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正>1991年4月9日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人民检察院进行民事诉讼监督作出了几条具体的规定。它标志着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行政、民事三大诉讼全面监督已经开始起步。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国检察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有必要对现阶段民事诉讼监督的具体属性及特点,如何实施和前景作些

  • 标签: 最高人民检察院 诉讼监督 法律监督 人民法院 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 简介:加强刑事诉讼程序法制建设,既要制订科学的刑事诉讼法,也要树立正确的刑事诉讼程序观念,否则刑事诉讼法将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造成纸面上的立法与行为中的司法相背的局面。目前,各种违背刑事诉讼程序的司法行为禁而不止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法律文化的角度看,诉...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刑诉法 程序法 实体法 程序行 刑事诉讼程序
  • 简介:依据刑事诉讼的性质和目的,遵循刑事启动程序的运行规律和启动原则,考察国外刑事启动程序的制度设计,结合我国诉讼文化传统和刑事启动程序的现状,改革我国刑事启动程序被动、封闭、单一的特征,应该在宏观上由程序型启动转变为随机型启动,由二方组合结构模式转变为任意性措施启动的二方组合和强制性启动措施司法控制的三方组合的双重结构模式;在微观制度设计上建立案件信息登记制度替代立案制度,把它作为侦查工作的前期工序.加强启动程序的分流功能,实行两步式侦查模式;在配套措施上扩大辩护律师的权利,完善被追诉人的权利救济机制,保障控辩力量的平衡,以适应随机型启动模式的需要.

  • 标签: 刑事诉讼 启动程序 宏观走向 具体方案 刑事诉讼 程序改革
  • 简介:就两岸“告诉乃论罪”的诉讼程序相比,大陆“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有关规定事实上扩展了“告诉才处理”案件范围,可与台湾地区“告诉乃论罪”之范围媲美;台湾地区“告诉乃论罪”被害人或其他法定关系人可走“告诉——公诉”(为主)和自诉(为辅)两种程序,大陆“告诉才处理”案件只能走“告诉——自诉”程序;由此决定两者“告诉乃论罪”的“告诉”合法要件及“告诉”的撤回、“告诉”的可分性原则等方面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两岸同根同源,台湾地区“告诉乃论罪”的诉讼程序对大陆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 标签: 大陆 台湾地区 “告诉乃论罪”(告诉才处理案件)
  • 简介:作为量刑正当性的表征,量刑程序以英国普通法上的“自然正义”及美国宪法中的“正当法律程序”为法律渊源,而在英美法系国家风行至今,经久不衰,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构造。中国应在合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独具特色与符合国情的量刑程序。其中,在刑事审判中实行定罪阶段和量刑阶段的分离,从技术与制度上制定量刑的程序规则,从举证和责任上完善量刑的证据规则,是目前中国建构量刑程序要补的“功课”。

  • 标签: 量刑程序 正当法律程序 证据规则 程序规则 证明责任
  • 简介:2010年10月1日《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一种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在中国正式确立。按照这一量刑程序,检察机关可以提出量刑建议,当事人可以提出量刑意见,侦查机关和公诉机关有义务收集量刑证据,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得到扩大,改革者在简易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的普通程序以及被告人不认罪案件的普通程序中分别确立了各不相同的量刑审理程序。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的确立,对于量刑裁判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和适度对抗化固然有着积极的保障作用,但仍然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 标签: 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 量刑建议 量刑意见 量刑情节 量刑调查 量刑辩论
  • 简介:全国诉讼法学年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观点综述张凤阁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一日至五日,1994年全国诉讼法学暨部分开放城市经济犯罪研讨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主题是修改与完善现行刑事诉讼法。各政法院系、科研单位的诉讼法学专家、教授、学者和司法实际部门的同志一百一十...

