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锌电池的电极由于使用的局限性,当前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研究的方向在于电极材料的制备、电极添加剂应用及化成充电研究两方面。后续应从影响过氧化贮存稳定性的机理入手,从根本上解决电极贮存稳定性的难题。

  • 标签: 锌银电池 银电极
  • 简介:摘要江浦氏是南京地区从明初开始传承延续,贯穿明清两朝的士人家族,科第繁荣,医风尤著,历经十余代,各领域人才辈出。氏行医自初代仲宝始,第二代毅由医入仕,业医之风初现,经数代积累,至凤医名大盛。但其整个世系专职业医者也仅毅、凤二人,本质上仍是一个传统士人家族。其特别之处在于,明中期凤之后,虽无专职医者,但后代医风未有衰减,家族仍将医术作为家族子弟必修技能。其家亦有《医方集宜》《痘科玉函集》《行医八事图》等医著传世。

  • 标签: 江浦县 江浦丁氏 世医 南京 苏南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腈和异腈的气相色谱测定法。方法于2020年3月,以硅胶管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的腈和异腈,用甲醇解吸,经毛细管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分析气相色谱法测定腈和异腈的特点。结果腈和异腈的检出限均为0.33 μg/ml。腈的线性范围为1.60~1 600.00 μg/ml,回归方程为y=2.295x-3.480,r=0.999 98,最低检出浓度为0.22 mg/m3(空气体积以1.50 L计算),批内精密度为2.43%~4.12%,批间精密度为1.72%~3.70%,解吸效率为93.26%~98.41%;异腈的线性范围为1.52~1 520.00 μg/ml,回归方程为y=2.208x-0.102,r=0.999 98,最低检出浓度为0.22 mg/m3(空气体积以1.50 L计算),批内精密度为2.52%~3.22%,批间精密度为1.20%~3.82%,解吸效率为96.85%~102.50%。样品在室温下至少可以保存10 d。结论该测定方法精密度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腈和异腈的同时测定。

  • 标签: 工作场所 空气 丁腈 异丁腈 色谱法,气相 溶剂解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猪小肠黏膜下层(NS-PSIS)治疗肛瘘动物模型的愈合机制。方法建立新西兰兔肛瘘动物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只。实验组使用NS-PSIS填塞治疗肛瘘,对照组使用猪小肠黏膜下层(PSIS),并在术后12、24、48 h及14 d获取肛瘘组织标本(每组3只)。行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查肛瘘组织的愈合情况。行Masson染色评估肛瘘边缘组织中胶原沉积情况,并定量分析。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肛瘘边缘组织中CD34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COLⅠ和COLⅢ的蛋白表达,并定量分析。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肛瘘边缘组织中TGF-β1/Smad2/COLⅠ/COLⅢ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GF-β1、Smad2、COLⅠ和COLⅢ的mRNA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成功构建NS-PSIS,并建立新西兰兔肛瘘模型。NS-PSIS和PSIS填塞治疗肛瘘早期(术后12~48 h),两组的瘘道周围均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和新生血管形成。Masson染色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胶原合成明显多于PSIS组[(29.40±2.80)%比(20.97±1.68)%,t=-7.752,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MVD明显高于PSIS组[6.8(5.2,7.8)比5(4,6.8),Z=-2.969,P<0.01];在术后24 h,NS-PSIS组COLⅠ[(22.06±2.83)%比(13.5±2.88)%,t=-6.342,P<0.01]和COLⅢ[(25.70±3.44)%比(20.02±2.45)%,t=-4.038,P<0.0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COLⅠ[(28.71±3.81)%比(20.09±3.07)%,t=-5.284,P<0.01]和COLⅢ[(30.59±1.41)%比(24.01±1.77)%,t=-8.710,P<0.0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此外,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TGF-β1[19.71(18.56,20.90)%比13.50(11.34,14.71)%,Z=-3.621,P<0.01]和Smad2[(18.56±2.57)%比(12.22±2.55)%,t=-5.249,P<0.0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SIS组。RT-qPCR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TGF-β1[8.62(8.57,9.05)比6.87(6.51,7.14),Z=-3.621,P<0.01]、Smad2[13.44(11.25,13.59)比10.05(9.05,10.37),Z=-3.616,P<0.01]、COLⅠ[4.02(3.84,5.82)比2.58(2.08,4.08),Z=-2.012,P<0.01]和COLⅢ[12.12(11.60,14.60)比9.24(7.25、9.52),Z=-3.604,P<0.0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结论肛瘘填塞治疗早期(术后48 h) NS-PSIS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和胶原合成的能力可能优于PSIS,其机制可能与激活TGF-β1/Smad2/COLⅠ/COLⅢ信号通路相关。

