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定量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能量损耗(EL)及涡流特点,探讨EL与心脏功能及涡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左室血分数(LVEF)<50%的心力衰竭患者105例,分为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组(LVEF 40%~<50%,HFmrEF组,56例)及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组(LVEF<40%,HFrEF组,49例),并匹配同期3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VFM技术测量左室内等容舒张期(IVR)、快速充盈期(RFP)、心房收缩期(ACP)、等容收缩期(IVC)及快速射血期(REP)的EL、涡流面积及循环强度。结果HFmrEF组、HFrEF组左室内各时期EL较对照组减低,且ACP内左室内EL在对照组、HFmrEF组、HFrEF组间呈逐渐减低的趋势(均P<0.05)。ACP内HFmrEF组、HFrEF组左室内漩涡面积、循环强度均较对照组增大,且在对照组、HFmrEF组、HFrEF组间呈逐渐增大趋势(均P<0.05)。RFP左室内EL与E/e′呈正相关(r=0.524,P<0.001)。ACP左室内EL与A峰呈正相关(r=0.492,P<0.001),与漩涡面积呈负相关(r=-0.235,P=0.040)。结论VFM技术可用于评估左室内EL改变,HFmrEF及HFrEF患者左室内EL较正常人显著减低,EL与心脏舒缩功能及漩涡面积具有相关性。

  • 标签: 血流向量成像 心力衰竭 能量损耗 涡流
  • 简介:摘要热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常引起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在内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且预后较差。热病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脑血液灌注不足、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微出血等,导致其影像表现各异,因此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扩散张量成像、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具有为热病的诊断提供定量、客观依据的潜力,并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有效的信息。作者对应用于热病中枢神经系统的各项MRI技术进行综述。

  • 标签: 热射病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静脉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磁共振波谱 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劳力性热病(EHS)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19年11月,回顾2015年7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69例EHS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入院时的格拉斯哥评分(GCS)、24小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接触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患者按照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31人)和非AKI组(38人)。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别,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χ2检验;多样本间的比较用多重检验。相关性用线性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出院为观察终点,69例EHS患者中发生AKI共31例。与非AKI组比较,AKI组的心率、白细胞计数、乳酸、D-二聚体、肌红蛋白均较高,MAP、血小板计数、PH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APACHEⅡ评分、核心温度、核心温度降至38.5 ℃所需时间(T降至38.5℃)、接触时间率、血小板计数、PH值、酸碱值、乳酸、D-二聚体、肌红蛋白与肌酐均相关(r=0.57、0.42、0.80、0.78、0.57、0.43、0.51、0.55、0.79)。APACHEⅡ评分、T降至38.5℃、Lac、MYO是劳力性热病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降至38.5℃是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KI是EHS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应早期识别EHS并发AKI,并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

  • 标签: 热射病 劳力性热射病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高压氧治疗热病中枢性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热病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热病患者分为高压氧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给予吸氧、降温、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防治脑水肿及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常规治疗,高压氧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高压氧治疗。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10 d。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格拉斯昏迷评分(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FDS)评分、小脑功能障碍发生率;治疗后1、3、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每次随访分别进行标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结果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高压氧治疗组NFDS评分[(14.70±6.3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0.39±7.77)分],GCS评分[(12.52±2.0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43±2.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18、2.904,均P<0.05);高压氧治疗组小脑功能障碍发生率(4.3%)低于对照组(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P>0.05);治疗后1、3、6个月两组患者BI指数比较,高压氧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7、3.77、3.72,均P<0.05)。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能够改善热病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 标签: 中暑 热衰竭 高压氧 意识障碍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生活质量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2016年ESC指南心衰分类,定义左心室血分数(LVEF)≥0.50为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LVEF<0.40为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LVEF=0.40~0.49为血分数中间状态的心衰(HFmEF)。HFpEF和HFrEF的病死率相似,目前尚无药物证实能降低HFpEF病死率,寻找一种器械治疗HFpEF成为临床上一种新的治疗思路。2014年多种无源置入的心房分流器开始应用于临床,在治疗HFpEF方面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包括IASD(Corvia Medical)、Ventura(V-Wave Ltd)和AFR(Occlutech)等。我国尚无该类器械的研究,本例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心房分流器D-Shant应用于人体的首例报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一种基于霍夫变换(HT)的新算法提高射波刀自动质量保证(AQA)测试胶片影像分析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并探讨胶片图像的扫描分辨率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方法获取9对胶片对AQA模体进行分析测试,首先利用中值滤波对灰度化后的胶片影像预处理,去除噪声干扰;再使用全局阈值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分割,对分割后的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并利用HT提取胶片边缘直线,将胶片图像变换至正确位置;最后利用边缘检测和HT提取出影像中野投影圆和钨球投影圆的圆心,通过分析同心度最终得到AQA测试的误差分析结果。结果所有样本分别使用本算法与原软件算法所得等中心误差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标准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表明本算法在保证了胶片分析准确性的同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两种方法均不能通过采用分辨率更高的胶片影像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结论本算法排除了胶片扫描摆位误差造成的干扰,为波刀系统AQA工作提供了一种更稳定的途径。

