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前言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贫民出身的皇帝。他奠定了两汉四百余年的基业。使中国封建社会登上第一个高峰。他及他的汉帝国所创造的汉文化至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国最大的民族称为“汉族”,外国人称我们为“汉人”,我们说的语言被称之为“汉语”……这一切都与刘邦密不可分。

  • 标签: 刘邦 考辨 身世 中国封建社会 中国历史 汉高祖
  • 简介:范增故里何处?这本来是明确的,中介绍范增时,第一句就是"居鄛人范增".但中国古今地名沿革情况十分复杂,一名多地的太多了.所以,居鄛究竟在今何处?这就有了分歧:(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称:居巢:①春秋时为吴楚交争之地,旧说即殷周巢国.在今安徽六安东北,或作在今巢县(巢湖市居巢区)东北.一说其时以居巢为名的不只一邑,殷周的巢只是其中之一.②古县名.巢一作鄛,秦置,治所在今安徽桐城南.项羽的谋臣范增即本县人.更明确称:范增:(前277--前204)项羽谋士,居鄛(今安徽桐城南)人.确认范增故里在今桐城县南.

  • 标签: 范增 《史记·项羽本纪》 中介 考辨 故里
  • 简介:“尚白斋本”乃《槃余事》之最早刊本,通过分析其文献来源,可知该书实际主要依据《遵生八笺》撰写而成,间采《洞天清录》《新增格古要论》《经籍会通》《升庵集》等近人与前代多部文献材料,能知出处者约占全书百分之九十,研究者在引用时需加以核实与鉴别。厘清《槃余事》取材来源,不仅弥补了原书不注出处之缺憾,对于进一步甄別版本异同、考察成书过程、完善点校工作等也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取材情况表明,所谓相对可靠的“尚白斋本”实际也是伪托之作。

  • 标签: 屠隆 考槃余事 尚白斋本 取材 考辨
  • 简介:历来认为,孔子当年离开鲁国到列国去是“周游列国”。本文从考察孔子离开鲁国的原因,孔子到各国的作为,以及孔子在途中所遭遇的种种灾难,说明他不是“周游列国”,而是为着传播“仁政德治”的理想去“寻访列国”。目前,全国冒出了多个孔子问津处,作者以翔实的史料,如湖北武汉新洲在西汉时期挖出的“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淮南王刘安在邾城建亭修庙,首创问津书院,硕学鸿儒来问津书院讲学,清代康熙、嘉庆皇帝给问津书院题写金匾,以及问津书院的文脉影响深远等充足史料,确认孔子当年在武汉新洲问津。

  • 标签: 孔子 周游 寻访 新洲 问津书院
  • 简介:舜帝,亦名虞舜、重华,是中华上古“五帝”之一。如果说黄帝初启中华一统国体,颛顼、唐尧壮大华族的话,那么,虞舜则继往开来德化四方,部落联盟达到极盛而趋于解体,文明王朝孕育成熟而呼之欲出,为夏禹完成奴隶制王朝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虞舜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至大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历朝历代备受推崇和敬仰。

  • 标签: 舜帝 湖南 籍贯 图腾崇拜 永州
  • 简介:中国古代灾荒防治思想内容丰富。根据其内容异同,基本可分为灾害防治思想和灾害救助思想两部分。过去灾害史研究存在一种偏颇认识,即把灾害救助思想视为消极救灾思想。而把灾害防治思想作为积极救灾思想。但从现代灾害科学系统减灾的观点来分析,所谓消极救灾思想并不符合灾害史实,也与减灾系统工程理论相悖。消极救灾思想的提法应予以重新审视。

  • 标签: 灾害防治 灾荒 古代 中国 灾害救助 救灾思想
  • 简介:唐代名将张土贵,东征西战,戎马倥偬,不仅为唐朝的建立立有汗马功劳,而且是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积极参与者,为拥戴唐太宗登基的功臣之一。如此杰出的一代名将,却被有关薛仁贵的民间传说、古代小说及戏曲描绘为十恶不赦的头号大奸臣。此与史实相谬千里,实在是天大的历史冤案,当还之以清白。