  • 标签: 肛瘘 猪小肠黏膜下层 纳米银 动物模型 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硝酸涂布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真菌性角膜炎30例(30眼),溃疡深度为角膜浅中基质层,溃疡范围为直径≤6mm。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观察组给予2%硝酸涂布于角膜溃疡表面并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对照组只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随访观察12个月。观察角膜溃疡愈合情况及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结果观察组15例角膜溃疡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1.26±5.37)天。对照组10例角膜溃疡愈合,平均时间为(45.10±6.50)天。观察组角膜溃疡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t=-5.57,P=0.000)。两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治疗前(t=5.07,3.19;P=0.000,0.011)。治疗后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优于对照组(t=-2.22,P=0.039)。结论硝酸涂布对于病变位于浅中基质层的真菌性角膜炎具有良好疗效,可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减少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 标签: 硝酸银 角膜炎,真菌性 效果
  • 简介:摘要对1例既往有抑郁发作后自然缓解,32岁开始短暂接触海洛因、冰毒、曲马多等多种精神活性物质,后持续大量服用1,4-内酯,同时伴随抑郁综合征表现而住院患者的诊治及随访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

  • 标签: 羟丁酸钠 4-丁内酯
  • 简介:摘要患者老年女性,65岁,持续性背部钝痛和腿痛四年余。三个月前行腰椎减压术,但术后仍有疼痛。查体无神经系统受损征象。患者正在接受高血压和慢性肾病的治疗,无法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曾口服扑热息痛、可待因、曲马多和阿米替林镇痛,无明显效果。予普瑞巴林试用,如果出现头晕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需继续随访。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66岁女性患者因不安腿综合征口服加巴喷0.3 g、1次/d。用药3 d后出现四肢肌肉酸痛、双下肢无力和浓茶色尿等。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4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05 U/L,肌红蛋白2 855.0 μg/L,肌酸激酶(CK)3 009 U/L,CK-MB 61 U/L,血清肌酐(Scr)542 μmol/L,尿蛋白(+++),尿潜血(+);下肢肌力1级,考虑为加巴喷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症。停用该药,给予补液、碱化尿液和利尿等对症治疗。5 d后,患者浓茶色尿消失,肌肉酸痛症状消失,双下肢无力症状好转,下肢肌力3级。实验室检查示ALT 35 U/L,AST 55 U/L,肌红蛋白929.0 μg/L,CK 325 U/L,Scr 557 μmol/L,尿蛋白(+),尿潜血(-)。1个月后复诊,患者未再出现肌痛及下肢无力症状,实验室检查示ALT 30 U/L,AST 38 U/L,肌红蛋白135.0 μg/L,CK 187 U/L。

  • 标签: 横纹肌溶解 加巴喷丁
  • 简介:摘要1例2岁精索鞘膜积液患儿行腹腔镜双侧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后接受单次酮咯酸氨三醇注射液7 mg静脉滴注镇痛。用药后约17 h,患儿出现肉眼血尿,超声检查示膀胱内血块,尿常规检查示尿潜血(++),镜检红细胞>50个/高倍视野(HP),尿蛋白(+++)。患儿同期未使用其他药物,考虑患儿的血尿与酮咯酸氨三醇注射液有关。先后给予酚磺乙胺注射液0.5 g静脉滴注、1次/d和注射用头孢曲松钠0.5 g静脉滴注、1次/d。治疗6 d后,患儿肉眼血尿消失,尿常规示尿潜血(+++),镜检红细胞3个/HP,尿蛋白(+++)。11 d后复查,尿潜血(+),镜检红细胞0个/HP,尿蛋白(++)。1个月后复查,尿潜血(-)、尿蛋白(-)。

