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下螺钉技术治疗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22例髋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6例;年龄为19~65岁,平均45.2岁。根据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2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12例,T形骨折3例,双柱骨折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并髋下螺钉技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5~285 min,平均160 min;术中出血量为360~1 600 mL,平均650 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14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6.4%(19/22)。21例患者术后获12~45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1例失访。21例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6~3.0个月,平均2.2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骨折移位。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为8~18分,平均16分;优12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18/21)。随访期间1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患者并发切口浅表感染,1例患者并发创伤性关节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3.8%(5/21)。结论髋骨折解剖复位后应用髋下螺钉技术能够有效增强内固定强度,避免骨折再移位,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临床疗效佳。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髋臼下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骨盆CT及三维重建图像测量髋横韧带(TAL)的解剖学前倾角,以明确其是否可以作为杯前倾角安放的参考。方法研究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骨盆CT三维重建且无明显骨性解剖异常的成年人共87例(174髋),其中男49例(98髋),女38例(76髋)。通过三维重建图像测量TAL解剖学前倾角,比较性别、左右侧别及年龄差异,统计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测量髋解剖学前倾角,比较其与髋横韧带之间的差异。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比较性别及侧别间差异,应用单向方差分析比较年龄组间的差异。结果髋解剖学前倾角的均值为(22±4)°,性别之间(t=-1.491)及侧别组间(t=-1.5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L解剖学前倾角均值为(18±5)°,性别之间(t=-0.319)、侧别之间(t=-1.4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 =0.828,P>0.05),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为98.85%。TAL解剖学前倾角小于髋解剖学前倾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59,P<0.001)。结论在无髋发育异常患者中,TAL可以作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杯前倾角安放的参考。

  • 标签: 髋臼 韧带 成像,三维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老年髋骨折顶压缩或移位的CT分型,并评价基于此分型进行顶压缩或移位骨折复位的效果及术后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骨盆创伤外科收治的20例合并顶压缩或移位的老年髋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12例;年龄为65~78岁,平均71.5岁。按冠状位CT对其顶压缩或移位进行分型,以顶骨折线为界将顶分为内外侧,A型(3例):顶整体移位;B型(8例):顶内侧压缩;C型(4例):顶内外侧均有压缩或移位;D型(5例):顶粉碎性骨折,内外侧之间有嵌顿骨块。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复位方法:A型骨刀截骨复位;B型顶棒顶压复位;C型首先用顶棒复位内侧部分,然后用骨刀复位外侧部分;D型骨折首先处理嵌顿骨块,然后用顶棒复位内侧部分,最后如果外侧移位则用骨刀复位外侧部分。所有患者均应用钢板、螺钉固定。评价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效果及患肢功能。结果术后CT检查有18例患者复位后骨折台阶≤3 mm,2例复位后骨折台阶>3 mm。2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7个月(18~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个月(3~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5分(70~100分)。4例患者最终行髋关节置换术。4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但不影响髋关节功能。结论老年髋骨折顶压缩或移位的CT分型对顶骨折复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标签: 髋臼 骨折 臼顶 CT分型 老年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跨弓状缘髋四方区解剖钢板,探讨其在复杂髋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优缺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跨弓状缘髋四方区解剖钢板治疗18例髋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49.6岁(范围,27~62岁);根据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3例(累及四方区),T形骨折2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8例,双柱骨折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 d(范围,5~14 d)。患者术前均摄骨盆前后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充分了解骨折形态。手术均采用高位髂腹股沟入路,并使用跨弓状缘髋四方区阻挡钢板进行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患者均摄标准前后位及Judet位骨盆X线片、CT+三维重建,按照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Matta改良的Merle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手术时间130 min(范围,100~200 min);术中出血量560 ml(范围,400~900 ml);跨弓状缘髋四方区解剖钢板术中均无需额外塑形,均顺利完成手术。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范围,6~15个月),骨折均完全愈合。骨折复位按Matta评分标准评分,其中优11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83.3%(15/18)。末次随访时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为15.8分(范围,12~18分),其中优1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8.9%(16/18)。术后2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1个月后好转;余无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跨弓状缘髋四方区阻挡钢板可以同时固定髋前后柱及四方区,解剖型设计,无需塑形,安全性好,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低,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骨盆、髋骨折常继发于高能量损伤,损伤后骨折类型复杂多样,其治疗一直是骨科医师的棘手难题,也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学者们对骨盆髋的研究从骨折分型、临床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使骨科医师对骨盆、髋骨折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在诊治理念、损伤严重程度的判断、治疗方案的决策、内固定器材与微创技术的研发等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平,有效降低严重骨盆、髋骨折的病死率、缩短治疗周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了我国创伤骨科的整体水平。笔者对骨盆、髋骨折治疗理念、分型方法及手术治疗等几个方面的创新进行述评,旨在与骨科同仁分享当前主流治疗理念和创新性手术治疗策略。

