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92年写过一篇《从"三礼"看〈利未记〉》,刊载于《金陵神学志》第17期。此后,常感到意犹未尽,现补充改写于下。《利未记》是(旧约》"五经"的第三卷,处于最根本的一条是"不忘其本"。书中有这样一"五经"的心脏部位。这不只是"律法书"分卷段话:时的一种次序上的巧合,更重要的是:(利未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

  • 标签: 上帝 礼记 献祭 神学 独立人格 反思
  • 简介:女巫是巫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巫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方面。对百年来国内外女巫研究现状作一个全面地介绍,对国内巫术研究者当有极大的补益。

  • 标签: 女巫 巫术
  • 简介: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主题。宗教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宗教以及宗教工作,构建和谐社会也使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有了新的拓展。今天.宗教应该也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和谐社会 宗教工作 中国 社会矛盾 爱国主义
  • 简介:作为"神秘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神秘主义"涵盖着体验和学说两个互为表里的层面。个体对神之在场的直接体验是基督教神秘主义学说系统的核心,而基督教神秘主义学说体系是在借助语言、逻辑和文化传统对体验本身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形成的。鉴于此,本文摒弃那种超然的、不带偏见的、条分缕析式的历史建构主义的、心理学的和现象学的研究进路,而选取一种与其核质相契合的研究方法,即神话法和象征法等。在此基础上,本文简略梳理了基督教神秘主义教理神学间的关系,以及在此视域下基督教神秘主义与其他所谓"世俗领域"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基督教 神秘主义 神秘体验 神话 象征
  • 简介:本文认为基督教伦理是从信仰而来,并详细分析了基督教伦理的圣经依据,借此阐发了基督教伦理道德构建的重要性,基督教伦理道德构建的作用影响,基督教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 标签: 基督教伦理 道德的构建
  • 简介:王艳在2007年第2期《中国天主教》上发表文章《加强宗教教育为构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作者认为,宗教教育是分不开的,宗教信仰的传授、宗教生活的培养、宗教人才的训练,都需要宗教教育。通过宗教教育,可以让人学会爱人、服务、团结和修养。从爱人方面来说,爱护、尊重自己和他人,相互之间坦诚相待、爱人如己、大公无私,能为社会的安定团结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宗教教育 社会和谐 《中国天主教》 宗教信仰 宗教生活 宗教人才
  • 简介:“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新年伊始,在回顾和总结事业成就的同时,人们总会带着美好憧憬,加添一份真挚的祝福。我们期盼着能够在2005年发挥本刊在宗教学研究领域内的学术影响,力争为从事宗教学研究的各界人士搭建更好的学术平台,从而达到提高国内宗教学研究水准之目的。

  • 标签: 宗教学 和谐 学术影响 社会 事业 目的
  • 简介:2005年4月28日上午,位于太湖南岸的浙江湖州南浔古镇,举行了金华黄大仙分祉——南浔广惠宫开光大典。浙江省委统战部、浙江省民宗委、浙江省社科院及湖州市、南浔区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中国道教协会领导及苏、浙、沪二省一市的道教协会及知名道观的负责人,及地方信众数千人,

  • 标签: 社会和谐 座谈会 中国道教协会 2005年 部门负责人 浙江省
  • 简介:信仰有着比简单的教理、教规、教条更多的内容。信德道理只为人类表明教会所信仰的内涵;确立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明生活的方向和人生的终极目标。然而,借着人性生活活出信德道理意在追求的精神价值才是信仰的全部意义所在。信仰的精神和价值需要通过信仰生活来表达或实现:祈祷生活、礼仪(特别是圣事)生活、伦理道德生活。

  • 标签: 信德 反思 教风 精神价值 性生活 道德生活
  • 简介:深刻的反思改革的龟鉴──读《传统佛教中国近代化》陈兵佛教入华近二千年间,前一千九百年,虽然路途漫长,但都是跋涉于超稳定的封建社会,步履较为平稳,节奏相当缓慢。近百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促使衰老的佛教紧追时代步伐快步向前,短短时间内,所历崎岖坎坷,所...