  • 标签: 射波刀 自动质量保证 霍夫变换 图像处理
  • 简介:摘要在全球变暖和参与高强度运动人数增多的趋势下,热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热病是一种热急症,如得不到快速有效的救治,病死率高达50%以上。早期、快速、有效降温是热病救治的关键点。在降温的"黄金30 min"内迅速将核心体温降至38.9 ℃能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且并发症较少,但此时间内远远不足以完成急诊转运与评估。因此,迫切需要研制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治及转运的热病急救服,以实现野外环境下早期快速有效降温的治疗目标。为此,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分体式热病急救服,适用于在缺少医疗物资和水源的恶劣环境下以及转运过程中的热病患者,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1627326.4)。分体式热病急救服由衣服部、帽子部、袖筒和包裹式裤筒4个主要部分组成,且均为温变面料制成的结构件,温变体为细孔硅胶颗粒与硝酸钾制成的复合材料。衣服部的肩部与袖筒,以及衣服部的下摆前端与包裹式裤筒均以可拆卸的连接件连接,方便固定和搬运。为了对注水量进行定量控制,还设计了注水袋和相应注水结构,以保证每次注水都能达到一致的制冷效果,且制冷温度为14~18 ℃,长时间使用不会对患者造成局部冻伤。该分体式急救服可实现热病患者移动、救援转运时紧急应用,具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降温效果确切、利于搬运、成本低、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可广泛用于热病患者现场急救及转运。

  • 标签: 热射病 温变材料 分体式急救服 设计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热病致迟发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动态影像学变化及脑组织病理特点。方法于2019年10月,回顾性分析1例热病致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脑电图、影像学及脑活检组织病理。结果患者40岁男性,高温环境作业时出现高热、头晕、意识不清。脑电图见弥漫性慢波活动。影像学早期未见明显异常,数天后逐渐出现丘脑基底节区异常信号;2月余后核磁共振成像(MRI)发现大脑皮层下大面积异常信号,并累及白质。脑活检组织病理见皮层神经元丢失、白质呈疏松样、明显脱髓鞘改变,蛛网膜下腔、脑膜、皮白质均未见到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影像学检查动态变化对热病致脑组织时相性损害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热病脑损害的病理改变主要为髓鞘脱失。

