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变化盲视指观察者不能探测到客体或情境中的变化,是近十年以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变化盲视可发生在各种实验条件下.例如,在扫视、眨眼、电影镜头切换时发生的变化以及真实情景的交互作用中发生的变化,观察者都有可能探测不到.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对于变化盲视的研究成果,包括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和对这个现象的解释等.

  • 标签: 变化盲视 认知心理学 变化知觉 变化探测
  • 简介:目的:探讨社会变化对人们心理健康、适应、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方法:分析现代社会变化的特点与心理的内在关系。结论:社会变化为人们心理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机遇,给心理适应带来了新的难度,对心理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讨论:在促进社会发展时要根据心理卫生的要求扬优抑劣,努力优化人们的心理素质,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机制。

  • 标签: 心理健康 心理适应 心理素质 社会心理服务机制 社会变化
  • 简介:该研究运用窗口阅读及命名探测技术.对即时与延迟状态下合适与不合适背景信息的激活模式进行了探讨。被试阅读含有精细阐述错误信息的语篇,并对合适或不合适的探测词进行命名反应。结果发现,虽然即时条件下,受精细阐述的不合适探测词激活水平高于合适探测词,但当延迟时间为1500ms时,原有的激活模式发生了逆转。这种激活模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合适的背景信息随时程延长激活水平得到提升所致。

  • 标签: 篇章阅读理解 先行信息通达 窗口阅读 精细阐述
  • 简介:西方有关群体事件行为动机的一种经典解释基于资源动员理论,认为在社会变迁背景下群体事件数量的增多主要是由于行为参与者对于经济利益的关注。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我国群体事件数量在上升,可能是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关注度提高所致。本研究根据谷歌图书中包括的中文简体字版的正式出版书籍,通过GoogleNgramViewer分析工具考察'公正'与'经济'两类关键词的词频变化趋势,探讨1993~2008年我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相关价值观的发展规律,从宏观层面对上述两个对立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验证了前述两个假设:(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平正义,而对于经济利益的关注度则在降低;(2)近年来群体事件数量的增多,更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而不是由于经济利益所驱动。

  • 标签: GOOGLE Ngram VIEWER 群体事件 公正关注 资源动员理论
  • 简介:通过要求被试判断前后出现的两个句子意思是否一致,探讨句首词语音形义变化对句子阅读的影响,同时验证汉字音形义激活的时间进程。实验结果表明:(1)句首词语音形义变化对句子阅读的影响不一致.字形对句子阅读的影响最大,而字音和字义对句子阅读的影响大小不能得到分离。(2)句首词语首尾变化对句子阅读的影响不一致,词语尾字变化条件下的反应时比词语首字变化条件下的反应时更长。实验结果支持了句首词语字形对句子阅读影响最大、句首词语尾字变化比首字变化对句子阅读影响更大的观点。

  • 标签: 词汇通达 句子理解 句首词语
  • 简介:探讨时间和空间信息在不同伸手拦截运动阶段中的作用。利用遮挡和干扰的手段,通过考察在排除某种信息后的情况,分析其该信息对伸手拦截运动参数的影响。结果发现:空间信息主要作用于早期,缺乏空间信息时手的最大速度显著减小;时间信息在整个拦截过程中均起作用,干扰早期和中期的时间信息将使达到最大速度的时间推后。结果不支持现有的伸手拦截模型,但与"计划控制模型"相符。

  • 标签: 拦截运动 τ 计划控制模型
  • 简介:在构像理论中,用来证明决策分为筛选和选择两个独立阶段的证据存在于:筛选阶段的信息在选择阶段不再被使用。本研究以构像理论为基础,设计实验室模拟实验,以实验情境中越来越苛刻的限制条件,迫使决策者在选择决策阶段不利用筛选信息,以此来检验决策者在选择决策阶段是否利用筛选信息,以及利用的程度和条件。实验情境的设计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从信息最容易获得,记忆负荷最小的决策情境,过渡到信息最难以获得,记忆负荷最大的决策情境。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筛选信息在大部分决策者进行选择性决策的时候得到了利用,用以选择最终的备择项;(2)随着选择决策过程中对于筛选信息的记忆负荷,以及认知负荷的增加,筛选信息在选择阶段被利用的可能性有所减少。

  • 标签: 构像理论 筛选 选择 定向收拢
  • 简介:采用实验室行为观察法考察了114名2~11岁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变化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儿童的自我控制在2岁到4岁之间具有低等程度的相对稳定性,在4~11岁之间具有低等程度的相对稳定性。(2)女孩在2岁、4岁、7岁和11岁时的自我控制均显著高于男孩。(3)从2岁到11岁,男孩和女孩自我控制的发展变化存在差异。对于女孩来说,4岁时的自我控制显著高于2岁时,4岁与7岁、11岁之间以及7岁与11岁之间的自我控制均无显著差异;对于男孩来说,4岁时的自我控制显著高于2岁时,7岁时显著低于4岁,7岁与11岁之间的自我控制无显著差异。

  • 标签: 儿童 自我控制 稳定性 性别差异
  • 简介:本研究以文化水平较低的男性民工、文化水平较高的男性公司职员和未工作的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影响利用权力进行性骚扰行为的若干因素进行测查。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男性都表现出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达到接近女性的目的的倾向;个体的性格特点、文化教育水平、发生性骚扰行为后给个体造成的损失及在示爱过程中所受的挫折程度都会影响个体利用权力进行性骚扰的行为倾向。

  • 标签: 性骚扰行为 权力 文化教育水平 性格特点 挫折程度
  • 简介:<正>一、研究目的儿童早期对书写形式的字词(或印刷字词)的学习和掌握是儿童早期阅读的关键。儿童在学前已有丰富的口头词汇和口语理解能力,进入学校后首要的任务是需要尽快掌握一批生字词,作为阅读及各科学习的基础。也就是说,对许多口语词汇,儿童头脑中已有“音—义”的联结,而建立“形—音—义”联结是他们入学后所面临的任务。已有研究表明,从解决书写形式字词的“读音”入手,帮助儿童充分利用口头词汇知识,加速生字词的学习,并

  • 标签: 字词 理解能力 二年级 小学 各科学习 语文能力
  • 简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也被不法分子“瞄上”,成为新型犯罪工具。据悉,微信犯罪案件在一些地方层出不穷,并呈蔓延趋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安全保卫学院教授王斌君表示,微信犯罪既有常规通讯工具犯罪的共性,也有特殊表现形式,亟待引起公众和相关部门的注意。当前除了加大打击防范力度外,强化手机实名制、二维码等管理,加强源头整治,才是遏制此类犯罪的治本之策。

  • 标签: 犯罪案件 手机实名制 二维码 专家建议 管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