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3 个结果
  • 简介: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 标签: 人民群众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 代表 政治利益 党的理论
  • 简介:罗斯科·庞德利益理论的根本诉求经历了从强调社会利益、社会正义到强调个人利益、个人自由这一转向过程。揭示出这一为大多数论者所忽略的转向过程不仅能够澄清既有讨论中的“社会利益论”和“中性框架论”这两种解读进路在理论上的误读之处和理论缺陷,从而对庞德利益理论的发展保有一种动态而全面的理解,更有助于在此基础上洞见庞德的利益理论所具有的表面上的开放性和根本上的封闭性,以及其封闭性为利益理论带来的理论限度——这种理论限度恰恰是我们在探寻一种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法律哲学时应当给予特别注意的。

  • 标签: 庞德 利益理论 社会利益 个人利益
  • 简介:2006年7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全国县乡两级人大进行换届选举,9亿选民直选“当家人”,这是社会主义民主一次最广泛、最深刻的实践。这次选举是宪法修正案将乡级人大任期由3年改为5年后县乡两级人大第一次同步换届选举。

  • 标签: 民主实践 换届选举 社会主义民主 宪法修正案
  • 简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产生过程之中。目前,对每一个代表在代表原选区或原选举单位的同时是否又代表全体人民的问题,宪法学界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的多层次性决定...

  • 标签: 人大代表 利益主体多元化 利益集团 利益群体 整体利益 人民代表
  • 简介:2004年是中国法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年。有着55年历史的法大及法大人,在推进中国法治进程和法学教育的过程中,任重道远。

  • 标签: 法治建设 法学教育
  • 简介:<正>法的价值、正义与利益的概念就当代中国法学来说,法的价值,或法律价值,是本世纪80年代从有些西方法学作品中引入的一个概念。从字面上讲,法的价值可以有不同的含义。第一,它指的是法促进哪些价值;第二,指法本身有哪些价值;第三,在不同类价值之间或同类价值之间发生矛盾时,法根据什么标准来对它们进行评价。从这一意义上讲,法的价值即指它的评价准则。美国法学家庞德(R·Pound)在其法理学作品中所讲的价值问题就是评价准则:在法律调整或安排背后"总有对各种互相冲突和互相重迭的利益进行评价的某种准则。""在法律史的各个经典时

  • 标签: 正义论 各种利益关系 局部利益 评价准则 法律调整 类价值
  • 简介:舒国滢教授新出文集《思如浮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以下引自本书文字,仅夹注页码),其标题一如舒教授一贯的风格,空灵、飘逸。作为"法大人札记"系列之一,该书依次分为"回忆与散思"、"人物与评论"、"序与跋"、"法学与方法"、"闲言与碎语"五大部分,并附有"采访集"。尽管"札记"这一定位具有较大的文体包容性,但将学术性质的"法学与方法"、"人物与评论"、"序与跋"置于散文化的"回忆与散思"之后同时又以兼具思想性和文学性的"闲言与碎语"结束这种颇不寻常的编排方式背后所隐含的作者用意,还是需要仔细体会的。

  • 标签: 中国法学界 教授 法律实践 学术 精神之旅 法哲学
  • 简介:党的十五大庄严地作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是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是全国法学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盼望已久的重大的科学决策,它极大地鼓舞着人心,向人们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美好的法治社会的前景,大大加快了全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许多省、市先后提出实施依

  • 标签: 依法治国 依法治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律化 法治社会 治国方略
  • 简介:<正>我国建国以来的四部宪法都规定的是计划经济的体制,今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计划经济修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修正之后的现行宪法是对1982年宪法的延续,是一部更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同时,市场经济也带来一些宪法问题需要思考。一、对平等权的理解。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竞争。市场经济使宪法上的平等权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包括公民之间的平等,而且包括法人之间、地方(法国

  • 标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平等权 现行宪法 计划经济 宪法修正案 社会主义宪法
  • 简介:<正>在当前法治与人治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单纯的法治,也没有过单纯的人治,任何统治阶级总是把法治与人治结合起来;有的同志甚至作了一个形象比喻:法是武器,人是战士,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好比武器同战士的关系,因而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时期,我们既要实行法治,也要实行人治,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

  • 标签: 以法治国 人治思想 资产阶级 法律制度 封建专制主义 社会主义法治
  • 简介: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的甄别和选择是界定公共利益的核心问题之一,学界亦争论很大。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实际上不是一组对应的概念,前者从主体角度,强调利益的公共性;后者从目的角度,强调利益的营利性。判定一个项目到底属于公共利益还是商业利益,要以直接目的为判断标准,以公共利益明显为原则。公共利益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但其并不否认私人开发,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法律上的经营方式进行管理。公共利益的非营利性是指公共利益的提供者不能从中赚取利益,并不意味着公共利益排除了经营性行为,在我国现阶段应严格坚持公共利益的非营利性。

