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平地行走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机器人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常规步行训练,机器人组则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2组患者的步行训练均为每日2次,每次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每次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对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包括6 min步行测试(6MWT) 和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和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定量表(FMA-LE)]进行评估,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2组患者的步态。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2组患者的6MWT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器人组治疗2周后与组内治疗前的6MWT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治疗2周和4周后,2组患者的FMA-LE和FAC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步频和步态周期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地行走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其疗效与常规步行训练相当。

  • 标签: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 脑卒中 步行训练 下肢运动功能 康复
  • 简介:摘要目前,世界上存在着大量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特殊人群,无法进行正常行走或运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他们完成正常站立、行走等基本行动功能,并改善其身体机能状况和生活质量。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机协同智能系统,其首要任务是理解人的运动意图,并对运动姿态做出准确的判断,与人体协同运动产生助行、助力等行为。现有的人机交互感知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生物电信号和力/力矩等物理信号。为充分发挥生物信号的快速、全局性以及物理信号的持续、稳健性,确保人机交互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本文从人机协调运动控制机理展开,对不同的意图感知方法对获取人体运动意图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多模态信息融合技术对提高人机系统的协调控制重要性,为提高人和机器自主决策能力以及外骨骼机器人感知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生物电信号 物理信号 运动意图 感知系统
  • 简介:摘要近年来,因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失去行动能力的患者不断增多。相关指南指出,早期、科学的康复训练对于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康复手段依赖治疗师一对一或多对一地训练,不足以满足临床需求。外骨骼机器人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为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提供了新的康复助行方案,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相关的临床研究也在迅猛开展。文中总结了近10年来外骨骼机器人在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下肢运动障碍患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并对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及临床推广进行展望。

  • 标签: 机器人 运动障碍 步态 康复 卒中 脊髓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上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对骨折术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因骨折造成的肘关节僵硬患者分为机器人组(40例)及JAS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关节松动治疗及运动疗法等),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训练,JAS组则辅以静态渐进性牵引支具JAS治疗。2组患者均每次治疗100 min,每日治疗2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系统(HSS)肘关节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检测2组患者肘关节屈伸、旋转主动活动度(AROM)。结果治疗8周后机器人组HSS评分、MBI评分、肘关节屈伸ROM、旋转ROM、优良率[分别为(86.00±12.50)分、(95.29±4.07)分、(120.94±13.69)°、(159.21±9.01)°和76.5%]均较治疗前及JAS组[分别为(70.16±12.14)分、(91.13±4.42)分、(101.77±16.00)°、(157.00±12.59)°和54.8%]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能有效改善骨折后肘关节僵硬,促进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肘关节僵硬 外骨骼机器人 静态渐进性牵伸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侧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组则进行外骨骼辅助下肢运动训练,每日训练40 min,每周训练6 d,连续训练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下肢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用坐站转移任务时,双下肢股直肌和胫前肌的健侧与患侧积分肌电值(iEMG)比值来评估2组患者患侧肌肉的激活情况和双侧肌肉激活对称性。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AC分级和FMA-LE、BBS、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机器人组治疗后的FAC分级为(1.63±0.72)级,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股直肌和胫前肌健侧与患侧的iEMG比值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机器人组胫前肌健侧与患侧的iEMG比值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单侧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可有效地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患侧下肢肌肉激活及提高双侧下肢肌肉激活对称性。

