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话语实践理论和语言存在论两条线索概述了国外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发展历程,对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理论的丰富内容和一般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目的是要阐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尽管它包含着多重理论张力,但是却恰恰展现了自身的理论生命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 话语实践理论 语言存在论
  • 简介:青年"穷游"现象作为近年来一股流行之风,借由网络及社会化媒介迅速演变,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文化特征的亚文化。它兴起于青年对都市喧嚣文化的抵抗,对精神家园崩溃的抵抗以及对慢生活的追求。通过"从旅行直播到生命故事"和"从穷游圈子到旅行文学"两种方式来完成青年穷游自我形象的构建及身份认同的展示。然而,集"拍摄者"、"叙述者"于一身的青年穷游一族对风景美图的过分关注,使其难掩"表演"、"自恋"的嫌疑,在消费社会里更是成为商业化收编意识形态收编的对象。

  • 标签: 穷游 亚文化 表演 收编
  • 简介:高尔夫运动的特点吸引了追求新兴运动的时尚青年,其特有的文化本质能帮助社会转型期青年逐步建立个人的道德规范。但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高尔夫运动成为青年眼中的"凤台锦袍",可望不可即。通过加强高尔夫运动的宣传力度、让青年充分了解高尔夫运动;挖掘高尔夫创意、开发多样化的产品,让高尔夫运动融入青年生活,满足青年对高尔夫运动的需求。

  • 标签: 高尔夫 青年 文化
  • 简介:本文对《多元文化间的对话:困境、矛盾和冲突》和《“种族”股份有限公司》两部著作进行了评述,认为前者从本质上平等这一现代理想的角度探讨了多元文化主义的矛盾,并指出了这一矛盾由“他者”构成的民族多样性完全不同;而后者则将民族性视为是那些“民族的他者”创造出来的结果,这些“民族的他者”是带有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的自主性主体。而这种建立在文化商品化基础上的“民族自我塑造”模式已经使许多族群开始重新建构他们自己民族的分类体系。在重新建构民族性的过程中,大多数族群并没有将他们的文化商品化,而只是将其传统知识和风俗习惯更加民族化。

  • 标签: 多元文化主义 族群认同 民族性 文化商品化
  • 简介:印度文化经历了雅利安文化、伊斯兰文化、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交流碰撞,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多样性。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双刃剑效应,一方面有利于印度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印度成为世界文化大国,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竞争,并为印度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提供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又会对国家的治理和整合形成障碍,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地区、民族、教派和种姓阶层之间产生不均衡,拖延社会改造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激化宗教矛盾和种族矛盾,成为国家不稳定的因素。印度正谋求成为文化大国,印度政府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措施已成为保障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基本国策之一。但是,与此同时,印度也面临着如何将这种多样性的力量加以有效整合、并使之变成促进现代发展的积极力量的问题。

  • 标签: 印度文化 文化多样性 民族 宗教 语言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了身份如何在媒体充斥的晚期资本主义世界中发挥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培养抵抗商品化逻辑的身份。文章首先探讨了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消费社会》以及德勒兹和瓜塔里的《反俄狄浦斯》这两部作品对资本主义精神分裂之间关系的分析,并指出了两部作品之间的矛盾之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拉康及后拉康的精神分析及视觉文化理论进行分析,作者进一步指出,晚期资本主义视觉文化的形成和瓦解速度越来越快,使得个体获得和解除身份的速度也随之加快。最后,文章对三种激进的精神分裂症式的政治行动者进行了评论,并在一般意义上探讨了精神分裂症式的政治行动对于抵抗晚期资本主义逻辑的可能性。

  • 标签: 资本主义 精神分裂 自我认同 晚期资本主义 视觉文化
  • 简介:文化心理学视角来看,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生成机制是重"身"轻"心","权威""孝"、"功名"心态、"关系"意识等文化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我们应选择的文化心理治理路径有:转变重"身"轻"心"的心理,满足青少年的精神需求;放下"权威"思想姿态,青少年平等对话;淡化"功名"心态,激发青少年潜能;弱化传统的"关系"意识,培养青少年的公共意识。

  • 标签: 青少年犯罪 生成机制 治理路径 文化心理学
  • 简介:基于文化生态的视角审视和把握高校共青团文化建设的基因组合职能重塑对于推进高校共青团组织积极构建青年群体特点相契合、青年成长规律相适应的"青年话语表达体系"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消解文化现代性对高校共青团造成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对立,就要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推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的变革,将情感元素、教育元素、专业元素植入共青团活动的创作理念之中,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育人目的。

  • 标签: 高校共青团 文化生态 青年话语体系 思想引领
  • 简介:犯罪显著性概念存在文化解释维度,也只有在文化解释中重新审视犯罪显著性的定义和关键变量,才能发现文献中存在矛盾和巨大争议的原因。对西方刑事司法中的这一概念进行文化解释必须涉及对西方现代化视野下的刑罚观的产生流变的解读。为什么会产生矫正主义新保守主义刑罚观,以及两种相互对立的刑罚观在西方现代具体犯罪惩罚社会控制措施中所起到的社会意识形态指引作用,是理解犯罪显著性概念乃至重新构建这一概念的关键路径。也正是基于这种文化论的解释机理,西方意识形态下的犯罪观念犯罪治理变化才能得到更为充分的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下中国的犯罪治理理论的方法论研究和实践。