  • 标签: 酮咯酸氨丁三醇 血尿 蛋白尿 学龄前儿童
  • 简介:摘要以顺丁烯二酸酐和正丁醇为原料,以甲苯为带水剂,选取合适的催化剂,用直接酯化法合成顺丁烯二酸二酯。探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配比、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对顺丁烯二酸二酯产率的影响,得到了适宜的合成条件甲苯20mL,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2h,正丁醇和顺丁烯二酸酐的摩尔比2.5∶1,硫酸氢钾为催化剂,催化剂用量为顺丁烯二酸酐的7%,在此条件下产品的产率为93.64%,气相色谱测得酯含量为88.31%。用阿贝折光仪测定了产物的折光率,用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适宜条件下得到的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产品为顺丁烯二酸二酯。

  • 标签: 顺丁烯二酸二丁酯 硫酸氢钾 合成 表征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布地奈德联合沙胺醇雾化吸入与单用沙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儿科收治的80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40例选择布地奈德联合沙胺醇治疗,对照组40例选择单独应用沙胺醇,药物吸入方法与使用剂量与对照组相同,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患儿哮喘症状与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两组肺通气情况、痰白三烯(LTs)浓度、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及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气促、呼吸困难"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痰LTs、FEV1/FVC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痰LTs、FEV1/FVC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哮喘儿童于治疗期间均未发生重度不良反应。结论布地奈德联合沙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临床效果较满意,相比单独应用沙胺醇雾化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其给药简便,药物吸入气道后可有效控制哮喘,迅速缓解病情。

  • 标签: 布地奈德 沙丁胺醇 哮喘 儿童:雾化吸入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纳米(AgNPs)杂化的载辛伐他汀(SIM)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评价其体外缓释效果。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SIM的PLGA微球。使用丝素蛋白(SF)并通过其疏水作用对载SIM的PLGA微球表面进行改性;通过静电吸附用壳聚糖(CTS)及AgNPs进一步对微球表面进行改性,制备AgNPs吸附CTS修饰SF包覆的载SIM的PLGA微球。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能谱仪、Zeta电位仪对载药微球进行分析,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性能。结果所制备的PLGA微球的平均直径约为9.67 μ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能谱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AgNPs杂化后的载SIM的微球;Zeta电位结果表明载药微球处于稳定的状态;体外释放结果表明,载药微球有较好的体外释放效果,能延缓药物释放速率并延长药物释放时间。结论SF修饰的AgNPs杂化的载SIM的PLGA微球具有抑菌与成骨作用,且表现出较好的体外释放效果,可应用于口腔内的局部缓释给药,在牙周炎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辛伐他汀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纳米银 微球 药物释放体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内毒素诱导的脓毒症大鼠模型,探讨胍胺对脓毒症大鼠脾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内毒素组、胍胺组,每组30只;对照组经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内毒素组经股静脉注射脂多糖(10 mg/kg)、胍胺组经股静脉注射脂多糖(10 mg/kg)并同时腹腔注射胍胺(200 mg/kg);三组大鼠于建模后0 h、12 h、24 h分别随机抽取10只(标记为0 h、12 h、24 h亚组)麻醉处死;称取脾脏重量;HE染色观察脾脏病理;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的总凋亡率;结果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内毒素组中12 h(1.2633±0.0652)、24 h亚组(1.5576±0.0711)的脾脏重量(g)与对照组中相应亚组[(0.8876±0.0361)、(0.9079±0.0425)]相比明显升高(P<0.05),胍胺组中12 h(1.1052±0.0585)、24 h亚组(1.3262±0.0682)的脾脏重量与内毒素组中相应亚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HE染色见内毒素组脾脏组织炎症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加重(P<0.05),胍胺组与内毒素组相比明显减轻(P<0.05);内毒素组中12 h、24 h亚组的脾细胞[(13.31±1.26)、(19.53±1.68)及树突状细胞[(19.5±1.52)、(16.09±1.15)]的总凋亡率与对照组中相应亚组[(6.27±0.71)、(6.01±0.67)及(4.99±0.51)、(5.30±0.66)]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胍胺组中12 h [(9.19±0.95)、(12.19±1.25)]、24 h亚组[(12.71±1.19)、(10.76±1.09)]的上述检测指标与内毒素组中相应亚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内毒素组及胍胺组中24 h亚组的脾细胞凋亡率与同组中12 h亚组相比较明显升高(P<0.05),而树突状细胞凋亡率与同组中12 h亚组相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脾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凋亡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胍胺可抑制脓毒症大鼠脾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凋亡。