  • 标签: 外骨骼机器人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康复
  • 简介:摘要微循环是人体器官的重要构成部分及循环系统的最小分支与功能单元,在物质供应与代谢、维持血流灌注及内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骨骼肌微循环损伤尤其是下肢骨骼肌微循环损伤与周围血管疾病、糖尿病下肢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准确评估骨骼肌微循环改变对病情诊断、疗效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MRI以较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以及多参数、多对比度成像等优势,在骨骼肌微循环评估中具有独特优势。现对MRI在骨骼肌微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微循环 肌,骨骼 下肢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在大鼠骨骼肌缺损模型上,探讨骨骼肌去细胞外基质(ECM)水凝胶联合骨骼肌干细胞对骨骼肌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采用5种方法将大鼠骨骼肌脱细胞,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DAPI染色评估骨骼肌脱细胞情况,选出最优策略制成水凝胶。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扫描电镜(SEM)等对水凝胶的结构、成分进行分析。将骨骼肌干细胞植入包被有水凝胶的培养皿,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构建大鼠骨骼肌缺损动物模型,用HE染色检测骨骼肌生长,免疫荧光检测Pax7和MyoD的表达情况,电刺激对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修复后功能进行评估;使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了一种对骨骼肌结构损伤小并且彻底的脱细胞的方法,然后将其制备成水凝胶;Masson染色、SEM表明水凝胶保留了骨骼肌的基本结构和部分生物因子;MTT检测表明该水凝胶能够促进骨骼肌干细胞的增殖。大鼠骨骼肌缺损实验表明大鼠骨骼肌干细胞联合水凝胶治疗组比力为(9.00±2.10)N/cm2,分别与未修复组和水凝胶组[分别为(4.06±1.12)N/cm2和(5.00±1.60)N/c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有更好的效果。结论骨骼肌ECM水凝胶有较好的生物学性能,该水凝胶联合干细胞有望能成为一种修复骨骼肌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骨骼肌干细胞 去细胞外基质 骨骼肌缺损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振动对骨骼肌线粒体融合基因与分裂基因表达及对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为振动性骨骼肌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于2019年6月,选取3.5月龄的新西兰家兔32只,按照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ahw(4)]随机分组分为低强度组(3.02 m/s2)、中强度组(6.13 m/s2)、高强度组(12.26 m/s2)和对照组(与中强度组相同的实验环境,只接触噪声不接触振动),每组8只。对实验组家兔进行45 d的后肢振动负荷实验,实验结束后取其后肢骨骼肌,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进行线粒体融合基因(Mfn1/Mfn2)mRNA与分裂基因(Fis1、Drp1) mRNA表达的测定,并对高强度组家兔进行骨骼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对照组、低强度组、中强度组、高强度组骨骼肌组织Mfn1 mRNA表达量为:3.25±1.36、3.85±1.90、4.53±2.31、11.63±7.68;Mfn2 mRNA表达量分别为:0.68±0.25、1.02±0.40、0.94±0.33、1.40±0.45;Fis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05±0.62、1.15±0.59、1.53±1.06、2.46±1.51;Drp1 mRNA表达量分别为:3.72±1.76、2.91±1.63、3.27±2.01、4.21±2.46。与对照组比较,高强度组家兔骨骼肌组织Mfn1 mRNA、Mfn2 mRNA、Fis1 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强;中强度组、低强度组的Mfn2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结构观察显示,高强度组家兔骨骼肌出现线粒体灶性聚集、嵴膜损伤、空泡样改变,肌纤维Z线不齐、肌小节缺失等改变。结论振动可造成家兔骨骼肌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基因的表达失衡,并可能导致出现线粒体形态结构的异常以及能量代谢的紊乱,可能成为振动所致骨骼肌损伤的重要靶点。

  • 标签: 振动 骨骼肌 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基因 超微结构 家兔
  • 简介:摘要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是指由工作原因或工作为主要原因引起的肌肉骨骼疾患,其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对于指导职业病防治,维护劳动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各国纳入职业病名单的WMSDs种类及数量差别较大,对特定致病因素规定不一致。我们通过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WMSDs名单及特点,使用职业卫生领域的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疾病统计分类(ICD-10)对各国WMSDs名单进行标准化,为今后开展多国WMSDs职业卫生登记和疾病负担研究奠定基础,为我国修订职业病WMSDs名单提供参考。

  • 标签: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 职业病 国际疾病统计分类
  • 简介:摘要对2020年7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罕见的儿童半轴肢体骨骼Ollier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总结儿童Ollier病的诊治方法。患儿,男,3岁,因"发现右下肢跛行2 d"就诊,行影像学检查为半轴肢体骨骼发病,均提示组织细胞增生症可能,行右股骨颈及大转子病变刮除、植骨及石膏外固定术,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内生性软骨瘤,术后随访患儿植骨处愈合良好,跛行症状改善,未发生感染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儿童Ollier病发病部位以长管状骨居多,发生于半轴肢体多发性病变很罕见,对于这种罕见病例诊断较为困难,易造成误诊,需病理检查确诊;对病变范围广、影响患肢功能及畸形明显者需手术治疗,并需长期随访。

