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对分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和管制不同刑种的数罪如何实行并罚?这是我国刑法理论上存在较大争议的一个问题。对此问题,目前大致有三种看法:其一,主张先将轻刑种的刑期换算为重刑种的刑期,再按限制加重原则实行并罚。不少论著持这一观点,但在理论上尚欠

  • 标签: 刑种 罪刑相适应原则 并科原则 自由刑 轻刑 判处死刑
  • 简介:<正>一、应用霍夫曼计算法和莱布尼茨计算法的场合霍夫曼计算法和莱布尼茨计算法应用于人身损害赔偿中将来的多次给付改为现在的一次性给付场合。根据请求给付的时间不同,给付可以分为现在的给付和将来的给付。将来的给付是指从现在开始到将来的多次给付或者将来的一次给付。

  • 标签: 计算法 莱布尼茨 霍夫曼 利息 审判实践 本金
  • 简介:本文借助对美国教育平权案件的分析,思考了算法的伦理基础与法律解释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若干美国大学招生政策中的算法的分析,可以发现算法并非一种完全价值中立的活动,算法总是隐含了价值判断。法律解释应当反思算法的伦理基础,而不应当盲目信任或依赖某种算法。同时,应当发展一种基于技艺的法律解释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运用某种算法,但法律解释方法应当将算法和特定历史传统与语境相结合,在特定的历史传统与语境中寻求弥合社会分歧、引领社会共识的法律解释方法。

  • 标签: 算法 歧视 平等保护 法律解释 技艺
  • 简介:算法的基本原则一直为财税法学界所关注,但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宪政下的公共财政为背景探讨预算法的基本原则,旨在从预算法的本质出发,从财政法体系和预算法的内在逻辑解读预算法的基本原则。

  • 标签: 预算法 公共财政 法的本质 内在逻辑 法学界 财政法
  • 简介:“一个行为无效而却具备他行为要件的,并且他行为又合乎当事人意思的,则视他行为有效”、①此为罗马法之规则,而为现代民法所继承。但我国民法未采纳此规则,主要原因是,我国法律过分强调社会经济秩序对民事行为的要求,过分强调国家对民事行为的干预,而忽视社会经济效率的要求,忽视对民事行为当事人意志自由的保护。主要表现在,我国民法对民事行为有效的条件要求过于严格,而对无效的范围则规定得过于宽泛。此立法宗旨必然导致司法实践对民事行为效力的职能干预和过于严格化的有效性审查,从而使无效民事行为大量产生。因此,在民事行为存在无效原因的情况下,法律自然木可能允许法官通过对当事人意思表示解释的方式而使其生效。随着改革的

  • 标签: 无效民事行为 当事人 无效的民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 替代行为 意思表示解释
  • 简介:体育教学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方面实现角色的转变,从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从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参与者,从控制者转变为合作者,从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要达到这些转变,要求教师要紧随时代发展,不断自我学习,具备更强的组织、观察能力及更深的专业知识、技巧.

  • 标签: 体育教学 组织者 合作者 指导者 体育教师
  • 简介:乱纷纷的杂物从各种体面的现代化小区高层落下,砸坏了过路行人,也砸晕了法律人。关于高空抛物的法律责任,不同观点的法学专家、法律人、业主、物业公司,乃至政府职能部门,争论不休,至今连个取信于多数人的主流观点都没有。但实践不能等待,法律必须给予一个现实的解决办法,哪怕只是权宜之策。

  • 标签: 法律人 思维转换 政府职能部门 法律责任 法学专家 物业公司
  • 简介:语感是对语言的某种感觉,是一种民族语方思维的优化机制,它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语言,尤其是语言结构。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差异的对比,阐述了语感在翻译时结构转换中所的重要作用。

  • 标签: 语感 翻译 结构转换 英语 汉语 语言结构
  • 简介:转换债券的几个法律问题●刘卫东作为金融衍生工具的一个品种,可转换债券(以下简称转券)从八十年代起在国际资本市场异军突起,备受瞩目。1994年欧洲可转换美元债券的发行总值达186亿美元。日本可转券品种的数量仅次于国债,成为股市规模扩容的一种主要途径。...

  • 标签: 可转换债券 公司法 股票期权 持有人 资本市场 公司债券
  • 简介:"民权"与"人权"这两个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概念均源出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之中。民权所代表的是一个"群"的范畴,关涉的是国家(古希腊城邦)权力的合法来源,以及国家权力运作的最高合法依据;人权则是一个"个体"概念,意味着个体作为社会的一个单元在国家、社会中具有的价值和尊严,是确定国家权力限度的界标。从民权到人权,人权高于民权,是西方政治法律文化传统生成演进的基本方向和主要特征。由于中国近世以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救亡图存"和"富国强民",致使其在接受西方宪政文化时首先认同的是民权,而不是人权;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观念则为移进西方民权思想与议会制度从"文化"意义上架起了一座桥梁。民权这一具有独立价值的概念始终被融化在强烈的民族主义洪流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由"合群"而复兴而强盛的"工具理性"。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五四人"不再仅仅希望通过张扬民权以创建一个团结合群的民族国家,而更是呼唤一个能够给予个体全面自由发展天地的新型社会的到来,从民权向人权转换的时代于是得以开启。但"五四人"自觉不自觉地又把人权当作是救国的新工具,把民族主义因素灌注于人权之中,从而使得由民权向人权的转换成了未完成的交响曲。

