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27届国际心理学大会(27^thInternationalCongressofPsychology,ICP2000)于2000年7月23—2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本文拟根据ICP2000组委会提供的各国代表名单,从经济和心理学发展程度、地理位置和官方语言等几个方面分析与会代表的构成情况,考察我国应如何有重点地宣传和组织28届大会(ICP2004),努力争取更多的代表与会。

  • 标签: 第27届国际心理学大会 发展程度 地理位置 官方语言 组织策略 学术交流
  • 简介:本研究对挪威著名心理学家DanOlweus编制的欺负问卷(Buly/VictimQuestionnaire)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中文包括两个版本,一个适于小学儿童(二年级以上);另一个适于初中儿童(初中一年级以上)。对问卷的测量学分析发现:(1)小学4个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在0.59-0.78之间,分半信度在0.56-0.79之间;初中4个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在0.61-0.82之间,分半信度在0.62-0.80之间;()间隔两周的重测信度系数,小学的4个分量表在0.64-0.77之间,初中的4个分量表分别在0.55-0.78之间。表明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各分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 标签: Olweus欺负问卷 中文版 信度分析
  • 简介:以大学生、员工共计1450名一般公民为被试,对Caprara等人编制的公民道德推脱问卷进行了修订。结果发现:与道德推脱理论一致,公民道德推脱问卷的八因素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更好;同时,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在两个样本中,问卷的0l系数均在0.90以上、分半信度系数均在0.80以上。总体而言,公民道德推脱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测量道德推脱的工具在国内使用。

  • 标签: 公民道德推脱 攻击行为 道德认同.
  • 简介:为了对我国儿童的家庭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综合评价,本文编制了“3~6岁家庭环境量表”(HES)。该量表由6个分量表组成。内容包括父母素质和对早期教育的重视,自然和精神环境,促进儿童智力、语言、社会适应和行为发展的形式以及教育方法等。实施以问卷与观察相结合,简单易行,评分明确。本文还制订了上海市(城市)常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5个有代表,性的城区内抽取3~6岁儿童535名,男女比例为1∶1。统计结果本常模非常接近正态分布,抽样代表性好。质量分析显示信息和效度满意。

  • 标签: 家庭环境 量表 儿童发育 常模
  • 简介:基于文化影响人格的视角,结合对道家人性论的分析,建构道家人格结构理论模型,本文将道家人格操作化界定为:道家人格指在道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与道家人性论之'自然本真'的内涵一致并表现在知-情-意-行层面的典型的人格特质。以此为基础,从道家经典著作中选取486个描述人的词语,经由多次意义分析和初测,保留了37个,并最终形成了道家人格量表题项(初测),包括自然、本真、柔韧、谦退、超脱和寡欲6个因子。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2)支持了该六维结构。道家人格量表题项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信度系数分别介于0.430~0.704和0.528~0.721,各题项与其所属维度间的相关(绝对值)及各维度间的相关(绝对值)分别介于0.389~0.795和0.157~0.444。研究反思认为,特质因素论与(道家)人性整合观间的矛盾影响了道家人格量表题项的效度,这使得任何对道家人格量表题项有效性的考查,都不能以因素分析得到的单一因子为单位,而应以整合道家人性观及道家知-情-意-行心理行为特征的层级模式为单位。情境(判断)测验能够有效契合针对中国人文化心理行为特征的测量,但情境(判断)测验的效度以及中西情境(判断)测验的比较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未来研究需要立足现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收集更多质性资料、深入探究道家人格各维度的丰富内涵并编制具有针对性的道家认知思维方式量表。

