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肩袖撕裂是临床3大骨骼肌肉系统疾患之一,而冈上肌腱是最常见的病变部位。肩袖撕裂可引起慢性肩痛、力弱及关节活动受限,并导致肩关节的继发性退行性变。由于传统的生物力学实验受到测量技术和伦理问题的限制,肩袖的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应力分布几乎无法获取。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和图像处理的不断发展,构建肩袖有限模型的技术日臻成熟,已经为肩袖撕裂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成为肩袖生物力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在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后,本文仅就有限分析在肩袖撕裂的发生及发展机制、肩袖修复手术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资参考。

  • 标签: 肩关节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肩袖撕裂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有限法分析评价不同骨密度条件下椎弓根螺钉拔出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和最大拔出力,探讨安全植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最低骨密度。方法基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21年1月就诊的1例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腰椎CT平扫数据和标准椎弓根螺钉参数,建立腰1椎体和椎弓根螺钉的三维模型,将椎体按骨密度值(QCT法)分为A组(BMD=120 mg/cm3)、B组(BMD=110 mg/cm3)、C组(BMD=100 mg/cm3)、D组(BMD=90 mg/cm3)、E组(BMD=80 mg/cm3);依据参考文献完成材料赋值后,向所建立的5组有限模型模拟轴向拔出力实验,观察各组螺钉应力分布及最大轴向拔出力,对所测指标进行不同骨密度之间的对比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A~E组有限模型的最大拔出力分别为(1 834±78)、(1 626±65)、(1 441±55)、(1 141±48)、(1 039±42) 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13,P<0.05)。骨密度每下降10 mg/cm3,最大轴向拔出力相应下降11%、23%、43%、51%。螺钉最大主应变出现在螺钉的尾端,拔出过程中螺钉的最大应力由尾端逐渐向头端移动。结论随着骨密度下降,椎弓根螺钉稳定性会相应出现减低。最大拔出力从D组(BMD=90 mg/cm3)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故对需要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术前应常规行QCT法检测骨密度,当椎体骨密度低于90 mg/cm3(男性≥70岁,女性≥60岁)时,不建议单独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

  • 标签: 骨密度 骨质疏松 椎弓根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房水流动及虹膜变形的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因瞳孔阻滞造成前后房压差所引发的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方法:数值模拟研究。研究正常虹膜形状(虹膜-晶状体间隙为30 μm)和瞳孔几乎后粘连(虹膜-晶状体间隙为5 μm、2 μm)下的房水流动及虹膜变形,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求解房水流动,并基于单向流固耦合技术进行虹膜在流场作用力下变形的有限分析。结果:30 μm的正常虹膜-晶状体间隙前后房的压力几乎相等;对于5 μm和2 μm的虹膜-晶状体间隙,后房比前房压力分别高31 Pa和815 Pa。利用乘幂函数对前后房压差与虹膜-晶状体间隙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发现当该间隙小于3 μm后,前后房压差将异速增加形成显著虹膜膨隆,导致虹膜表面与角膜接触,引发房角关闭。结论: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虹膜膨隆与房水流动的相互作用特征,能进一步定量揭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瞳孔阻滞发病机制。

  • 标签: 房水流动 虹膜变形 青光眼 流固耦合 数值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3种不同内固定系统植入人体内的三维模型,互相之间进行力学参数对比,分析皮质骨钉道(CBT)螺钉系统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实验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于2020年6月30日招募的1名正常成年志愿者L2~L4腰椎的CT数据进行建模,在Ansys中对3种模型施加500 N压力,比较内固定系统、钛笼底部、末节椎体椎体的受力、位移、应力分布以及不同工况下椎体定点角度变化,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解释CBT螺钉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结核的优势。结果结果显示,CBT螺钉固定系统在侧弯时最大应力为194.84 N,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最大应力为196.48 N,结果基本相同。后伸时,CBT螺钉固定系统在对抗后伸扭矩时最大应力为104.17 N,观察位移可以或得相同结果,这表明CBT螺钉固定系统可以获得更坚强的稳定性。相邻阶段的短椎弓根螺钉与CBT螺钉对比可以看出,CBT螺钉固定系统可以获得更满意的稳定性。结论与短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比较,CBT螺钉固定系统可以更有效重建腰椎结核术后的稳定性,同时保留了腰椎更多运动节段,在临床上应当推广使用。