  • 标签: Ollier病 软骨瘤 儿童
  • 简介:摘要骨骼肌是人体最大的组织和器官系统,是机体主要的瘦组织群、蛋白质的主要存在形式。骨骼肌丢失将降低病人对疾病和创伤的耐受能力,降低临床治疗效果,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导致病人生命质量降低和死亡风险增加,影响病人预后。外科病人由于原发外科疾病和手术创伤等多种因素使其成为骨骼肌丢失的高发人群。然而,目前临床对于外科病人骨骼肌丢失防治的关注度不足,常被忽视。笔者基于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结合团队的临床和研究经验,从外科病人骨骼肌丢失的流行病学特征、骨骼肌丢失对外科病人预后的影响、骨骼肌检测方法以及防治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引起临床医师对外科病人骨骼肌丢失防治的重视。

  • 标签: 骨骼肌丢失 外科手术 治疗 生命质量 并发症 预后
  • 简介:摘要骨骼肌是人体维持姿势、产生能量、提供力量的重要结构,体育运动需要借助骨骼肌完成,因此运动损伤不容忽视。MR因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而具有独特的诊断优势。本文就MR技术在骨骼肌运动损伤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运动损伤 磁共振成像 骨骼肌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三甲口腔专科医院护士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现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19年11月14—27日应用基于中国人群修订的电子版北欧肌肉骨骼疾患问卷对北京市2家三甲口腔专科医院的496名一线护士的一般资料、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情况和工作因素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本研究共回收问卷496份,有效问卷为483份。口腔护士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年患病率为68.3%(330/483),在9个身体部位中,位列前4位的发病部位分别为颈部、肩部、下背部和上背部。文化程度是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口腔护士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发病状况不容乐观,应尽早筛查高危人群,鼓励护士加强体育锻炼,并对颈、肩和背部肌肉骨骼疾患进行重点干预,避免出现不可逆的肌肉骨骼功能下降,影响口腔护士的生理健康和职业发展。

  • 标签: 口腔护士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 职业病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骨骼系统中存在多种干细胞微环境,维持不同类型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分化,其中包括了间充质来源的骨骼干细胞(skeletal stem cell,SSC)。它们在体内外均能自我更新和克隆形成,可多向分化形成软骨、骨、脂肪和骨髓基质。近年,随着谱系追踪和单细胞测序等技术的发展,不同类型的SSC被成功鉴定。相比于间充质干细胞的高异质性,SSC异质性更低、表面标志物可靠且生物学特性明确。因而,阐明SSC的特性,可为干细胞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回顾SSC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SSC的特性、时间和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功能异同。此外,还将讨论单细胞测序技术在SSC研究中的应用。

  • 标签: 干细胞 细胞谱系 单细胞分析 RNA测序 干细胞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友病性骨骼肌肉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消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因骨骼肌肉病变接受手术治疗的261例血友病患者。根据手术创伤大小选择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记录病变的临床表现、手术种类、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消耗、输血率及再手术情况,对比单次麻醉下单部位手术与多部位手术的凝血因子消耗及费用。结果261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30.6(6~65)岁。血友病A 235例,血友病B 26例;重型(因子活性<1%)141例,中间型(因子活性1%~5%)91例,轻型(因子活性>5%)29例。共施行手术338例次(关节内出血及关节炎226例次、血友病并发肌腱肌膜出血挛缩61例次、血友病假瘤45例次、其他6例次)。338例手术中,大型手术270例(79.9%),关节置换203例(60.1%)。因手术部位病变复发再手术14例,再致残率为4.2%。共55例(21.1%)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红细胞输注。血友病A患者术前FⅧ的平均用量为(44.4±8.1)IU/kg,术后2周内FⅧ总用量平均为(647±177)IU/kg(40 962 IU)。术后3个月康复期内,6例(2.3%)患者发生手术部位再出血。7例患者术后检出FⅧ抑制物,平均抑制物水平为(13.7±11.2)BU/ml。单次麻醉下多关节手术组(68例)与单关节手术组凝血因子消耗量及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血友病性骨骼肌肉病变,在合理补充凝血因子条件下,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是有效的缓解症状的方法。单次麻醉及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下进行多关节手术不增加凝血因子消耗,具有更佳的成本效益。