  • 标签: 中暑 高温,诱发 病理学 迟发性脑病 急性发热性脑病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5 T磁共振引导放疗中的电子流效应(ESE)及其对野外剂量的影响。方法首先,利用Monaco系统研究了均匀野(5 cm × 5 cm)在规则几何模体外入射端和出端的空气中ESE。其次,回顾性地选取在常规加速器上接受过放疗的1例喉癌病例和1例乳腺癌病例,重新用Unity机器模型在Monaco系统中进行剂量计算,研究磁场下ESE对野外皮肤剂量的影响。结果在磁场作用下,规则几何模体的入射端和出端都观察到ESE效应,但出端ESE明显强于入射端。在喉癌病例中,ESE现象不明显,对野外皮肤剂量影响很小。在乳腺癌病例中,野外ESE会延伸到下颌附近,导致下颌皮肤剂量升高,1 cm3体积对应剂量D1 cm3=454.6 cGy。添加1 cm虚拟防护膜后,下颌皮肤剂量D1 cm3降低到113.6 cGy,几乎与无磁场情况下相当(D1 cm3=92.5 cGy)。结论磁场下的ESE会改变野外的剂量分布,导致局部剂量升高。在喉癌病例中ESE不明显,但对于乳腺癌病例,ESE可延伸到下颌位置,外加防护膜对ESE具有较好的屏蔽效果。

  • 标签: 磁共振加速器 磁共振引导放疗 电子流效应 野外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HFrecE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左心室血分数(LVEF)改善的预测因子。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因心力衰竭(心衰)在北京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根据LVEF的基线值和变化分为血分数降低的心衰组(HFrEF组,入院时LVEF≤40%,复查时LVEF≤40%或LVEF>40%但上升幅度<10%)、HFrecEF组(入院LVEF≤40%,复查时LVEF>40%且LVEF上升幅度≥10%)和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组(HFpEF组,入院时LVEF>40%)。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随访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猝死)发生情况。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各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VEF≤40%的心衰患者血分数改善的预测因子。结果该研究共纳入患者310例,其中HFrEF组91例(29.4%)、HFrecEF组38例(12.3%)、HFpEF组181例(58.4%)。三组间比较,HFrecEF组患者较为年轻,女性比例较高,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静息心率较快,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比例较高,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较低(P均<0.05)。随访36.7(18.0,63.9)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FrecEF组患者全因死亡率最低(Log-rank P=0.047,HFrecEF组比HFpEF组P=0.017,HFrecEF组比HFrEF组P=0.016,HFpEF组比HFrEF组P=0.782);心血管死亡率由低到高依次为HFrecEF组、HFpEF组和HFrEF组(Log-rank P<0.001,HFrecEF组比HFpEF组P=0.029,HFrecEF组比HFrEF 组P<0.001,HFrEF组比HFpEF组,P=0.005);三组患者猝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5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OR=5.922,95%CI 1.685~20.812,P=0.006)、较高的舒张压(OR=1.058,95%CI 1.017~1.100,P=0.005)、较快的静息心率(OR=1.042,95%CI 1.006~1.080,P=0.024)、不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OR=5.343,95%CI 1.731~16.488,P=0.004)是心衰患者治疗后LVEF改善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HFrecEF患者临床预后较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较高的舒张压、较快的静息心率以及不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是心衰患者治疗后LVEF改善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心力衰竭 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 预测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irchipk3在热病神经损伤中小胶质细胞的表达情况,初步分析circhipk3对热病神经损伤中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随机(随机数字法)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及热病0.8 h组 (HS 0.8 ),热病8 h组(HS 8),热病24 h组(HS 24)。通过建立小鼠热病(HS)模型,取得热损伤脑组织,分离小胶质细胞并提取RNA。定量PCR法检测小胶质细胞中M1和M2标志分子,评估小胶质细胞极化方向及类型。检测circhipk3在热病神经损伤中小胶质细胞的表达水平,通过干预circhipk3在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进一步阐明circhipk3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结果HS 8组在CD45、CD11-b表达较正常组明显上升[(4.41±0.18)vs.(1±0.15),P=0.000]、[(3.47±0.19)vs.(1±0.15),P=0.000],而HS 24组的CD45、CD11-b较HS 8组明显下降[(1.34±0.15)vs.(4.41±0.18),P=0.000]、[(1.38±0.21)vs.(3.47±0.19),P=0.001]。同时HS 8组在CD206、FIZZ、Arg1表达较对照组开始上升[(1.59±0.16)vs.(1±0.12),P=0.014]、[(1.62±0.15)vs.(1±0.15),P=0.002]、[(2.23±0.28)vs.(1±0.19),P=0.004],而HS 24组的CD206、FIZZ、Arg1较对照组显著升高[(2.67±0.20) vs.(1±0.12),P=0.002]、[(2.19±0.15)vs.(1±0.15),P=0.000]、[(3.04±0.18)vs.(1±0.19),P=0.001];circhipk3 mimicis显著增高Arg1表达[(7.26±0.06)vs.(3.86±0.06),P=0.000];同时circhipk3 inhibitor促进CD45及HO-1表达[(2.96±0.03)vs.(1.63±0.09),P=0.000]、[(2.52±0.10)vs.(1.30±0.02),P=0.000]。结论热病早期神经损伤中小胶质细胞以M1型为主,HO-1可能是小胶质细胞M1型标记物之一,circhipk3在小胶质细胞中高表达主要促进其向M2型转化。

