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超”保护肺通气策略(ultra protective lung ventilation strategy, UPLV)是在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和体外二氧化碳排除(extracorporeal CO2 Removal, ECCO2R)等]的帮助下实施超低潮气量和平台压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VILI)的一种通气策略。本文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基础和临床开展的UPLV研究,思考并进一步阐明与UPLV相关的VILI机制、高频震荡通气(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以及膈肌保护通气中的一些问题。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影像诊断的提高和现代放疗新技术的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肿瘤脑转移(BM)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潜在放疗相关的神经认知功能损伤逐渐受到重视。全脑放疗(WBRT)作为BM患者常见的局部治疗手段之一,因其放疗后引起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而备受争议,而海马区转移瘤的发生率及该部位放疗受损所引起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推动了海马保护WBRT (HA-WBRT)新技术的开展。本文将讨论HA-WBRT的可行性并总结近年来研究进展。

  • 标签: 肿瘤脑转移/海马区保护性全脑放射疗法 神经认知功能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保护身体约束护理干预在急诊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急诊科收治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保护身体约束护理干预。评价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选取患者院内转运时间、护理质量评分作为评价指标,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率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院内转运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率及S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护身体约束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急诊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提高院内转运效率和护理质量,但会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护理人员应规范使用。

  • 标签: 保护性身体约束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肺保护通气(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LPV)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术中机械通气肺损伤的发生。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和肺复张是小儿LPV策略的主要措施;此外,FiO2、驱动压等对小儿肺保护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文章分析总结了有关小儿LPV策略的文献资料发现,虽然相关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小儿LPV策略的发展远滞后于成年人,各项措施的最佳实施水平也有待确认。小儿LPV研究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理想体重(ideal body weight, IBW)的计算、机械死腔的影响、氧合和力学的矛盾平衡等,需要大量长期的临床研究进行探究,以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s)的发生率,改善小儿预后。

  • 标签: 小儿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小潮气量 呼气末正压 肺复张 吸入氧浓度 驱动压 理想体重 机械死腔
  • 作者: 徐江玲 程艮 封砚村 李勇洁 陈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26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年第28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六区,北京 10008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护理部,北京 10008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五区,北京 10008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九区,北京 10008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十二区,北京 100088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期间保护约束的现状。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于2018年11月—2019年4月对北京市某精神病医院的400例恢复期情感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400例情感障碍患者中,158例有约束经历,保护约束发生率为39.50%;保护约束造成的躯体影响中,肢体活动受限147例(93.03%),不能自行二便133例(84.17%),肢体疼痛88例(55.69%);保护约束造成的心理影响中,无助83例(52.53%),委屈82例(51.89%),无能为力78例(49.37%),恐惧、担心68例(43.04%)。有保护约束经历、目睹过保护约束以及未接触过保护约束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住院次数以及住院诊断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保护约束率较高,患者在保护约束过程中及约束后出现的躯体影响和负性心理体验对于医患治疗联盟的建立是一种潜在威胁。应加强对住院患者进行关于保护约束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为保护约束的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心理干预,以期改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对保护约束的错误认知及减少保护约束对患者造成的消极体验及负性心理影响。

  • 标签: 情感性精神障碍 保护性约束 体验
  • 简介:摘要目的肺保护机械通气(lung protect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LPMV)与并发症率和病死率降低相关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PARDS)中未被证实。本研究旨在确定PARDS中应用LPMV策略是否与临床预后改善有关。设计这项2016年4月至2019年9月的试点研究为LPMV策略实施前后对比设计。每日筛查所有PICU入院患儿中满足儿童急性肺损伤共识会议(PALICC)标准者并入组。对象PARDS患儿。干预LPMV策略包括峰压、潮气量、呼气末压力与吸入氧浓度合值、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收集并比较策略组(n=63)和非策略组(n=69)PARDS前7天的呼吸机和血气数据。策略实施后,中位潮气量[6.4(5.4,7.8) vs.6.0(4.8,7.3)ml/kg;P=0.005],动脉血氧分压[78.1(67.0,94.6)vs.74.5(5 9.2,91.1)mmHg;P=0.001]和氧饱和度[97(95,99)vs.96(94,98)%;P=0.007]降低,呼气末压力[8(7,9)vs.8(8,10)cmH2O;P=0.00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44.9(38.8,53.1)vs.46.4(39.4,56.7)mmHg;P=0.033]升高,与肺保护措施一致。两组病死率[10/63(15.9%)vs.18/69(26.1%);P=0.152],脱离呼吸机天数[16.0(2.0,23.0)vs.19.0(0.0,23.0);P=0.697]和PICU外天数[13.0(0.0,21.0)vs.16.0(0.0,22.0);P=0.233]无差异.校正疾病严重度,器官功能障碍和氧合指数后,LPMV策略与病死率降低相关[校正风险比0.37(95%CI 0.16,0.88)]。结论PARDS中实施LPMV策略改善了LPMV策略依从性,并可能改善病死率。