  • 标签: 民权 人权 梁启超 知识分子 五四人 民族主义
  • 简介:<正>美国属联邦制国家,实行功能性的三层预算管理体制,即联邦政府预算、州政府预算、地方政府预算(包括县和市政府预算)。各级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监督均有严格的法律制度。本文拟对美国联邦的预算法律制度作一简略的介绍。

  • 标签: 预算法律 预算局 国会 联邦预算 预算委员会 编制预算
  • 简介:算法定是预算民主的产物,其形式意义在于保障支出必须且只能在预算规定范围内进行。然而,在预算法的制度框架之下,形式意义的预算法定面临失灵的困境,预算对支出失去约束效力。实质意义的预算法定放松了对预算执行者具体支配资金的行为约束,拓宽了预算事前授权的范围,与此同时将规制重心转移至预算资金使用的重大变动、预算执行过程以及影响预算执行的外部因素上,使预算效力重新得以实现,并确立了立法者与执行者预算权配置的新的平衡点。我国《预算法》的修订应当以实质意义的预算法定为方向,建构适应其要求的制度体系,扩大预算授权范围,确立预算变更的多元可控机制,规定绩效预算的基本框架,制定宏观总额控制规则。

  • 标签: 预算法定 形式意义 实质意义 预算约束 预算支出 《预算法》修订
  • 简介:中国走向和谐社会的进程在法律领域的展开表现为建立新型的宪政,而建立宪政的理论前提就是重构法的理念。实现法的根本理念的转换应当从对过去一个时期奉行的阶级专政的法律理念的反思和批判开始。应当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和定位人的法律角色、法的逻辑构造方式、法的正义观念等。

  • 标签: 和谐社会 法治 法的理念 宪政
  • 简介:我国混合的犯罪概念兼具入罪与出罪两大功能,但在罪刑法定原则之社会保护机能及四要件犯罪构成下,入罪功能不难取得对出罪功能的优势,这潜含着侵犯人权的巨大隐患。在我国刑法短时间内难以确立形式的犯罪概念,并难以在其基础上构建违法性阻却事由在犯罪论体系中地位明确且人权保障有力的犯罪构成理论的情况下,坚持强化刑法混合的犯罪概念之出罪功能,虚化其所具有的入罪功能,实现入罪与出罪两大功能向单一出罪功能转换,并以此来指导当前的刑法司法实务从而践行人权保障的理念,不失为推进我国刑事法治化进程中削减负面效应的务实之举。

  • 标签: 犯罪概念 入罪 出罪 违法性
  • 简介:中国电视剧中的崇高范畴作为世俗社会的价值认同符号,其价值范式发生了嬗变。崇高的价值秩序从纵向的精英启蒙转向了横向的平民启蒙。经典崇高中依赖纵向超越建构先验精神世界的精英价值基础,被编码为对于日常生活的有限意义进行肯定的平民价值范式。在横向的平民启蒙中建构的崇高在价值基础上依托于日常生活的价值体现,更强调日常生活语境中的书写和价值认同的当下性与情感的逻辑意义。

  • 标签: 中国电视剧 崇高 审美价值 日常生活 启蒙
  • 简介:预算的概念及其特征是预算法中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法学界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缺乏研究,现有表述只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而修订和完善《预算法》,首先必须对此加以重新认识和探讨。

  • 标签: 预算 预算法基本问题 控权
  • 简介:<正>一、经济体制转换与行政立法的失衡经济体制转换作为一种社会变革,实质上是对行政机关、市场主体和公民个人行为模式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而立法,当然也包括行政立法,作为公正分配价值和社会利益的手段,必然也要涉及行政机关、市场主体和公民

  • 标签: 行政立法 行政机关 经济体制转换 市场主体 利害关系人 几个问题
  • 简介:在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财政预算的法治化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而要真正充分实现财政预算的法治化,就必须准确把握预算法的双重法律属性。预算法具有经济法与宪法的双重法律属性,两方面的属性统一于当前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之中。充分认识并把握预算法的这种双重法律属性,对于科学构建预算法理论体系、合理安排我国预算法中的相关制度、妥善解决预算法实际运行中的各种实践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预算法的双重法律属性,财政预算法治化就是要分别在宪法层面和经济法层面加强财政预算法律制度完善。从立法的角度来看,在宪法和经济法的框架体系之内,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财政预算法治化路径,应当是我国今后财政立法工作的努力方向。

  • 标签: 国家治理 预算法 双重法律属性 宪法 经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