  • 标签: 热射病 动物模型 神经损伤 小胶质细胞 极化 标记分子 环状RNA Circhipk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运动康复用于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永康医院2019年5-12月收治的经临床诊断为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心脏运动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 min步行试验距离,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采用心脏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跌倒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明尼苏达心衰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患者再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 min步行试验距离为(421.63±86.75)m,明显长于对照组的(328.44±74.93)m(t=8.130,P<0.001),两组较治疗前均明显延长(t对照组=6.584,P<0.001;t观察组=15.337,P<0.001);观察组治疗后BNP浓度为(227.68±31.22)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9.74±36.81)mg/L(t=8.714,P<0.001),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对照组=24.669,P<0.001;t观察组=38.776,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LVEDD、LAD较治疗前下降(t=4.031、10.166、3.715、12.569,均P<0.05),而LVEF、FS均较治疗前升高(t=7.610、11.906、3.915、6.105,均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t=7.255、12.739、4.703、2.442,均P<0.05);两组治疗期间未发生跌倒和心血管不良事件,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治疗后身体领域、情绪领域及其他领域评分分别为(23.96±4.75)分、(9.47±2.02)分、(26.31±1.8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63±5.12)分、(12.35±1.89)分、(32.76±2.49)分(t=6.867、10.411、20.833,均P<0.001);两组较治疗前各项目评分明显下降(t=6.648、14.746、28.782、35.262、9.665、27.962,均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再住院率为10.0%(10/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22/100)(χ2=5.357,P=0.021)。结论心脏运动康复用于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治疗中可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其运动耐力,改善其预后,降低再住院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心力衰竭 每搏输出量 心脏功能试验 住院 生活质量 利钠肽,脑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铁对慢性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15例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慢性HFpEF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根据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将患者分为缺铁组和非缺铁组,缺铁组内分为绝对性和功能性缺铁组两个亚组。随访1年,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心衰)恶化再住院。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缺铁组和非缺铁组以及不同类型的缺铁亚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建立Cox回归模型分析终点事件的风险预测因子,并对存活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评估。结果215例HFpEF患者年龄为(67.9±7.9)岁,男性84例(39.1%),缺铁组117例(54.4%)。缺铁组的HFpEF患者年龄大、心率快,合并贫血和慢性肾脏病的患者比例高,血浆血红蛋白浓度和肾小球滤过率低(P均<0.05)。1年的随访期间,37例(17.2%)患者死亡,缺铁组28例(23.9%),非缺铁组9例(9.2%);70例(32.6%)患者因心衰再次住院,缺铁组49例(41.9%),非缺铁组21例(21.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缺铁组HFpE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和心衰再住院率高于非缺铁组(分别为log rank P=0.005和0.002),但这两个终点事件在不同缺铁类型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log rank P=0.458和0.480)。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缺铁是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发生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分别为HR=2.402,95%CI 1.12~5.151,P=0.024;HR=1.995,95%CI 1.192~3.339,P=0.009)。随访结束后存活178例,其中缺铁组和非缺铁组均为89例(50.0%)。缺铁组的HFpEF患者6 min步行试验距离短[(356.0±98.3)m比(389.2±94.3)m,P=0.023],堪萨斯城心肌病调查问卷评分低[(58.1±10.4)m比(61.5±11.6)m,P=0.039]。结论缺铁是慢性HFpEF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但这一影响与缺铁的类型无关。

