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4 个结果
  • 简介:为探讨主动人格、自我监控与大学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采用主动人格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自我监控量表对339名大学毕业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在自我监控上的得分与主动人格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主动人格与自我监控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部分及五个维度均显著正相关;主动人格和自我监控能显著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其中主动人格能够单独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34%变异,自我监控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4个分量表有显著预测作用,能解释2%左右的增益方差。

  • 标签: 主动性人格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自我监控 CAREER DECISION making
  • 简介:社会变迁催生了人的心理的适应发展,由此产生的应对变迁的心理特质被概念化为'个人传统与个人现代'的问题,而'孝道'可以作为传统与现代的联结点。文章论述了孝道规范的本质,孝道与现代的关系,评述了双元孝道的含义,假定自我构念与双元孝道、孝道责任等孝道观具有密切的联系。笔者进而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对象为18~74岁的成年人,通过1029份有效问卷的结果,验证了自我与孝道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权威孝道、相互孝道、孝道责任在当下的中国大陆仍然普遍存在。其中,相互孝道显著大于权威孝道;而且独立我/相依我双高的'双元我'不仅具有更鲜明的孝道观,且在亲子关系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等测量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说明'双元我'的社会适应水平更高。文章最后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社会变迁 适应性 双元孝道 自我构念 双元我
  • 简介:目的:了解军校学员与部队政工干部自我和谐的差异。方法:对388名军人运用自我和谐量表进行测定,所得结果进行显著检验。结果:两者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维度有显著差异(P<0.01),在“自我的灵活性”维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军校学员与部队政工干部自我和谐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军校 学员 部队 政工干部 自我和谐性 比较研究
  • 简介: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创造表现存在差异,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另外,考虑到社会动机是影响“自我-他人”表现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2(社会动机:亲社会、利己)×2(“自我-他人”:自我、他人)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动机与“自我-他人”如何来影响创造表现。结果发现,亲社会组创造表现的新颖、有效和总分均高于利己组,支持了动机信息加工理论。自我组在创造表现的新颖和总分上高于他人组,这与解释水平理论的观点不一致。矛盾的原因可能是在东方“紧”文化背景下,人们按照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系来为他人创造时,人们对新颖的态度是谨慎的,因此为自我创造比为他人创造更加新颖。

  • 标签: 自我-他人 解释水平 社会动机 创造力
  • 简介:3-9岁儿童的自我意识与社会发展冉乃彦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一、前言国外对自我意识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尤其是50年代以后,皮亚杰、科尔伯格对自我意识做了有价值的探索;前苏联心理学家除对自我意识的本质、结构进行研究外,对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 标签: 自我意识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 自我认识 去自我中心化 自我情感 社会化过程
  • 简介:<正>从来都是心静如水,从来不知紧张与压力滋味的人在这世界上恐怕是凤毛麟角。而绝大多数的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或遇到特殊情况时会出现紧张、焦虑、烦恼、忧心忡忡,并有心慌、手掌出汗、呼吸急促等表现。不过,请注意,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并非病态。时过境迁之后,这些症状自然就会消失,生活又会恢复平静。但是当这些感觉或其他的焦虑症状的发生比较烦繁,而且无法预测,就可能预示着您可能患有某种焦虑障碍。

  • 标签: 焦虑障碍 自我识别 呼吸急促 焦虑症状 如水 强迫症
  • 简介:本文通过阐述自我成长经历,回顾了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大事件,深入进行自我剖析,探讨本人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优势与不足,阐明自己成为一名合格心理咨询师的愿望与追求。

  • 标签: 自我成长 职业分析
  • 简介:本文尝试概括认知行为疗法中自我控制疗法的基本特征,重点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理论模型(自我效能模型、自我指导模型、反馈环模型)及其应用,并与认知——行为疗法中其他类型的治疗方法作了比较分析,提出其问题所在。

  • 标签: 自我控制 述评 行为疗法 基本特征 效能模型 理论模型
  • 简介:Markus认为不同的文化系统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将对应不同的自我结构:独立型自我和依赖型自我,而不同的自我结构可以解释预测个体在情绪、认知、动机等方面的差异。Markus等人的研究结果引人注目,同时也受到了相当多的质疑和批判。该文系统综述了这方面的情况。

  • 标签: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独立型自我 依赖型自我
  • 简介:目的:通过实验法探查自我觉知与负面容貌自我之间的关系。方法:让被试模拟屏幕上出现的面孔表情,并采用摄像头控制被试的公我觉知水平,探查对自我容貌满意与不满意个体自我评价的变化。结果:个体对自我容貌的评价均出现了下降,尤其是在公我觉知控制下,个体对自我容貌的评价下降的更为显著。结论:当大学生个体考虑自己在他人眼中状态,会对自我容貌的评价显著降低。

