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5 个结果
  • 简介:严复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开创了教育救国的道路,最早制定了德、智、体全面育人的方针,在文化上他突破"中体西用"的模式,主张从体用一致上全面学习西方的长处,达到救国图强的目的。严复是北京大学首任校长,在艰难条件下对维护北大生存和开创学科改革有过重大贡献。严复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品格,对我国当代教育也有诸多启发。

  • 标签: 严复 教育救国 中体西用 说帖 《天演论》 国民素质
  • 简介:通过国家的现代化来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人孜孜追求的梦想.但中国真正开始步人现代化的正确轨道,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而始的。中国共产党所以能超越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的努力而使中国的现代化由梦想变成现实,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国向现代化目标迈进时.能够根据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

  • 标签: 国家现代化 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 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目标
  • 简介: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思想理论宣传工作摆在党生死攸关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对干部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更是始终贯穿在我们党建设的始终。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自成立以来,一直担负着干部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更是探索出了一系列针对在职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教育制度,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 标签: 理论讲师团 领导干部 思想理论教育 制度
  • 简介:我国现代公安教育培训发轫于早期现代化启动阶段的晚清时期,在民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我党在建国早期的保卫教育培训也为现代公安教育培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因应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公安教育培训也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迁。

  • 标签: 公安教育培训 变迁 发展 创新
  • 简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系涵盖三个理论面向:一是"民为邦本"思想,二是"民为君本"思想,三是"民为官本"思想。国家、君主、官吏皆以"民"为根本的思想理念,对中国近代政府管理思想中重视"民权"的法制理念、提倡"民约"的民主精神,有一定的理论启示作用;与当代我们所提倡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有契合之处,为我们更好地领会和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府管理理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民族思想资源。

  • 标签: 民本 政府管理 民权 三个有利于 以人为本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与全球化教育、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进入反思和深化阶段,并且开始从“民族国家多元文化教育”向“全球社会多元文化教育”转向,在新的发展路径中,多元文化教育仍然面临着如何调适国家、民族利益与全世界共同利益,以及文化诉求、经济诉求与政治诉求的复杂关系。

  • 标签: 多元文化 教育 文化霸权 美国
  • 简介:建设国际水平的现代警察大学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关于对现代大学的思考,首先要理清现代大学的内涵及其基本要素。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及大学制度对现代大学的建立,尤其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地启示和借鉴作用。

  • 标签: 现代大学 警察大学 西方 中国
  • 简介: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高等教育管理在服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通过依法治校促进管理的制度现代化,通过以德治校实现管理的观念现代化。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统一的观念基础在于确立高等教育管理的德法协同观、核心价值观、大学文化观与人才培养观。依法治校与此德治校相统一的制度协调在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环境,高校管理法治的运行体制,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度载体,成员权益保护的保障机制。

  • 标签: 教育现代化 制度现代化 观念现代化 以德治校 依法治校
  • 简介: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是现实的、具有社会性及实践性人,人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全面、自由、充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为核心的教育培养活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从而提高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普遍和全面的提升。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人学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简介:现代刑事惩罚措施出现了高度统一化趋势,即以监禁时间的长短作为罪行惩罚的主要手段。从后现代主义解构视角看,这种趋势是现代理论指导下的必然结果:是形而上逻辑方法在法学中运用的结果;是实效性驱使下的必然结果;是权力、知识和法律一体化模式的必然结果。只有建构与刑事惩罚目的相适应的惩罚理念,建构与罪行相对应的惩罚手段,建构与引起罪行原因相联系的刑事惩罚措施,建构动态的惩罚机制.才能够有效避免和解决这种统一化趋势带来的种种法律问题。

  • 标签: 后现代视野 刑罚措施 解构 建构
  • 简介:在我国,犯罪成立即构成犯罪,然而在现行的犯罪成立评价模型中,其评价前提及评价要件却始终面临"技术化"的难题——社会危害性的形式、实质之分造成的罪与非罪的天壤之别,以及犯罪阻却事由的"游离"下犯罪成立的判断先于构成要件的排除。鉴于此,实现犯罪评价前提的技术化界定、明确犯罪阻却事由及其价值、完成犯罪构成要件与犯罪成立理论的合理衔接,进而实现所有行为都能依犯罪成立评价模型进行直接判断势在必行。

