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一'中国周边'研究缘起中共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确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塑造与阐述习近平思想关于国际关系和大国外交的新理论体系,成为新时代重要的历史性任务。'中国周边'应是这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将'周边国家'从'第三世界'概念中划出单列后,中国周边外交在整体外交全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十九大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至少在2035年中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前)。

  • 标签: 周边地区 周边国家 周边外交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周边
  • 简介:一创建'中国周边'的机遇首先,国家从战略层面对'周边'的高度重视,为'中国周边'的创建提供了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七十年来,历来重视'周边'。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与一批周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期间虽受'文革'影响有所偏离,但总体上执行了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新确立了和平共处外交战略的指导地位,'周边'一词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在中国外交和安全战略研究的文献之中。据学者研究,'周边'一词于1988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 标签: 周边外交
  • 简介:提出'中国周边'这个概念,在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并非没有基础,它的基础不仅是几十年来中国周边外交的实践,更建立在古代东亚国际关系的丰富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2003年,韩裔美国学者康灿雄(DavidKang)曾发表文章,指出如果仅仅从基于欧洲的历史经验提炼的国际关系理论来理解亚洲,会导致认识上出现很大的偏差,因为亚洲的经验、亚洲的文化、亚洲国家的行为模式与欧洲国家有较大的不同。为了更好地解释亚洲国家的行为,需要对历史上以及当前的东亚国际关系做更为深入和符合实际的研究和分析,需要从亚洲的视角来理解亚洲,而不能只是把亚洲或者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作为西方国家关系理论的一个普通案例来对待。

  • 标签: 国际关系理论 历史经验 东亚国际关系 西方国际关系 朝贡体系 周边外交
  • 简介:政治认同是一国人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衡量一国政治制度、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的一个标准。在对华“政治认同”的问题上,美国媒体主要持否定态度,用其狭隘并带有偏见的政治认同来凝视中国,呈现出一种自以为是的自我意识,枉顾中国社会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社会经验,这也反映了美国主导国际话语霸权的现实。中国需积极应对,努力提升自身国际话语权,并逐渐构建一个开放包容、有序竞争的国际话语体系。

  • 标签: 国际涉 对华政治 态度特征
  • 简介:日本首相是否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一直是困扰战后中日关系的重要问题。2012年12月,安倍晋三再次当选日本首相。翌年12月,安倍突然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中、韩乃至美国的谴责和抗议。然而,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安倍再也没有参拜靖国神社。为什么安倍在2013年参拜靖国神社,但在2014年和2015年却停止参拜了呢?导致安倍这一对华政策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本文通过追溯2012年至2015年期间中日两国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外交互动,试图从'政治生存'的理论分析途径来解读日本在靖国问题上应对中国压力的不同反应。本文认为,日本首相的国内政治正当性,是影响安倍在靖国问题上面对中国外压时决定让步与否的较为重要的因素。

  • 标签: 政治生存 安倍内阁 靖国神社 对华外交
  • 简介:'中国周边'以中国周边国家与地区为特定研究对象,以跨学科研究为主要方法,以服务于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宗旨。'中国周边'属于地区国别研究,致力于揭示和描述中国周边地区的特有发展规律与个性特征。中国立场与中国视角,是'中国周边'内在规定性,也是'中国周边'科学性与客观性的重要保证。'中国周边'研究领域应聚焦三个层面:国别研究、区域发展以及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标签: 周边地区 个性特征 中国周边 周边外交
  • 简介:在国内和区域市场以及贸易协定的相互推动下,东盟与中国的经济一体化正不断加强。尽管区域贸易协定已极大推进了中国跨国企业在东盟地区的参与,但一个重要问题是,东南亚国家的中小企业是否愿意参与并从这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受益。本文主要考察了中国跨国企业在东盟与当地中小企业的互动。通过对奇瑞汽车的案例研究,本文发现,虽然中国跨国企业的业务受国家'走出去'战略与优惠的区域贸易协定的影响较大,但东道国的国家政策对外国企业的进入也有重要影响。奇瑞在马来西亚的经验显示,中国跨国企业在当地的联系与溢出效应有限,因为大多数企业都极大依赖于其当地伙伴企业的贸易网络。本文认为,奇瑞需调整其区域战略,使其在国际价值链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 标签: 跨国企业 中小企业 地区经济一体化 中国—东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