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法”最初为“刑”之一种,即流放。作为刑罚,其本身就含有惩罚与遏止两重含义。“法”字从“水”,“水”既是一种惩罚的手段,同时又作为永恒的象征。《说文解字》说“平之如水”,强调的是“法”的规范统一特性,而不是其公平性。“法”字的含义经过了“刑”、“刑赏”和以刑赏为保障的各种社会规范三个发展阶段,其完备时期是在战国时期。

  • 标签: 规范
  • 简介:汤寿潜(1856—1917),原名震,字蛰仙(一字蛰先),浙江山阴人(今杭州萧山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和立宪派。其一生最大的政治诉求乃是君主立宪政体。1890年他在《危言》中就明确提出设议院的主张,是中国近代较早主张移植西方民主政体的思想家之一。

  • 标签: 君主立宪政体 汤寿潜 思想论 古义 宪法 西方民主政体
  • 简介:<正>我们认为:张作一案只能定抢劫罪。理由如下:第一,盗窃罪的主要特征是,以秘密窃取的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这是盗窃罪与抢劫罪的主要区别。在此案中,罪犯张作是当着刘氏的面,并在刘再三央求“别拿走东西”的情况下,“拿”走财物的。仅此一点,足以说明张的行为不是“秘密盗窃”,故不构成盗窃罪。当然,必须承认,在刘氏发现之前,张的行为确系盗窃,但是,当刘氏发现了张在行窃,而张并未因

  • 标签: 抢劫罪 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盗窃罪 刘氏 吸收犯 抢劫行为
  • 简介:<正>我认为张作的行为应定为抢夺罪。理由如下:我国《刑法》规定的侵犯财产罪中各种具此犯罪的构成要件,既具有共同特征,又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共同的特征是,行为人主观上都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其行为侵害的客体都是社会主义公私财产关系;其不同的特征是:实施各种具体犯罪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各不相同。因此、行为特征如何就成为

  • 标签: 抢夺罪 行为特征 盗窃行为 侵犯财产罪 犯罪行为 被害人
  • 简介:<正>按照《刑法》规定,抢夺罪、抢劫罪、盗窃罪是属侵犯财产的犯罪,都是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这是它的三者的共性。但是,由于三者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即对犯罪的手段、方法的要求不同,因而,它们之间又互有区别。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这里的乘

  • 标签: 抢夺罪 公私财物 非法占有 犯罪构成 犯罪行为 盗窃罪
  • 简介: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对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的思想家。其撰写的《日本国》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日本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在《日本国》中,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后宪政制度现状的客观评介,为近代中国输入了全新宪政思想,也为清末宪政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 标签: 黄遵宪 《日本国志》 宪政改革
  • 简介:SIFIs的道德风险、不公平竞争及负外部性等会导致SIFIs与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故SIFIs监管制度的核心是平衡SIFIs与非SIFIs、SIFIs与金融消费者、SIFIs与SIFIs管理层、SIFIs与SIFIs股东及债权人、SIFIs母国与东道国等之间的利益冲突。平衡的法律路径是重新调整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以实现金融安全、金融效率与金融公平之间的法价值平衡。危机后的SIFIs监管改革就是围绕上述平衡所进行的规则创新。这些创新启示着我国应基于上述平衡借鉴国际经验完善SIFIs监管制度:确定SIFIs认定规则并课之以特殊义务;扩大金融消费者保护范围并课以SIFIs金融消费者保护义务;以管理层薪酬控制为重点完善SIFIs的公司治理;以金融市场约束机制为重点完善SIFIs风险防范与处置制度;依据合作与对等原则完善SIFIs国际监管协调制度。

  • 标签: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金融监管 利益冲突 权义平衡
  • 简介:以法为业之人若无自由与独立,则该国法的精神必将不停地遭受到各种丑恶行为与权势的腐蚀与蹂躏,法律职业人的“大学之道”就是以仁养心,以制事,以善法匡天下。法律人力量的真正强大是将其心志置身于社会的土壤,心怀天下以贵其身。法以载道必以仁义为己任。法律职业是异化性与自主选择性双重属性的统一。

  • 标签: 法律职业人 独立精神 以仁养心 以义制事 善法
  • 简介: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观日道人、东海公等,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外交家、史学家和思想家。其撰写的《日本国》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日本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在《日本国》中,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和研究。出于对中日如何收回“治外法权”问题的关心,黄遵宪对日本刑法改革进行了细心的考察,并对日本仿照法国而制定的刑法典进行了较大篇幅的翻译和评介。黄遵宪的《日本国》为近代中国输入了全新刑法思想和法典范式,对清末的刑法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日本国志》 刑法改革 中国近代 黄遵宪 百科全书 明治维新
  • 简介:研究者通常认为国际法领域的现代汉语语词之发展肇端于丁韪良(WilliamA.P.Martin)翻译的惠顿(HenryWheaton)《国际法要素》(ElementsofInternationalLaw),这本书于1864年在总理衙门资助之下由崇实馆刊印。丁韪良将书的标题译为“万国公法”,

  • 标签: 国际法 《海国图志》 万民法 中国 汉译 编纂
  • 简介:清中期以降,绵延纷飞的战火,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也吹响了这个已沉睡多时的东方大国觉醒的号角。与此同时,包括法学在内的西学大规模东渐,并在与古老中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中逐渐显现优势,中国法制近现代就此发端。

  • 标签: 中国近代史 民法学 私权 冲突与融合 中华文明 中国法制
  • 简介:中国民法史研究的进步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展开的。清朝末年,许多中国近代社会的启蒙者面对千年变局和西学东渐,比对西洋系统细致的民法典,认为民权的不发达是中国积贫积弱的重要历史成因,并发出了自古中国无民法的感叹,其中以梁启超(1873—1929)的言论最具影响:“我国法律界最不幸者,私法部分全付阙如之一事也”。“我国法律之发达,垂三千年,法典之文,万牛可汗,而关于私法之规定,殆绝无之”。“此所以法令虽如牛毛,而民法竞如麟角也。”此说后演变为中国是没有民法传统的民族的观点。但翻阅中国历代法典,关于民事的法律规定昭然在册,民法虚无主义的观点自然难以成说,民国时期学者对中国民法史的研究有显著进步。

  • 标签: 民法史 物权关系 中国近现代 宋代 中国近代社会 民法典
  • 简介:劫机犯王华在台湾地区服刑完毕被遣返回大陆,不应该再面临大陆司法机关的再次审判。台湾地区司法机关的刑事判决应该得到大陆司法机关的承认与执行。该案也凸显了大陆与台湾地区刑事管辖权的冲突,刑事诉讼移管和已决犯移管是目前解决两岸刑事管辖权冲突的有效途径。本案的研究对于日后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发生类似跨法域刑事管辖权竞合的解决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双重审判 刑事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刑事诉讼移管 已决犯移管
  • 简介:西安市物资回收利用总公司经过50多年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一个拥有4家全资公司、4家控股公司、16个独立核算单位、资产总额过亿元的企业。公司以经营废旧物资为主,并涉足房地产开发、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不锈钢等多项经营业务,年销售额最高达2亿元人民币。

  • 标签: 控股公司 废旧物资 回收利用 西安市 党委书记 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