  • 标签: 中国近代化 中国佛教 近代佛教 宗教社会学 禁欲主义 社会变革
  • 简介:新文化运动倡新去旧,高度推崇西方文化,但却对西方文化渊源之一的宗教(基督教)予以轻看、否定和摒弃;新文化运动又扬西抑中,激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回应,中国基督教却在其反传统的浪潮声中开始了追求传统文化契合的本色化运动。历史的悖论凸显了当时中国思想学术界和中国基督教的一次不成功的互动。本文通过对《新青年》杂志对于宗教(基督教)的评论,以及中国教会的反应,剖析这一悖论产生的原因和过程,指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教会;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应对基督教的历史作用和社会现实意义有客观的认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基督教的积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文化作贡献。

  • 标签: 新文化运动的反教评论 本色化运动 和谐文化建设
  • 简介: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正悲痛欲绝地为死去的敬虔举行葬礼;有人正闭上眼睛为敬虔谱写哀歌;也有人张开乐音般的喉咙,为不敬虔大肆歌颂;但只有少部分人正在呼唤上帝——用他们颤抖的双膝……(一)自白——我信上帝!无论是敬虔主义者、禁欲主义者、神秘主义者、经验主义者,还是普通的平民信众、教会领袖、神职人员,甚至是所谓有资格称为人(或愿意自命为人)的人,除却他们本性中久已泯灭的自我和良知、狂妄和傲慢外,倘若他们有一天在空寂悲愁或在软弱错误或在难堪苦楚

  • 标签: 上帝 基督教 信仰 精神 基督徒 十字架
  • 简介:伊斯兰教的“和谐”主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和原则有相通之处,发扬伊斯兰教爱国、诚信、平等友爱和鼓励学习的优良传统,引导穆斯林讲和谐、促和谐,是新时期伊斯兰教工作的重要任务,应当认真研究,大力推进。

  • 标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伊斯兰教 “和谐” 穆斯林 主张 诚信
  • 简介: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其主要的著作《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1903~1904)中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命题”,即新教伦理是如何促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具体的思路是:

  • 标签: 马克斯·韦伯 宗教社会学 加尔文主义 宗教伦理 中国文化
  • 简介:丁文方在2006年第4期《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上发表文章《伊斯兰教协会自身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者认为,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是伊斯兰教协会的重要责任。加强伊斯兰教协会组织自身和教职人员队伍建设,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要加强思想建设,强化学习意识,不断提高思辨能力和行为规范化程度;要加强组织建设,优化组织机制,提高教职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 标签: 伊斯兰教协会 构建和谐社会 人员队伍建设 实际工作能力 队伍整体素质 协会组织
  • 简介: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神学论坛异常活跃,许多新的神学流派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自己以及周围世界,对传统的基督教进行重新思考和回答。

  • 标签: 妇女神学 基督教神学 重新思考 圣经 上帝 六十年代
  • 简介:引言近来学界、政界以及教界纷纷提出基督教中国化议题,笔者也愿就此题发表一些想法。所谓"基督教中国化"其实并非某种新的提法,虽然此前并未明确打出此口号,但自从基督教入华以来,"中国化"的历程就一直未有间断过。从某个角度来看唐朝景教,元朝也里可温,明清天主教以及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本色教会都可视为中国化的产物。虽然如此,"基督教中国化"的提法也有以往不同之处。许磊认为景教至明清天主教的"中国化"只表现在形式上的嫁接,并未达到"融"和

  • 标签: 基督教信仰 也里可温 至明 汉语神学 希伯来文 浙江神学院
  • 简介:牟宗三先生基于宗密的禅教一致论,提出了以慧能禅天台相匹配为最高的新禅教一致论,其基础在于以存有论为核心的哲学立场.但牟先生此理论有三点可质疑之处:判教标准转移、教内之教外别传牟式禅教一致论之不足.经过质疑之反思,牟先生仅关注佛教义理的判教标准被拓展为兼顾佛教义理修行证悟的新标准,并依此判教,得出禅宗较之天台宗更为圆融的结论.

  • 标签: 牟宗三 禅教一致 摄禅归教 摄教归禅
  • 简介:作为一名较长时间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也是中国人和中国教会的一名真诚的朋友,我很愿意就"基督教中国化"的这一概念谈谈其中的几个潜在的维度。这当然对于中国教会来说它是大有希望也是满有积极意义的。按照我所理解的,"中国化"这一命题是一个丰富的理念,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层面。我就此提出四方面。A.政治层面首先,"中国化"概念具有政治和社会意义的层面。的确在起初,

  • 标签: 基督教信仰 平信徒 政治层面 耶稣基督 全球化问题 代祷
  • 简介:弥撒圣祭,是《天主教法典》所规定的七件圣事之一。但宗教改革后,新教对圣礼作出了重大调整和转变。加尔文说:“圣礼是由上帝设立来将他的应许教训我们,且将他的对我们的善意向我们表明,没有人能够设定一个表明上帝的决定或应许的表记,只有上帝自己能够设立表记,向我们表明自己。”

  • 标签: 新教神学传统 天主教 弥撒圣祭 宗教改革 圣礼 宗教思想