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6 个结果
  • 简介:法治是什么”这一命题对于法学学者来说是一个宏大且困难的题目。法治是现代社会所普遍认可的治理模式,西方法治思想随近代思想、政治革命产生以来,备受学者与政治家们的青睐,现今多数的法学研究都可归结到法治上来,法治本身的界定问题自然是一个宏大理论,其难度不言而喻。更让人不知所措的是,法治的概念界定问题在中国讨论了一个多世纪也不曾盖棺定论,“即便在标榜法治传统的西方,亦不曾有过一个公认的定义”。

  • 标签: 民主法治 西方法治思想 贵族 历史 转型 法学研究
  • 简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社会发展是政治管理手段的巨大变革。这意味着,以“革命”方式推进社会发展意识形态的终结;以权力为主导的纵向管理模式将出现平面化趋势,公权力机关和社会组织将会依据法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实施社会管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对社会管理创新以及社会转型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为实现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需要用法律限制权力的任意行使,把权力圈在笼子里面,充分发挥法律和法律方法的功能,重视法律的权威以及逻辑推理、修辞论证和理解解释等方法的作用。

  • 标签: 法治国家 法治社会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法律方法
  • 简介:<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任务,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从那时候起,关于人治、法制的议论就从未停止。理论界对这一论题曾经展开了持续三年的争论,高潮迭起,法治问题一时间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呼唤法治之声更是不绝于耳。尽管人们对法治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人治法治各自的利弊得失有不同的认识,甚至有人主张取消关于法治问题的争论,但法治问题还是每每被人提起,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 标签: 人治法治 国家机关 法治问题 腐败现象 现代法治社会 基本原则
  • 简介:法治起源于对人治条件下专制和独裁问题的解决,法治的目标是维护民主、保障人权。历史表明,国家机关对权力的滥用是破坏民主和侵犯人权最主要的力量,同时权力腐败又是其他一切违法犯罪赖以滋生的土壤。因此,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权。

  • 标签: 人治 法治 民主 依法治国 依法治权
  • 简介:经过25年全民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干部自觉学法用法的意识大大增强,并已成为一种新的执政风尚。但不可否认的是,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旧习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导干部的头脑中仍有残余。从"谁耽误嘉禾发展一阵子,就让他难受一辈子"的雷人口号,到信奉"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的强制、暴力拆迁事件;从用"红头文件"否决生效的司法裁定,到"什么法不法,老子就是法"的强硬态度,一些干部的表现,与依法治国的理念大相径庭。是这些领导干部不懂法吗?不是!从1986年至今,我国连续实施了5个全民法制宣传教育五年规划,一直把领导干部列为重点。各地也都推出了诸如任前法律知识考核制度、各类法律知识竞赛

  • 标签: 依法治国 “权” 法制宣传教育 法律知识竞赛 领导干部 拆迁事件
  • 简介:随着法治作为我国法制建设的战略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我国法学界再次兴起了对法治问题的研究热潮。这一研究已使我们对法治问题的认识在许多方面都深入了一步,如我们已注意区分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已开始研究法治的结构,探索中国法治之路的特殊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式...

  • 标签: 法治原则 法治观念 价值目标 法治实践 法治目标 法律制度
  • 简介: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以来,“建立法治行政,打造法治政府”的话题,一直激发人们孜孜不倦地去探寻其庐山真面目。本文试从法理学角度探讨法治行政、法治政府的具体目标、要求。

  • 标签: 和谐社会 法治行政 法治政府 具体目标 要求
  • 简介:德国法学教育受到德国联邦法、州法和大学自治法的规制,法律体制较为完整,法学教育全过程均受法律规制,实现了法治人才的法治化培养。中国法学教育面临规范文件散、规范效力低、存在法律规制空白等问题,对此可以借鉴德国法学教育经验。

  • 标签: 德国 法学教育 法治人才 法治化培养
  • 简介:现代法治理论的最初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尽管柏拉图在早期著作《理想国》中倡导贵族政体即贤人的人治,反对民主制和法治,但在其晚年的著作《法律论》中却转向法治主义。其弟子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则明确指出:法……

  • 标签: 现代法治 法治主义 民主制 人治 《政治学》 贵族政体
  • 简介:法治在理论上并且在其自身的参照系内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在实践中至今为止也没有一国彻底实现法治理想。本文分四部分论证:第一部分,法治简史,通过梳理几位着名学者对法治的理解,得出法治的一些普适性原则;第二部分,法治的内在矛盾,从第一部分得出的法治的一些普适性原则出发,论证法治本身固有的、只可调和却难以克服的四对矛盾;第三部分,试图超越,本部分主要对两种比较典型的试图解决法治矛盾的方案进行点评,并认为法治的理想难以实现;第四部分,无言结局,无言并不是不说,任何试图超越或整合法治的方案,都是不切实际的,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最终都是没有理想结局的。虽然不能克服法治的内在冲突,但我们不能就此采取虚无主义的方式,彻底放弃法治。毕竟迄今为止,法治仍是治理社会、解决纠纷的最好方式,我们应该走一条申庸的道路,借助实用主义的法杖,在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两极之间行走,这样可能会得到最佳的法律秩序,而且能最接近法治理想。

