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HBP)术中需要临时心脏起搏(TCP)保护的适应证。方法入选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永久HBP的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3组。Ⅰ组:HBP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治疗心力衰竭组;Ⅱ组:持续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或心房颤动(房颤)伴缓慢心室率组;Ⅲ组:间歇性高度AVB组。HBP术中TCP方法:①经股静脉植入临时起搏导线进行临时起搏;②应用待植入其他部位的永久起搏导线临时放置在右心室作为过渡进行临时起搏。结果共入选398例患者,年龄(65±12)岁,年龄范围11~94岁,男227例。其中Ⅰ组64例,Ⅱ组296例,Ⅲ组38例。HBP术中起搏导线找寻HBP位点或导线旋入固定过程中,Ⅰ组43.8%(28/64)的患者发生了高度AVB需要TCP保护完成手术。Ⅱ组43.2%(16/37)的有晕厥史的患者在HBP术中启动了TCP;无晕厥史(0.4%)的患者需要应用TCP比例显著低于有晕厥史(43.2%)的患者(P<0.01)。Ⅲ组中47.4%(18/38)的患者由基础窦性心律或间歇高度AVB转变为高度AVB,需要在TCP保护下完成HBP。结论HBP术中,对于LBBB、间歇性高度AVB及伴晕厥史的高度AVB或房颤伴缓慢心室率患者均应施行保护性TCP。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希氏束起搏 适应证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心脏临时起搏常应用于严重症状性心动过缓的紧急救治或无症状患者的保护性起搏,存在感染、出血、血栓栓塞、心脏穿孔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和处理。本文报道1例既往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因围术期保护性临时起搏诱发医源性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最终植入永久起搏器。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束支阻滞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生理性起搏主要包括双心室起搏、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其中后两者统称为心脏传导系统起搏。与传统右心室起搏相比,生理性起搏可以减少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发生。希氏束起搏是最生理的起搏方式,但定位困难、操作难度高及长期安全性风险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左束支起搏在保持生理性起搏的同时弥补了希氏束起搏的缺陷,成功率高,起搏参数良好,且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得到证实,目前已成为心脏生理性起搏的热点方式。本文回顾了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发展历程,解析关键技术和诊断标准,比较各种起搏方式的优缺点,深入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心脏传导系统 传导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简介:摘要临时心脏起搏应用于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安全有效,但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本文报道1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临时心脏起搏术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CT提示临时起搏导线经心内膜垫缺损致左心室起搏,需重视临时心脏起搏并发症。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左心室 心内膜垫缺损 穿孔 并发症
  • 作者: 汤宝鹏 张澍 黄德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21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起搏电生理科 新疆心电生理与心脏重塑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54,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100037,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本文评述了无导线起搏器在治疗心动过缓的研发历史及思路、适应证探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案,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研发 适应证 问题 未来
  • 简介:摘要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是近年出现的除传统双心室同步起搏外同样能达到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新方法。本文阐述了2种方法达到CRT的途径、机制、临床证据及各自的利弊,并对现阶段CRT方式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双心室同步起搏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
  • 简介:摘要随着起搏器功能的增加、植入技术的改进,植入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pacemaker,PM)在我国的植入数量逐年增长,这对目前国内常见的起搏器术后诊室随访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提出了远程随访管理模式,使PM植入术后随访变得更加方便有效,也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传统的诊室随访,患者术后根据主治医生的建议定期前往医院随访检查,但该随访模式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而远程随访虽然比诊室随访方便安全,但仍存在短板,起搏器术后患者的随访模式仍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综述了诊室随访及远程随访目前的模式与利弊,提出了对未来起搏器随访模式的展望。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诊室随访 远程随访 随访模式探讨 起搏器随访展望
  • 简介:摘要希浦系统起搏是目前最具潜力的生理性起搏方式,初步的临床应用展示了良好的前景,现阶段可作为心脏再同步治疗无反应患者的有效替代手段,实现更佳的心脏再同步,逆转重构。本文就希浦系统起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希氏束起搏 心脏再同步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2021年8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2021版心脏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南,对相关的临床证据和临床诊疗规范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为起搏电生理医生的临床实践指明了方向。本文针对此次ESC新指南的更新进行重点介绍,帮助读者了解此次ESC指南的主要进展及其与上一版相比的变化。

  • 标签: 心脏起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传导束起搏 起搏适应证 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s)+翻转课堂在ICU临时起搏器使用培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新入职并入科的30名护士为观察组,另选取2017年新入职并入科的28名护士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带教,观察组采用SPOCs+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筛选出合适的学习内容借助SPOCs形式进行小班教学,比较两组护士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果及护士对该课程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对ICU临时起搏器使用知识、临时起搏器操作技能、临时起搏器维护知识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学习动机、信息素质、学习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教学形式、教学态度、学习效率、课堂气氛、交流互动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POCs+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ICU护士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对临时起搏器使用知识及技能的认识,有利于护士掌握临时起搏器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技能。

