实现心室的电机械同步,同时,左支起搏还具有电学参数良好稳定、明显改善心功能、可跨越阻滞部位起搏等诸多优势,将成为未来生理性起搏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旨在对LBBP的起源、标准及分类、优势和局限性等进行综述。

  • 标签: 左束支传导阻滞 生理性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 简介:摘要传统右心室非生理性起搏可导致室内和室间电机械不同步,进而增加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风险。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是生理性起搏的研究热点。希氏起搏的阈值高、植入困难等因素限制了其应用和普及。近年来,国内学者提出了左支区域起搏(LBBP)方式。且大量研究已证实左支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左支起搏沿着传导系统下传,有效实现心室的电机械同步,同时,左支起搏还具有电学参数良好稳定、明显改善心功能、可跨越阻滞部位起搏等诸多优势,将成为未来生理性起搏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旨在对LBBP的起源、标准及分类、优势和局限性等进行综述。

  • 标签: 左束支传导阻滞 生理性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 简介:摘要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吸收剂量校准是放射治疗质量控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特别是当前普遍开展的精准放疗,对吸收剂量测定的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水吸收剂量校准因子的吸收剂量测定规程,相对基于空气比释动能/照射量校准因子的吸收剂量测定规程,具有吸收剂量测定不确定度更小、无需量的转换计算、物理概念更简单、计算公式更简化等优势。本指南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对医用直线加速器高能射基于水吸收剂量校准因子的吸收剂量测定方法及相关要求作出了规定,为国内医疗机构基于水吸收剂量校准因子测定外照射高能光子和高能电子的吸收剂量提供指导,为精确放疗的广泛开展提供支持。

  • 标签: 水吸收剂量校准因子 高能光子束 高能电子束 吸收剂量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左支区域起搏(LBBAP)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6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住院采用LBBAP方式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6例患儿(男1例、女5例)的临床资料、起搏心电图及参数并进行随访。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6例患儿年龄9~14岁,体重26~48 kg;三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右室心尖起搏术后伴心功能下降1例;1例患儿心功能降低,余5例心功能均正常;QRS波时限(95±13)ms;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Z值为1.85±0.65。起搏心电图V1呈右支传导阻滞样,QRS波时限(111±20)ms,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0,P>0.05)。起搏阈值为(0.85±0.26)V,感知(15.0±4.3)mV,阻抗(717±72)Ω。3例可记录到P电位。起搏钉至左心室激动时间为(56±5)ms,不同输出电压下数值恒定。术后超声提示电极均位于室间隔左心室心内膜下。随访无心肌穿孔、电极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患儿术后3个月阈值、感知及阻抗分别为(0.60±0.09)V、(16.1±3.9)mV、(662±78)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者LBBAP术后3 d恢复正常(45%比57%)。术后3个月LVEDD Z值降至(1.1±0.3),较术前明显减小(t=2.383,P<0.05)。结论LBBAP可实现窄QRS波起搏,接近生理性起搏,起搏参数稳定,可快速、有效地纠正长期心动过缓所致的左心扩大及长期右室心尖起搏所致的心功能低下及心脏扩大。较大年龄儿童行LBBAP近期安全性、有效性好,远期潜在风险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安全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支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完全性左支传导阻滞或起搏依赖患者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慢性心衰且有CRT适应证的患者,行左支起搏及CRT。评估患者临床心功能情况,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并进行起搏器程控优化;对以上结果进行0.5~1.0年随访。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施行左支起搏治疗。患者QRS时限较术前缩短[(119.40±16.89)ms对(164.60±22.96)ms,P<0.000 1];经双心室同步起搏后,部分患者QRS时限进一步缩短[(112.60±19.48)ms对(119.40±16.89)ms,P=0.004]。术后随访发现8例患者心功能改善,9例LVEF明显改善,住院率明显降低,左心室内同步性较前改善。结论左支起搏对慢性心衰合并完全性左支传导阻滞或起搏依赖的患者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结合双心室起搏,可进一步减小QRS时限,改善电同步性,提高CRT反应率。