  • 标签: 法治 法治的尴尬 法治的内在矛盾 实用主义
  • 简介:法治精神指的是观念层次上的法治。揭示法治的内在精神旨在加强法治的“软件”系统建设。法治精神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法治理想;二、对法律的信仰;三、法治的价值取向;四、治法原则。

  • 标签: 法治 法治精神 理想 价值 信仰 原则
  • 简介:法治理想主义路线中,中国民间组织的法治意义被描绘成如下一幅法治秩序的生长图景:在国家与社会的合作互动中,多元化的民间组织通过协商、谈判参与立法实践,形成被共同认可的、且对国家法律有支撑和补充作用的“民间法”。法律运行方式亦从全能独断式向参与、协商式转变。然而,如此一幅民间法律治理的理想图景却遭遇到现阶段中国民间组织生长艰难的挑战。与法治理想主义以理想性立场为核心的分析进路不同,法治现实主义更关注法治现实进程及其制约因素,在民间组织等相关问题上,更强调分步推进战略,谨慎寻求得近期行动的可行性及其与远期行动之间的协调与衔接。由此,在几个重要方面形成了与法治理想主义不同的理论特点。

  • 标签: 法治理想主义 法治现实主义 民间组织
  • 简介:法治中国”概念之深层问题的合理澄清和理论的内在展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建立在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平台和分析框架之上。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多元现代性不仅能包容和超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价值纷争.而且能为不同文明背景下现代性的多种文化方案和制度模式的社会变迁过程及其内在诸多因素的持续互动提供结构上的理论分析模型.其理论潜力使之有可能成为一个合适的理论平台和可供借鉴的分析框架。从现实的学术语境来看,目前法学界法治的中国话语之兴起。其提供的二元对立框架并不足以回应“法治中国”的深层问题或作为合适的分析框架。由此.法治中国需要在多元现代性的视野下.走向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法治论辩框架。

  • 标签: 法治中国 多元现代性 分析框架 包容性
  • 简介:法治是社会治理的一种,社会治理是人在认识自然的规律和人的本性的基础上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并建立和维持秩序的过程.从民主的观点来看,社会治理的最高治权应当归于人民全体.执政者所掌握的只是使用权,因此他们对社会的治理不是一种统治,而是一种管理.好的社会治理称之为善治,而法治就是一种理想的善治.

  • 标签: 治理 善治 法治
  • 简介:论以法治官●郭道晖一、依法治国的实质在以法治权、治官一项政策、方针、口号的提出,在我们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往往可以立即得到一呼百应的效果。但是,要真正领会其含义,把握其精神实质,取得全党全体干部的共识,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认识与实践过程,往往在一...

  • 标签: “依法治国” 行政自由裁量权 以法治官 公职人员 以法治权 行政官员
  • 简介:宏大价值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具体政制、法律和程序.只有通过具体法治,才能使法治达到名归实至的境界.

  • 标签: 法治 法制 中国 价值取向
  • 简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这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国际经济分工合作调整形势下,指导我国进行产业调整的行动纲领。具体到规划和产业发展领域,亦应遵循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 标签: 依法治国 规划 战略性产业 国际经济 产业调整 现代服务业
  • 简介: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秦国依据其法治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与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变法过程中,商鞅主张依法而治,树立法的公正性、平等性、公开性与公信力。商鞅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因此君主应当制定法律,明确臣民获得利禄的途径。在法与德的关系上商鞅指出“德生于刑”,并认为社会的安定有序才是真正的德。商鞅还主张通过“壹赏”、“壹刑”、“壹教”的手段来规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最终建立一个“大治无为”的理想社会。

  • 标签: 好利恶害 德生于刑 重法维刑
  • 简介:<正>中华法系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以法治吏,历史上每一时期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都无一例外地将其作为强调的重点。决定中国文化命运的儒家主张以道德礼制为中心,化民成俗,拱手而治,天下归仁,即所谓“为政以德”,也就是每为今人所不满的我国古代的“人治”观念。事实上,儒家的“人治”并没有完全排斥“法治”的功能,这一点,早已为学人们所认可,关键是富有理性且应有建树的我们如何认识历史并加以借鉴。

  • 标签: 以法治吏 我国古代 吏治 儒家 礼制 诸葛亮
  • 简介:<正>一任何一个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都面临着一个用什么样的主要方法来治理国家的问题。在我国封建社会,一些有雄心大略的君主,曾多次与臣下讨论用什么方法才能使本朝长治久安。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他即位后不久,就与大臣们议论过这个问题。有一次,大臣封德彝说李世民是靠“神武平海内”的,因此应大力宣扬“神武”,而“文德”则微不足道,可以不那么重视。李世民不同意封德彝的“文不及武”的说法,认为“戡乱以武,守成以文”,应该文武并重,并指出“马上”可以

  • 标签: 以法治国 马克思主义 经济法律 治理国家 行为规则 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