  • 标签: 传统文化 道家 人格 道家人格 测量
  • 简介:本研究目的是在中国翻译和修订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以便用于评价中国儿童对成人的依恋行为。来自中国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44名专家参加了本研究。他们根据自己对理想的中国儿童的理解,使用中文的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进行了行为分类。统计结果表明,中文翻译分类卡片的再测信度是,r=0.96(p<0.01);中文和英文的再测信度是r=0.97(p<0.01);英文原版和英文再译的再测信度为r=0.91(p<0.01)。根据44名中国专家所做的行为分类平均数,我们建立了中国的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这一指标与美国原版的儿童依恋行为安全性指标的相关系数为r=0.83(p<0.01)。研究结果表明,被广泛用来测量西方儿童依恋行为的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分类卡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受文化差异的影响,相对有效地测量中国儿童对成人的依恋行为。本报告还初步探讨了中、英文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中单项行为评分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标签: 依恋 Q分类 儿童社会性发展
  • 简介:对近乎完美量表修订(APS-R)进行中文修订,并考察其信度和效度。1174名大学生参加正式测试.321名学生7周后参加了复测。结果显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比较理想;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均支持APS-R的高标准、差异和秩序的理论建构;高标准分量表与自尊、自我效能感、正性情绪呈正相关。差异分量表与抑郁、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负性情绪呈正相关。APS-R中文修订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国内完美主义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的一个有效工具。

  • 标签: 完美主义 量表 信度 效度
  • 简介:<正>11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业余组比赛刚刚落下帷幕,专业组比赛将在7、8月进行。大赛中许多歌手临场发挥失常,本来很看好的歌手,却异乎寻常地紧张、怯场,以至连音准也出现了问题;综合素质考试时,本来驾轻就熟的嘴边上的答案,却唯唯诺诺、支支

  • 标签: 歌手大奖赛 歌手大赛 歌唱方法 歌唱声音 歌唱实践 声乐艺术
  • 简介:以往的研究认为儿童要到5、6岁才能进行推理,而本文作者在对一个婴儿进行追踪研究的过程中却发现约从2岁起,婴儿的认知活动中就有类似推理的东西出现。于是通过分析推理思维产生的前提条件一语言入手,并运用逻辑学上的推理法则检验婴儿的思维活动,证明2—3岁的婴儿能在有限的、熟悉的范围内理解和运用日常概念进行判断推理。

  • 标签: 教育方法 推理法 思维活动 证明 熟悉 探索
  • 简介:以241名2—8年级儿童为被试,运用情境故事探索儿童责任心发展的特点。结果显示:(1)责任心的认知判断与行为倾向一致性较低;行为倾向与情感体验一致性较高;(2)责任心归因可以分为权威取向、自我取向、认可取向、成本取向、原则取向5种;(3)随着年级升高,自我和社会责任心归因中权威取向比例下降.原则取向比例上升;环境责任心归因中成本取向比例下降,原则取向比例上升;(4)责任心的成本取向似乎与现今的社会转型有关,是以往研究所没有的。

  • 标签: 自我责任心 社会责任心 环境责任心 归因 成本取向
  • 简介:2-3.5岁是婴儿成长到幼儿的重要发展转折期,也是儿童执行功能及言语能力的发展萌芽期。研究通过测查北京市81名2-3.5岁儿童在固定盒子任务、搭积木任务、A非B任务和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上的表现,探究了该年龄段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特点、各成分间的内部关系、以及言语能力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2-3.5岁期间,除认知灵活性外,儿童的工作记忆与抑制控制均快速发展,其中,2.5岁前后是工作记忆与抑制控制的重要发展时期;(2)在2-3岁期间,认知灵活性与工作记忆之间相关密切,在3-3.5岁期间,认知灵活性与抑制控制的相关密切,3岁是儿童执行功能内部成分关系的重要发展转折期;(3)在2-3.5岁期间,儿童言语能力呈现快速发展,并且言语能力对该年龄段执行功能各成分间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同言语能力的儿童在执行功能各成分的表现并没有显著差异。