  • 标签: 犯罪显著性 文化解释 矫正主义 新保守主义 刑罚观
  • 简介:数字化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碎片化趋势。"猎人"亚文化是由青年虚拟"猎人"身份建构的,以共同的游戏理念和共享游戏实践为基础的,青年痴迷于怪物猎人游戏的一种亚文化现象。青年的"猎人"身份、官方大型主题活动和青年"猎人"自发组织的小型聚会、对周边产品的追捧等,是青年"猎人"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专属的社群方式和独特的符号系统、强调四人共同狩猎的团队协作、自发组织和建构"猎人"亚文化"生态圈",崇尚共享意向等,是青年"猎人"亚文化的主要特点。"猎人"亚文化是青年在文化上的一种探索和创新。

  • 标签: 青年 亚文化 “猎人”亚文化
  • 简介:深入研究青年文化规律,是引导青年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青年文化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和发展规律。从微观的视角来看,首先,青年文化是在反抗主文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其次青年文化依托大众传播媒介和商业兴起流行;最后,青年文化在式微的过程中主体逐渐衰落,部分被主文化收编和整合。

  • 标签: 青年文化 发展规律 微观视角
  • 简介:随着东欧国家共产主义的破产以及全球化理论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已然失去了其作为一个历史分期范畴和批评概念的可信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并未进入“晚期”,相反却迎来了它最强大的复兴,因此称之为发达资本主义更为恰如其分。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后现代主义的幻象消解之后,我们该如何描述当前的历史状况,或者说当今发达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作者认为,我们只有把焦点从“后现代知识”转移到“当代艺术”,才能更好地理解当前历史经验的结构变化。如果说现代性是资本的时间文化的话,那么在其当前形式中的“当代性”就是表达全球现代性之统一性的时间结构,而当代艺术的后观念状况就是当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逻辑。

  • 标签: 后现代 全球化 发达资本主义 当代性 后观念状况
  • 简介:印度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有元典性的文化之一,对世界文明的衍生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印度通过加强文化立法、创新发展模式和开发传统资源等措施不断维护其文化多样性,使其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从而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中国应很好地借鉴印度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成功经验,消除文化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多措并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繁荣。

  • 标签: 印度 文化多样性 维护 启示
  • 简介:会议活动2月7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刘云山主持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贴中心任务、弘扬改革精神,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着力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树立新风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 标签: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动态 会议活动
  • 简介:196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关系恶化,东欧国家中只有阿尔巴尼亚选择支持中国,中国建立了友好深厚的友谊。中国方面,除了对阿尔巴尼亚经济资助、政治支持外,还签订了文化援助合同,派遣优秀文化教育工作者到阿尔巴尼亚进行文化支援。本文是对到阿尔巴尼亚教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蒋祖慧编导、教钢琴的陈比纲教授和教授英语的张载梁教授的口述实录。三位文化教育工作者从工作经历、异国印象、阿方关系、生活娱乐等方面回忆了文化支援阿尔巴尼亚的历史事实体会感触,从文化层面展示了特殊历史时期两国的“蜜月”关系。

  • 标签: 文化援助 芭蕾舞剧 友谊
  • 简介:“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具有科学真理性和现实实践性相统一的品质。但是,文化心理认同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否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都将处于关闭和静默状态。如从劳动观来看,正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劳动作用和劳动者地位的阐释、劳动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劳动问题根本解决的方案设计等方面,继承和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基因,致使所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民众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也使民众感受到这种劳动观的真理性。

  • 标签: 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 传播 传统文化 底蕴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成为广大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青年是广大民众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最具活力的群体,然而,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不尽如人意。要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心目中的认同心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桥梁功能,将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移植到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中,以此推动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建设。

  • 标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机制
  • 简介:独裁统治一直为人们所深恶痛绝,人们也会为推翻独裁统治鼓掌欢呼,但独裁统治终结后一定会出现民主吗?伊拉克独裁统治已终结多年,但今天的伊拉克以及整个地区仍战乱纷争。很多“失效国家”向我们表明,取代独裁专制的并不一定是民主,也许是无政府状态,这对这些国家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国家的作用是要保障稳定的政治局面,在能够有效运转的专制统治与日渐失效或已经失效的国家之间,我们会怎样选择?民主发挥作用至少需要一个基本稳定的环境,一个国家的有效运转更应被置于重要的位置。现在看来,全球政治将不会以民主和专制来划分,而是会被分为有效政府和无效政府。西方国家应该慎重考虑的是,支持他国推翻专制后,该国是否能够建立有效的政府。伊拉克也许是一个可以让美国进行反思的很好的例子。

  • 标签: 独裁 无政府 民主 国家 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