  • 标签: 皮质骨钉道螺钉 腰椎结核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有限分析方法是一种将复杂的大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来解决的方法,借此它可以用多个小元素去模拟真实的物理系统,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力学的发展。生物力学一直以来都是脊柱外科的热门研究方向,而有限分析方法在脊柱生物力学中的应用也颇为广泛: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健康的脊柱,研究正常脊柱在各种状态下的应力,为脊柱的基本应力研究提供帮助;可以模拟病变和退行性变时的脊柱,研究其在各种场景下的应力,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方向;可以模拟不同的手术方式,研究不同的手术方式后脊柱以及内固定的应力情况,以此选出对患者来说最佳的手术方式;同时也可以模拟不同的内置物,研究不同内置物在体内和体外的应力,为术中内置物的选择以及内置物的升级优化提供指导。本文主要阐述有限分析方法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及进展,为今后的脊柱生物力学研究和脊柱外科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

  • 标签: 脊柱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内置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相较于常见前路枕颈融合内固定装置治疗上颈椎不稳的性能差异。方法选取1名28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枕颈部CT数据建立有限模型,包括正常模型、单纯人工椎体(异形钛笼+斜坡螺钉)内固定模型、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在枕骨上表面施加50 N载荷和1.5 N·m扭矩,使模型产生屈伸、侧弯及旋转运动。比较各模型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内固定应力峰值及颅骨应力峰值的分布。结果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正常模型活动度分别为18.65°、15.35°、9.82°、34.68°;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模型分别为3.20°、3.63°、2.94°、3.92°;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为0.40°、0.50°、0.35°、0.89°;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为0.27°、0.33°、0.13°、0.30°。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相较于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模型,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活动度分别减少87.5%、86.2%、88.1%、77.3%,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减少91.5%、90.1%、95.6%、92.3%。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的应力峰值分别为52.3 MPa、51.9 MPa、52.6 MPa;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分别为100.1 MPa、158.1 MPa、170.6 MPa;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分别为114.2 MPa、62.9 MPa、132.9 MPa。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时的颅骨应力峰值分别为52.9 MPa、50.9 MPa、62.3 MPa;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时分别为19.7 MPa、55.9 MPa、38.3 MPa;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时分别为37.8 MPa、15.0 MPa、16.3 MPa,舌下神经管附近骨质应力远小于颅骨应力峰值,接近于0 MPa。结论在异形钛笼前方加用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能提升枕颈融合的稳定性,未见明显应力集中,并且对颅骨及舌下神经管影响较小,是上颈椎不稳的一种安全可靠的前路内固定方式。