  • 标签: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左束支起搏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上各种电子控制单元的数目不断增加,传统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Controlunit)间采用点对点的通信方式,导致车内连接导线显著增加并且布线复杂,所以提高各个控制单元间通讯可靠性和降低导线成本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德国BOSCH公司开发了CAN总线协议,并使其成为国际标准(ISO11898)。

  • 标签: 车身线束 CAN 网络化控制
  • 简介:摘要肿瘤放疗的基本准则是提高肿瘤靶区的放射剂量,同时更好地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器官。质子治疗(PBT)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放疗技术之一,其能更好地体现这一准则。理论上,质子以其特有的Bragg峰和优越的相对生物学效应,可给予肿瘤靶区最大剂量,同时降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接受剂量,实现对肿瘤靶区的"定向爆破",提高肿瘤的局部治疗率和控制率,优于传统光子治疗。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研究包括黑色素瘤、肺癌、食管癌、乳腺癌、肝癌、前列腺癌和儿童恶性肿瘤等多种病变,但多为回顾性研究,而且建立和维护质子设备的成本巨大,因此用PBT治疗恶性肿瘤尚存争议。PBT面临的挑战是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和不明确的生物学效应等,克服这些不足可能会更好地促进PBT的快速发展。笔者详细论述了PBT的物理、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 标签: 质子束治疗 放射疗法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前列腺癌放疗,研究锥形CT(CBCT)生成伪CT的深度学习方法,以满足自适应放疗的需要。方法纳入瓦里安On-Board Imager采集的74例前列腺癌患者的CBCT图像及其模拟定位CT图像,并使用MIM软件进行形变配准。将数据按简单随机法分为训练集(59例)和测试集(15例)。使用U-net、Pix2PixGAN和CycleGAN学习CBCT到模拟定位CT的映射。以形变配准后CT作为参考图像,评价平均绝对误差(MAE)、结构相似指数(SSIM)和峰值信噪比(PSNR)。另外单独分析了图像质量,包括软组织分辨率、图像噪声和伪影等。结果使用U-net、Pix2PixGAN和CycleGAN生成图像的MAE分别为(29.4±16.1)、(37.1±14.4)、(34.3±17.3)HU。在图像质量方面,U-net和Pix2PixGAN生成的图像存在过度模糊的问题,导致了图像失真;而CycleGAN生成的图像保留了CBCT图像结构且改善了图像质量。结论CycleGAN能有效地提高CBCT图像质量,有更大的潜力应用于自适应放疗中。

  • 标签: 锥形束CT 深度学习 前列腺肿瘤 伪CT 自适应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婴幼儿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0例心动过缓婴幼儿(年龄≤3岁)为研究对象,均具有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征并行左支区域起搏,记录术中资料(起搏参数、影像及心电图资料),完善心脏超声检查,术后门诊规律随访。术前及术后资料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0例患儿(男6例、女4例),年龄(1.6±0.7)岁,体重(10.3±2.5)kg,均成功接受左支区域起搏治疗。术后心电图QRS波时限为(100±9)ms,心室起搏比例为(97±7)%。术后随访时间为6(6,12)个月。术后1周时,10例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Z值较比术前明显缩小(1.3±0.6 比3.6±1.1,t=9.37,P<0.001),随访期间10例患儿心功能均保持良好,末次随访时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6±4)%。末次随访时起搏电极阈值较比术中稍有升高但均≤1.0 V,在临床可接受范围[(0.8±0.1)比(0.5±0.1)V,t=-5.27,P=0.001];电极感知及阻抗与术中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5)比(14±4)mV,(584±88)比(652±86)Ω,t=-0.83、2.26,P=0.426、0.050]。随访期间未见电极脱位、电极故障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左支区域起搏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婴幼儿,起搏QRS波时限窄且术后心功能保持良好,电极参数稳定。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儿童 心动过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