  • 标签: 心力衰竭 缺铁 预后
  • 作者: 薛利利 叶祝君 刘莉 衣雪青 张朋 臧丽丽 赫军 刘若虚 刘丽 罗保玉 石素宁 时敏秀 宗晶 姚天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年第07期
  • 机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眼科,山东济南 250000,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广东广州 440104,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护理部,山东济南 250000,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医学影像科,山东济南 250000,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济南 250000,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营养科,山东济南 250000,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850,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基础医学实验室,山东济南 250000,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卫勤部,山东济南 250000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劳力性热病(EHS)动物肠功能受损情况,探讨预防性口服蕊福平果胶(RFP)对EHS动物肠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0只10周龄无特定病原(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对照组、EHS模型组、EHS饮水组(H2O+EHS组)及EHS果胶组(RFP+EHS组),每组30只。H2O+EHS组及RFP+EHS组动物于训练适应期每日灌胃蒸馏水或RFP 20 mL/kg,连续5 d,1周后利用温控跑台调整温控范围为(37±1)℃,通过一次性高温力竭运动制备EHS大鼠模型;EHS模型组动物在训练适应期不给予任何补液干预;常温对照组动物置于温度为(25±2)℃、湿度为(55±5)%的常温恒温箱中自由活动,不给予任何处理。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价(包括疼痛回缩反射、仰卧翻正反射和前肢拉力测试);取下腔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炎症反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10)〕及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取肠黏膜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并进行Chiu评分。结果EHS模型组大鼠发生行为学、炎症反应指标和病理学等改变,表现为疼痛回缩和仰卧翻正反射延迟,前肢拉力下降,炎症反应指标明显升高,且出现明显的肠黏膜损伤,提示EHS大鼠模型制备成功。H2O+EHS组大鼠除炎症反应指标有所改善外,其他指标与EHS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FP+EHS组大鼠给予RFP预处理后,疼痛回缩反射及仰卧翻正反射均较EHS模型组明显改善〔疼痛回缩反射(分):1.4±0.2比0.3±0.2,仰卧翻正反射(分):1.0±0.1比0.2±0.1,均P<0.05〕,前肢拉力明显提高(N:13.0±0.5比8.2±0.6,P<0.01);促炎因子水平较EHS模型组显著降低〔TNF-α(ng/L):67.5±9.2比194.3±13.7,IL-6(ng/L):360.0±54.1比981.2±84.4,IL-1β(ng/L):33.7±9.0比88.7±6.1,均P<0.01〕,抗炎因子IL-10水平则较EHS模型组进一步升高(ng/L:208.7±10.5比103.7±7.0,P<0.01);肠黏膜损伤程度较EHS模型组明显减轻,Chiu评分和DAO活性显著低于EHS模型组〔Chiu评分(分):1.5±0.2比3.8±0.0,DAO(U/L):83.7±6.7比128.7±10.5,均P<0.05〕。结论高温环境训练可造成大鼠肠屏障功能受损,诱发内毒素血症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预防性口服RFP能够保护EHS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缓解SIRS,促进EHS发生后基本神经反射及肌力恢复。

