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从著作权法上界定,“个人使用”主要指涉个人复制及演绎行为,同时以个人复制为主,不包括传播行为。从逻辑上看,数字技术时代著作权的保护理路侧重强化对传播本身的直接控制,故权利人无需通过缩小“个人使用”的复制权限制范围来实现对著作权的有效保护。同时,在对“个人使用”进行著作权法定位及政策选择时,既应为创造力的生长和发展寻找适合的环境,也应留意行为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 标签: 个人使用 私人使用 复制权 所有权 政策
  • 简介:生源质量趋好和专业选择的双向化是当下民族预科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民族预科教育的定位、教学管理以及课程设置等必须做出相应的回应。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的发展。

  • 标签: 民族预科教育 课程设置 生源质量
  • 简介: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着多元化、复杂化、碎片化的现象,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的有效整合。当今,街区制的回归意味着城市空间格局的重构,也面临着复杂的利益矛盾。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模式,是历史传统与现实因素交织演变的结果,具有历史遗留、制度失范、安全需求、产权限定等多重利益根源。推行街区制,既有城市公共空间拓展的利益动力,也存在着城市空间格局重构中的利益障碍,需要从多个层面探寻消解这些利益障碍,实现城市公共空间共享之路。

  • 标签: 街区制 城市公共空间 资源共享 利益困境
  • 简介:空间理论的角度看,藏彝走廊既是地理空间,更是社会空间。因而运用空间理论研究藏彝走廊民族文化生态空间的整体特征,有助于理解民族走廊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对构建中国的“民族走廊”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空间 藏彝走廊 民族文化生态
  • 简介:从文化记忆的角度,以屯堡最具标志性的地戏仪式为中心,考察屯堡人的文化记忆及其对屯堡文化空间的建构作用。通过研究,认为屯堡人保持着“王朝武士”“江南祖地…‘征南平边”“儒家礼制”的文化记忆,这些记忆建构了屯堡族群文化空间,而反过来文化空间亦强化了他们的文化记忆。在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提炼认为屯堡人的记忆是一种“定向记忆”,由此尝试性地探究“定向记忆”概念的人类学含义及其研究意义。

  • 标签: 文化空间 屯堡族群 地戏仪式 定向记忆
  • 简介:网络民族主义是后冷战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而网络民族主义动员贝Ⅱ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迈向网络民族主义行动的核心环节。文章区分了网络空间下中国大众的国家民族主义动员者与被动员者,以及族裔民族主义动员者与被动员者,阐释了五种动员类型及其相关机理,并探讨了网络民族主义动员的特点,最后提出了疏导与治理网络民族主义的九点意见。

  • 标签: 网络空间 民族主义 动员
  • 简介:从比较法角度,讯问录音录像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保障供述自愿性与事实证明两大功能范畴。功能定位的不同,决定了讯问录音录像运用规则的差异。借鉴美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与司法经验,对于违反讯问录音录像程序的口供,应区分任意性录音录像与强制性录音录像采取不同的救济方式;当录音录像与笔录内容实质上不一致时,应采纳真实性较强的录音录像而排除虚假性较强的笔录内容。我们还应进一步探索和论证我国讯问录音录像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录音录像运用规则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它在保障供述自愿性和事实证明方面的效用,进一步提高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在人权保障和犯罪控制方面的水平。

  • 标签: 讯问 录音录像 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司法适用
  • 简介:随着“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以及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成立了法学专业,全国13所民族大学(院)也先后设立了法学专业,但随着毕业生的增加,法学专业“招生热、就业冷”的情况,使得各高校的法学专业必须面对扩招后如何结合社会需要培养法律人才的问题,民族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更要考虑其民族院校的实际情况,客观的为法学专业定位,即结合所在大学的办学定位,与法学学科的特点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法律人才的需要为法学专业定位

  • 标签: 民族高等院校 高等法学教育 法学专业定位
  • 简介:汉藏交界地带因在历史上的多民族互动和各民族文化的交互影响,在旅游规划和旅游开发进程中表现出旅游文化形象构建的趋同性,即在发展模式上往往忽视主流文化圈内亚文化或次文化的多元性呈现,从而使旅游形象的媚俗化和迎合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想象心理等发展陷阱模式,逐步取代本真的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表达。本文结合遍布城乡的贵德城堡旅游资源现状,分析了贵德古城旅游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持续性打造汉儒文化孤岛旅游景区、积极构建多元化文化旅游模式的贵德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 标签: 汉藏交界地带 贵德古城 文化资本 旅游
  • 简介:以坦桑尼亚R乡内农场为例,对海外中资国企的治理及权力机制进行深描解析。研究表明案例农场的空间治理是围绕差序凝视为机制展开的:治理是围绕“中国人的办公室”对厂区的“凝视”进行的;被凝视的空间存在着“物钱优先”的差等次序;空间的差等次序形塑建构了空间及人的表征。差序凝视不但改变了正式的组织科层,而且还在关系文化中再生。同时,其在主体语境、视域的限度、权力在场性三个方面与全景敞视存在不同,而这也构成了空间治理的中国性的三维度。