  • 标签: 颈椎 内固定器 有限元分析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动人工腰椎置入后对腰椎活动度、关节突关节及终板应力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奠定生物力学基础。方法选取1名健康成年男性的全腰椎CT数据,构建生理有限分析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生理组)。将生理组模型L3椎体及邻近椎间盘切除后复制两组,一组置入可动人工腰椎各组件构建非融合模型(非融合组),另一组置入钛笼、钛板等构建融合模型(融合组)。于三组加载500 N的轴向载荷和10 Nm扭矩载荷,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6个方向的运动,对比相同工况下三组手术部位(L2~3、L3~4)及邻近节段(L1~2、L4~5)腰椎活动度和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J1~2、J4~5)、L2下终板及L4上终板应力峰值。结果非融合组手术部位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扭转、右扭转6个方向的活动范围分别为L2~3 3.9°~8.7°、L3~4 3.6°~8.4°,较融合组(L2~3 0.1°~0.2°、L3~4 0.1°~0.1°)明显增大,较生理组(L2~3 2.3°~6.0°、L3~4 2.3°~7.1°)略有增加。非融合组邻近节段活动范围分别为L1~2 1.4°~4.3°、L4~5 1.4°~6.0°,小于融合组(L1~2 2.1°~6.1°、L4~5 3.3°~8.6°),与生理组(L2~3 2.3°~6.0°、L4~5 2.3°~7.1°)较相似。非融合组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在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方向von Mises应力峰值范围分别为J1~2 7.07~19.21 MPa、J4~5 6.12~12.99 MPa,与生理组(J1~2 8.42~18.53 MPa、J4~5 7.49~11.70 MPa)相近,小于融合组(J1~2 10.54~21.16 Mpa、J4~5 10.63~16.13 MPa)。非融合组L2下终板与L4上终板在上述6个运动方向上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分别为29.39~54.72 MPa、32.31~47.87 MPa,较融合组L2下终板(21.20~42.07 MPa)、L4上终板(22.50~36.76 MPa)和生理组L2下终板(11.04~29.55 MPa)、L4上终板(13.12~21.32 MPa)均有明显增加。结论与传统融合假体相比,可动人工腰椎的置入可重建手术部位在屈伸、侧弯、扭转等方向上的活动度,显著降低对邻近节段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影响,理论上可减少假体下沉的发生率。

  • 标签: 腰椎 脊柱骨折 椎关节突关节 有限元分析 假体
  • 作者: 于文倩 李晓茜 陈思艺 马晓妮 徐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 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口腔生物材料与组织再生工程实验室,济南 250012,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 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口腔生物材料与组织再生工程实验室,济南 250012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有限方法探讨上部结构材料对无牙下颌种植固定修复生物力学的影响,为无牙颌修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构建无牙下颌种植固定修复三维有限模型,用6种牙科材料(纯钛、钴铬合金、金合金、氧化锆、聚醚醚酮及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分别对种植上部结构进行赋值,得到6种模型,模拟斜向加载,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及上部结构进行应力分析。结果无论采用何种材料,斜向加载下模型应力均集中于后牙区种植体远中颊侧颈部及周围骨皮质,骨松质受力远小于骨皮质。6种模型种植体及骨皮质的应力由小到大分别为氧化锆、钴铬合金、纯钛、金合金、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聚醚醚酮。聚醚醚酮模型磨牙区种植体及骨皮质von Mises应力最大值分别为44.96和29.13 MPa;氧化锆模型磨牙区种植体及骨皮质的von Mises应力最大值分别为21.29和17.79 MPa。与聚醚醚酮模型相比,氧化锆和金属模型种植体及周围骨皮质的应力值更小,且应力分布更均匀。结论无牙下颌种植固定修复中使用氧化锆和金属等非聚合物材料制作上部结构,更有利于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分散。