  • 标签: 劳力性热射病 果胶 肠黏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呼出气体丙酮(EBA)浓度对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以5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164例HFpEF患者作为心力衰竭(HF)组,分析两组间EBA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浓度的差异及不同NYHA分级下EBA浓度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BA浓度、NT-proBNP以及两者联合诊断HFpEF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HF组的EBA浓度[(0.156±0.285)mg/L]高于对照组[(0.025±0.023)mg/L],NT-proBNP[(3 874.34±2 913.06)pg/ml]高于对照组[(691.81±396.59)pg/ml],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NYHA分级越高,EBA浓度、NT-proBNP水平越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示,EBA浓度与NT-proBNP、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房容积指数、左心室质量指数和E/e’呈正相关(均为P<0.05),与左室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和e’平均值呈负相关(均为P<0.05)。ROC曲线分析示EBA浓度和NT-proBNP对HFpEF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和0.911,EBA浓度诊断敏感度为72.6%,特异度为84.6%。两者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和96.2%。结论EBA浓度对HFpEF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NT-proBNP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HFpEF的诊断效率。

  • 标签: 呼出气体丙酮 心力衰竭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型克山病(CKD)患者在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后左室血分数(LVEF)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方法2013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山东省8个克山病病区县(市)选择C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初诊时人口统计学资料及可能与LVEF恢复正常相关的临床指标,并对患者进行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随访至2019年10月或至全因死亡,采用成组设计,根据LVEF是否恢复正常(LVEF≥50%为恢复正常)将患者分为恢复组和未恢复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VEF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结果共有98例CKD患者纳入本研究,年龄为(47.51 ± 12.84)岁;体质指数(BMI)为(23.18 ± 4.92)kg/m2;LVEF为(39.54 ± 8.26)%;男性占65.31%(64/98);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Ⅱ级和Ⅲ级分别占46.94%(46/98)、53.06%(52/98)。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6个月,28例(28.57%)患者LVEF恢复正常,LVEF由基线的(43.27 ± 7.85)%增加至(58.74 ± 6.0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5,P < 0.01);70例(71.43%)患者LVEF未恢复正常,LVEF由基线的(37.84 ± 6.93)%增加至(42.94 ± 7.3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P < 0.01)。28例LVEF恢复正常患者的恢复时间中位数为14个月,其中随访至6、12和18个月时恢复的患者分别为4例(14.29%)、6例(21.43%)和15例(53.57%),27例(96.43%)患者在3年内LVEF恢复正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比值比(OR)= 0.81,95%置信区间(CI):0.70~0.95,P < 0.05]、心电图QRS波时限(OR=0.88,95%CI:0.79~0.98,P < 0.05)、LVEF(OR=1.26,95%CI:1.13~1.42,P < 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OR=0.79,95%CI:0.66~0.90,P < 0.01)是LVEF恢复正常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部分CKD患者经抗心力衰竭治疗后,LVEF可恢复正常。病程较短、心电图QRS波时限较短、基线LVEF较高及LVEDD较小的患者LVEF恢复正常的可能性较大。

  • 标签: 心室功能 克山病 左室射血分数 超声心动描记术,超声心动图 心电图描记术 预测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脏搏动对波刀肺部动态追踪肿瘤位置不确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肿瘤位置距离心脏位置较近的患者,导出其肺部动态追踪系统采集的治疗过程中的肿瘤运动位置曲线。对导出的肿瘤运动位置曲线进行滤波分析,将<1 Hz的呼吸运动波形和>1 Hz的心脏搏动波形进行分离。依据患者的滤波结果,按是否存在>1 Hz的心脏搏动波形,将患者治疗追踪数据分为两组。依据治疗时追踪系统采集的X线影像数据,比较两组治疗分次之间的追踪误差。结果对于准确建立心脏搏动模型的患者,身体左右、头脚和腹背方向,相关模型追踪误差分别为(1.45±0.99)、(0.46±0.21)、(0.70±0.54) mm;对于未准确建立心脏搏动模型的患者,身体左右、头脚和腹背方向的追踪误差分别为(1.52±1.17)、(0.63±0.37)、(1.07±0.62) mm。前者波刀肺部动态追踪系统的追踪误差比后者在头脚、腹背方向分别减少28.34%、34.86%(P<0.05)。结论准确建立心脏搏动模型,波刀肺部动态追踪系统的追踪精度将大幅提高。

  • 标签: 肿瘤/射波刀疗法 肺部动态追踪 追踪误差 内靶体积外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