  • 标签: 人工呼吸 潮气量 间歇正压通气 急性肺损伤 PICU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精神科患者保护约束的实施现状。方法2019年3—5月,采用自行编制的精神科保护约束调查问卷对15个省市2 101例在精神专科医疗机构住院期间经历过至少1次保护约束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精神科患者保护约束现状。结果共发放问卷2 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 897份。1 897例患者约束时长为3 (1,8)h,约束时长最短1 h,最长72 h。不同性别、所在医院、婚姻状况、入院第一诊断、有无自伤史的患者约束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急需建立一套规范约束程序,防止约束的不合理使用。

  • 标签: 精神病 约束,身体的 现状调查
  • 简介:摘要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s)是影响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康复和预后的重要原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术中使用肺保护通气策略可减少PPCs。首个针对手术患者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国际专家组推荐规范于2019年发布,其中有22项建议和4项声明。通过解读该推荐规范的重点内容,文章将更新术中通气策略的最新观点。内容包括:患者术前评估应包括肺部风险的专项评估;个体化机械通气可改善术中呼吸功能,预防PPCs;呼吸机的初始潮气量应设置为6~8 ml/kg(预测体重),呼气末正压至少为5 cmH2O (1 cmH2O=0.098 kPa);在实施肺复张策略时,应予以最低有效的驱动压和最少次数的有效复张。未来应通过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以明确肺保护通气策略对以患者为中心的预后结局的影响。

  • 标签: 麻醉 指南 术后肺部并发症 肺保护性通气 呼气末正压 肺复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肺保护通气策略(LPVS)对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中危患者腹部手术PPCs的影响。方法择期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100例,年龄50~80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预计加泰罗尼亚外科患者呼吸风险评估(ARISCAT)评分26~44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通气策略组(T组)和LPVS组(L组),每组50例。T组VT10 ml/kg(理想体重),FiO2 0.5;L组VT 6 ml/kg(理想体重),FiO2 0.5、PEEP 6 cmH2O,每隔30 min进行1次手法肺复张(气道正压30 cmH2O,持续30 s)。于麻醉诱导前5 min(T0)、气管拔管后30 min(T1)、手术结束后24 h(T2)时取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测定血清IL-6、TNF-α、NF-κB、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术后7 d随访PPCs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结果最终T组纳入47例,L组纳入46例。与T0时比较,T1时T组血清IL-6、TNF-α、NF-κB和sICAM-1浓度升高(P<0.05),L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T2时T组血清IL-6、TNF-α、NF-κB和sICAM-1浓度降低,L组血清TNF-α和NF-κB浓度降低(P<0.05);与T组比较,L组T1时血清IL-6、TNF-α、NF-κB和sICAM-1浓度降低,PPCs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降低(P<0.05)。结论LPVS可减轻腹部手术PPCs中危患者全身炎症反应,降低PPCs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

  • 标签: 呼吸,人工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手术后并发症 腹部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保护通气及间歇正压通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太和县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8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40,术中行肺保护通气)和对照组(n=40,术中行间歇性正压通气)。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 s用力呼吸量(FEV1)及用力呼吸峰值流速(PEF)],记录2组肺中心静脉压(CVP)、呼吸频率及顺应性,记录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FVC、FEV1及P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FVC、FEV1及PEF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气腹前(T0)、气腹后1 h(T1)及手术结束时(T2)CVP和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和T2时肺顺应性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7例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对照组术后16例,发生率为40.00%,2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保护通气较间歇正压通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能显著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保护肺功能,改善患者肺顺应性。

  • 标签: 肺保护性通气 间歇正压通气 妇科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保护睡眠护理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4—8月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保护睡眠护理,比较2组患儿临床效果、睡眠时间、不适反应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睡眠时间、哭闹时间、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8.67 ± 1.45)h/d、(0.82 ± 0.12)h/d、(191.58 ± 12.74)μmol/L,对照组分别为(17.63 ± 1.33)h/d、(1.05 ± 0.15)h/d、(202.42 ± 13.08)μmol/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343、7.573、3.755,P<0.05);观察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分别为(5.26 ± 1.24)、(8.70 ± 2.12)d,对照组分别为(7.14 ± 1.18)、(12.95 ± 2.31)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946、8.573,P<0.05);观察组睡眠质量优良率、呕吐发生率、皮肤损伤发生率、针头脱落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0.00%(36/40)、7.50%(3/40)、5.00%(2/40)、10.00%(4/40)及100.00%(40/40),对照组分别为72.50%(29/40)、27.50%(11/40)、22.50%(9/40)、32.50%(13/40)及87.50%(35/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021~6.050,P<0.05)。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中应用保护睡眠护理,可有效延长新生儿睡眠时间,提高其睡眠质量,有助于患儿症状的改善,减少不适反应情况,家属满意度较高。