  • 标签: 公共利益 商业利益 非营利性
  • 简介:德国、日本等国刑法明确区分了财物与财产性利益,我国刑法未作此区分,故不能按照德国、日本的刑法规定确定我国刑法中的财物的外延;在我国刑法中,财物应当包括财产性利益;盗窃罪的对象既可以是财物,也可以是财产性利益。但是,“盗窃”以行为人将他人占有或享有的财产性利益转移为自己或者第三者占有或者享有为前提。盗用他人交通工具或者盗窃欠条的,成立对交通工具或者欠条的盗窃,而不是对财产性利益的盗窃。由于非法占有目的的对象包括对财物本身的占有以及对财物所蕴含的经济价值的占有,所以,对于盗用他人交通工具或者盗窃欠条的行为,可以按行为人所取得的经济价值计算盗窃数额。对于侵害他人不动产的案件,需要区分行为对象是不动产本身还是不动产的产权,进而确定侵害行为的性质。

  • 标签: 盗窃罪 财产性利益 行为特征 行为对象 数额计算
  • 简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精神上的损害要重于身体上的损害。然而,在我国精神安宁权并没有得到立法的认可。将精神安宁人格利益纳入到具体人格权中是对人们人格权的更有力的保护。

  • 标签: 精神安宁 人格 利益
  • 简介:上诉利益是指当事人在原审法院受到了不利裁判,上诉审法院针对这种不利裁判进行救济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关于上诉利益的识别,在学理上主要有形式不服说、旧实体不服说、新实体不服说和折衷说四种不同的学说,其中第三种学说相对合理,其所主张的基本思路值得肯定。我国上诉立案制度有必要增加上诉利益要件。

  • 标签: 民事上诉 上诉立案 上诉利益 识别标准
  • 简介:转型时期的中国正面临更加复杂和多样的社会问题,核心问题是控制日益表面化的利益冲突。法律对利益冲突的控制应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用立法建立起服务于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利益整合制度,分配利益,保障利益和协商利益,在宏观上防范利益冲突的发生;二是用司法建立合法利益的救济机制,抑制非法利益,平衡合法利益,包容法外利益,在微观上解决具体的利益冲突。

  • 标签: 利益冲突 法律控制 利益整合 中国
  • 简介:环境利益属于公共利益。传统法律理论认为,公共利益的保护是政府的职权和责任,只有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本文认为,除了政府可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外,也应当允许社会公众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直接参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即建立环境公益的政府和公众的双轨保护制度。为此,特别应在环境保护立法中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赋予公众独立的环境保护主体资格和相应的权利义务。

  • 标签: 公共利益 代表 保护制度 传统法律 权利义务 公益
  • 简介:利益是人类社会一切历史活动的原动力。人们恪守法或违背法,并不在于法律本身而在于法所保护的利益或者说是行为所追求的利益。一定的利益差别,产生不同的利益关系主体,由于社会权利关系首先是作为一种利益关系表

  • 标签: 各种利益关系 宪法确认 利益差别 权利关系 利益主体 利益调整
  • 简介:<正>一、保险利益原则及其目的保险利益原则是指,保险利益构成保险合同的效力要件,对于保险合同的效力具有基础评价意义,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保险标的是指作为保险对象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或者人的寿命和身体。保险标的或者为财产和财产利益,或者为人身和人身利益,但投保人对之应当有利害关系或者有法律上认可的利益。所谓利害关系或者法律上认可的利益,对于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并无本质的差别。保险利益原则的根本目的在于防止道德危险的发生而更好地实现保险“分散危险和消化损失”的功能。但是,保险利益作为保险合同的效力要件,其目的因财产保险合同和人身保险合同而有些差异。

  • 标签: 保险利益原则 投保人 被保险人 人身保险合同 人身保险利益 利害关系
  • 简介:信赖和信赖利益赔偿并无必然联系,信赖利益赔偿与过错也无必然联系,信赖利益赔偿与期待利益赔偿也非绝对的排斥,在例外情况下可以同时主张,信赖利益赔偿不限于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形,在合同合法有效但又不适宜给予期待利益赔偿时,也可以适用信赖利益赔偿。

  • 标签: 信赖 过错 信赖利益 信赖利益赔偿 期待利益赔偿
  • 简介:利益要件是我国刑法关于贿赂犯罪构成中独具特色的规定。从与德日立法的比较来看,我国刑法中的利益要件扮演着德日刑法中职务要件的职能,是反映权钱交易本质的核心要件,但以利益要件替代职务要件的规定方式使我国刑法偏离了通过行为模式本身反映犯罪本质的轨道,对犯罪本质的揭示和犯罪构成的解释颇费周折。利益要件最突出的特征是不平衡性,表现为利益要件的设置造成了贿赂犯罪对合性的严重失衡,无法对贿赂犯罪实现标本兼治。利益要件的不正当性,即谋取行为作为客观方面内容本身所反映出的权钱交易特征和利益要件中利益的不正当属性。

  • 标签: 贿赂犯罪 利益要件 体系性地位 不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