  • 标签: 张士贵 忠奸 考辨
  • 简介:关于利玛窦最负盛名的著作《天主实义》的成书过程,虽前辈学人撰文多有发明,然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另外,此书与同时期其他几部相关著作的关系。并未得到清晰的阐明。本文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上述问题。详细的文本分析显示,《天主实义》在结构和内容上多有因袭罗明坚《新编西竺国天主实录》和范礼安的《日本教理手册》,特别是可能属于初稿的前四篇的大部分章节。另外,本文亦根据《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和《利玛窦书信集》及其他相关记载,诸多章节可能的写作时间和契机,附带论及《天主实义》和利氏晚年所编辑《要理问答》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利玛窦 《天主实义》 明末天主教
  • 简介:<正>李白自天宝元年(742)应诏赴阙,天宝三载(745)即被放归山,关于他离开长安的原因,一种说法是由于杨贵妃进谗而被逐。近人考证此一段公案最为详备者,当推郭沫若先生的专著《李白与杜甫》:唐人韦叡的《松窗录》(原书佚,《太平广记》中有收录)记载高力士以脱靴为深耻,挑拨杨玉环,说李白在《清平调词》中“以赵飞燕比妃子,是贱之甚矣!”(锷按:原书作“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李白《清平调词三章》有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因而使李白失掉了杨玉环的欢心。唐玄宗曾经三次想授李白以官职,便被杨玉环阻挠了三次。这件

  • 标签: 高力士 唐人 长安 考辨 妃子 旧唐书
  • 简介:玄言诗是与抒情诗并列的诗歌类型,实质是玄学思维主导的,以究天人之际与泛理感悟为指向的新诗体。玄学思维是玄言诗生成的主因,它不同于传统抒情诗重情感象喻的通感思维,而是通感思维与理性思维融合的结果,是重理感玄悟的新的诗学思维。玄言诗在魏晋以前已有漫长的演化史,它孕育于《易经》玄言,萌芽于春秋战国《老子》、《庄子》、《楚辞》、《易传》的玄言短章,发展于两汉的玄言小诗。玄言诗体与抒情诗体并行发展的历史亦折射出两种诗学思维方式玄学思维与通感思维对人类艺术精神的影响。

  • 标签: 玄言诗 诗学思维 玄学思维 通感思维
  • 简介:九三学社是与中国共产党和衷共济、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为民、履职尽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九三学社于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创建,至今已逾70年,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九三学社内部对其成立过程持有不同观点。一般认为,九三学社是在“民主科学座谈会”的基础上改建而来,因此,九三学社有个前身。但也有人认为九三学社系吴藻溪等人创建,所谓的“民主科学座谈会”这一前身根本不存在。笔者认为,九三学社实由两股力量发起,一股力量是许德珩、潘菽等人,另一股力量是吴藻溪及其身边的同事和学生;前者是九三学社代表性成员,后者为九三学社的筹备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两股人员汇流之后,共同成为九三学社的发起人。九三学社的创建经历了不对外公开且无具体组织形态的座谈会阶段、萌发创立组织理念的九三座谈会阶段、以及九三学社的筹备成立阶段。

  • 标签: 座谈会 九三座谈会 九三学社
  • 简介:<正>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居住在今滇西的哀牢王类牢率其部族与东汉王朝发生了战争。受东汉王朝召募,邪龙县(今魏山)昆明夷首领卤承率部众打败了哀牢人。卤承因此被东汉政府封为“破虏傍邑侯”。关于“破虏傍邑侯”这一封号,一般人并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王宏道先生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三期发表的《关于哀牢与昆明及濮的关系和族属问题》一文认为,“破虏”指的是“破敌”,“邑侯”指的是一种爵位。卤承打败的是哀牢人,故封号应当是“破虏哀牢邑侯”,以“傍”取代“哀牢”,说明“哀牢”人也称“傍”人。又根据清代著名语言学家钱大昕所提古代轻唇音与重唇音不分的结论,认为“傍”应读如“濮”,哀牢人应当是濮人。在作出上述推断后,王先生认为哀牢人与昆明夷的这次战斗在一定意义上是公元一世纪作为今南亚语系佤崩语支各族的先民与作为今藏彝语族彝语支的彝族先民的一次战斗。我个人认为对“破虏傍邑侯”作这样的解释并由此认为“哀牢”人即“傍”人,亦即“濮”人的理由并不充分,还可进一步探讨。