  • 标签: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翻转课堂 临时起搏器 自主学习能力 满意度
  • 简介:摘要传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要求尽可能实现100%双心室起搏,然而高比例的双心室起搏放弃了自身房室传导的功能,可能会削弱了CRT的作用。近年来研发的Adaptive CRT程序和SyncAV程序均以起搏融合自身激动传导为核心理念,两者有共性之处,但具体算法各异。本文对两种程序的基本算法做一简单介绍,并复习了相关文献,对起搏融合自身激动传导在CRT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起搏融合自身激动
  • 简介:摘要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日益加重,严重影响公共健康。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智能研究对于精准提升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效率十分重要。作者将以心脏电生理和起搏领域为切入点,对智能算法在协助临床筛查、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 标签: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心律失常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预测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心脏起搏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lead-related tricuspid regurgitation,LRTR)是心脏起搏治疗中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讨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2月到2018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植入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72例患者,结合二维+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植入术前、术后急性期(1周内)以及1年进行评价。起搏器植入后新发三尖瓣反流(TR)或反流程度加重的患者归为TR阳性组,无TR或反流程度不加重的患者归为TR阴性组,比较两组间TR比例、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起搏导线植入类型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等超声心动图和临床指标,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结果72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与TR阴性组相比,TR阳性组患者TR呈中重度反流的比例明显升高,伴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增大以及右心室射血分数降低;TR阳性组患者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低(62.5%对85.7%,P=0.039),合并2型糖尿病的比例高(43.8%对14.3%,P=0.010),导线常引起三尖瓣隔叶(18.8%对0,P=0.009)、后叶(25%对1.8%,P=0.008)受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合并2型糖尿病(OR=6.425,95%CI 1.371~30.121,P=0.018)、导线引起后叶受限(OR=20.038,95%CI 1.097~265.991,P=0.043)是导致LRT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导线引起后叶受限是导致LRTR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导线 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右心室造影对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位置的指引作用,评价植入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与传统单腔起搏器植入术式的优劣。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例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无导线起搏器是否在释放前行右心室造影分为造影组及非造影组,并均于术后行心脏三维重建CT,比较无导线起搏器释放的部位差异。随访期间收集起搏器植入术中、术后的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传统单腔起搏器植入术比较手术时间、曝光量等。结果60例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均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Micra,美国美敦力公司)。造影组40例,非造影组20例,最后均通过心脏三维重建CT确定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部位。非造影组中11例(55.0%,11/20)的患者植入低位间隔,造影组中33例(33/40,82.5%)患者植入中位间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105±30)d,阈值、感知随时间推移逐渐趋于稳定,阻抗进一步下降1个月后逐渐趋于稳定。除1例患者术区发生轻微血肿外,其余患者无植入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前10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时间[(60.00±9.28)min]、X线曝光时间[(14.90±2.28)min]、X线曝光量[(902.50±150.94)mGy]均明显高于同时期传统起搏器植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者熟练程度的增加,上述指标逐渐缩短并趋于稳定。后20例无导线起搏器与传统起搏器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X线曝光量明显大于传统起搏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4.00±115.90)mGy对(65.25±19.94)mGy,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通过右心室造影可以增加无导线起搏器的精准定位。早期随访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与传统单腔起搏器植入术式比较,虽曝光量增加,但手术更加微创,安全性更优。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无导线起搏器 右心室造影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是当前最生理性的起搏方式,既能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实现心脏再同步,又能维持窄QRS波患者心室同步性。其中由我国学者原创的左束支起搏技术,弥补希氏束起搏的不足,扩展了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临床应用,具有里程碑意义。2021年2月《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全球首发,统一了希浦系统起搏的定义,规范了操作流程及植入适应证。本文论述希浦系统起搏的优劣势,并期待更多循证医学的开展以回答及解决相关的临床问题。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生理性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中舒适护理对其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高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方式,按入院先后顺序,将符合研究入组条件的患者进行编号并随机分组,单号3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双号33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状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后、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身体状况、精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高龄患者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中实施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改善。

