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影响日本对华政策的诸多因素中,意识形态是一个很重要却又时常被忽视的方面。这些意识形态因素主要包括狭隘民族主义、神道国家意识和西式自由民主理论。三者交错影响日本对华政策的突出表现就是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这些意识形态因素与国家利益互为表里,是日本政坛右翼化、保守化和对华政策强硬化的思想根源。

  • 标签: 日本 外交政策 意识形态 中日关系
  • 简介:从战后日本政治思潮的嬗变轨迹来看,安倍的国家主义既有理念的一脉相承性,又反映出当前的时代特性,它强调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以“重振强大日本”为己任,谋划日本在东亚乃至世界的大国地位。在政策落实上,它具有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尤其对中国呈现出很强的针对性和对抗性,视崛起中的中国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与潜在威胁。为此,安倍不惜对华采取各种孤立、包围乃至遏制政策,这是导致近年来中日关系深陷僵局,难以取得实质性改善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安倍晋三 国家主义 中日关系
  • 简介:2008年的中法关系一波三折,与萨科齐上台执政是有密切关系的。本文从外交战略的转变、国家利益的冲突和经贸领域的分歧加剧三个方面分析了萨科齐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并对中法关系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萨科齐政府 对华政策 国家利益
  • 简介: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曾对中国革命给予重要支持和授助,但也有过错误的指导。中共党内某些犯有“左”、右倾错误的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处理同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关系,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

  • 标签: 对华政策 季米特洛夫 教条化 中国大革命 延安中央党校 中国革命斗争
  • 简介:美国对中国的国家身份定位自2001年以来经历了一些变化。911事件之前,小布什政府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之后,美国出于反恐的需要,把中国定位为“若即若离的盟友”。2011年底,美国对中国的国家身份定位调整为“亚洲的恃强欺弱者”,这一转变能部分地解释美国在2011年的11月为何高调宣布“重返亚太”。目前,美国对中国的国家身份定位再次处于一个不是很确定的时期,中国被定位为美国的贸易伙伴、发展模式的竞争者以及潜在的敌人。

  • 标签: 国家身份 中美关系 两面下注战略 “重返亚太”战略
  • 简介: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共在坚持既定方针原则的基础上试图缓解与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但未获成功。由此,从1964年11月莫斯科会谈失败后,中苏两党开始了新一轮的论战。在这期间,苏共开始重新制定对华政策。到1965年初,苏共基本确立了对华和解政策。苏共制定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中苏关系,但并未在双方所争论的原则问题上有所改变。因此,这一政策不仅没有实现初衷,而且使苏共陷入了企图摆脱承担中苏分裂责任嫌疑的困境。

  • 标签: 勃列日涅夫 中苏关系 对华政策
  • 简介:鸦片战争前,1723年清朝政府曾经颁布禁止外国人在华传教和中国人信教的"禁教令",在此后100多年间,仅有极少数的外国传教士在华秘密传教.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1844年法国利用,强迫清政府废止"禁教令",使得外国的对华传教活动由秘密转为公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同时向罗马教廷和清朝政府施压,顺利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保护"各国在华传教利益的特权(史称"保教权").19世纪末,因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法国又不得不放弃它的所胃"保教权".

  • 标签: 晚涪时期 法国天主教 传教
  • 简介:“合作政策”在19世纪60年代初由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威廉·亨利·西沃德提出,其主要内容为:支持中国的愿意“维持秩序和条约”权利的政权,联合维护“条约权利”的国家不威胁中国的“领土完整”。也就是说,要在保持商业机会均等和中国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实行与列强和清政府的合作。这一政策虽然顾及了英法各国和清政府的利益,但其最终目的还在于使美国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更多的在华特权。

