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随着金融市场不断的发展,证券犯罪也呈日益严重的趋势,作为证券犯罪的一种,证券内幕交易行为是一种在证券市场上经常性的犯罪行为。内幕交易主体的认定是刑法领域认定内幕交易的重要环节。然而,我国《刑法》及《证券法》对于内幕交易主体的法律规定尚存不足之处。通过内幕交易罪主体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完善关于证券内幕交易罪的立法,使立法更具明确性、刑法设置更具合理性、刑事司法更具正当性。

  • 标签: 证券 内幕交易 主体
  • 简介: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基于需求膨胀与有限政府的内在紧张,私主体参与行政任务被认为是各国打破行政垄断、推行公共行政改革的共同选择。但基于国家任务之不完全可授性、公民权利保障之不可克减性以及法律制度供给之非充分性等法理,私主体参与行政任务并非毫无界限。应当在遵循基本权利保留、适度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健全立法保障、恪守行政谦抑、完善社会监督,实现私主体参与行政任务的良好效果。

  • 标签: 私主体 行政任务 公共利益 公民权利
  • 简介:微商至今没有明确的法律主体地位,进入市场也没有任何的资格审查和认证,相应的法律规范和监管机制更是少之又少,造成微商市场上鱼龙混杂,欺诈蒙骗盛行。为了使微商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更新,也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应有的保护,应尽快完善微商的法律主体制度,并对相应的配套措施进行探索和尝试,以完善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对新兴商务主体的规制。

  • 标签: 微商 主体地位 运营模式 工商登记
  • 简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37条创设了“公共企业”的信息公开义务。针对“哪些企业具有信息公开义务;如何界定公共企业信息公开主体资格”的问题,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论证:首先,立足规范视角,对公共企业信息公开主体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梳理,引出内涵界定不明和外延概括不清的主体资格问题;其次,通过法官视角和学者视角,具体考察了相关裁判和学说的思路及其在逻辑论证上难以周延的不足;最后,透过域外视角,并再次回归规范视角,并借由“公用事业”推导出公共企业信息公开主体具有行为的公益性、一定的垄断性、受行政规制性和受政策支持性这“四性”,进而提出“两步走”的主体资格识别标准。

  • 标签: 信息公开 公共企业 公开主体 规范法学
  • 简介:传统智慧财产虽承受着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双重负面评价,被视为末道小技,难登大雅之堂,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中智慧财产之缺席或不发达。本文于还原历史之前提下,比较中西文化异同,探究传统智慧财产之主体分类并解析其内在价值理念与法权设计,力图为今时之知识产权立法、司法提供有益借鉴。

  • 标签: 传统智慧财产 主体类型 价值诉求 法权构造
  • 简介:公私协力是当前环境治理转型的基础和主导范式。其中,环境私主体治理是与行政公权治理相对称的另一种环境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私主体治理实践包括自主治理模式、排污者自我规制模式和通过契约的治理模式三类,它们对我国环境私主体治理的法治化具有借镜意义。面对环境治理转型的实际需要,我国应当通过"以法律规则与公共政策为中心的形式合法性建构"、"以问题导向机制为指引的实体制度建构"和"以程序机制为重点的过程建构"为路径,构筑相应的制度体系。

  • 标签: 环境私主体治理 公私协力 自主治理 自我规制 契约
  • 简介:一直以来,国有企业以其管理独特的经营模式、产权构成,在市场经济中进行经营管理,通过民事法律关系实现其特殊的公共性职能,在民事主体中占据一定地位。厘清国有企业民事主体性质问题,对于编撰民法典过程中的民事主体制度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民事主体 国有企业 公共性职能
  • 简介:从笛卡儿到康德,西方近现代哲学建构了主体性的哲学范式,人成了确定无疑的主体。随着语言哲学的兴起,主体范式日趋衰落,从哲学到文学领域,充斥着主体死亡的情结。作者中心主义随着主体范式的兴衰而兴衰,主体范式的兴起建构了创造性的作者,而主体范式的衰落使作者沦为功能作者。作者之创造不再是人格的表现、个性的表达,作者不再是实际执笔者,作者沦落为一种话语实践与功能性表达。民间文学作品、孤儿作品、作者商标化意味着著作权领域中作者的终结、意味着作者中心主义的衰退。

  • 标签: 作者中心主义 主体范式 创造作者 功能作者
  • 简介:法律全球化特别是西方法律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引发了中国社会甚或非西方社会中法秩序的二元化:一个是名义上居社会生活主流、整体上来源于西方的国家法秩序,另一个是实际上居社会生活主流却'上不了台面'的、源自于历史传统的民间法秩序。从场域公共秩序逻辑角度所建构之法律全球化背景下的民间法哲学论纲,确立了一种像国家法主体思维一样的民间法主体思维,主张:当下中国法治秩序状态的真正实现不能仅仅倚靠国家法及其所支撑的国家法治秩序,还要仰赖民间法及其所支撑的民间法治秩序;是为法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法治二元观。

  • 标签: 法治 场域公共秩序 法律全球化 民间法哲学
  • 简介:市场思维在高等教育领域扩大化的试练,缘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及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外部效应、技术性与体制性垄断、信息不对称、机会与结果分配不公平等属性与特征。学生资助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以及资源配置方式,能够保障教育消费者的权益,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它是政府补充教育公共物品,应对公共选择的一项重要政府干预制度。

  • 标签: 高等教育市场 政府干预 学生资助
  • 简介:教师体罚学生致死的行为是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还是过失致人死亡罪,抑或意外事件?这个问题直接决定着对教师的定罪量刑,影响着教师的基本权利。而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正确区分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和意外事件。

  • 标签: 体罚 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 过失致人死亡 意外事件
  • 简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市场经济的理念开始逐渐增强,很多大学生都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去做兼职,但是这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劳动法问题,如何确保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享受应有的劳动法规,这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 标签: 兼职 在校大学生 现状 权益
  • 简介:学生法治观念淡薄,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自身特点出发,其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缺失是一个主要原因。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关注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缺失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以此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大学生 法律意识 对策 现状
  • 简介:近年来时常发生的"大学生状告母校"案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学生处分权力的异化,亟待法律规范、制度约束与监督。高校纪检监察机关对学生处分权的有效监督,既是依法治校的应有之义,又是学生权利保障的内在要求。

  • 标签: 高校 学生处分权 纪检监察
  • 简介:H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故事',本质上是科层制风险治理问题。通过个案可以深化对科层组织行动逻辑的理解:当遭遇治理风险,其会主动建构风险;面对风险信息处理困境,促发自我保护机制;对于专业的风险评估,心理矛盾;在风险的分配上,倾向于风险转移和规避。责任追究的不合理,不仅会将其风险规避的行动逻辑推向极端,也可能迫于压力在具体个案中胡乱问责。治理目标的置换和相应治理技术的开发,可能进一步导致基层治理的'内卷化'。在当下中国的制度和社会环境中,该问题具有普遍性意义。基层组织往往将风险转移、规避置于治理目标的突出位置,导致治理技术的异化,使风险冲击更加不可控。因而,需要建构综合性的治理框架,嵌入法制系统,增强科层体制面对风险冲击的灵活性和回应能力。

  • 标签: 风险 科层制 基层治理 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