  • 标签: 保护性睡眠护理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睡眠质量 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肺保护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城固县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间收治的95例急性肺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肺保护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检测患者血清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水平;比较患者总体疗效及预后。结果经治疗观察组PaO2显著恢复,同时PaCO2显著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氧合指数(PaO2/FiO2)的恢复程度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L-6、TNF-α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6.0%,显著优于对照组(68.9%,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肺保护机械通气能够有效提高急性肺损伤患者临床有效率,改善呼吸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有利患者预后和恢复。

  • 标签: 急性肺损伤 乌司他丁 机械通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 induced lung injury, VILI)由有创机械通气操作引发或加剧。随着对VILI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VILI程度的肺保护通气策略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如何实现个体化肺保护通气参数设置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最近提出的驱动压指导的肺保护通气策略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肺保护策略在围手术期应用。文章通过分析驱动压的概念及意义,总结其在围手术期应用的研究进展,为肺保护通气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机械通气 驱动压 保护性通气策略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高水平与低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肺保护通气策略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BSCO、Embase、Medlin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比较术中肺保护通气策略下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9年7月15日。评价指标包括:术后肺部并发症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术中低血压发生率。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共3 324例患者。与低水平PEEP组比较,高水平PEEP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高水平PEEP肺保护通气策略的效果并不优于低水平PEEP肺保护通气策略。

  • 标签: 正压呼吸 呼吸,人工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保护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术后肺内氧合的影响。方法104例拟行择期腹部手术(预计手术时间≥2 h)的老年患者,数字抽签随机分为肺保护通气组(52例,2例术后撤回同意书)和传统通气组(52例)。全身麻醉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保护通气组呼吸参数设置为氧浓度分数50%、潮气量6 ml/kg、呼吸频率14~16次/min、呼气终末正压5 cmH2O(1 cmH2O=0.098 kPa),每30 min进行1次肺复张,采用压控持续膨肺,膨肺压力30 cmH2O,持续30 s;传统通气组呼吸参数设置为氧浓度分数50%、潮气量10 m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记录两组患者一般状况和术中出入量、基础值和术后第3天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氧合指数及用力肺活量、1 s量、1 s率。记录术后第1天的改良临床肺部感染评分。结果保护通气组术后第3天氧合指数高于传统通气组患者,(351.1±57.3比324.5±55.0,F=0.364,P<0.05);呼气终末正压低于传统通气组[(25.7±10.9)mmHg(1 mmHg=0.133 kPa)比(31.4±11.9)mmHg,F=0.026,P<0.05];保护通气组和传统通气组术后第1天改良临床肺部感染评分>3分为13.6%(6/44)比32.7%(1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49,P<0.05)。第1秒钟用力呼吸容积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钟用力呼吸容积、用力肺活量基础值、术后第3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保护通气改善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腹部大手术后肺换气功能,改善肺内氧合,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

  • 标签: 肺性通气 血气分析 腹部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肺部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法和肺动态顺应性(Cdyn)法确定全麻患者肺保护通气策略时个体化PEEP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择期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5~28.0 kg/m2。全麻后仰卧位采取肺保护通气策略,PEEP峰值不超过10 cmH2O,以2 cmH2O进行递增和递减滴定,并采集滴定时相应的Cdyn和肺部EIT数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A组滴定时先递增后递减,B组滴定时先递减后递增。个体化PEEP确定方法:Cdyn法为最大Cdyn相应的PEEP;EIT法通过PV500 PC软件分析获得。比较Cdyn法和EIT法所确定的个体化PEEP水平和成功情况,并对其所确定的个体化PEEP进行ICC一致性分析。结果与Cdyn法比较,2组EIT法确定个体化PEEP的成功率较高,个体化PEEP降低(P<0.05)。A组:EIT法和Cdyn法滴定的个体化PEEP一致性良好(递增-Cdyn法与递增-EIT法的ICC值为0.761,P<0.05;递减-Cdyn法与递减-EIT法ICC值为0.763,P<0.05)。B组:EIT法和Cdyn法滴定的个体化PEEP一致性良好(递增-Cdyn法与递增-EIT法的ICC值为0.809,P<0.05;递减-Cdyn法与递减-EIT法ICC值为0.797,P<0.05)。结论全麻患者肺保护通气时用EIT法和Cdyn法确定的个体化PEEP一致性良好,然而EIT法成功率较高,其个体化PEEP水平较低。

  • 标签: 电阻抗 体层摄影术 肺顺应性 呼吸,人工 正压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