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现实,要求转变传统的犯罪治理思路,让刑法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工作中去并逐步实现犯罪治理智能化、专业化。但考虑到刑法本身兼具的救济性和剥夺性、信息网络技术的两面性,刑法参与社会治理的前提在于树立全新的刑法观、犯罪治理观。一种以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关注“人”的刑法观念的确立既具有现实基础,又符合时代精神。未来在此观念引领下开展的犯罪治理工作,应将刑事法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归于“现实的人”,实现个人、社会、自然的整体和谐。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以人为中心 刑法观 犯罪治理 自洽性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主义哲学这门学科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的人学思想也是极其丰富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人"的研究,基于马克主义人学中的"人"的塑造和立德树人教育中的"人"的塑造的目标一致性,通过探究和研习马克主义人学思想的内涵和价值,科学把握学校立德树人与人学思想之间的关系,对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塑造青年的优良品德,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人学 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 立德树人
  • 简介:马克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主义中国化产生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迄今为止,马克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五次推进,每一次推进都是在更高程度上审视和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马克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实践、历史、主题都呈现出明确的'承—进'关系。马克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这是紧密联系的三个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承—进”关系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简介:马克从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根本目标,为了探索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数学,并在此过程中将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信念扎根于坚如磐石的科学基础上。马克对于数学的系统研究同其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目标相辅相成,正是基于此,马克将数学视为研究政治经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进而上升为精神休养的“重要伴侣”。马克对数学的热爱反映了他将崇高的理想同个人旨趣有机结合,并以满腔热情投入到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斗争中。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应有意识地将现代经济学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将其运用于当代经济问题分析,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学研究。

  • 标签: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 数学
  • 简介:自起源于汉语的'生产'被日本借用,赋予其经济含义,用来表示'财富的创造',以'生产'为第一词素的系列派生词逐步出现,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概念经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到马克那里,成为一个表示经济基础的经济哲学概念,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马克的'生产力'概念传入中国,经历了从非马克主义马克主义的转变,在译词形式上表现为由'生产力'和'生产诸力'同时对译英文productiveforces,德文Produktivekraft,最后确定'生产力'为统一定译词。这一定译词超越了'生产诸力'等译法,体现了马克主义的'生产力'概念不仅是一个经济哲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这一过程就是马克productiveforces/Produktivekraft概念中国化的过程。

  • 标签: 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概念 中国化
  • 简介:以整体性思维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须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把握马克主义马克主义中国化历史和马克主义中国化现实的整体性内在要求基础上,既用马克主义整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整体创新马克主义,不断实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整体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不断开辟21世纪中国马克主义新境界。

  • 标签: 整体性思维 21世纪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创新发展
  • 简介:马克的'定在中的自由'观,是对伊壁鸠鲁'自由'和'定在'的扬弃。马克的'定在中的自由',意味着'自由'是在相关规定性中的自由,因而不是绝对的,具有相对性;'自由'在运动中产生,因此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可变性;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因此不是客观的,具有主观性;它是脱离抽象的个别性的存在,因此不是抽象的,具有现实性。

  • 标签: 马克思 自然哲学 定在中的自由
  • 简介: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要求,习近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立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实现了马克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推进党的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其中贯穿着的立场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所阐释的观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所采用的方法形成了新时代管党治管实践的鲜明风格。

  • 标签: 习近平 党的建设 立场观点方法
  • 简介:在纪念马克诞辰200周年和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总结探析推进改革开放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拓马克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历程和启示,其意义深远。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历代主要领导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站在时代的高度肩负历史的使命,锐意进取,坚定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有效地实现了伟大理论与伟大实践的完美结合。坚定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发展,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经验所在。

  • 标签: 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程 启示
  • 简介:马克基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视角阐释了其分配非正义的思想: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依赖基础上的分配非正义、资本主义社会物的依赖基础上的分配非正义、社会主义社会偶然基础上的分配非正义。上述分配非正义显然诉诸于一种理想的正义分配标准,即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分配正义。马克经典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疏裂使我国的分配非正义呈现出特殊性:物的依赖基础上的分配非正义与偶然基础上的分配非正义兼存并突具新特点。科学把握马克分配非正义的历史面像既要坚守分配正义的实现依赖一定的物质基础,又要削减物的依赖和偶然基础上的分配不正义,逐步践行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

  • 标签: 分配非正义 历史脉络 当代追索
  • 简介:“四个伟大”是马克实践哲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应用和理论创新。从实践客体向度来看,“四个伟大”根植于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从实践主体向度来看,“四个伟大”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统一;从实践价值向度来看,“四个伟大”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与“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的统一。