  • 标签: 检察机关 刑事诉讼法学 庭审方式改革 免予起诉制度 观点综述 辩护律师
  • 简介:我国2010年五机关颁布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虽然在适用程序上进行了系统的规定,但在裁判程序的独立性、诉讼效率、二审程序救济及相关配套制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程序模式主要有审前证据禁止动议、审判之中的审判、声明异议和庭前听证几种,其形式虽然各异,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考量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针对我国目前的立法及司法现实,应借鉴国外规定,建立以庭前排除为核心,以审中、审后救济为辅助的多层次的程序结构,为排除非法证据提供有效的操作平台。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适用程序 庭审程序
  • 简介:文章论述了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性质,提出:刑事诉讼法的性质是人权保障法;诉讼人权来自于人自身的基本权利,又根据社会发展与国情不同而有不同的体现;诉讼人权可分为不同的层次.文章还论述了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对维护国家、社会的安定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的价值,提出了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是保护人民的重要手段,是伸张正义的合理方式.文章提出了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若干问题的建议.

  • 标签: 人权保障 刑事诉讼法 犯罪嫌疑 被告 基本权利 正义
  • 简介:<正>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在我国,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财产损失的损害赔偿诉讼,是在实行刑事附带民事

  • 标签: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人民检察院 现行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民事起诉 其他组织
  • 简介:诉讼监督的价值目标在于通过个案维护司法的公正和权威、促使行政权和审判权运行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以及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其结构特征为"点线面结合、三位一体"。诉讼监督价值目标的实现应当遵循监督的合法性、措施的完备性与功能协调性。

  • 标签: 法律监督 关系范畴 价值追求 权力监督
  • 简介:2010年8月,《参考消息》以《美高院仍坚持黑人死囚“不清白”》为题引用法新社一则消息,批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于2010年8月24日在没有凶器、DNA或指纹等证据能够证明黑人TroyAnthonyDavis有罪的情况下仍然裁定Davis未能证明自己的清白。

  • 标签: DAVIS 死刑程序 美国 《参考消息》 2010年 联邦最高法院
  • 简介: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诉讼中的对抗制之所以能有效地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当事人在庭审中享有异议权;“异议”具有特定而丰富的内涵与坚实的法理基础;异议制度的生成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在诉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我国庭审中控辩双方当事人所享有的异议权而言,立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行重新检讨与重构,以适应我国庭审改革走向对抗制的需要。

  • 标签: 异议 诉讼模式 陪审团
  • 简介:在我国控辩式诉讼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公诉权与侦查、审判、辩护的多边诉讼关系仍存有错位和异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公诉与各诉讼主体追求正义的合力形成,甚至成为公诉权向广度和深度扩展的掣肘。公诉权的多边诉讼关系的调适应当顺应中国本土的司法规律和诉讼规律,以公诉权运行机制改革扭转诉侦关系的主导错位和诉审辩关系的三角异化,发挥公诉权的最大效能。

  • 标签: 公诉权 诉讼规律 诉讼关系 公诉机制改革
  • 简介: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意见北京市检察学会,北京市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去年,我们联合召开了有关刑诉法修改意见研讨会,与会代表就刑诉法修改提出了如下主要意见:一、无罪推定不宜作为刑诉法的原则无罪推定与有罪推定均不符合认识规律,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产物。因为他...

  • 标签: 检察机关 刑事诉讼法 无罪推定 当事人主义 国家工作人员 贪污贿赂案件
  • 简介:为支持DNA鉴定技术在刑事司法中的运用,德国刑事诉讼法于1997年新增加第81条e和f,于1998年新增加第81条g,于2005年新增加第81条h。德国立法机关就DNA证据的运用频繁地修改刑事诉讼法,不仅表明德国刑事司法法治化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还反映出德国立法机关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非常及时。

  • 标签: 德国刑事诉讼法 DNA检验 正当程序
  • 简介:随着试点工作步入深水区,量刑程序改革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独立量刑程序不应成为刑事审判的必经程序,控辩双方有权选择是否启动。目前,实行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从长远来看,完全独立的量刑程序才能更好地实现量刑改革的目标。在开展量刑程序试点改革工作时应防止一种倾向,即将量刑建议制度强行施行于每个案件中,而不顾量刑建议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并非所有的量刑情节都是在量刑程序中的待证事实。在量刑程序中,量刑情节的证明标准应该与定罪事实的证明标准有所区分,从重处罚和死刑的量刑情节应该有更高的证明标准。

  • 标签: 量刑程序改革 量刑建议权 模式选择 证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