  • 标签: 有限元分析 颌,无牙 牙种植 牙应力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角支撑固定与Gamma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用一名年龄40岁、身高172 cm、体重75 kg的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提供的股骨CT影像数据,通过Mimics 21.0软件及Geomagic 2013软件重建股骨实体化模型。利用UG 12.0软件建立Evans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重建Gamma钉与三角支撑髓内钉模型并分别模拟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在Abaqus软件中,模拟站立状态下Gamma钉与三角支撑髓内钉两种内固定模型并收集两者主钉、固定螺钉、骨质以及三角支撑髓内钉中支撑螺钉的应力峰值,同时测量Gamma钉与三角支撑髓内钉固定骨折模型的最大位移。结果在1 200 N载荷下,两种骨折内固定模型的应力峰值均位于主钉,其中三角支撑髓内钉主钉的应力峰值为233.73 MPa,较Gamma钉主钉的应力峰值(265.21 MPa)减少11.9%;固定螺钉的应力峰值均位于压力螺钉与主钉接触区域,三角支撑髓内钉的应力峰值(138.86 MPa)较Gamma钉的应力峰值(180.75 MPa)减小23.2%;骨质模型的应力峰值均位于股骨近端内侧皮质,分别为61.67 MPa和32.38 MPa,三角支撑髓内钉较Gamma钉减小47.5%;三角支撑髓内钉中支撑螺钉的应力峰值为92.04 MPa。三角支撑髓内钉固定骨折模型的最大位移为17.34 mm,较Gamma钉固定骨折模型的最大位移(19.37 mm)减少10.5%。结论与Gamma钉相比,三角支撑髓内钉固定可明显提高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改善应力分布并降低应力峰值、减小应力集中区域,有助于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隐形矫治器上颌磨牙远移中两种Ⅱ类牵引的生物力学研究模型,分析矫治体系在不同加力模式、不同牵引力大小作用下的初始位移及应力分布特点,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建立隐形矫治推上颌磨牙向远中及两种Ⅱ类牵引模式(牙套加力组与牙齿加力组)的三维有限模型,采用非线性有限法分析2种不同加力方式及5种不同载荷(100 g、150 g、200 g、250 g、300 g)下的牙齿移动方式、牙套形变、牙周膜应力分布等,比较其增强前牙支抗效果的异同。结果不同力值不同加力方法下所有组Ⅱ类牵引均可以使前牙内收,抵抗磨牙远中移动过程造成的前牙支抗丧失,但其牙齿应力分布、牙套形变效果不同:牙齿加力组集中在直接受力的尖牙上,分布不均匀;牙套加力组分布更均匀,随距尖牙距离由近到远逐渐减小,但总体大小较牙齿加力组大。牙周膜等效应力除300 g牙套加力组[(2.87×10-2) MPa]过大外,其余各组均在牙周膜可承受范围内。结论100 g的Ⅱ类牵引即可抵抗磨牙远移反作用力造成的前牙支抗丧失,300 g牙套加力作用下的牙周膜受力过大,尽量避免使用。

  • 标签: 三维有限元 磨牙远移 Ⅱ类牵引 牙周膜等效应力 支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模型,探讨腓骨截骨治疗骨关节炎机制。方法采集1例正常膝关节的X线及核磁共振(MRI)建立膝关节的三维有限模型,于模型上研究腓骨截骨的最佳位置及截骨后膝关节相应的生物力学改变;然后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并采取相应术式的5例患者,结合模型分析结果,观察患者相应指标的改变,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两种腓骨截骨术对膝关节内侧结构应力影响要比外侧结构显著。但腓骨头下0 cm处腓骨截骨会给膝关节增加一定程度外侧结构不稳定影响因素,使得内侧结构应力增加较大。所以腓骨头下6 cm处腓骨截骨在膝关节结构受力性能体现上要优越于腓骨头下0 cm处腓骨截骨。随访资料结果显示,VAS评估结果显示,术后48 h评分[(2.62±1.21)分]及30 d评分[(1.35±1.06)分]均低于术前[(5.23±1.45)分],且术后患者指标改善效果显著优于术前(t=4.523、4.2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S评分结果显示,术后48 h[(67.46±5.83)分]、30 d[(68.22±5.67)分]评分总分显著高于术前[(48.39±10.28)分,t=4.145、4.23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模型以及腓骨截骨模型后对膝骨关节炎患者手术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可以反映患者膝关节的生物力学改变,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并缓解疼痛症状,提高关节功能。