  • 标签: 海外中资国企 空间治理 差序格局 凝视
  • 简介:在现代社会,经济直接受制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则必须培养大批科技人才。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径。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 标签: 科学技术 职业教育 科技人才
  • 简介: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福音,但另一方面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如何保证信息技术的正确发展方向,既能够及时调整信息技术发展中产生的新的社会关系,又能够保障和促进信息技术在法制轨道上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是现代信息技术法律制度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技术的概念、特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法律提出的新问题,论述了我国在信息技术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方面的要求和思考,以期对我国的信息技术法律制度的重构和完善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现代信息技术 问题研究 信息技术发展 法律制度 发展方向 社会关系
  • 简介: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科技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科学技术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依靠科挺进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标签: 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 关系
  • 简介:基于对中国在非洲援建的一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的微观层面的民族志田野调查,本研究将中国援助实践视作中国农业知识和技术嵌入援助实践,在异文化的地方进行再生产和地方化的过程。本文从对"发展"的技术性建构、对"技术"的认知性建构和对"高产"的权力性建构三个方面展开叙事,进而指出中国援助与西方传统援助的差异主要源自发展知识建构路径的不同:西方是理论性建构,中国是经验性建构。本文也表明中国国内发展经验是通过中国对外援助的经验建构路径嵌入到援助项目中的,且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受援国的能动主体也根据各自政治、经济等利益诉求在实践互动中共同形塑着中国发展经验的再生产和地方化过程。

  • 标签: 中国对外援助 援助实践 知识 技术 嵌入与遭遇
  • 简介:基于"老字号"企业的全国性问卷调查,分析了企业特征、市场状况、经营状况和社会资本对老字号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一线城市的"老字号"经营状况较好,与外企竞争的"老字号"创新能力较强;"老字号"技术创新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老字号"重关系、轻技术和自我满足、缺乏创新的倾向值得关注。

  • 标签: “老字号” 技术创新 影响因素
  • 简介:技术创新是一国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标准则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制高点.中国必须加深对标准的认识,制定并实施与中国经济全球化时代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相配套的技术标准战略:在使用国际标准的同时,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并在某些战略性领域实现中国主导下的国际标准制定.

  • 标签: 中国 产业结构 国际标准 技术标准 技术创新
  • 简介:“城乡融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方向。当下,依托电商平台和物流渠道的发展,消费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带动了乡村振兴,推动了城乡融合。为了深入了解农产品上行这一世界性难题,通过在广西各电商发展示范点的田野调查,概括其网络营销策略、电商组织文化及技术支持。并针对农村电商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三条对策和建议:发挥农村精英的力量,先富带动后富;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认知,发现农产品的文化意义。

  • 标签: 特色农产品 电商营销 组织方式 电子商务技术
  • 简介:从精品课程制作的实践出发,论述现代教育技术在精品课程的申报、网站制作以及后期建设中的作用,并对现代教育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方法与技巧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认为一门好的精品课程要具备“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的教学资源”、“一流的教学管理”,而要实现以上五个一流,现代教育技术与精品课程的有机整合是实现的前提条件。

  • 标签: 现代教育技术 精品课程 方法与技巧
  • 简介:作为民族文化有机构成要素的茶叶加工技术,必然受制于所处民族文化的制约,同时还得与相关的自然与生态系统相适应,清人刘源长所编《茶史》一书同样也不例外,它具有鲜明的汉文化归属和中原一带的生态环境特征。从跨文化比较视野出发,可见是书所载之汉民族传统茶叶加工技术,与贵州境内少数民族或西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茶叶技术相比,其间差异甚大,但其最终指向却殊途同归,都能够生产出优质品茗。换言之,技术差异的原因既关乎所处的生态系统,更关乎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最终都能获得异曲同工之妙。

  • 标签: 《茶史》 东苗茶 民族文化 生态系统 茶叶加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