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8 个结果
  • 简介:唐代文言小说是诗歌时代的小说.唐代小说在进行人物个性化塑造时,特别强调他们的诗才,不论是被作为作品的主人公或是次要人物,他们大都是敏捷的诗人,是诗人的化身.在这多层次、多类型的诗人形象中,有前代和当代实有之诗人,有虚构的诗人,有歌妓婢妾、宫女嫔妃,有神仙方士、有鬼魂精怪等,它们成为了唐代小说中最光彩夺目、最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充分反映了唐诗文化对唐代文言小说的影响和渗透,唐代小说是唐代气象的又一载体.

  • 标签: 唐代 小说 诗人群像 人物形象 女性诗人 仙道鬼魂
  • 简介:莫言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于丑陋事物、人类非理性行为、绝望处境以及超现实图景的荒诞叙述,这来源于他对西方现代文学对于荒谬理解的感悟,也是他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造性继承的结果.

  • 标签: 莫言 荒诞 加缪 魔幻现实主义
  • 简介:小说的创作和阅读过程多似一个白日做梦的过程,作为中国小说初创期的魏晋南北朝小说就更加明显。它们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而很多都与鬼神有关,这来源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巫和原始宗教的信仰。

  • 标签: 白日梦 原始宗教 小说 魏晋南北朝
  • 简介:日文一人称小说作为人称小说的一大类别,经常会在里面看到有关主人公"我"内心活动及其动作行为的描写,且往往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与"我"合二为一的感受。而这种感受的产生是与一人称小说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本文探讨了句末表达形式之一非过去时在一人称小说中的运用,使小说的节奏加快,营造了紧迫的气氛。试图从文学语句这一层次来探求非过去时的修辞作用。

  • 标签: 非过去时 紧迫感 一人称小说 过去时
  • 简介:浅析中国桃文化金宝忱桃树原产于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一种树木,被赞颂为“神木”,花、果、木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本文试就我国桃文化的起源、发展,来看桃文化在宗教信仰、民俗事项、审美情趣等方面所占有的...

  • 标签: 中国 桃文化 宗教信仰 民俗事项 审美情趣
  • 简介:吉祥文化是大众趋吉心理的集中展示,文章从物体吉祥、行为吉祥、语言吉祥等五个方面概括了吉祥文化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吉祥文化的大致面貌。吉祥文化是一种带有了强烈主观色彩的现象,需要有特定的表现手法来表示主观的美好愿望

  • 标签: 吉祥 吉祥文化 五个层面 表现手法
  • 简介:通过借鉴神话学的相关理论,解析了“侠”的内涵及人们对于“侠”的观念的流转与演变:侠的创造具有相当的虚构性和变数。侠走出历史后,就被不断地“发明”、“创造”成为维护正义的斗士和人间的浪漫英雄。侠神话的创造涉及对存在的认识、对道德的需求和对政治公道的盼望。侠神话建构的同时,也在经历着不断地解构,在港台新武侠小说对侠的现代阐释中,这种神话最终被打破。

  • 标签: 神话学 侠神话 想象
  • 简介:中国现代浪漫小说的怀乡是向并不存在或业已逝去的理想境界注目凝眸,以抒情笔法追寻与展现自然人性之美,以想象另一个桃源世界来表达对于现实社会的抵制与否定。以郁达夫、废名、洗从文、萧红为例进行论述,认为郁达夫的怀乡体现着从儒子到名士的转变;废名、洗从文两人回首乡关时的理想家园同中有异;萧红则以向童年回眸的形式开始怀乡之旅。这些差异反映了浪漫评论小说作迥异的文化身份及心灵历程。

  • 标签: 中国 现代浪漫小说 怀乡意识 浪漫主义 精神家园
  • 简介:政约、乡约、行规、家法等是传统中国社会群体利益的集中保护形态,而私法契约则是承载个体权利的工具和手段。两千余年的文明史证明,中国民众在追求个体权利的历程中毫不懈怠,毫不妥协,人性的欲望和激情(求富求荣)仍然主宰着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探究传统中国契约权利的存在形态及其实现形态旨在阐明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契约权利及其存在方式以及其实现途径,契约权利的演进形态则主要探讨契约内在的利益律动。基于中国宗法立国,教化治国之传统,中国契约所体现的权利形态经历了互助互惠的嬗变过程,最终以互惠作为契约利益的中心原则,契约最终从人伦道德中脱身而出,成为规范民事主体权利义务的独立法律凭证和手段。

  • 标签: 契约权利形态 群体与个体 公力与私力 互助与互惠
  • 简介:近年来,中国古代辩证法史被写成了朴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两军对战史。本文对这一体系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形而上学产生于近代,它与辩证法的关系不是对子对战结构,而是替代、复归的正反合结构。中国古代不具备产生形而上学的条件,也不具备形而上学的思维特征,那种认为孔子、孟子、董仲舒是古代形而上学代表人物的传统看法,是不能成立的。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没有形而上学思维方法。

  • 标签: 形而上学 近代自然科学 经验论 朴素辩证法 思维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