  • 标签: 高龄患者 心脏起搏器 舒适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左束支起搏(LBBP)不同起搏模式对心脏电和机械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LBBP治疗的患者19例,其中男7例(36.8%),年龄(63.6±15.5)岁,分别先后程控单极低电压1 V/0.5 ms(U-LBBP,19例)和双极高电压7.5 V/0.5 ms(B-LBBP,19例)两种起搏模式,分析起搏心电图的形态并测量QRS时限(QRSd)与左心室激动时间(LVAT)评估心脏电同步性;采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技术测量两种起搏模式下的相位直方图带宽(PHB)和相位标准差(PSD)评估左心室的机械同步性。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10例行右心室起搏(RVP)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例(70%),年龄(63.8±9.5)岁。比较U-LBBP、B-LBBP和RVP起搏模式的心脏电同步性和左心室的机械同步性。结果行LBBP和RVP治疗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心脏电同步性比较:U-LBBP时,体表心电图V1导联常呈右束支传导延迟(RBBD)形态,B-LBBP时可纠正RBBD形态;U-LBBP组起搏的QRSd均显著短于RVP组[(117.4±8.6) ms对(147.0±15.7) ms,P<0.001]和B-LBBP组[(111.3±12.7) ms对(147.0±15.7) ms,P<0.001],而B-LBBP组QRSd明显短于U-LBBP组(P=0.013);B-LBBP组LVAT明显短于U-LBBP组[(67.6±12.7) ms对(72.1±10.2) ms,P=0.003]。②左心室机械同步性比较:U-LBBP组的PHB(48.1°±16.7°对60.9°±12.1°,P=0.042)和PSD[(14.9°±5.0°)对(21.0°±3.5°),P=0.002]均小于RVP组,B-LBBP组的PHB(49.8°±13.4°)和PSD(15.9°±4.4°)亦比RVP组小(P=0.037,P=0.004);但U-LBBP组和B-LBBP组相比,PHB和P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BBP不论单极还是双极起搏较RVP可获得更好的心脏电同步性和左心室机械同步性;LBBP时,与单极低电压起搏相比,双极高电压起搏可纠正RBBD形态并改善心脏的电同步性,但并不能改善左心室的机械同步性。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右束支传导延迟 心室同步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起搏融合自身传导(SyncAV)程序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疗效及优势。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收集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心内科植入带有SyncAV功能的CRT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关闭SyncAV功能)和SyncAV组(打开SyncAV功能)。术前评估心功能,行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得QRS时限(QR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参数。术后6个月随访再次评估上述各项指标。结果共入组65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且房室传导正常的患者,对照组33例,SyncAV组32例。对照组中25例患者左心室导线植入侧后静脉,SyncAV组中26例植入侧后静脉(75.8%对81.3%,P>0.05)。SyncAV组患者起搏QRSd显著短于对照组[(137.3±13.1)ms对(144.8±12.2)ms,P<0.05]。术后6个月随访,SyncAV组患者LVEDD[(61.7±12.3)mm对(67.7±9.9)mm,P<0.05]、LVESD[(49.5±13.0)mm对(56.0±11.1)mm,P<0.05]较对照组显著缩小,而LVEF显著增加(43.8%±9.6%对36.7%±6.2%,P<0.01)。与基线状态比较,SyncAV功能较传统双心室起搏进一步缩短QRSd [(-29.1±12.5)ms对(-20.0±11.9)ms,P<0.01],减小LVEDD[(-8.6±8.7)mm对(-3.6±6.7)mm,P<0.05]和LVESD[(-11.1±10.0)mm对(-5.5±7.3)mm,P<0.05],提高LVEF(15.9%±8.2%对9.0%±3.7%,P<0.01)。结论对伴有LBBB和房室传导正常的患者,SyncAV程序较传统双心室起搏可进一步改善电同步性和心脏功能。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起搏融合自身传导 左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希浦系统起搏(HPCSP)对心力衰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40例)和HPCSP组(40例)。参考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5.31±5.62)岁,给予双心室起搏;HPCSP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4.78±5.57)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HPCSP。比较两组心功能[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压[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起搏参数(阻抗、阈值、感知),QRS时限,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术后LVEDD[(59.45±6.01)mm、(64.37±6.52)mm]、HR[(75.42±7.61)次/min、(80.64±8.15)次/min]均明显低于术前[(70.23±7.26)mm、(69.58±7.21)mm、(90.45±9.31)次/min、(89.38±9.14)次/min](均P<0.05);HPCSP组术后阻抗[(510.79±51.26)Ω]明显低于术前[(541.37±55.23)Ω](P<0.05),且与参考组比较,HPCSP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LVEF、LVESD、DBP、SBP及SF-36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与参考组比较,HPCSP组明显升高(均P<0.05);两组手术前后阈值、感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QRS时限明显缩短(均P<0.05),且与参考组比较,HPCSP组明显缩短(P<0.05)。HPCS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0%(3/40),明显低于参考组27.50%(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2,P=0.039)。结论HPCSP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保证心室同步收缩,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有效。

  • 标签: 心力衰竭 希浦系统起搏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真实世界中常规起搏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CRT升级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8年5月至2020年2月常规起搏器升级为CR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起搏器诱导性心肌病(PICM)组和非PICM组,CRT升级术后进行随访,分析CRT升级的临床疗效及其预测因素。结果研究纳入56例CRT升级患者,年龄为(58.8±11.6)岁,男42例(75.0%,42/56)。CRT升级前34例(60.7%,34/56)患者为PICM,22例(39.3%,22/56)患者为非PICM。非PICM患者较PICM患者左心房内径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减低(12.0%±9.3%对5.4%±9.6%,P=0.012),合并肺动脉高压及肾功能不全比例更高。随访6个月,共有40例(71.4%,40/56)患者为CRT有反应。PICM组患者CRT有反应率明显高于非PICM组[85.3%(29/34)对50.0%(11/22),P=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CM是CRT升级有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常规起搏器升级为CRT后疗效总体较好,PICM患者CRT有反应率更高,CRT升级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改善更明显,对于诊断明确的PICM患者建议尽早升级CRT。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起搏器诱导性心肌病 起搏器升级 心脏再同步治疗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