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诊断的2例急性间质肺炎(AIP)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变化及病理表现进行回顾分析。例1,女,8岁4个月;例2,男,1岁11个月。2例患儿均以"咳嗽、气促20 d"为主诉入院,病初有一过低热,于院外分别按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治疗,效果不佳。入院查体均可见呼吸促,三凹征(+),口唇、指/趾端发绀,未见杵状指,无啰音。心腹及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均存在低氧血症,二氧化碳分压正常。病原学检查、自身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均为阴性。肺高分辨CT(HRCT)提示双肺透光度减低,以下肺为著,弥散磨玻璃影,实变以及受牵拉的支气管。肺组织病理表现为弥散肺泡损伤,可见肺泡间隔增厚,肺泡腔内可见纤维样组织。病例1可见透明膜形成。2例患儿均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例1应用鼻导管吸氧,例2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呼吸支持,均存活,随访2例患儿激素应用逐渐减停,疗程分别为8个月和1年,肺内病变基本吸收。

  • 标签: 间质性肺疾病 弥散肺泡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儿童
  • 简介:摘要1例64岁男性结肠癌术后患者接受了1个周期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7个周期奥沙利铂+雷替曲塞化疗。患者术前胸部CT未见间质改变。8个周期的化疗后,患者出现胸闷、气促,胸部CT示两肺间质改变,考虑与奥沙利铂有关。给予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乙酰半胱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治疗及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吸氧和其他对症治疗31 d后,胸闷、气促症状缓解,胸部CT示两肺间质病变明显减轻。

  • 标签: 奥沙利铂 肺疾病,间质性 药物毒性
  • 简介:摘要1例67岁男性患者因“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21外显子突变”服用吉非替尼每天250 mg,3个月后出现咳嗽、气急、高热,胸部计算机化断层显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提示肺炎,予抗感染治疗无效,后予停服吉非替尼,予吸氧、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保肝等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缓解。

  • 标签: 吉非替尼 间质性肺炎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例儿童特发性间质肺炎(IIP)的临床特点和预后转归。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6例IIP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以及预后转归等信息。结果6例患儿中男2例、女4例,起病年龄4.8~10.6岁。6例患儿均为亚急性起病,症状均为咳嗽、气促伴发绀。6例患儿肺高分辨CT(HRCT)均为两肺弥漫片絮影,其中2例伴有网格状影。5例患儿的肺功能为中至重度混合通气功能障碍。4例患儿行肺活检病理检查。6例患儿的治疗药物均为全身糖皮质激素,其中2例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4例患儿为隐源机化性肺炎(COP),其肺HRCT恢复正常的时间为1~11个月。2例患儿为非特异性间质肺炎(NSIP),其肺HRCT残留纤维化病灶,有剧烈运动不耐受。6例患儿停用全身激素后随访1年至6年5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儿童IIP的临床特点为亚急性起病,以咳嗽、气促伴发绀为症状,肺HRCT示两肺弥漫片絮影,常见类型为COP和NSIP。儿童IIP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总体预后良好。

  • 标签: 肺疾病,间质性 儿童 糖皮质激素类 预后
  • 简介:摘要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肺炎是指一类具有潜在的自身免疫临床特征但不符合结缔组织病诊断标准的特发性间质肺炎。随着这一名称及其诊断标准的提出,世界多中心开展一系列队列研究。通过查阅近5年来国内外文献,本文就疾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形态学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总结特点,可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 标签: 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 诊断标准 研究进展
  • 作者: 古凌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6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9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风湿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探讨针对护理干预在皮肌炎合并间质肺炎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皮肌炎合并间质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针对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有效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远远低于观察组的患者,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皮肌炎合并间质肺炎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间质性肺炎;皮肌炎;针对性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富露施治疗间质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间质肺炎患者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7例。对照组口服醋酸泼尼松,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富露施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两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体征、肺功能状况、肺纤维化指标及动脉气血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及吸气性Velcro音指数等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治疗后,两组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和透明质酸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和透明质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氧分压水平高于治疗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分子肝素和富露施联合使用可以安全有效地改善间质肺炎患者体征症状和动脉气血状况,提高患者肺部功能,改善肺纤维化。