  • 标签: 骨盆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髋骨折的损伤机制为股骨头撞击髋导致的髋骨性结构破坏,手术目的是重建髋关节的头匹配关系并维持稳定。由于髋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股骨头的遮挡使其前后面不能相互照应,因此手术入路的选择关系到手术区域显露、骨折复位质量、固定效果,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合理的手术入路选择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创伤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髋骨折的手术入路包括前方入路和后方入路,但由于髋关节的解剖复杂性及髋骨折的多样性,没有一种手术入路能完成所有类型的髋骨折手术。笔者阐述多种手术入路的解剖特点及适应证、手术入路选择策略,为临床医师处理髋骨折提供参考。

  • 标签: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杯假体模拟植入Crowe Ⅱ/Ⅲ型DDH髋的不同高度时杯-骨界面间应力和应变分布特征。方法基于3位Crowe Ⅱ/Ⅲ型DDH患者髋关节的CT扫描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作髋三维建模,在距髋下缘连线垂直高度为15、21、30 mm处分别模拟植入杯模型,并转化为三维有限元网格模型,施加静力载荷,记录杯-骨界面的应力和应变数据,行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各组最大应力及应变的差异。结果3组杯模型在距髋下缘连线垂直高度为21 mm处的最大应力值最小,分别为患者A 10.03 Mpa、患者B 17.67 Mpa和患者C 14.99 Mpa。在安装高度为15 mm和30 mm处,杯的最大应力值分别为患者A 20.64、12.03 Mpa,患者B 22.06、23.02 Mpa和患者C 34.72、17.88 Mpa。对15、21、30 mm处骨质、杯的最大应力及应变行两两配对检验显示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0.0167)。不同安装高度下杯假体及假体周围骨组织应变量没有明显分布规律。结论对于Crowe Ⅱ/Ⅲ型DDH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当上移杯旋转中心能减少杯假体最大应力。

  • 标签: 髋关节 人工关节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髋是典型的杵臼关节,其生理作用为连接躯干和下肢。髋是人体力学传导、维持正常活动的重要结构,其位置较深、周围结构复杂。髋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造成,发生骨折后对其做出迅速明确的分型诊断及相应处理成为许多创伤骨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髋骨折分型方法复杂多样,许多传统分型方法存在难以理解、不能直观反映骨折形态、学习曲线较长和不能决定治疗、指示预后等不足。笔者重点对传统髋骨折分型方法进行梳理,对近二十年新提出的分型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并参阅相关文献客观阐述其优缺点,以期能加深创伤骨科医师对髋骨折的认识。

  • 标签: 髋臼 骨折 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数字设计3D打印定制带翼杯重建髋严重骨缺损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8月无锡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数字设计3D打印定制带翼杯重建髋严重骨缺损10例患者的资料,男5例、女5例,年龄(73.6±8.1)岁(范围62~87岁),左、右侧各5例。髋严重骨缺损Paprosky分型:ⅢA型2例、ⅢB型8例。术前薄层CT数据逆向重建数字骨盆,计算机设计一体式带翼杯5例、分体式带翼杯5例,其中复合一体式垫块3例。翻修手术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杯放置及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管和神经损伤、术后感染及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评估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通过骨盆X线片测量旋转中心高度、水平位置,并评估假体稳定性。结果术中杯放置及固定过程顺利,手术时间为(147.9±48.3)min(范围96~212 min),术中出血量为(730.4±262.6)ml(范围500~1 300 ml)。随访时间为(40.8±18.7)个月(范围16~70个月)。术前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为(28.60±8.40)分,至末次随访时提高至(83.80±6.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4,P<0.001);优4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0%(9/10)。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由术前(46.24±7.74)mm降低至(15.54±2.5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1,P<0.001);较健侧(13.81±1.48)mm轻度上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P=0.100);水平距离由术前(33.79±5.27)mm增加至(40.53±4.5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P=0.006);与健侧(38.54±3.46)m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28,P=0.232)。无一例出现血管及神经损伤、感染、假体脱位等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假体均未出现松动、移位、螺钉断裂等情况。结论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数字设计3D打印定制带翼杯重建髋严重骨缺损,可改善髋关节功能、重建髋旋转中心及维持假体早中期稳定性,早中期临床疗效良好。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 髋假体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再手术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髋骨折的流行病谱也发生了改变,老年患者所占比例逐渐升高。髋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治疗上应遵从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但老年患者病理生理的改变及髋骨折的固有特点,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是骨科医师面临的挑战。技术上的进步使得老年髋骨折的治疗具备多种选择,个性化治疗需求日益突出。为提高骨科医师对老年髋骨折的认识,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老年髋骨折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概括和总结。

