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上请求的性质和类型决定着其是否适用消灭时效。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在功能定位,制度协调上存在着不同与交叉。基于两种时效制度设计的目的,结合上请求,请求不适用消灭时效而应适用取得时效,从而实现法的效率、公平和秩序价值。

  • 标签: 物上请求权 取得时效 消灭时效
  • 简介:权力设置应当遵循受制约与受保障之原则,失去监督之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缺乏保障之权力必然遭遇架空。权力运行过程中总会受到一定的干扰,因此权力设置应当配备一定的保障机制,使得权力享有者有足够的能力排除不当之干预。我国宪法规定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运行保障机制,使得检察独立运行受制于众多因素,导致检察监督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当前司法公信力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际,有必要正确认识检察运行保障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检察运作的保障机制,强化检察监督的实效。

  • 标签: 检察权 法律监督 保障机制
  • 简介:渔权是海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世界各国对海洋权益的争夺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因海洋渔业利益的冲突而对渔场、捕鱼的争夺。这种冲突和争夺始终伴随并促进着国际海洋法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一些重要的海洋法概念的形成和确立。专属经济区制度的确立,使得公海的渔权成为海争端的热点、焦点问题。中国在一些敏感海域的渔权、海不断受到一些国家的侵扰和蚕食。在领土主权和海洋管辖争议区域,渔业因其特有的灵活性、广布性、群众性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该放到所涉及的国际关系大局中考虑。此外,全球海洋生物资源已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渔业也是国家拓展外交、参与国际资源配置与管理、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领域。我国应当重视渔权的争取与维护,并通过加强渔业的实际存在和确立渔业在一些海域的主导地位,达到宣示主权和行使主权的效果。

  • 标签: 渔权 海权 海洋法
  • 简介:欲求法律解释之意义,必先讨论法律解释之目的问题;自来学者于之说明虽多,但总而言之,要不越乎左列二者之限界耳。甲主观说谓法律解释之目的,在探究立法者私人之意思而确定之,此旧派学者之所主张也。

  • 标签: 法律解释权 主观说 立法者 学者 意思
  • 简介:劳动抗辩是指劳动者享有的在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拒绝用人单位的劳动请求或劳动指示的权利,在性质上属自力救济。我国对劳动指示抗辩的直接法律规定主要在劳动保护法中,不过在劳动立法中却没有针对劳动请求抗辩的规定,《合同法》可以提供此种法律依据。实践中,劳动抗辩行使会遇到一些障碍,应有针对性地予以克服。劳动抗辩是保护劳动者生命健康的最佳方式,具有效率高且成本低的优势,其行使效果表现为暂停提供劳动,但一旦抗辩事由消失则劳动关系又恢复到正常状态。

  • 标签: 劳动者 劳动抗辩权 劳动请求 劳动指示
  • 简介:隐私在我国虽然已经得到广泛承认,但是关于其边界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需要继续研究。隐私固然存在宪法上的基础,但是主要属于民事权利的范畴。它的具体属性应当是具体人格而非一般人格,而且应当在我国未来的《人格法》中得到规定。隐私主要包括生活安宁和私人秘密两个方面,未来隐私的内容也应当以此为基础进行发展和扩张。个人信息资料不宜纳入隐私的范畴,它是相对独立于隐私的一种权利。

  • 标签: 隐私权 民事权利 具体人格权
  • 简介:劳动从狭义的工作到广义劳动,从个别劳动到集体劳动,其已发展为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的权利体系。劳动者的权利结构中,除劳动者个人权利外,还存在着劳动公益,其享有和受益者是现代工业社会的整个劳动者阶层,而非某个或某些特定的人,其往往由工会组织来具体行使,且在特征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权属性和强烈的公益属性。现有非诉机制对劳动公益保护的乏力和传统诉讼机制对劳动公益保护的局限性导致劳动公益困境的存在,分析公益诉讼的优势所在,并提出劳动公益诉讼制度,从原告资格、受案范围和举证责任方面尝试构建。

  • 标签: 劳动公益权 非诉机制 诉讼机制 困境 出路
  • 简介: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和代表素质的提高,乡镇人大已不仅仅满足于听取报告和提出建议、意见。在浙江省松阳、宁海等县市,一些乡镇人大在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为破解本行政区域内的发展难题起到了较好作用。