  • 标签: 最惠国待遇 合作政策 威廉·亨利·西沃德 蒲安臣
  • 简介:冷战爆发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朝鲜战争的爆发导致远东局势日益紧张,英国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被迫对中国实行了包含禁运在内的贸易管制政策。贸易管制政策既影响了英国的经济,也损害了香港与远东英联邦国家的利益。1952年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为英国扩大对华贸易、摆脱经济困境提供了重要契机。利用以私人名义参会的英国民间代表团,英国政府成功开辟了对华贸易的民间渠道,从而为后来英国调整对华贸易管制政策,尤其是废除“中国差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 英中贸易 贸易管制 对华贸易禁运
  • 简介:政策作为一个集合体,由各种具体政策构成,而每一项政策的勾画和设计,不能仅仅考虑政策法规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建设,更要重视理论层面的建设。理论层面建设的一个重点是总结和提出定位于政策的理论,即政策理论。政策研究者应该努力创造政策理论模型,帮助政策制定者提高政策水平。为此,文章“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重新加工和整理国外著名学者提出的“政策体制”理论。提炼出其中具有学理性的和规律性的理论成分和实践成分,力图使该理论对于发展中国社会服务有所贡献。

  • 标签: 政策体制 理论架构 构成要素 社会服务
  • 简介:1965年的越南,正处在反美救国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中国的支援。但是,越南国内却因为与中国意见分歧的不断积累而与中国矛盾重重,又因为苏联势力对越南的介入,使越南敢于将这种矛盾和不满以非常直接而公开的方式表达出来,越南开始改变原有的对华友善态度,中越关系逐步恶化。

  • 标签: 中越关系 越南《历史研究》 日内瓦会议 中苏博弈
  • 简介:中俄历来都有很深远的经济交往,其中在中俄边境的恰克图贸易持续时间长、规模范围大,成为中俄经济关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俄关系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从1728年《恰克图条约》签订开始,在之后的两百年间,俄国逐渐垄断了中国内地的陆路贸易.恰克图在清代中俄贸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中俄边境贸易的中转站.就对中俄边境恰克图贸易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中俄贸易 恰克图 垄断
  • 简介:随着《入世议定书》中关于终止替代国做法的日落条款的到期,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不因该条款发生任何改变,坚持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继续对中国适用替代国方法。而以欧盟为首的国家不再强调非市场经济属性,在对华反倾销模式中,新增“市场经济测试”程序,提出“市场扭曲”的概念,以及提高对中国产品的惩罚性关税,变相适用替代国方法。

  • 标签: 非市场经济 替代国方法 反倾销 征税规则
  • 简介:从生态学角度来界定,行政价值是由各构成要件整合而形成,并在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以各构成于系统之间的一致性功能关系为本质特徵的一种有机系统。要想对特定行政价值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必须对其赖以存在的生态系统——行政价值系统的生态结构,包括行政价值的环境结构及其内在结构(包括部分性构成与成分性构成)追行界定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行政价值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该机制是由输入机制、内循环机制、执行与反馈机制以及整合机制等阶段性机制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 标签: 行政价值 生态方法论 行政学 理论架构
  • 简介: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革命的世纪,更是各国政府争相跨入信息时代的世纪。各国政府为了增强各自的综合实力,在有限的财力条件下尽可能地发展虚拟政府即电子政府(其初级模式称为电子政务)。近些年,投资最多、范围最广、退步最快的美国政府以其“扩展电子政府”(ExpandingE-Government)的口号,快速占领了世界电子政府完成度排名第一的位置。美国电子政府在2002年後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其中除了以布什为首的联邦政府大力支持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采用了比较合适的“联邦事业架构”(FEA,FederalEnterpriseArchitecture)。本文简单介绍FEA架构,井有重点地分析部分参考模型的功能结构,以期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有所启发。

  • 标签: 电子政府 政府信息化 联邦事业架构 参考模型
  • 简介: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以“七·七”事变为开端,挑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近卫第一次内阁在侵华战争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华采取政治诱降的外交政策。长期以来,史学界只注重近卫内阁对华武力进攻的一面,忽视了它企图利用“和平工作”对华诱降的一面。王辉在《辽宁大学学报》今年第4期上撰文,对这一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剖析。一、近卫第一次内阁的对华诱降外交,其核心是以诱降蒋介石为对象,目的是迫使蒋投降,早日结束对华战争。其诱降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错综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1、从“七·七”事变到“八·

  • 标签: 侵华战争 日本法西斯 上海抗战 陶德曼 日本帝国主义 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