  • 标签: 间质性肺炎 肺间质纤维化 低分子肝素 富露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特发性炎肌病(IIM)间质肺炎(ILD)并发肺部感染时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收治的IIM-IL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将其按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合并感染组和未合并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数据,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淋巴细胞亚群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153例患者,其中合并感染组51例,未合并感染组102例。合并感染组的患者的肌痛、皮疹、咳嗽咳痰、畏寒发热、ALT、LDH、ESR及CRP均高于未合并感染组,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低(Z=-3.28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肌痛、咳嗽咳痰、LDH>350 U/L、淋巴细胞计数<0.9×109/L是IIM-ILD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31、3.81、2.70和2.44,P均<0.05)。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中,合并感染组患者NK细胞及CD3+、CD3+CD4+、CD3+CD8+ T细胞数均明显减低(分别为Z=-2.28,P<0.05;Z=-3.094,P<0.05;Z=-2.918,P<0.05;Z=-2.308,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CD3+ T细胞联合CRP可以提高IIM-ILD合并肺部感染诊断的敏感度(AUC=0.729)。结论IM-ILD患者合并感染时更容易出现肌痛、咳嗽咳痰以及LDH升高。外周血T细胞数量的减少预示IIM-ILD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风险增大。

  • 标签: T淋巴细胞 肺疾病,间质性 肺部感染 特发性炎性肌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间质肺炎(IP)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IP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每组54例。单一组采用泼尼松,联合组采用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肺功能、血气指标、修正的医学研究委员会量表评分(mMRC)、临床-影像-生理(CRP)评分、炎因子、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肺活量、每分钟最大通气量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单一组,血氧分压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mMRC、CRP评分和涎液化糖链抗原-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单一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患者采用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可减轻炎性刺激,改善血气指标、肺功能,减轻临床症状,且用药安全好。

  • 标签: 间质性肺炎 环磷酰胺 泼尼松 肺功能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辅助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特发性间质肺炎的效果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呼吸科收治的300例特发性间质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组采用个体化护理辅助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辅助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两组的肺功能指标、咳嗽自评分、呼吸困难自评分、6 min步行试验距离、血清Ⅲ型胶原水平、高分辨率CT(HRCT)病变评分和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咳嗽自评分、呼吸困难自评分低于对照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长于对照组,且血清Ⅲ型胶原水平、HRCT病变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个体化护理辅助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于特发性间质肺炎有更好的效果,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咳嗽和呼吸困难情况,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个体化护理 乙酰半胱氨酸 低分子肝素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肺炎(IPAF)的临床特点,探讨自身抗体与影像表现的相关。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符合血清学及影像学特点的IPAF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结果共收集间质肺病患者517例,其中IPAF 78例(15.1%)。自身抗体多表现为ANA(48.7%)、抗Ro-52抗体阳性(47.4%)。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分型中最常见的为非特异性间质肺炎(NSIP)型,占62.8%。寻常型间质肺炎(UIP)主要见于男性(P=0.019)、吸烟(P=0.004)患者,机化性肺炎(OP)型患者年龄显著小于UIP型(P=0.040)和NSIP型(P=0.002)。自身抗体表现为ANA(P<0.001)、抗Ro-52抗体(P=0.011)阳性时,HRCT分型以NSIP型多见。NSIP合并OP型患者肺通气功能表现为混合通气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SIP型(P=0.020);NSIP型患者弥散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UIP型(P=0.029)。结论自身抗体表现为ANA、抗Ro-52抗体阳性时,HRCT分型主要表现为NSIP型。

  • 标签: 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 自身抗体 影像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外科术后出现急性间质肺炎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术后急性间质肺炎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医院胸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2 578例,其中5例胸外科手术后出现急性间质肺炎,分析患者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治要点。结果5例患者年龄60~74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3例术前合并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2例术前合并干燥综合征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术前胸部CT影像特点为双肺散在多发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影、网格影及索条影。5例患者均在术后1~3 d出现不明原因、进行加重的呼吸困难,胸部影像均表现为在原有肺间质纤维化基础上双肺新增大片状磨玻璃影、网格影及索条影。4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4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2例治疗成功,1例治疗后好转但出现再次加重后死亡,2例治疗无效后死亡。结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胸外科手术后早期可出现进行加重的呼吸困难,及时胸部CT和呼吸道病原学检查有助于早期鉴别诊断,急性间质肺炎常累及双肺,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一旦进展至呼吸衰竭,应尽早行机械通气,改善脏器功能。糖皮质激素应早期、足量、足疗程使用,治疗期间应谨防病情反复。