  • 标签: 乡镇人大 决定权 票决制 民主法制建设 代表素质 行政区域
  • 简介:知识产权是通过法律对他人行为进行人为制约的一种特权,其权利边界的模糊性导致完全适用财产规则并非有效率;加上知识产权法又是竞争法体系中的一环,当因知识产权排他的过度行使导致有损竞争的非效率性情形发生时,就有必要对知识产权的排他性进行限制。但现有限制知识产权排他性的方法无法应对侵权行为发生后的情形,因此事后通过限制知识产权人的停止侵害请求就成为必要。在我国限制停止侵害请求可采取以下思路,即由司法机关分别对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以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进行综合考量,并根据不同产业领域对排他性救济方式的不同诉求,灵活把握对知识产权人停止侵害请求权限制标准的严格程度。具体而言,在对是否限制知识产权人的停止侵害请求进行考量时,应考虑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市场因素、原被告的具体情况、公共利益等。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当法院否定停止侵害请求的情况下,必要时以替代性补偿金对权利人进行补偿,法院可依据自由裁量判令几倍于正常许可费的补偿金。

  • 标签: 知识产权 权利限制 停止侵害请求权 排他性
  • 简介:炒作矿业是一种违背资源配置与财产权配置的有害行为,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其得到效率性开发,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则促进了立法对囤积矿业的炒作行为的强制干预。矿业动态持有是市场配置资源规则与投机利益博弈的结果,符合现代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分析其法治性与合理性可为我国新时期的资源立法提供有利参考,确立可持续发展、生态并重的资源财产观。

  • 标签: 矿业权 炒作 法治 诚实信用 财产观
  • 简介:在集体林制度主体改革已建立明晰的林业产权制度的基础上,为使林农的处置和收益得到更好实现,通过市场手段推动森林资源资产的有序流转和优化配置已经势在必行。我国许多重点林区陆续开展了建立林交易中心的试点工作,目的就是为优化林业生产要素配置和促进林业社会化服务提供市场平台。但现阶段我国林交易中心的运作在机构定位和设置,交易主体、标的和程序,交易的配套服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境。

  • 标签: 集体林权改革 林权流转 林权交易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对于辩护制度做了重大修改,在辩护人职责、辩护人会见、阅卷等方面大大丰富了辩护的内涵。但是,很多有关辩护的法律条款规定比较模糊、抽象。为了防止律师辩护有关条款内容被虚化或者异化,亟待相关的解释对其细化或者明确化。只有作出合理的解释,才有可能守护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中关于辩护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果。

  • 标签: 辩护权 会见权 调查取证权 律师伪证
  • 简介:著作法存在诸多谜题,不仅体现在著作是纯粹的财产权还是财产与人格一体的逻辑困境上,更体现在相比作者而言,为何发明人缺乏独立完整的人格,署名可否转让,将法人视为作者的体系矛盾等等,且各国对作者人格的保护态度和设模式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引入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相区分的分析方法可以揭示:作者人格与其他权利一样皆为功能性建构,服务于特定的公众需求、经济水平及社会目标,而论证其正当性的哲学观念仅仅发挥着隐藏某一价值取向说服他人接受的修辞作用,而非揭示事物本质或科学真理,这恰恰彰显了法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内在规律。

  • 标签: 作者人格权 功能建构 心理偏好 修辞术
  • 简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现行禁止宅基地使用流转的制度安排已难以满足日益高涨的流转需求,且无法形成理论自洽,由此势必需要制度创新与变革。改革现行制度安排,允许宅基地使用流转,既是对现实需求的回应,更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及法学理论基础。

  • 标签: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 理论基础 资源优化 权利配置
  • 简介:代位权作为债的保全制度之一,其设立的目的在于督促债务人积极追索其拥有的债权,以维护债权人的利益。我国的代位制度在维护债权人利益的同时,在立法上却忽略了债务人的利益保护。必须从多个层面修改和完善代位制度,以期达到在维护债权人利益的同时,亦防止损害债务人利益。

  • 标签: 债权人 债务人 代位权
  • 简介:警察优先使用也是行政征用的一种,可以从行政征用的角度,对应然意义上的警察优先使用进行界定,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地立法建议。

  • 标签: 警察优先使用权 行政征用 立法
  • 简介:城镇国有土地出让合同的性质是民事合同抑或行政合同的争论在理论界从未停止,实践中对于其性质的认定也各有不同。通过对比分析了西方及我国关于行政合同的基本特征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国有土地使用出让合同并不是行政合同。在国有土地使用出让过程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拥有双重身份,这就决定了其行为的民事和行政的两种性质,两者不可混淆。明确了此种区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实现合同价值以及合同基本理论,国有土地使用出让合同应当认定为民事合同。

  • 标签: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行政合同 民事合同
  • 简介:涉外网络名誉侵权行为的实施地不易确定,损害结果地为数众多,传统民事管辖的规则面临挑战,目前国际上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做法。我国立法也没有明确的规定。针对网络名誉侵权行为的特点,网络名誉侵权案件应由侵权行为地法院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和受害人受损害的结果地,损害结果地是指诽谤言论的传播地,同时又是原告的住所地或居所地或工商营业所所在地或法人的营业地,如果侵权行为地和损害结果地不一致,由原告选择管辖法院。

  • 标签: 网络名誉侵权 国际民事管辖权 侵权行为地 损害结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