  • 标签: 髋臼 骨折 治疗 老年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老年髋骨折患者不断增多,但由于老年患者身体状况、骨骼质量及骨折类型的特殊性,如何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髋骨折的治疗原则在于解剖复位、有效固定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目前经皮螺钉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等方法均被用于老年髋骨折的治疗,如何选择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案仍然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就老年髋骨折的特点和手术治疗进展等作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老年髋骨折手术治疗的认识。

  • 标签: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一体化髋四方区阻挡钢板治疗髋双柱骨折的优缺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使用一体化髋四方区阻挡钢板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4例髋双柱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4例;年龄26~75岁,平均53.2岁;均为Letournel-Judet分型的双柱骨折,其中11例合并无后脱位的后壁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8~19 d,平均10.3 d。手术均采用高位髂腹股沟入路,满意复位后以一体化髋四方区阻挡钢板同时固定髋前柱、四方区和后柱骨折。术后采用Matta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120~320 min,平均180 min;术中出血量700~1 600 ml,平均980 ml;一体化髋四方区阻挡钢板术中无需再次塑形,与骨表面均贴服良好。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期间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5~5个月,平均3个月。Matta影像学评估显示解剖复位7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2例,优良率85.7%(12/14);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为12~18分,平均16.9分,其中优8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5.7%(12/14)。术中1例患者分离精索时出现约1 cm腹膜破裂,即刻缝合修复;1例术后出现闭孔神经麻痹,未作特殊处理,术后6个月随访时麻痹症状缓解;余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双柱骨折采用一体化髋四方区阻挡钢板可以同时对前柱、四方区和后柱整体进行固定,无需塑形,骨折复位固定效果良好,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Paprosky Ⅱ型和Ⅲ型髋缺损是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常见的缺损。在髋侧翻修手术中重建骨丢失时,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组件包括金属杯和各种组件是一种选择。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使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杯和组件修复Paprosky Ⅱ型和Ⅲ型髋缺损的中期结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对23例患者(23髋)使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杯及组件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其中Paprosky Ⅱ型缺损19例,Paprosky Ⅲ型缺损4例。随访期间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结果23例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66.3岁(58~79岁),平均随访60.1个月(40~78个月)。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88.3分(68.5~89.0分)。X线片显示,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与对侧髋关节比较,平均垂直差异为上移1.9 mm(下移4 mm~上移15 mm,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与对侧髋关节比较,平均水平差异为外移1.4 mm(外移4 mm~内移4 mm,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影像学松动病例,均无需进行翻修手术。结论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髋及组件重建治疗Paprosky Ⅱ型和Ⅲ型髋骨缺损的中期随访结果满意。