  • 标签: 血友病 肌肉骨骼系统病变 手术治疗 凝血因子 多关节手术
  • 简介:摘要肌少症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与活动受限、营养不良及多种临床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球的共同健康问题。本文重点围绕近5年肌少症的非药物干预文献做一论述,重点阐述多模式运动、肠道菌群、肠外营养及综合干预与肌少症的关系,以期为肌少症制定科学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提供较新依据。

  • 标签: 肌少症 运动干预 营养干预
  • 简介:摘要骨骼肌功能障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见的一种肺外疾病,约有92%的COPD患者会出现骨骼肌功能障碍。为有效应对和控制COPD患者的骨骼肌功能障碍,选择科学有效的测评方法对骨骼肌功能进行准确、可靠的评估尤为重要。本文从肌力、肌量、肌肉耐力、运动能力方面综述COPD患者骨骼肌功能的常见测评方法,并探讨不同测评方法的应用现状、优势与不足,为后续相关研究及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 标签: 综述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骨骼肌功能 骨骼肌功能障碍 测评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运动干预方式对护理人员肌肉骨骼疾患(MSD)的作用。方法于2021年9月,通过Embase、PubMed、Clinical Trails、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对患有MSD的护理人员实施运动干预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8月,文献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MINORS条目,采用描述性系统评价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6篇随机对照试验和1篇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研究结果分析发现,共产生肌力训练、肌力训练+拉伸/灵活度训练、Back School项目3种运动干预,均可降低护理人员MSD症状的疼痛程度。肌力训练可改善护理人员肌肉功能、提升生活质量;肌力训练+拉伸/灵活度训练可提高肌力、身体活动范围及运动自我效能;Back School项目对于改善护理人员身体不良姿态成效明显。结论运动干预对控制护理人员MSD症状有一定效果,管理者可针对不同MSD症状制定相应运动策略。

  • 标签: 干预 护理人员 肌肉骨骼疾患 运动干预 肌力训练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ALN)对小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肌肉组织中自噬信号通路相关蛋白LC3、Beclin-1和P6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骨骼肌萎缩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使用随机数方法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3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暴露坐骨神经不切除;模型组,暴露坐骨神经并切除;ALN组,切除坐骨神经+ALN干预。造模阶段采用坐骨神经切断术建立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小鼠模型;干预阶段给予小鼠1 mg/kg ALN灌胃治疗。采用湿重称量法称量小鼠腓肠肌质量;采用肌球蛋白ATP酶染色区分肌纤维类型;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腓肠肌肌纤维排列和横截面积,并通过Image J进一步定量计算分析;行RT-q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腓肠肌组织中MHC、MuRF1表达以及LC3Ⅰ、LC3Ⅱ、Beclin-1和P62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腓肠肌质量显著降低,证明小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ALN组小鼠腓肠肌质量明显升高。HE染色示模型组肌纤维排列松散,肌纤维间出现较多蓝染,横截面积显著小于空白对照组;ATP酶染色示模型组Ⅱ型肌纤维分布较空白对照组增多,ALN组Ⅱ型肌纤维分布较模型组减少,但高于空白对照组。Image J定量计算肌纤维横截面积结果示模型组肌纤维横截面积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减小,ALN处理后肌纤维横截面积有所恢复。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腓肠肌组织中MHC、LC3、Beclin-1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MuRF1、P62蛋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LN组MHC、LC3、Beclin-1明显高于模型组,而ALN组MuRF1、P62明显低于模型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腓肠肌中MHC表达显著降低,ALN组较模型组腓肠肌中MHC表达升高(P<0.05)。结论ALN对骨骼肌萎缩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适度激活LC3/Beclin-1自噬信号通路实现。

  • 标签: 阿屈膦酸盐 肌萎缩 自噬 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