  • 标签: 脓毒症 内毒素 胍丁胺 脾细胞 树突状细胞 免疫抑制 流式细胞术 凋亡
  • 简介:摘要γ-内酯为无色透明液体,用于生产环丙胺、吡咯烷酮等药品,也用作工业的溶剂、稀释剂、固化剂等,被列为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管控。临床上接触γ-内酯较少,对其戒断反应研究也不充分。本文报道1例γ-内酯戒断反应患者出现严重横纹肌溶解,危及生命;经过积极治疗,患者最终康复。总结γ-内酯戒断反应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提示γ-内酯可能出现严重的戒断反应。

  • 标签: 物质戒断综合征 γ-丁内酯 横纹肌溶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苯肽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苯肽组各35例。常规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并配合吞咽功能训练,苯肽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予苯肽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吞咽功能。结果苯肽组总有效率为100.0%(35/35),高于常规治疗组的91.4%(32/3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P=0.238)。治疗前,两组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98、0.691);治疗后,苯肽组洼田饮水试验、SSA评分分别为(0.68±0.76)分、(21.60±2.50)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15±0.77)分、(27.62±3.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7、7.82,P=0.012、< 0.001)。结论苯肽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梗死 吞咽障碍 丁苯肽 吞咽功能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12月收治的AECOPD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乌司他组和对照组,各70例。乌司他组男44例,女26例,年龄(66.3±9.7)岁。对照组男41例,女29例,龄(65.0±10.8)岁。两组均给予吸氧、抗炎、止咳平喘等基础治疗,乌司他组同时加用乌司他,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乌司他组和对照组PaO2、PaCO2、FEV1%、TNF-α、IL-6、HMGB1、TLR4、SOD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乌司他组的PaO2、FEV1%、SOD测定值高于对照组(均P<0.05),PaCO2、TNF-α、IL-6、HMGB1、TLR4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4 d后,乌司他组治疗总有效率95.71%(67/70),高于对照组的84.29%(59/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治疗AECOPD患者主要通过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的血气及肺功能,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 标签: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 乌司他丁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2-氧基乙醇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有机溶剂,美国毒物和疾病登记署(ATSDR)将2-氧基乙醇列为可疑人类致癌物,我们就近年来二氯甲烷的体内代谢和吸收、毒性及生物监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2-丁氧基乙醇 毒性 职业接触 生物限值
  • 简介:摘要1例76岁男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因肺炎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无效,换用亚胺培南西司他钠1.0 g静脉滴注、1次/8 h。用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PLT)109×109/L。用药9 d后,患者咳嗽、喘憋症状好转,体温恢复正常,但出现皮肤瘀点,伴有少量鼻出血和血尿,复查PLT为0。立即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钠,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甲泼尼龙和人免疫球蛋白治疗,血小板逐渐升高,出血症状消失。10 d后复查,PLT 173×109/L。本例提示老年患者应慎用大剂量亚胺培南西司他钠,并在治疗期间加强监测。

  • 标签: 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血小板减少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苯酞在脑出血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4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70例。对照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68.7±1.2)岁;研究组男41例,女29例,年龄(68.9±1.2)岁。对照组给予奥拉西坦治疗,研究组给予奥拉西坦联合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生活能力、Cys-C、AQP4。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71%(67/70)比82.86%(58/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78.4±10.2)分比(65.3±12.7)分](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Cys-C[(0.67±0.04)mg/L比(1.43±0.11)mg/L]、AQP4[(0.10±0.03)mg/L比(0.39±0.10)mg/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奥拉西坦联合苯酞在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奥拉西坦 丁苯酞 脑出血 胱抑素C 水通道蛋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