  • 标签: 腓骨 截骨治疗 骨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分析对比经骶2骶骨翼髂骨(S2-alar-iliac,S2AI)螺钉与骶1螺钉连接固定(S2AI screw and S1 screw fixation,S2AI-S1)与传统骶髂螺钉治疗DenisⅡ区骶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对1名骨性结构正常的男性志愿者的腰椎及骨盆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采用ANSYS 17.0软件构建右侧DenisⅡ区骶骨骨折及耻骨联合损伤的有限模型。骨盆前环统一采用五孔钢板固定,骨盆后环分别采用:骶髂螺钉,S1节段半螺纹空心钉;S2AI-S1;经骶2骶骨翼髂骨螺钉与对侧骶1螺钉连接固定(S2AI screw and contralateral S1 screw fixation,S2AI-CS1)。通过约束双侧髋臼软骨并在L4椎体上方施加500 N垂直应力,比较上述三种固定模型骶骨最大位移、最大von Mises应力和垂直刚度。结果在垂直方向和前后方向上骶骨最大位移方面,S2AI-S1模型均最小,分别为1.40 mm、1.40 mm,而S2AI-CS1模型均最大,分别为1.60 mm、1.56 mm;在水平方向上骶骨最大位移方面,S2AI-S1模型最小(0.19 mm),而骶髂螺钉固定模型最大(0.37mm);在内固定最大von Mises应力方面,骶髂螺钉模型的应力最大(216.02 MPa),而S2AI-S1模型应力最小(39.82 MPa);在螺钉周围骨最大von Mises应力方面,骶髂螺钉模型应力最大(39.68 MPa)而S2AI-S1模型应力最小(31.56 MPa);在S1椎体上表面中心点垂直位移方面,骶髂螺钉、S2AI-S1及S2AI-CS1组分别为0.83 mm、0.73 mm及0.93 mm。以S1椎体上表面中心点垂直位移预测三组模型垂直刚度从大到小依次为S2AI-S1、骶髂螺钉及S2AI-CS1。结论S2AI-S1在三维有限分析中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骶骨骨折治疗的一种新型内固定方式。