  • 标签: 负面容貌 自我 公我觉知
  • 简介:自我价值感权变性是近年在西方关于自尊的研究中出现的新概念。为了探讨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作用和性质,特别是其对行为产生的调控作用,以90名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进行测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自我价值感、性别、家庭所在地等变量的情况下,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对被试的活动或任务选择产生显著影响。结果表明,自我价值感权变于个人目标的个体较少愿意参加助人活动,较少选择难度大但有利自身成长的任务。

  • 标签: 自我价值感 自尊 自我价值感权变性 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 自我调控
  • 简介:以38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对话量表、自我意识量表和情绪智力量表,考察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说明自我意识在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中所起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自我对话的自我激励维度得分最低,其次是社会评价维度,自我批判和自我管理维度得分最高;自我意识在自我对话和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意识包含两个维度即私我意识与公我意识,私我意识在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公我意识在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并且私我意识的中介效应大于公我意识的中介效应。

  • 标签: 大学生 自我对话 情绪智力 自我意识
  • 简介: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我同一与人际适应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测试量表》及《大学生人际适应量表》对280名高师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大学生的同一性地位主要分布在同一扩散一积极的延缓的中间地位(D—M地位)(2)人际适应量表总平均分为3.52,人际适应总体上呈正向趋势;(3)大学生人际适应与自我同一显著正相关。结论自我同一形成的越好,人际适应也就越好,同时人际适应能力的增强对自我同一的确立也具有促进作用。

  • 标签: 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人际适应
  • 简介:目的:为了发现当代初中生自我同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了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16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5份,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初中生自我同一水平在“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这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年级差异。在“现在的自我投入”这一因子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在“过去的危机”这一因子上的得分七年级与九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这一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2)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3)初中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相关。

  • 标签: 初中生 自我同一性 心理健康
  • 简介:本文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将我的个人成长经历分为三个部分,回顾了在我成长过程中对我的性格、行为模式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的人和事。了解自我个性形成的过程,明确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因,把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努力方向,坚定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信心。

  • 标签: 自我成长 自我分析 职业分析
  • 简介:家庭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内部交互作用的系统,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社会系统取向探讨了家庭自我的概念,初步分析了家庭自我的影响因素,介绍了家庭自我的启发式模型及其相关研究。

  • 标签: 家庭自我 启发式模型 社会心理 个体发展 家庭系统
  • 简介:通过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顾和分析,总结自己在人生路上的点点滴滴,找出自己在人生路上的弱点和不足,分析经历的事件对自己的行为、性格养成的影响。同时对自己的职业成长进行了剖析,找出差距和不足,阐明了自己真心希望成为一名合格的咨询师的素质、能力和期望。

  • 标签: 认识 成长 职业分析
  • 简介:一位哲学家说过“不善于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总会有所失”,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的情绪危机则会对身心健康产生破坏作用。因而把自己的情绪调节到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高度,乃是明智之举。人的情绪和其他一切心理过程一样,是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和控制的,这就决定了人是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故可以理智驾驭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以下方法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心理困境 情绪调节 情绪危机 心理过程 破坏作用 寓言说
  • 简介:<正>当我们的身体受到损伤时,如脸部受伤,受伤的部位会产生疤痕组织,它比原来的肌肤更加坚韧、粗厚。疤痕组织的目的,是要形成有保护作用的表皮或外壳,这是自然界保护同一地方避免再度受伤的方法。同样,我们在情感上受到伤害时,我们的内心也会产生情感或精神的"疤痕",有的人因此就用冷漠封闭了与外界的联系,以求用这种厚痂来保护自己。结果,这种保护使自我不受他人伤害的同时,也使自己疏远了生活,终日在灰色的压抑中而看不到生活中还有其他温暖的亮色。

  • 标签: 它比 鲁奥 金简 程中 植草 姚亮
  • 简介:探讨冲动自我调节与手机依赖间的关系,并检验手机使用在三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采用BIS-11冲动问卷、BIS/BAS自我调节测量问卷、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问卷和手机使用情况问卷对909名大学生进行测量,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变量间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高冲动正向影响手机依赖,自我调节负向影响手机依赖;(2)冲动人格特质、提升调节通过手机使用中介作用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结论:高冲动大学生易出现手机依赖行为,自我调节尤其是防御调节有利于降低手机依赖行为。

  • 标签: 冲动性 提升调节 防御调节 手机使用 手机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