  • 标签: 执行功能 言语能力 2-3.5岁儿童
  • 简介:本研究采用标准化量表,对1085名-6岁儿童的气质特点与其母亲抚养困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气质的活动水平、注意分散程度、心境、活动强度、活动阈限及适应性等方面与母亲抚养困难的各个方面均有显著相关,表明儿童气质与母亲抚养困难关系密切;()不同气质类型儿童母亲抚养困难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困难型儿童和敏感-退缩型儿童的母亲抚养困难程度显著高于容易型儿童的母亲;(3)气质类型不同的儿童其母亲在抚养困难各具体感受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儿童 气质特点 母亲 抚养困难
  • 简介:本研究运用实验法和临床访谈法对某普通小学的123名2~4年级学生进行了数学应用题测验,以考察数学学优生和学差生在解决比较应用题时表征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1)从2~4年级儿童解答一致和不一致应用题上看,学优生较多地使用问题模型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学差生较多地使用直接转换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2)除学差女生的解题正确率低于学差男生的正确率,学差女生自我报告中直接转换策略的使用多于学差男生外,在其它方面,性别差异并不显著;(3)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优生在使用问题模型策略上越来越成熟,学差生并没有学会使用更加有效的问题模型表征策略,仍然停留在直接转换策略上,但他们在关于策略使用的认识上有所提高.

  • 标签: 学优生 差生 策略 数学应用题 年级 女生
  • 简介:旨在考察父亲养育、儿童气质与其社会性发展的关系。让355名2岁儿童的父亲报告自身养育方式、儿童气质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状况。结果发现:(1)父亲越严厉,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越多;父亲越鼓励成就与独立,儿童的问题行为越少,社会能力越好;(2)儿童抑制控制能力越高,其社会能力越好;儿童越害羞,其内隐问题行为越多;(3)父亲严厉与儿童外显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随儿童抑制控制能力的不同而不同;父亲鼓励社交与保护与儿童问题行为和社会能力之间的关系随儿童交际性的不同而不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父亲养育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随着儿童气质的不同而不同。

  • 标签: 父亲 养育方式 气质 社会性发展
  • 简介:采用实验室行为观察法考察了114名2~11岁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变化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儿童的自我控制在2岁到4岁之间具有低等程度的相对稳定性,在4~11岁之间具有低等程度的相对稳定性。(2)女孩在2岁、4岁、7岁和11岁时的自我控制均显著高于男孩。(3)从2岁到11岁,男孩和女孩自我控制的发展变化存在差异。对于女孩来说,4岁时的自我控制显著高于2岁时,4岁与7岁、11岁之间以及7岁与11岁之间的自我控制均无显著差异;对于男孩来说,4岁时的自我控制显著高于2岁时,7岁时显著低于4岁,7岁与11岁之间的自我控制无显著差异。

  • 标签: 儿童 自我控制 稳定性 性别差异
  • 简介:2岁儿童为被试,探讨其在延迟满足情境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1)2岁儿童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个体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2)2岁儿童已能使用一定的延迟策略,包括问题解决、分心、寻求安慰、消极等待、寻求他人帮助、回避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分心策略;(3)不同的策略对延迟时间有着不同的影响;(4)儿童对策略的使用不会因延迟满足情境的不同而出现显著差异。

  • 标签: 自我控制能力 情境 问题解决 策略 个体差异 关键词
  • 简介:本研究采用陌生实验室的录像观察考察了中国2-7岁儿童行为抑制性的发展,并且采用教师评价量表报告了儿童7岁时的学校适应,采用父母填写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来测查儿童7岁时的问题行为,从而考察了儿童2—7岁的行为抑制性对其7岁时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儿童2岁时,共有208名儿童参加了这项追踪研究,4岁时,由于被试拒绝参加、搬家或失约,共有176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室的录像观察。7岁时,共有124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室实验和学校教师的评价,并且父母对7岁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了报告。同时参加2、4、7岁研究的儿童为66人,其中男孩为28人,女孩38人。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表朋:儿童2岁时的抑制性水平越高,7岁时的学习问题越少;儿童4岁时的抑制性水平越高,7岁时的攻击行为越少,挫折耐受力、任务定向能力越强,但同时抑郁问题也越多。而7岁时的抑制性可以边缘显著地预测儿童7岁时母亲所报告的退缩问题,即7岁时抑制性水平越高,母亲所报告的退缩问题越多。而且,本研究还发现女孩7岁的抑制性水平越高,任务定向能力和果断的社交技能越差。男孩2岁的抑制水平越高,任务定向能力越强;男孩7岁时抑制水平越高,攻击行为越多。

  • 标签: 行为抑制性 学校适应 问题行为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