  • 标签: 骶骨 骨折固定术,内 有限元分析 对比研究 骨螺丝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分析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传统空心加压螺钉(CCS)构型、传统CCS构型+内侧锁定钢板和加压支撑螺钉(CBS)固定治疗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应用有限法建立内侧皮质粉碎的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仿真模型,比较DHS(A组)、传统CCS构型(B组)、传统CCS构型+内侧锁定钢板(C组)和CBS(D组)固定的最大位移、最大主应力、范式等效应力、髋关节内翻角度及骨折断端应力等。结果A组、B组、C组和D组内固定模型股骨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41、2.04、0.94和0.30 mm,内固定物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34、1.18、0.84、0.22 mm;内固定物的范式等效应力峰值依次为83.6、231.4、259.8、194.8 MPa,最大主应力依次为52.3、216.3、151.7、74.6 MPa;股骨的最大范式等效应力依次为101.1、282.3、100.5、181.2 MPa,最大主应力依次为99.7、201.0、60.9、56.1 MPa;载荷后股骨颈轴线角度分别为179.55°、176.97°、179.66°、179.64°;骨折端的范式等效应力范围分别为42.0~50.0、258.7~282.3、50.8~58.1及45.3~60.4 MPa。结论从稳定性、应力分布和预防髋关节内翻畸形及股骨颈短缩等角度分析,CBS的力学稳定性与DHS相当,可能成为一种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更好选择。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行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术(MDO)时对颞下颌关节影响最小的牵引力方向。方法(1)利用锥形束CT获取1例15岁男性健康志愿者的颌面部DICOM格式数据,采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 12.0、Workbench 16.2软件建立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2)在验证后的三维有限模型上模拟进行MDO,荷载6种不同方向的牵引力:沿髁突中点至下颌颏点连线,平行于颌骨体部表面;沿髁突中点至下颌颏点连线,平行于矢状面;沿下颌体方向,平行于颌骨体部表面;沿下颌体方向且平行于矢状面;沿下颌升支方向且平行于颌骨表面;沿下颌升支方向且平行于矢状面。牵引力大小均设定为100 N。(3)测量不同方向牵引力对关节盘应力、截骨面位移、颞骨应力、髁突压力的影响。结果(1)在关节盘最薄区域,关节盘上、下表面所受应力最小的牵引力方向为"沿下颌体方向,平行于颌骨体部表面"。(2)在相同大小牵引力作用下,各截骨面沿牵引方向位移差距不大,效果基本一致。(3)施以"沿下颌体方向,平行于颌骨体部表面"与"沿下颌体方向且平行于矢状面"2个方向的牵引力时,颞骨的应力(0.424 16、0.466 97 MPa)小于其他4种情况(0.643 87~0.981 17 MPa),且这2种牵引力均为沿下颌体方向,力分解之后对髁突的压力(59.712、60.470 N)亦小于其他4种情况(80.098~99.769 N)。结论采用DICOM数据建模法可以获得满意的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模型。"沿下颌体方向,平行于颌骨体部表面"及"沿下颌体方向且平行于矢状面"方向的牵引力对颞下颌关节影响最小。在设计MDO牵引方向时,除要考虑手术对颌骨和上呼吸道形态的影响之外,还应权衡牵引力方向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以保证行MDO时对颞下颌关节影响最小。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有限元分析 骨生成,牵张 下颌骨 牵引成骨方向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分析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PHILOS)固定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在1名志愿者(男性,34岁,身高173 cm,体重65 kg)股骨CT数据基础上,通过Mimics 21.0、3-matic12.0、Geomagic12.0、Hypermesh 2017.0等数字医学软件建立股骨三维有限模型,在股骨模型上切割股骨转子,植入股骨柄,分别行PHILOS(PHILOS组)和Cable-Ready GTR钛缆钩板系统(Cable组)固定。对两组模型分别施加700、1 400和2 100 N的压缩载荷和约束,研究不同内固定模型的Von Mises应力及变形分布,比较两组模型的力学稳定性。结果两组模型的最大变形量均发生在假体的股骨球头上。在2 100 N载荷时,PHILOS组模型的最大变形量为3.77 mm,高于Cable组模型的3.58 mm;最大应力峰值为491.54 MPa,较Cable组模型(733.61 MPa)低约49.2%。PHILOS组模型的最大应力峰值主要分布于接骨板的第4、5枚固定螺钉尾端,而Cable组模型的应力峰值主要分布于骨折线下第2根钛缆上。结论在各种载荷作用下,PHILOS和Cable-Ready GTR钛缆钩板系统均能提供足够的力学稳定性。PHILOS固定的应力峰值远低于Cable-Ready GTR钛缆钩板系统,可作为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固定方式。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假体周围骨折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陆鸿教授认为,汗证主要病机在于膀胱气化不利,三焦水道输布失常,以肺失宣肃,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合,发为汗证;治疗应从整体出发,关键在于调节全身水液代谢,须把握"膀胱气化"及"三焦通调水道"2个关键点,治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为主,佐以益气健脾、疏肝顺气、气血同调;用药可在五苓散基础上加减选用玉屏风散、桂枝龙骨牡蛎汤、柴胡疏肝散、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等。附验案三则进行分析。

  • 标签: 汗证 汗出异常 自汗 盗汗 五苓散 陆鸿元 名医经验 医案
  • 简介:摘要神经突起是体内信息传递的桥梁,神经递质通过突起的连接而传递。在神经突起生长过程中有大量的细胞内和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因子对其进行调节,有调节神经突起的长度、数量或抑制神经突起的生长等作用。文章就神经突起的生长过程、所需调节蛋白及突起生长信号等进行综述。

  • 标签: 神经元 突起生长 蛋白调控
  • 简介:摘要阐述二干预的必要性,对目前国内外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二干预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构建适合我国文化背景下的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二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脑卒中 照顾者 二元干预 综述
  • 作者: 唐珊 薛虹霞 李俐 李超 韩坤静 王斌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年第24期
  • 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太原 030001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太原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太原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太原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太原 030001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太原 030001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运动神经病患者辅助沟通的相关文献,总结运动神经病患者沟通障碍的特点、沟通不良所导致的影响以及辅助沟通的应用现状,旨在为存在沟通障碍的运动神经病患者提供适宜的辅助沟通系统,以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负性心理情绪,从而减轻照顾者负担。

  • 标签: 综述 运动神经元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 沟通障碍 辅助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