  • 标签: 马克思 实践哲学 四个伟大
  • 简介:马克主义生态观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对自然生态问题的关注: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自然与社会的有机协调、生态危机根源的探究、人与自然和解途径的探索。这些生态思想历久弥新,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源泉与方法论基础。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着眼于“美丽”的生态维度,在准确把握马克主义生态观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确立了自然美、社会美、人美的科学理论体系。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马克主义生态观为实现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启发:培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的生态意识,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建立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

  • 标签: 新时代 美丽中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 简介:马克认为,自由是可以做任何不损害他人事情的权利,是人所固有的、不能剥夺东西,而自由又无处不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个人自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现实的资产阶级社会严重阻碍了人的自由,必将被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新社会所取代。自由主义拒斥他人强制,主张秩序的自然生成,反对社会革命和制度设计。将两者作比照,有利于更好理解马克的自由思想,也能够为推动当代中国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思想启发。

  • 标签: 马克思 自由 自由主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简介:城乡融合是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思想的路径创新,以人为核心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指导原则。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思想为我们构筑了城乡一体化的崭新景观,婚姻机制和教育机制等农民的微观动力机制以及相应的确权机制和扶贫机制等政策机制是社会基础和顶层设计保障,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思想是对马克经济学的运用和贡献。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城乡融合 实现机制 城乡一体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简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秉承了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与马克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高度契合。二者都是科学完整的思想体系,在探寻经济发展的基本范畴、主要原理和经济规律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在新的历史方位条件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将成为统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指引,也将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产生强大影响力。

  • 标签: 经济思想 政治经济学 契合性
  • 简介:暴力革命思想,是马克恩格斯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恩格斯看来,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基本方式,统治阶级的反动暴力是革命暴力的最终根源。在人类社会变迁中,暴力发挥着巨大作用,包括新社会的助产婆、促进或阻碍经济发展等。但从根本上说,暴力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还是其内在规律,特别是经济发展规律。迷信暴力、以为暴力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并不适当地使用暴力,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 标签: 暴力 暴力革命 无产阶级解放 国家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 简介:虽然20世纪社会主义诸国的建立早已对不发达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问题给出实践证明,不同学者仍然存在理论上的争鸣。因此,从理论上,尤其是从对马克、恩格斯经典著述的梳理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科学的解读,就显得尤为必要。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但鉴于不发达国家已经具备一定的现实、思想条件,因此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可以不等到资本主义发展成熟。综合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新的情况及对其认识的逐渐深化,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走在发达国家之前,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不发达国家取得胜利并非偶然。

  • 标签: 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科学社会主义
  • 简介:列宁在组织领导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时期,应事而变、伺时而动、顺势而谋,创立发展了“集中制”理论。“集中制”理论的产生,是列宁号召组织社会民主派力量、小组和组织在非法地下工作条件下秘密宣传马克主义理论,鼓动进行工人运动的必然选择;是列宁团结一切社会民主党人事业,增强优秀革命力量,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促进工人自发运动同革命政党活动密切结合的必然选择;是列宁推动建立党的实际的统一和建立真正的领导中心,领导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全部活动的必然选择。

  • 标签: 列宁 俄国 社会民主主义 集中制理论
  • 简介:十月革命时期,列宁主张采用小资产阶级政党即社会革命党的土地纲领,主张实施“计算和监督”的措施,主张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和苏俄退出战争,主张苏俄学习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主张借鉴美国的泰罗制以提高苏俄的劳动生产率,主张利用旧社会的文化遗产等,体现了他政策思想的务实性和温和性。有人以为列宁是一个无视俄国实际和脱离俄国实际、凭主观意志激进地发动革命和推进革命的人,这种认识是不真实的。

  • 标签: 十月革命 政策思想 务实 温和
  • 简介:王连弟老师是团中央青运档案馆副研究员,他长期对中央团校建校时间问题进行研究,1999年曾在《中国青年研究》第4期发表《中国共青团第一所团校的创建》一文,提出了列宁团校是中央团校前身,列宁团校建校日即是中央团校建校日的观点。近期,他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对自己十几年前的观点进一步论证,撰写了《列宁团校的创建——兼论中央团校建校日的确认》一文。2018年9月26日,在中央团校团干部培训实景教育教室(校史馆)的揭牌仪式上,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徐晓明确指出,从1932年列宁团校开始,中央团校走过了86年风雨历程,为团干部培训,青年政治人才培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把列宁团校建校日作为中央团校的起点,从而确认了王连弟老师的观点。

  • 标签: 中央团校 列宁 《中国青年研究》 中央书记处 干部培训 中国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