  • 标签: 昆明夷 汉王朝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少数民族 南亚语系 彝族先民
  • 简介:<正>据说古时候苏州人娶媳妇,不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要用掌扇、黄盖、银瓜等装饰品,以显示尊贵的气派,而掌扇上又无一例外地粘贴上"翰林官"三个字。后来有个名叫周卜世的苏州人来到扬州,一个扬州人在闲谈中问:"你们苏州的老百姓为什么都不娶媳妇?"周卜世惊讶地反问:"哪有这回事?"那扬州人道:"我曾经在苏州住过几年,看了无数次彩轿迎亲,却都是翰林院的官员,何曾有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这虽说是戏谑之言,却也尖锐地嘲讽了苏州人这种当官的情结(见清人王应奎

  • 标签: 扬州 苏州人 老百姓 称呼 警察 百万
  • 简介: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件为人瞩目的“丁沈公案”。其中内容之一是丁玲在回忆录中指名说,“我对这个人的为人是知道得很清楚的。在那种风风雨雨的浪涛里,他向来胆小,怕受牵连。”①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沈从文个人品格,而且也涉及到沈从文研究。沈从文与丁玲相识...

  • 标签: 沈从文 丁玲 国民党 胡也频 《湘行散记》 《魍魉世界》
  • 简介: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除了宪法、法律、法规、条例、规范之外,还有政治生活的原则,经济运行的法则,人际关系的准则等等。

  • 标签: 中国 三个代表 政治权利 民主权利 领导权威
  • 简介:剥茧抽丝真凶杜亚民房晓民1998年元月6日,伤害案受害者延生武握着西安市新城公安分局预审科办案民警杨慰问的手,用真诚而愧疚的语气说:“谢谢你们查出了害死我大女儿的真凶,她终于可以瞑目了……”这话背后有一个沉重的故事———小事不忍两家饭馆斗出血案西安...

  • 标签: 派出所 取保候审 伤害致死 辨真 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 剥茧
  • 简介:<正>国人等级观念积淀甚厚,看人处事总要先掂掂身份。吃饭谁坐上,举步哪走前,皆得依身份而定。至于台上如何排座次,报端怎样列名次,更是“术业有专攻”。本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讲求身份只要适度,不成繁礼缛节,委实必要,无可厚非。象刘邦坐了朝廷第一把交椅后,其把兄弟们还是那个看牛坪的“水平”,在皇宫海饮狂歌,击柱助兴,竞无高低上下,自然不成体统。或如上所述,不该坐上席而

  • 标签: 失身份 术业有专攻 孙中山 “父母官” 公开表明 等级观念
  • 简介:<正>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位?说者不一。《白虎通·号篇》云:“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也。’……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这两个说法,自东汉起,为后人所沿袭(直至今天,还有不少人采此两说)。但究其实,两说都是不准确的。

  • 标签: 五霸 晋文公 秦穆公 齐桓公 楚庄王 宋襄公
  • 简介:深邃博奥的哲学思想,并非"唯心"、"消极"、"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体系,而是以唯物、积极和代表平民阶级为主导,唯物之中有唯心,唯心之中有唯物;积极之中有消极,消极之中有积极;且着眼于整体的人和人生中不利的一面,大致属于弱势群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儒道两家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 标签: 《庄子》哲学 唯物 积极 平民阶级
  • 简介:<正>近年来,一些报刊文章、导游资料,以及旅游丛书等,对九华山的历史都作了一些考证和介绍,具有一定的价值,但这些介绍中的某些说法尚不够确切,其中有的是由来已久的讹传,有的是新出现的失误,也有的还待商榷。这里仅提出三点辨析意见,供参考。一、关于九华山今名的由来。目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认为起名于李白诗《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以下简称《望九华》)。诗文是:“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

  • 标签: 九华山 李白诗 供参考 青阳 华峰 金乔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