  • 标签: 犯罪评价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成立
  • 简介:本书考虑的是:认真思考90年代之后涌现出的问题,如何能够重新审视和推进现有的争辩,进而为关于社会变迁和发展的社会理论化进程作出贡献。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系统性)替代选择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社会正义和不平等议题仍很重要,仍然迫切需要找到解决它们的办法;本书就这种生活的后果提出了各种问题。本书的论点,立基于经典社会理论,但也有所超越,正视了那些将我们与经典理论家的世界区别开的重要鸿沟。

  • 标签: 社会理论 转型 90年代 社会变迁 社会正义 理论化
  • 简介:所有针对社会危害性概念的批判几乎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即真正有损于犯罪认定的,并不在于这一概念自身的内容是否具有规范性,而是其背后所代表的犯罪本质观念。犯罪本质理论不应成为刑法研究的内容,因为其会导致犯罪判断的笼统与超法规化,不利于司法实践的操作。以社会危害性说为代表的犯罪本质论,实质是将追问犯罪的本质作为刑事诉讼的唯一目标,且这一目标的实现仅依赖于对社会危害性的笼统证明,这损害了犯罪认定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科学的犯罪论的阶层体系,应当取消社会危害性所代表的犯罪本质观念。

  • 标签: 社会危害性 法益侵害 犯罪本质
  • 简介:一事不再理原则起源于古罗马的"一案不二讼",后发展成既判力理论与禁止双重危险理论。既判力理论确立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在确保法院裁判的终局性,在维护法院的司法权威,提高司法效率方面发挥了相当的作用。但其无法解决在案件得到法院终局裁定前,控方的重复起诉问题。禁止双重危险理论从禁止被告遭受两次痛苦角度,来禁止控方的双重起诉,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其在制约控诉机关诉权的行使,有力保障被告人人权方面作用显著。但"危险"难以界定。而诉讼系属理论却能解决确定判决以前的重复追究问题,且具有相当的确定性,与大陆法国家的法律文化与制度相适应。我国应当以既判力理论与诉讼系属理论理论基础,在理论上建构刑事一事不再理原则。

  • 标签: 一事不再理 既判力 禁止双重危险 案件系属法院
  • 简介:吕群蓉在《东南学术》2012年第3期撰文认为,现代科技和工业使社会风险无处不在,经济的全球化将这种风险更是无限放大,个体已经无法单独抵御现代风险,现代风险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分担。而医学只是一门科学,其永远只能无限接近医学真理,却不能穷尽真理,因为真理是发展的,医务人员为医学的发展上下求索,不应当独自承担医疗风险,

  • 标签: 风险分担 医疗风险 现代科技 社会风险 医务人员 全球化
  • 简介:调查说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理论如何实现自觉自信自强是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重中之重。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加快,强化理论支撑的任务十分迫切,而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极为重要。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觉 自强 自信 话语体系 伟大复兴
  • 简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硬伤"一词使用得最多、最热的领域莫过于语言文字方面。人们把电视剧、书刊中那些语言文字上的、知识性的毛病叫做"硬伤",主要是由于它们是十分明显的,一看便知,是"常识性的错误"。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将领导干部理论缺失,不视

  • 标签: 理论缺失 缺失硬伤 领导干部理论
  • 简介:在法学领域,公平就是正义,衡平则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手段,公平责任从根本上讲是出于对个案正义的追求,是衡平这种法律适用方法在侵权责任法中的具体表现;公平责任立足于矫正正义,且充分体现了矫正正义,是沟通一般正义与个别正义的桥梁,其主要通过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来实现;公平责任是公平原则在侵权责任法领域的具体应用。

  • 标签: 公平责任 衡平原则 矫正正义 自由裁量 公平原则
  • 简介:可以说如何看待人的两重性,即他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大体决定了关于人的理论的基本走向;是否科学地摆正了这两种属性的位置,往往关系到这种理论的命运。社会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的,它把人类社会行为所反映的心理现象及心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如果在研究中看不到人的心理的自然基础,

  • 标签: 《社会心理学》 态度理论 序言 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 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