  • 标签: 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假体 髋臼骨缺损 中期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髋翼形一体化钢板治疗髋双柱伴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髋双柱伴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8例;年龄19~78岁[(47.3±13.3)岁]。均采用单一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复位并使用髋翼形一体化钢板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二天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3,12个月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28.1±13.1)个月]。手术时间为35~150 min[(84.6±26.3)min];切口长度为8~12 cm[(9.4±1.0)cm];术中出血量为100~1 200 ml[200(300,500)ml];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3.9±0.9)个月]。术后第二天Matta复位标准:优32例,良7例,差4例,优良率为91%。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为12~18分[(16.1±1.5)分],术后12个月为13~18分[(17.3±1.2)分](P<0.01)。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优3例,良34例,可6例,优良率为86%;术后12个月优32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5%(P<0.01)。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后感染1例,髋内收乏力5例,术后螺钉松动并创伤性关节炎1例。所有患者未发生坐骨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髋翼形一体化钢板治疗髋双柱伴后壁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入路
  • 作者: 雷鹏飞 花龙 钱湖 文霆 钟达 谢杰 杨序程 汪龙 胡如印 胡懿郃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1年第14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长沙 410008 金属与陶瓷医用植入体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长沙 410008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骨科,乌鲁木齐 83000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长沙 410008,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贵阳 55000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长沙 410008 金属与陶瓷医用植入体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长沙 41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多孔金属髋双动头重建系统(hip dual-mobility revision,HDR)治疗髋严重结构性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接受髋关节翻修术的严重髋结构性骨缺损患者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67.3±9.3)岁(范围42~80岁);体质指数(22.2±3.8) kg/m2(范围17.7~33.3 kg/m2)。髋骨缺损Allan-Gross分型:4型15例、5型2例;Paprosky分型:2B型2例、3A型4例、3B型11例。术前下肢长度差为(42.9±31.1) mm(范围10~160 mm),1例患者Trendelenburg征阳性。术后随访时评估Harris髋关节评分、下肢长度差、影像学上髋假体的位置。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3.0)个月(范围6~16个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为(31.2±11.3)分,术后第3天为(63.5±10.0)分,术后第7天为(68.7±10.4)分,术后1个月为(70.2±10.1)分,末次随访时提高至(81.6±7.0)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2,P<0.001)。术后即刻外杯外展角为48.1°±10.6°、前倾角为10.8°±6.0°,内杯外展角为45.0°±6.2°、前倾角为10.8°±3.7°,杯均处于Lewinnek安全区范围内。术后下肢长度差下降至(11.1±3.8) 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7,P<0.001)。Trendelenburg征阳性患者术后即刻症状显著改善。随访期间所有髋组件在影像学上均稳定、无移位,未发现骨溶解或吸收,无感染、松动及神经损伤病例。结论3D打印多孔金属HDR可有效修复严重髋结构性骨缺损,翻修重建的假体初始稳定性高,能够提升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

  • 标签: 打印,三维 髋假体 再手术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 简介:摘要股骨髋撞击综合征(FAI)是一种由于髋关节解剖结构异常,导致股骨与髋异常接触从而引起髋关节弹响或疼痛的疾病,是引起髋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髋关节软骨及髋盂唇损伤,进而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但FAI的发病较为隐匿,不易引起重视。因此,尽早发现对治疗FAI十分重要。超声、X线影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可通过观察髋关节骨形态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尽早诊断FAI并区分其分型,以便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基于此,本文将对FAI的最新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FAI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 髋关节 影像学诊断 关节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体髋前柱和后柱的硬度分布特征,探索骨硬度分布的科研价值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本研究所用两男一女3具标本均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选取3对髋前后柱样本,取出全部髋骨后剔除软组织,运用微型台锯将髋骨分割为髋前柱和后柱,后用高精慢速锯将髋前后柱切割成若干厚3 mm的骨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后用砂纸打磨。使用维氏硬度仪测试骨组织切片不同解剖区域皮质骨和松质骨的硬度值。本研究采用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标准操作方法测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本研究在人体髋前柱和髋后柱随机切取骨片,代表了髋前后柱纵向的不同位置,测量共计450个有效值,3个样本髋前柱总体硬度范围在18.9~33.8 HV,均值(25.2±3.1)HV;髋后柱硬度范围在23.1~39.1 HV,均值(31.9±3.8) HV。男性捐献者髋前、后柱总体硬度范围分别为18.8~33.8 HV及23.1~39.1 HV;女性捐献者髋前、后柱总体硬度范围分别为19.4~33.8 HV及24.6~38.9 HV,所有标本中后柱平均骨硬度值均大于前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2、4.724、5.487,P<0.01),研究数据表明男性和女性髋前柱与后柱均存在硬度分布差异。结论人体髋前后柱骨硬度值个体间存在差异,但均为后柱骨硬度大于前柱。骨硬度值的研究可为髋骨折内植物的置入位置、置钉长度及方向等提供参考,同时为研发符合人体梯度弹性模量的内植物及骨盆髋假体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 标签: 髋臼 硬度 骨骼 成像,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