  • 标签: 胸外科手术 肺疾病,间质性 呼吸功能不全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有白化病的中年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呼吸困难,胸部高分辨率CT可见非特异性间质肺炎,外科肺活检病理发现泡沫样、富含蜡样脂质脂褐素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局灶肺泡管及肺泡囊细支气管化生伴蜂窝肺形成,因不排除基因突变,行基因分析为HPS-1突变,确诊赫曼斯基-普德拉克综合征合并间质肺疾病,经抗纤维化治疗但病情仍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放射肺炎(RP)为放射肺损伤的一部分,其损伤与修复是由众多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和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给予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减轻肺损伤,保护肺功能。临床症状和体征与感染性肺炎没有明显特异性差别,但症状轻,白细胞总数升高不明显或仅中性分类稍高。糖皮质激素有刺激白细胞升高的作用,宜使用前行检查。CT扫描诊断RP敏感,可用于分期、指导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其肺损伤改变可能会落后于症状7~10 d。RP的治疗除了止咳祛痰等对症处理外,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是关键。建议使用长效的地塞米松或泼尼松,个体化较小剂量开始,依病情调整至有效的剂量并维持至3~4周,激素缓慢减量以避免病情反复。冲击疗法容易导致剂量过量或不足,而不足可导致反复性RP的发生。

  • 标签: 放射性肺损伤 放射性肺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吡非尼酮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8月至2021年4月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收治的180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9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硫酸羟氯喹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吡非尼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晨僵时间、疾病活动程度、相关炎因子水平、动脉血氧分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81/90)高于参照组(70.00%,81/90);两组患者的晨僵时间及疾病活动评分28(DAS28)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的晨僵时间及DAS28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均<0.05);两组血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研究组CRP、ESR、RF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且研究组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参照组(P<0.05)。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90),研究组为3.33%(3/9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非尼酮能够明显改善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相关临床指标。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间质性肺炎 吡非尼酮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大动脉炎主要累及全身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而出现相应部位缺血表现。临床上以间质肺炎起病的大动脉炎非常少见,容易漏诊。现报道伴有两肺间质病变的多发性大动脉炎1例,以提高对大动脉炎进一步认识。患者老年女性,以咳嗽伴气短半年,加重伴发热1周就诊,行胸部CT提示两下肺间质改变。入院后以间质肺病诊治流程进行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存在双侧颈部、锁骨下可闻及血管杂音,听诊两下肺可闻及vecrol啰音,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等重要阳性体征,提示大动脉病变,遂行大动脉CTPA及血管B超均提示全身多处动脉弥漫环形增厚,符合大动脉炎表现。故最终明确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炎,予以口服激素治疗,患者临床症状逐步改善。以间质肺炎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大动脉炎容易误诊为肺部本身疾病引起的,外周可闻及血管杂音及动脉搏动减弱,及时进行大动脉CTPA及血管B超有助于尽早明确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序贯式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汞中毒并发间质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37例急性汞中毒并发间质肺炎患者,分为序贯治疗组(15例)和常规治疗组(2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驱汞治疗,并给予抗炎、保肝护胃等药物对症治疗;给予常规治疗组患者甲强龙(甲基强的松龙)1 mg/kg 1次/d,连用5~7 d后停药;序贯治疗组先给予甲强龙1 mg/kg 1次/d,连用5~7 d后逐渐减量至20 mg停药,总疗程14~21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及胸部CT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两组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VC、FEV1、FEV1/FVC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序贯治疗组治疗后各指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治疗组胸部CT病灶吸收显效率(93.3%,14/15)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59.1%,1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式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汞中毒并发间质肺炎在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上等同于常规治疗,但可以更好地促进肺功能的恢复及肺部病灶的吸收。

  • 标签: 汞中毒 肺炎 肺疾病,间质性 糖皮质激素类 序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肺癌患者胸部定位CT图像进行筛选与放射肺炎发生相关的放射组学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探讨放射组学在预测放射肺炎发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行根治调强放疗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6例,通过随访影像学资料及临床信息将其进行放射肺炎分级,并收集其定位CT图像。将全肺作为感兴趣体积进行放射组学特征的提取,分析与发生放射肺炎有关的放射组学特征及临床、剂量学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进行模型构建,通过五折验证方式检测模型预测性能。结果提取出放射组学特征1029个,通过方差分析及LASSO方法共得到与发生放射肺炎有关的放射组学特征5个。单纯利用放射组学特征构建模型的测试集曲线下面积(AUC)=0.67,利用放射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剂量参数构建模型的测试集AUC=0.71。结论在通过利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定位CT图像进行构建的放射组学模型有预测放射肺炎发生的潜能,加入临床及剂量参数后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 标签: 肺肿瘤/放射治疗 放射组学 放射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